首页 > 学术论文

大型低温液化天然气(LNG)地下储气库裂隙围岩的热力耦合断裂损伤分析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8:06:59
热度:

大型低温液化天然气(LNG)地下储气库裂隙围岩的热力耦合断裂损伤分析研究【摘要】:低温LNG地下存储是各国能源存储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天然气低温液化后极端的低温(-162℃)使得地

【摘要】: 低温LNG地下存储是各国能源存储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天然气低温液化后极端的低温(-162℃)使得地下储库的建库和长期安全运营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还没有成功的工程实例。国内外已有学者对岩石在低温下的性状和热力学性质和变化规律、低温地下储气库的建库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本文为了研究低温LNG地下储气库裂隙围岩在冻结过程中的响应,首先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降温和低温冻结对岩石(多孔介质)和裂隙岩体(裂隙介质)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然后将岩体按照裂隙介质考虑,建立了低温LNG地下储气库裂隙围岩的热力耦合断裂损伤分析方法,得到了冻结过程中特殊条件下的储库围岩应力场特征和稳定性态,对低温地下储气库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 (1)针对地下储气库工程,将出露于洞壁的主裂隙和洞壁附近未出露的单裂隙简化为一个带边缘裂纹和一个内置穿透裂纹的半无限板分析模型,从不同岩石热力学性质、不同温度边界类型、不同降温强度、不同降温速度、不同裂隙面与洞壁夹角等对温度降低过程中裂尖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数值试验和分析,探索降温对裂隙扩展的机理。 (2)根据当前国际上最新提出的低温LNG地下储气库建库的概念模型,将其分成两个阶段:从排水到开挖施工再到使围岩足够冷却停止排水前为第一阶段;从开始停止排水到地下水向冷却的岩体中渗透形成冰冻圈长期运营为第二阶段。针对不同的阶段分别提出了低温LNG地下储气库裂隙围岩的热力耦合断裂损伤分析方法。 (3)第一阶段,在围岩开始冷却时的非饱和裂隙岩体中,假设水结冰后不产生冻胀,并忽略冰在裂隙壁面的冻结强度,基于几何损伤理论和断裂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复杂应力状态下的裂隙扩展模型,基于本文裂隙壁面接触面积与裂隙壁面总面积之比等于传压系数的定义,根据初始裂隙以及扩展后裂隙几何分布状况和采用接触传热的热阻理论建立了裂隙岩体的导热模型,并以传压系数为纽带建立了裂隙岩体应力和温度传导的耦合关系,进而提出了温度降低过程中地应力和温度热力相互作用的裂隙岩体热力耦合断裂损伤模型。利用Fortran 90开发瞬态各向异性温度场、温度应力有限元程序及热力耦合的损伤分析有限元程序,并用该程序分析了宏观工程裂隙岩体在温度降低过程中在热应力和地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断裂损伤。 (4)第二阶段,停止排水,地下水位上升并逐渐渗透到已冷却的裂隙岩体中结冰而形成一个冰冻圈后,水分迁移到夹冰的裂隙内冻结膨胀后将导致裂隙进一步扩展。本文假设该阶段温度稳定,在Walder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冻结过程中裂隙冻胀断裂扩展的理论模型,将Walder模型中没有考虑的上覆岩体自重(地应力)对裂隙扩展的抑制作用和地下水压力对裂隙扩展的促进作用考虑进去,使之满足地下储气库冰冻圈形成后的工作条件,最后用该裂隙冻胀断裂扩展模型分析地下储气库长期运营下水分不断迁移到夹冰的裂隙面结冰冻胀导致裂隙的进一步扩展,就埋深、温度梯度、壁面温度、侧压力系数、裂隙初始长度和裂隙倾角等外部因素对裂隙扩展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低温液化天然气(LNG)地下储气库 冻结 裂隙 裂隙岩体 断裂损伤 接触传热 有限元 热力耦合 水分迁移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U45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11
  • 1 综述11-35
  • 1.1 研究背景11-17
  • 1.1.1 能源存储的重要性11
  • 1.1.2 地下储库的优点11-12
  • 1.1.3 地下储气库的发展及类型12-16
  • 1.1.4 目前我国油气地下储备现状16
  • 1.1.5 目前我国地下储库的技术发展状况16-17
  • 1.2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17-18
  • 1.3 低温LNG地下储气库中的岩石力学问题18-19
  • 1.4 低温下的岩石物理性状研究进展19-22
  • 1.4.1 冻结、冻融循环下岩石的物理性质的试验研究19-20
  • 1.4.2 冻结、冻融循环对岩石损伤的试验研究20-21
  • 1.4.3 冻结、冻融循环对岩石裂隙影响的试验研究21-22
  • 1.5 低温地下储气库工程的研究现状22-27
  • 1.5.1 低温地下储气库的建库技术22-24
  • 1.5.2 小型低温地下储气库的现场试验研究24-25
  • 1.5.3 低温LNG地下储气库稳定性的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25-27
  • 1.5.4 低温LNG地下储气库的蒸发损耗率27
