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升降差异与裂缝关系及天然气成藏特点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8:06:42
热度: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升降差异与裂缝关系及天然气成藏特点【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升降差异与裂缝的关系对天然气成藏有重要影响,目前对此的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山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升降差异与裂缝的关系对天然气成藏有重要影响,目前对此的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石千峰组、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沉积与沉降特征和晚白垩世末期地层剥蚀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力烃源岩(太原组)在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末、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末及现今的沉降及抬升剥蚀的差异。通过观察岩心、薄片中裂缝发育特征及岩石压缩、回弹、破裂实验,分析了沉降差异与裂缝的形成和演化的关系,利用渗透率测试实验比较了不同输导介质的输导性能。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运移驱动力的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与裂缝有关的天然气藏的形成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取得了以下认识: 1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沉降、剥蚀与主力烃源岩系沉降与抬升的差异 ①本溪组沉积期,盆地沉积中心在府谷-石楼-河津一带,沉降中心在永宁一带。太原组沉积期,沉积中心在横山-子长-宜川一带,沉降中心在乌海-乌达一带。山西组沉积期,沉积中心在吴起-黄陵-石楼一带,沉降中心在乌海-乌达-带。下石盒子组沉积期,沉积中心在吴起-合水-宜川一带,沉降中心在石嘴山-罗平一带和洛川-合阳一带。上石盒子组沉积期,沉积中心在盐池-吴起-甘泉-石楼一带,沉降中心在石嘴山一带。以上各沉积期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有所差异。石于峰组沉积期,沉积中心在定边-安塞-永和一带,沉降中心在安塞一带。早-中三叠世沉积期,沉积中心在铜川-蒲城一带,沉降中心在延川-吉县一带,沉积与沉降中心稍有差异。晚三叠世沉积期,沉积中心在环县-正宁一带,沉降中心位于白水地区,沉积与沉降中心稍有差异。上面的三个沉积期,沉积与沉降中心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早侏罗世沉积期,沉积中心在甘泉一带,沉降中心在乌海-石嘴山一带,沉积与沉降中心差异较大。中侏罗世沉积期,沉积中心在华池-志丹一带,沉降中心在华池一带以及乌海-石嘴山一带,沉积与沉降中心差异较小。早白垩世沉积期,沉积中心在定边-环县一带,沉降中心在环县一带,沉积与沉降中心基本一致。整体上,较大沉降区一直位于盆地的西北和西南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 晚白垩世末期以来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主要剥蚀期,东部剥蚀量较大,中西部剥蚀量逐渐减小,形成了东高西低的现代构造格局。 ②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力烃源岩太原组在晚三叠世末沉积期,沉降最大区主要位于黄龙、铜川和清涧、绥德一带超过3400m;早侏罗世末,沉降最大区位于东部的老君殿-铜川-白水一带超过3600m;中侏罗世末,沉降最大区位于东部的子长、老君殿一带超过3800m以及西部的马儿庄附近超过3800m;早白垩世末,沉降最大区位于马儿庄-姬塬-樊学一带超过4400m。整体上,太原组沉降最大区晚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末沉积期相对较为稳定;中侏罗世末至早白垩世末,沉降最大区逐步向盆地西南部迁移,沉降幅度向盆地东北方向逐渐减小。 2.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降与抬升的差异对其裂缝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影响。地层沉降埋藏过程分三个演化阶段:沉积物压实阶段、弹塑性阶段和岩石破裂阶段。盆地上古生界地层中发育平行层面缝、低角度斜向缝和垂直层面缝,某些平行层面裂缝有滑移的现象。平行层面缝多沿岩石层面或者岩性界面发育。结构均质的岩石中一般发育垂直层面缝。垂直层面缝大都不会切穿平行层面缝,二者会构成“工”型岩层裂缝。当盆地发生抬升剥蚀时,不仅可诱发裂缝的发育,而且会使沉降阶段发育的裂缝发生扩展 3.孔隙性砂、泥岩和裂缝具有不同的输导性能。孔隙性岩石的平行层面方向上渗透率往往会大于垂直层面方向(泥质岩平行层面渗透率与垂直层面渗透率的比值一般在1.013-3.811,均值为2.113;砂岩平行层面渗透率与垂直层面渗透率的比值一般在1.07-29.6,均值为2.66);裂缝性砂、泥岩的渗透率大于孔隙性砂、泥岩的渗透率(裂缝性泥质岩的渗透率是孔隙性泥质岩渗透率的2.55-253.7倍,平均118.36倍;裂缝性砂岩渗透率是孔隙性砂岩渗透率的7718.1-752278.4倍,平均259037.9倍)。 4.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在三个关键地质时期油气运移最大力源区的位置分别为:早白垩世末(最大沉降期)油气运移最大力源区位于马儿庄-姬塬-樊学一带,晚白垩世以来(剥蚀期)油气运移最大力源区位于西南部的大巴咀-山城-小南沟和西北部的铁苏克庙-公卡汉一带,现今构造格局下(构造埋深最大的区域)油气运移最大力源区位于铁苏克庙-布拉格苏木一带。