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多孔介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基础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8:06:43
热度:

多孔介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基础研究【摘要】: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广泛蕴藏于深海沉积层与陆地冻土带的水合物藏,以其巨大的资源储量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对水合物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正方

【摘要】: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广泛蕴藏于深海沉积层与陆地冻土带的水合物藏,以其巨大的资源储量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对水合物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正方兴未艾,这其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合成、分解与原位开采的理论与技术多年来一直是水合物相关研究领域的焦点所在,其本质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温和的制备条件和相对较高的储气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希望通过研究拓展应用空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能源的需求日渐增大,而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步减少使人们滋生了对未来新型能源的强烈渴求,等等。然而,受制备工艺、生长速度和最终储气量等方面的制约,水合物合成技术一直未得长足发展;在资源开采利用方面,也因为成藏条件复杂、储层物性参数不明、开采过程不确定因素较多、水合物分解和运移机理复杂等方面的原因一直停滞不前。 本文以气体水合物的强化制备工艺、分解开采理论为课题,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独创性的设计并建立了首个适合于工业生产条件下的小型天然气水合物喷雾强化合成实验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对气体水合物强化合成工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深入分析了其强化的技术和机理,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多孔介质中气体水合物的合成及分解过程的CT扫描实验研究工作,并对具备下覆游离气层的天然气水合物藏降压开采以及海底水合物藏的原位注热水驱替开采理论和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1)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强化合成工艺研究。研制了适合工业生产的雾化型合成设备,可通过一次装样配合增压泵实现恒压不等容试验,或者封闭装样的恒容不等压试验,还可以通过补充或排出气体或水,实现恒压等容试验方式等。应用本套设备可研究工业化生产条件下各宏观可控因素如气体组成、气水混合方式、温度压力条件、水的成分等对水合物生成过程的具体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分析、研究气体水合物生成过程中热力学、动力学原理。 (2)探寻了雾化平台下气体水合物合成的强化机理及关键因素。研究表明,雾化系统中诱导现象不明显,生长速度极快、含气量极高;整个生长过程受传质条件主导,传热条件不理想会严重影响生长速度,但传质条件不理想将首先导致反应过程缓慢、最终含气量大幅降低;在保证良好的传热条件下,生长速度对压力依赖明显,并且表现出明显的递增关系,压力越高,速度越快,过冷过压能有效加快生长进程;此外,活性剂、晶种、重复生成等都能显著加快反应进程,提高最终含气量。 (3)展开了多孔介质水合物合成实验研究。多孔介质中气体水合物形成条件类似水溶液中,其气耗随时间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称为起始合成段、快速合成段、合成完成段。起始合成段压力和温度波动较小,气耗也较小;快速合成段气体消耗速率快,温度和压力变化极为频繁,均系气体大幅度由气态向结晶态转化造成;合成完成段气耗率极低,以极低的速率延续至反应停止。多孔介质中生成水合物并不是仅限在试件表面,而是在试件内部的孔隙中全部生成和赋存,而且是均匀分布的,这是多孔介质天然气水合物的一个重要特征。 (4)进行了多孔介质中水合物分解的CT扫描实验研究。多孔介质水合物分解时,随粒径的增大,其水合物分解的垂向移动量逐渐增大,对应的变形平均0.953%,这就是散体砂粒组成的多孔介质水合物分解的垂向变形量。垂向变形与砂粒直径呈指数变化规律,Uz=0.0032exp (0.4318d)。 (5)研究了降压开采理论及技术。基于多相渗流理论与水合物分解动力学,建立了适合于开采具备下覆游离气层的水合物藏的降压开采过程的数学模型,并针对问题的强非线性,首次引入全隐式方法对控制方程进行了离散,给出了详细的差分解法,该法隐式程度高,求解过程更稳定,适用范围较常见的IMPES方法更为广泛,并应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验证了数学模型及离散方法的准确性,运用该程序能准确获得开采过程中各场变量在各时刻的空间分布情况,获得其开采前缘移动位置及气、水的产出与运移规律。 (6)探寻了降压开采过程中水合物分解和气水运移的本质规律。通过对降压开采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降压开采过程储层压力下降较为平缓,开采过程稳定性较好,通过降低井底流压可有效提高水合物藏开采速率,通过调整井底流压也能够兼顾开采速度与储层稳定性之间的平衡。