  • 1.6 低温下岩体多场耦合理论及其数值分析27-28
  • 1.7 裂隙岩体的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28-30
  • 1.7.1 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研究方法28-29
  • 1.7.2 岩体的损伤断裂模型29-30
  • 1.8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30-35
  • 1.8.1 研究思路30-32
  • 1.8.2 研究内容32-35
  • 2 低温对岩石热力学性质和裂隙的影响35-46
  • 2.1 低温冻结下岩石的性状35-41
  • 2.1.1 低温冻结下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35-37
  • 2.1.2 低温冻结下岩石的热学性质37
  • 2.1.3 冻融循环对岩石性质的影响37-39
  • 2.1.4 在经历低温冻结和冻融后岩行结构的变化39-41
  • 2.1.5 影响机理41
  • 2.2 低温冻结对节理裂隙的影响41-44
  • 2.2.1 低温冻结对节理裂隙的作用42-43
  • 2.2.2 冻融对节理裂隙的作用43-44
  • 2.2.3 作用机理44
  • 2.3 本章小结44-46
  • 3 温度降低过程中单裂隙裂尖应力强度因子分析46-73
  • 3.1 研究对象46-48
  • 3.2 地应力作用48
  • 3.3 数值试验模型及方法48-51
  • 3.3.1 数值试验模型的建立48-50
  • 3.3.2 瞬态的温度应力50
  • 3.3.3 应力强度因子计算50-51
  • 3.4 岩石热力学参数对裂隙扩展的影响分析51-60
  • 3.4.1 数值试验条件51-52
  • 3.4.2 数值试验方案52-53
  • 3.4.3 一种特定岩石的裂隙低温扩展机理53-56
  • 3.4.4 岩石特性随温度变化对裂隙扩展的影响56-58
  • 3.4.5 岩石类型对裂隙扩展的影响58-60
  • 3.5 降温边界条件对围岩裂隙扩展的影响机理分析60-66
  • 3.5.1 降温边界类型对裂隙扩展的影响分析60-64
  • 3.5.2 降温速度对裂隙扩展的影响分析64-65
  • 3.5.3 降温强度对裂隙扩展的影响分析65
  • 3.5.4 工程应用65-66
  • 3.6 裂隙倾角对裂隙扩展的影响分析66-71
  • 3.6.1 裂隙倾角对裂隙附近温度场分布的影响68
  • 3.6.2 裂隙倾角对裂尖附近温度应力的影响68-70
  • 3.6.3 裂隙倾角对裂尖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70-71
  • 3.7 本章小结71-73
  • 4 温度降低过程中地下储气库裂隙围岩的热力耦合断裂损伤分析73-127
  • 4.1 地质模型74-76
  • 4.1.1 描述裂隙分布的基本几何参量75
  • 4.1.2 裂隙频率和裂隙密度75-76
  • 4.2 复杂应力状态下的裂隙岩体的断裂损伤模型76-87
  • 4.2.1 压剪应力状态76-83
  • 4.2.2 拉剪应力状态83-84
  • 4.2.3 拉伸应力状态84-86
  • 4.2.4 多裂隙间的相互作用86-87
  • 4.3 裂隙岩体的导热模型87-98
  • 4.3.1 热阻89
  • 4.3.2 接触热阻89-92
  • 4.3.3 含初始裂隙的岩体等效热传导系数92-95
  • 4.3.4 裂隙扩展后的等效热传导系数95-98
  • 4.4 裂隙面温度传导和应力的耦合关系98-100
  • 4.4.1 闭合状态下的初始裂隙面温度传导和应力的耦合关系98-100
  • 4.4.2 张性的裂隙面温度传导和应力的耦合关系100
  • 4.5 热力耦合断裂损伤模型有限元程实现与验证100-119
  • 4.5.1 程序实现100-103
  • 4.5.2 位移场和损伤演化103-110
  • 4.5.3 瞬态各向异性温度场和温度应力110-118
  • 4.5.4 温度降低过程中耦合分析步骤118-119
  • 4.6 温度降低过程中储库围岩的热力耦合断裂损伤分析119-125
  • 4.6.1 开挖完成后围岩的状态120-122
  • 4.6.2 注入LNG温度降低过程中围岩的状态122-125
  • 4.7 本章小结125-127
  • 5 低温LNG地下储气库围岩在形成冰冻圈后的断裂分析127-141
  • 5.1 低温下水分的迁移机理及对岩石的劣化128-129
  • 5.2 冻结过程中裂隙断裂的理论模型—Walder模型129-134
  • 5.2.1 裂纹中冰压力和破裂速率之间的关系130-133
  • 5.2.2 质量守恒133-134
  • 5.2.3 数值计算134
  • 5.3 对Walde模型的修正134-136
  • 5.4 冰冻圈形成后围岩的断裂分析136-140
  • 5.5 本章小结140-141
  • 6 结论与展望141-145
  • 6.1 结论141-143
  • 6.2 展望143-145
  • 致谢145-146
  • 参考文献146-152
  • 附录A 液化天然气(LNG)的物理特性152-153
  • 附录B 岩石裂缝中冰压力的光弹试验研究153-158
  • 附录C 低温地下储气试验库的现场测试158-164
  • C-1 低温LPG不衬地下储气库的现场试验158-160
  • C-2 低温LNG衬砌地下储气库的现场试验160-164
  • 附录D 在校期间完成的相关工作164-166
  • D-1 参加的纵向课题164
  • D-2 参加的横向课题164-165
  • D-3 所获专利165
  • D-4 发表论文165-16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土体冻结过程中的盐分场研究(英文)    邴慧,何平,杨成松