最大力源区分布主要受控于主力烃源岩层的沉降幅度。 5.在生气范围及生气量一定的前提下,最大驱动力源区与地层剥蚀边界之间的距离不同,天然气的富集程度不同。距最大驱动力源区越远,距地层剥蚀边界越近,天然气侧向运移供气量越大,同时天然气的散失量也越大;而距最大驱动力源区的距离越近,距地层剥蚀边界越远,天然气散失量越小,但侧向运移供烃量越小。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升降差异 裂缝 天然气藏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618.13;P534.4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前言12-25
  • 1.1 选题及研究意义12
  •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现状12-21
  • 1.2.1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降、抬升过程的研究现状13-15
  • 1.2.2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裂缝研究现状15-17
  • 1.2.3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成藏研究现状17-21
  • 1.3 存在的问题21-22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22
  • 1.4.1 研究思路22
  • 1.4.2 研究内容22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22-23
  • 1.6 论文的创新点23-25
  • 第二章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沉降与抬升剥蚀差异性特征25-62
  • 2.1 地质区域背景25-31
  • 2.1.1 构造背景及地理位置25
  • 2.1.2 地层特征25-26
  • 2.1.3 烃源岩基本特征26-27
  • 2.1.4 区域应力场27-31
  • 2.2 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与沉降特征31-46
  • 2.3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抬升剥蚀特征46-47
  • 2.4 盆地上古生界埋藏史曲线特征47-48
  • 2.5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力烃源岩不同时期的沉降差异特征48-56
  • 2.6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的挤压收缩特征初步分析56-62
  • 2.6.1 不同岩性岩石中的微观收缩特征56-59
  • 2.6.2 钻井取得的岩心收缩特征59-62
  • 第三章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泥岩裂缝特征及成因分析62-96
  • 3.1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岩石裂缝及其分布特征62-83
  • 3.1.1 裂缝类型62-63
  • 3.1.2 实际观察岩心中所含裂缝的特征63-77
  • 3.1.3 裂缝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77-81
  • 3.1.4 裂缝在区域上的分布特点81-83
  • 3.2 砂、泥岩的岩石力学实验83-92
  • 3.2.1 实验目的83
  • 3.2.2 实验装置83-84
  • 3.2.3 实验步骤84
  • 3.2.4 样品特征84-86
  • 3.2.5 实验结果86
  • 3.2.6 岩石的压缩与回弹量破裂强度特征结果分析86-89
  • 3.2.7 泥岩压缩、回弹、伸展、收缩与破裂特征89-92
  • 3.3 裂缝成因初步分析92-96
  • 第四章 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点96-146
  • 4.1 盆地的油气运移驱动力特征96-101
  • 4.1.1 油气运移驱动力概述96-98
  • 4.1.2 最大力源区确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98-99
  • 4.1.3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运移驱动力最大力源区的确定99-101
  • 4.2 砂岩、泥岩与裂缝输导性能的差异101-111
  • 4.2.1 砂岩、泥岩与裂缝渗透率差异特征102-110
  • 4.2.2 盆地沈降與抬升遇程中砂岩、泥岩與裂缝輸導性能差异110-111
  • 4.3 不同地质时期气源岩最大驱动力源区与剥蚀边界之间天然气含气性剖面分析111-132
  • 4.4 裂缝对砂泥岩含气性影响132-139
  • 4.4.1 砂、泥岩裂缝的微观荧光特征132-133
  • 4.4.2 气测全烃高值区与砂、泥岩界面的关系133-139
  • 4.4.3 裂缝对储集层的影响139
  • 4.5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点139-146
  • 4.5.1 天然气充注过程139-143
  • 4.5.2 天然气的散失与保存143-146
  • 第五章 主要认识与存在问题146-148
  • 5.1 主要认识146
  • 5.2 存在问题146-148
  • 参考文献148-15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泥岩有机质的赋存状态与油气初次运移的关系    苗建宇,祝总祺,刘文荣,卢焕勇