从气水的产出运移过程来看,开采效率高低与储层绝对渗流率有较大关系,其值越大,运移越快,生产效率越高;相同绝对渗透率条件下,运移过程受渗透率下降指数的取值影响相对较小。 (7)研究了注热驱替开采过程的固、流、热、分解的多场耦合理论。针对深海中水合物藏开采问题,建立了能够准确描述多孔介质中气体水合物注热开采过程的多场耦合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和有限差分法结合对方程进行了离散,给出了其数值解法。通过编制计算程序,对海底水合物藏原位注热水驱替开采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模拟,能够准确的获得流体压力、介质温度、固体位移及变形等场变量的空间分布。 (8)研究了注热驱替开采过程中耦合作用规律。从数值模拟的结果来看,典型的注采过程一般可分为前期的降压引导、中期的注热驱替及后期的缓慢分解三个阶段。中间的注热驱替过程水合物分解极快,气水产量很大,前期、后期的分解过程相对缓慢。注采过程存在一个极其明显的、呈带状分布的分解前沿,该带型区域内相态变化剧烈,水合物分解极快,是主导整个注采过程的关键阶段,大部分的水合物分解在该分解带的推进过程中完成。注热开采过程中压力提升较快、水的驱替作用明显。通过提高注入温度,可有效提高开采速度和最终产气量。综合分析表明,单纯的注热开采将在储层中产生较大的热量损耗,这是影响注采过程经济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可通过优化井网布置,合理配置注入剂量,施行降压注热结合的方式予以解决。 【关键词】:水合物 雾化合成 多孔介质 CT扫描 降压开采 注热驱替 多场耦合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E37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4
  • 主要符号表14-19
  • 第一章 绪论19-24
  • 1.1 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及问题19-22
  • 1.1.1 水合物研究历史19-20
  • 1.1.2 水合物的工业应用状况20-21
  • 1.1.3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21
  • 1.1.4 存在的问题21-22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22-24
  • 第二章 气体水合物强化合成技术及机理24-39
  • 2.1 天然气水合物雾化合成设备研制24-26
  • 2.2 雾化系统水合物生长现象及特性26-32
  • 2.2.1 实验概述26-29
  • 2.2.2 水合物生长特性29-32
  • 2.3 雾化系统中水合物动力学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32-37
  • 2.3.1 温度、压力(过冷过压)条件的影响32-33
  • 2.3.2 雾化系统中活性剂加速机理及最佳活性剂条件的确定33-35
  • 2.3.3 雾化条件对生长速度及含气量的影响35-36
  • 2.3.4 重复生成和晶种影响36-37
  • 2.4 本章小结37-39
  • 第三章 多孔介质天然气水合物合成与分解的实验研究39-66
  • 3.1 多孔介质天然气水合物的合成实验39-48
  • 3.1.1 水合物合成过程39-41
  • 3.1.2 水合物合成中温度、压力与气耗的变化特征41-42
  • 3.1.3 多孔介质天然气水合物细观结构显微CT研究42-48
  • 3.2 多孔介质水合物分解过程中多孔骨架的演化特征48-65
  • 3.2.1 实验概述48
  • 3.2.2 粒径0.85-1.18mm多孔介质水合物分解演化48-50
  • 3.2.3 粒径1.18-2.8mm砂粒多孔介质水合物的分解50-56
  • 3.2.4 粒径2.8-4.75mm砂粒多孔介质水合物的分解56-61
  • 3.2.5 水合物分解的变形分析61-65
  • 3.3 本章小结65-66
  • 第四章 海底水合物藏原位降压开采理论及技术66-93
  • 4.1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降压开采的数学模型66-69
  • 4.1.1 模型基本假设66-67
  • 4.1.2 基本控制方程67
  • 4.1.3 辅助方程67-68
  • 4.1.4 定解条件68-69
  • 4.2 离散分析方法69-80
  • 4.3 模型简化及数值模拟80-92
  • 4.4 本章小结92-93
  • 第五章 多孔介质中水合物注热水驱替开采过程的多场耦合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93-132
  • 5.1 热解过程的多场耦合数学模型94-112
  • 5.1.1 基本假设94
  • 5.1.2 储层孔隙介质变形控制方程94-98
  • 5.1.3 孔隙流体渗流及水合物分解控制方程98-99
  • 5.1.4 储层孔隙介质及流体能量守恒方程99-101
  • 5.1.5 动态耦合参数101-102
  • 5.1.6 有限元及有限差分离散102-112
  • 5.2 数值模拟分析112-131
  • 5.2.1 数值计算模型112-113
  • 5.2.2 模型参数113-116
  • 5.2.3 计算结果分析116-131
  • 5.3 本章结论131-132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132-135
  •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132-134
  • 6.2 应用前景展望134-135
  • 参考文献135-149
  • 致谢149-15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成果150-151
  •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15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与未来挑战    雷怀彦,王先彬,房玄,郑艳红