莫玲粘土冻结过程中的离子迁移、水分迁移和冻胀    邱国庆,E.张伯伦,I.伊斯坎达

土体冻结过程中的热质迁移研究进展    何平,程国栋,朱元林

兔主动脉冻结过程中未冻水份额的研究    胥义;华泽钊;周国燕;

变冷端温度的人工冻土冻结试验研究    商翔宇;

冻结过程对盐渍土结构变化的试验研究    邓友生;蒲毅彬;周成林;

饱和正冻土中的水、热、力场耦合模型    何平,程国栋,俞祁浩,朱元林,徐学祖

水合生物大分子体系恒温冻结过程中水的扩散机制初探    宫亚涛,杨文治,张极震,杨景文

含氯化钠冻土未冻水含量与冻融过程关系的特征    张立新,徐学祖,邓友生

液滴真空闪蒸/冻结过程的热动力学研究    赵凯璇;赵建福;陈淑玲;杜王芳;

溶液真空蒸发冻结过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张世伟;徐成海;宋先霖;

溶液真空蒸发冻结过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张世伟;徐成海;宋先霖;

地铁联络通道水平冻结的动态设计与施工    岳丰田;张勇;石荣剑;王存举;张朝彪;范京华;王忠良;

冻结过程与冷冻干燥的关系    赵兰萍;徐烈;李兆慈;

冻结过程与冷冻干燥的关系    赵兰萍;徐烈;李兆慈;

食品冻结时间研究的进展    李含苹;徐世琼;谢晶;

纯水冻结气泡现象试验研究    陶乐仁;华泽钊;

低温外科中生物组织温度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王惠龄;李硕;王晨峰;

食品冷冻过程模拟的简化模型    沈宇纲;张春路;丁国良;

主动脉冻结过程热应力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胥义;周国燕;华泽钊;

令植物耐寒移植“WAP27”    任意 编译

编写“案防宝典”防风险    魏鑫

青海高原冻土呈现持续退化趋势    宋常青 吕雪莉

出流改道冷冻法技术实现国内水利工程应用零突破    记者 崔永红

出流改道冷冻法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记者 李昌友 通讯员 雷玉洁 连梅

大型低温液化天然气(LNG)地下储气库裂隙围岩的热力耦合断裂损伤分析研究    徐彬

冻土冻胀理论模型及冻胀控制研究    周扬

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在冻土物质分布及其动态变化测试中的应用研究    刘靖

低温三轴试验机研制及粉质粘土冻融循环力学效应试验研究    于基宁

动、静荷载作用下细粒土冻结时水分迁移与冻胀特性实验研究    田亚护

渠道衬砌冻胀破坏力学模型及防冻胀结构研究    李甲林

浅表隧道工程多冷源冻结温度、应力、水分场耦合研究    程知言

动脉低温物性和胚胎玻璃化保存的实验研究    周国燕

季节冻土水分迁移模型研究    李杨

沙漠地区路基路面温度场暨路面工作环境温度指标研究    宋存牛

非饱和黄土冻结作用下水分迁移的实验研究    张龙党

导热控制型多孔介质冻结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高翔

形状规则食品冻结过程的研究    刘朝华

离体生物组织冻结过程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胡银平

正冻土水热力耦合的数值机理研究    韩天一

人工冻结土体侧向冻胀特性研究    张明

冻土参数的变异性及在边坡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    张治红

长春市道路冻胀翻浆模型研究    王志胜

水滴生成及其悬浮冻结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张艳丽

冬灌条件下土壤冻融过程的试验研究    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