构造应力场、地震泵和油气运移    华保钦

中国东部后地台造山带新生代盆地成因一解    陈国达

地层抬升过程中的砂体回弹作用及其油气成藏效应    姜振学,庞雄奇,金之钧,关德范,李玉喜

地震资料用于地层古厚度恢复与剥蚀量计算方法探讨    庞雄奇,付广,陈章明,陈发景

地下构造裂缝分布规律及其预测    孙焕泉,王加滢

成烃理论的发展──(Ⅱ)煤成油及其初次运移模式    黄第藩

论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侏罗纪变形    张岳桥;廖昌珍;施炜;张田;郭芳芳;

地质全息论    王海侨;钟建华;温志峰;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北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刘少峰,杨士恭

浅析江川306断裂与铀矿成矿的关系    任飞;钟康惠;解波;孙泽轩;

岩土工程反分析的初步探讨    郭艳华;郭志昆;

地基层状岩石纵波波速与密度相关性试验研究    李月;刘立;李玉梅;张中兴;梁伟;

浅析刘桥—矿岩溶陷落柱发育特征及成因    黄大兴;

安徽芦岭—朱仙庄煤矿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    崔可锐;侯方;

金湖凹陷泰州组成藏条件研究    杨林;杨晓兰;刘启东;

实用构造地质学讨论——以山西地区构造问题为例    张兆琪;

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工程应用    施笋;庞建勇;龙卿吉;

隧道工程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与破坏基本判据    徐银燕;

可可西里盆地构造信息的遥感提取    刘海军;刘登忠;何武;徐争强;

岩体强度估算方法研究及应用    林达明;尚彦军;孙福军;孙元春;吴锋波;刘志强;

从浅表花岗岩体中地应力测试深度与应力值间关系分析剥蚀厚度    尚彦军;史永跃;林达明;吴锋波;张巍;

大型结构面产状影响下应力波传播规律研究    周剑;张路青;胡瑞林;王学良;

地球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冯志亮;姚亚明;崔树军;周继军;陈建军;

断裂构造屏蔽控矿机理探讨    张晓永;张宗可;陈旺;李俊平;

综采工作面无线传输矿山压力监测系统应用研究    蔡光顺;段海峰;江昌民;董山;

生态脆弱区煤炭开发与生态水位保护    王双明;范立民;马雄德;

高山石膏矿井下矿柱安全系数计算及分析    盛建红;廖文景;李伟明;

基于矿岩性质模糊聚类分析的巷道分级支护研究    刘鹏博;李路;姚永超;明世祥;

陷落柱内辅运大巷膨胀地压治理技术探讨    吴吉南;张德琦;

伊朗Garmsar区块综合评价及目标优选研究    张宾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及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    闫建萍

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    庞军刚

岩石微孔隙中气体吸附、链状分子运移的计算模拟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杨侃

朝阳沟油田朝5北井区裂缝性储层建模与剩余油定量评价    李玉梅

廊固凹陷古近纪大兴砾岩体沉积特征及成因    刘晖

高温岩层巷道主动降温支护结构技术研究    李国富

子北油田理79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曹金舟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盒8、山1段物源与沉积相及其对优质天然气储层的影响    杨斌虎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    邓秀芹