冲绳海槽中段西陆坡下缘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可能性分析    孟宪伟,刘保华,石学法,吴金龙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初步研究    宋海斌,耿建华,WANG How-King,张文生,方银霞,郝天珧,江为为

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的全波形反演    宋海斌,Matsubayashi Osamu,Kuramoto Shin’ichi

南海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分布特征及资源预测    陈多福,李绪宣,夏斌

世界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开发现状和前景    史斗,郑军卫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研究进展    周怀阳,彭晓彤,叶瑛

南海北部陆缘天然气水合物初探    姚伯初

天然气水合物的晶体结构及水合系数和比重    陈多福,徐文新,赵振华

HFC-134a致冷剂气体水合物结晶生成过程及RIN模型    赵永利,郭开华,刘晓聪,樊栓狮,舒碧芬,葛新石

甲烷水合物生成和分解的X射线断层扫描试验研究    吴青柏;蒲毅彬;蒋观利;邓友生;邢丽丽;冯小太;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综述    刘影,史謌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刘刚;李朝玮;

陆地天然气水合物孔底冷冻取样方法    郭威;孙友宏;陈晨;张祖培;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与未来挑战    雷怀彦,王先彬,房玄,郑艳红

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前景    雷怀彦,王先彬,郑艳红,张中宁,周晓峰

冲绳海槽中段西陆坡下缘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可能性分析    孟宪伟,刘保华,石学法,吴金龙

我国东海及邻近海域气体水合物可能的分布范围    栾锡武,初凤友,赵一阳,秦蕴珊,陈左林

甲烷水合物在AlCl_3溶液中的相平衡条件    郑艳红,雷怀彦,王峰,吴保祥

南海北部陆坡构造坡折带中的天然气水合物    王宏斌;张光学;梁劲;刘学伟;梁金强;龚跃华;郭依群;沙志彬;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聚集的数值模拟研究    何丽娟;雷兴林;张毅;

Heat flow pattern,base of methane hydrates stability zones and BSRs in Shenhu Area,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初步研究    宋海斌;耿建华;WANG How-King;张文生;方银霞;郝天珧;江为为;

西南海海槽地震资料处理及其似海底反射层特征    宋海斌;松林;修;仓本真一;

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的全波形反演    宋海斌;Matsubayashi Osamu;Kuramoto Shin'ichi;

天然气水合物体系动态演化研究(Ⅰ):地质历史演变    宋海斌;

天然气水合物体系动态演化研究(Ⅱ):海底滑坡    宋海斌;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研究(Ⅲ):似海底反射    宋海斌;张岭;江为为;郝天珧;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研究(Ⅳ):双似海底反射    宋海斌;江为为;张岭;

南海东北部973剖面BSR及其热流特征    宋海斌;吴时国;江为为;

东海陆坡海底滑坡识别及致滑因素影响研究    胡光海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地质灾害机理与钻前预测    孙运宝

南海西北次海盆张裂特征及扩张方式    吴振利

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属性)的神经网络识别方法及软件开发    吕琳

海洋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实验研究    孙建业

低剂量抑制剂作用下水合物颗粒粘附作用及聚集机理研究    杜娟

高压惰性气体处理对鲜切菠萝和苹果冷藏期间货架期延长及机理研究    吴志霜

祁连山木里天然气水合物钻孔沉积构造特征及与水合物分布关系研究    庞守吉

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水合物形成分解动力学及微生物作用    陈多福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条件模拟实验及探测技术研究    赵洪伟

深水矢量水听器的研制    杨松涛

冻土带可燃冰成因机理研究    李彬彬

自容式深海原位激光拉曼光谱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任立辉

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区沉积物及岩心热释光特征初探    杨旭

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绳索取心钻具设计    贺涛

基于叠前分频的AVO分析在天然气水合物识别中的应用    刘凤

天然气水合物钻探泥浆冷却系统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    李国圣

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测井响应特征及评价    郭星旺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自保护机理及热动力学特性研究    秦明举

低剂量水合物抑制剂分子动力学模拟    陈玉娟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与未来挑战    雷怀彦,王先彬,房玄,郑艳红

冲绳海槽中段西陆坡下缘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可能性分析    孟宪伟,刘保华,石学法,吴金龙

铝硅酸盐矿物溶解作用铝活性研究    雷怀彦,师育新

琼东南盆地崖13气田天然气形成水合物的温压条件和厚度计算    陈多福,赵振华,解启来,徐文新,姚伯初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探测高新技术    马在田,宋海斌,孙建国

层状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反问题初探    宋海斌,马在田,张关泉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初步研究    宋海斌,耿建华,WANG How-King,张文生,方银霞,郝天珧,江为为

西南海海槽地震资料处理及其似海底反射层特征    宋海斌,松林修,仓本真一

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的岩石物性模型与似海底反射层的AVA特征    宋海斌,Matsubayashi Osamu,杨胜雄,吴能友,江为为,郝天珧

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的全波形反演    宋海斌,Matsubayashi Osamu,Kuramoto Shin’ichi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前景浅析    卢振权;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及形成地质条件    赵省民;

莺琼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成藏动力学研究    黄保家

论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    李亨,张锡文,何枫

多孔介质中油气藏流体相态研究进展    张伟;郭平;邓生辉;

预混天然气在多孔介质燃烧器中的燃烧与传热    褚金华,程乐鸣,王恩宇,邢守祥,骆仲泱,岑可法

基于毛细理论的含湿多孔介质内水分迁移过程    郑阳;廖传华;黄振仁;

含湿多孔介质的干燥特性    郑阳;廖传华;黄振仁;

含湿多孔介质的干燥特性    范科飞;王景阳;廖传华;

逾渗多孔介质对固体颗粒吸附过程的影响    刘志峰;赵刚;刘正锋;张有为;王晓宏;

固体颗粒在逾渗多孔介质中的吸附特性    刘志峰;赵刚;张有为;刘正锋;李柯;王晓宏;

流体层流横掠多孔介质中等温平板的边界层分析    王景灏;李菊香;

瓦斯在多孔介质燃烧器中燃烧排放物实验研究    李坚;宋正昶;刘方;

流体在微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研究    胥蕊娜;姜培学;赵陈儒;黄寓理;

多孔介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    韦昌富;

含液多孔介质力学问题的边界元法    黄拳章;郑小平;姚振汉;

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工业应用数值模拟研究    饶文涛;李本文;

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的分形分析    郁伯铭;员美娟;

生物脏器多孔介质的孔径分布和比面    郭尚平;于大森;吴万娣;

固体颗粒在逾渗多孔介质中的吸附特性    刘志峰;赵刚;张有为;刘正锋;李柯;王晓宏;

颗粒堆积型多孔介质内孔喉模型的研究    吴金随;尹尚先;

用边界元法模拟含液多孔介质的等效力学行为    黄拳章;郑小平;姚振汉;

具有流固热耦合影响的可变形多孔介质动态物质面分界特征    王建省;王晓纯;

多孔介质干燥理论与应用并行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刘相东

多孔介质燃烧新技术及应用    饶文涛

新一代燃烧技术——多孔介质燃烧    饶文涛

基于多孔介质燃烧技术的超绝热发动机的基础研究    刘宏升

惰性多孔介质内的液雾燃烧    林博颖

多孔介质扩散、导热、渗流分形模型的研究    张东辉

气体燃料在渐变型多孔介质中的预混燃烧机理研究    王恩宇

燃油喷雾与多孔介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内燃机中应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赵治国

对多孔介质中流体的研究    赵双良

多孔介质内预混气体燃烧的实验和数值研究    姜海

多孔介质内汽液相变传递的非均匀性效应    张扬

大孔隙率多孔介质内湍流流动和质量弥散的数值研究    东明

多孔介质中流体的若干流动特性研究    员美娟

渐变型多孔介质燃烧器的研究与开发    褚金华

分形多孔介质内导热与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王唯威

自然堆积多孔介质燃烧及换热实验研究    徐维广

球床多孔介质通道单相流体流动特性研究    李振鹏

微球床多孔介质通道气液两相流特性研究    廖永浩

多孔介质反应器中富燃料燃烧制氢的研究    位纯知

颗粒型多孔介质非线性渗流特性的实验研究    宫丽丽

不同粒径分布多孔介质渗流的微观数值模拟研究    刘仁兴

孔隙尺度物理过程对含湿多孔介质宏观传递特性影响机理研究    陈汉翠

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粮层阻力数值模拟    朱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