注水强化松软煤壁稳定性的规律及工艺参数研究    桑培淼

近井筒开采引起覆岩移动变形破坏规律及其治理技术研究    呼庆华

平煤十一矿软岩破坏巷道修复治理研究    唐杰兵

赵庄矿3#煤层瓦斯抽采钻孔合理封孔深度研究    尚群

安林煤矿炮放面矿压显现规律及顶煤冒放性预测研究    宋家勇

含单一天然弱面岩石试样的力学特性研究    潘建武

义安矿水力冲孔卸压增透消突技术研究    李波

黄岛LPG地下储库稳定性分析及支护设计优化    何寿迎

隧道围岩应力与位移数值模拟与分析    冯银银

宁东地区延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明洁

鄂尔多斯盆地燕山运动及其与油气关系    高山林,韩庆军,杨华,蔺方晓,蔺宏斌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中生代造山运动及构造演化    徐仲元,刘正宏,杨振升

断层封闭性影响因素及类型划分    吕延防,马福建

川中香溪群中与差异压实作用有关的非构造缝储层    陈立官,陆正元,夏先禹,邹绍春

济阳断陷湖盆输导体系研究与实践    王永诗;郝雪峰;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区块油气水分布及主控因素分析    胡永章;卢刚;王毅;王洪辉;段新国;

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气层识别新方法    杨双定,赵建武,唐文江,朱春红

蒙脱石的成岩演变与石油的初次运移    王行信

粘土矿物在油气初次运移中作用的探讨    赵杏媛

泥质岩有机质的赋存状态及其对泥质岩封盖能力的影响    苗建宇,祝总祺,刘文荣,卢焕勇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早古生代裂谷陆缘结构及其演化    陈刚

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王建麾;王海波;

鄂北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类型    张杰;薛会;王毅;张金川;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上古生界气藏成藏机理    赵林,夏新宇,洪峰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上古生界气藏形成条件分析    刘辰生,郭建华,李维锋,朱美衡,蒋小琼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    李振宏,席胜利,刘新社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二3亚段储层预测方法及效果    李芳;蒋加钰;杨彩娥;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气藏高产地质因素分析    储昭奎;周文;李良;邓礼正;谢润成;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压力封存箱与天然气的富集规律    李仲东;郝蜀民;李良;惠宽洋;过敏;王震;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盒8段南北储层差异性对比    魏柳斌;陈洪德;朱平;赵俊兴;苏中堂;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研究    李振铎,胡义军,谭芳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    李剑;罗霞;单秀琴;马成华;张水昌;戴金星;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    罗霞;李剑;单秀琴;马成华;刘锐蛾;张永昌;戴金星;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研究    杨华;张文正;李剑锋;昝川莉;

上古生界的研究    冯少南;许寿永;林甲兴;杨德骊;

渤海湾盆地中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潜力    胡宗全;朱建辉;

鄂北上古生界测井资料气层识别与评价方法    郑茂华;沈金松;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测井层序地层研究    杨磊;刘池阳;

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测井资料气层识别与产能预测    冉利民;

渤海湾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成藏条件对比分析    郑和荣;胡宗全;

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上古生界储层研究    苗建宇;李文厚;

埕岛上古生界两层段试获油气流    代俭科

“大北方”上古生界:油气勘探新层系    张抗

中国石化向青藏高原要油气    王孝祥 肖毅 李广科 赵云波 吴明才

东部大气田:榆林起狼烟紫气从东来    袁伟秦伯平 彭旭峰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压力异常及其与天然气成藏关系研究    李仲东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研究    过敏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沉积体系研究    郭德运

论塔巴庙上古生界隐蔽气藏    袁志祥

华北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储层地质与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刘志武

鄂尔多斯中东部上古生界层序地层与深盆气储层研究    姜烨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陈全红

松辽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热演化史恢复    王满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物源及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    王国茹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区上古生界沉积相及储层微观特征研究    严云奎

东北地区上古生界热力学特征研究    谢志鹏

孤西潜山上古生界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    王亚丽

临清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上古生界的影响    李建军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上古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范昆

东北地区上古生界变质特征研究    孙昊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南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    陈明奇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前陆区上古生界沉积—储层分析    王玉环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致密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陈莹

鄂尔多斯盆地伊盟地区上古生界储层发育特征研究    马静

延Y井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    张狄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