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风电与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系统集成与仿真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51:45
热度:

风电与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系统集成与仿真研究【摘要】:间歇性、波动性和非周期性是风能的重要特征,也是造成风力发电系统不稳定性的重要原因。随着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风电“弃风”现

【摘要】:间歇性、波动性和非周期性是风能的重要特征,也是造成风力发电系统不稳定性的重要原因。随着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风电“弃风”现象越来越严重。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被认为是解决风电“弃风”问题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然而传统压缩空气储能技术需要使用化石燃料,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风电与压缩空气储能技术集成应用的相关研究还存在较大空白。因此,设计与研发绿色、高效、无污染的新型压缩空气(气体)储能系统,开展风电与压缩空气(气体)储能系统的集成应用研究,对于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和风电机组利用率,减少风电“弃风”,推进储能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首先,通过对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以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Advanced Adiabatic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简称AA-CAES)系统作为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储能系统储气室部件的热力学特性,构建四种通用性储气室模型(定容绝热模型、定容等温模型、定压绝热模型、定压等温模型)。在得到四种储气室模型热力学特性的基础上,建立AA-CAES系统模型并对采用不同储气室模型时系统的热力学特性进行对比和分析,完成系统与核心部件、参数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在把握AA-CAES系统热力学特性的基础上,结合热力学分析和仿真模拟方法,以Matlab/Simulink为仿真模拟平台,建立了风模型、风电机模型和AA-CAES系统模型,并完成模型之间的集成耦合。构建了集成系统的能量转化和传递模型,对不同风况条件下集成系统内的能量转化和传递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集成系统内主要涉及风能、机械能、电能、空气内能和热能的转化;影响集成系统整体效率的主要部件(过程)为风电机与AA-CAES系统储能阶段。在稳定风况下,低风速时风能转化为热能的比例较高,高风速时风能转化为空气内能的比例较高,且风速发生变化时,风能转化为热能和空气内能的变化趋势相反。此外,对波动风况下集成系统内的能量转化和传递特性研究发现,波动风况主要影响风电机部分的能量转化和与热能相关的能量转化过程,对空气内能的影响较小;从过程角度看,在AA-CAES系统储能阶段,压气机效率会影响储能阶段不同形式能量转化效率的变化趋势。为开发AA-CAES技术的应用潜力,本文开展了AA-CAES系统应用于分布式能源领域的研究工作。基于AA-CAES系统概念,研究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多种不同供能模式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模型,给出了系统处于不同供能模式下的判定条件。此外,结合能量和(?)分析方法,研究了系统的供能特性和部件损失情况,同时对系统供能模式与系统主要参数(透平机械效率、压比、换热器效能等)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系统的供能(冷、热、电)量、供能效率与系统储热器中的热量分配情况直接相关;在不同供能模式下,各部件(?)损失占总(?)损失的比例有所不同。当系统处于不同的供能模式时,系统参数的变化对效率等参数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从(?)角度来看,透平机械效率、换热器效能的升高均可以减少系统的(?)损失,提升系统的总(?)效率。最后,本文以二氧化碳为工作介质开展了新型储能系统的设计和优化研究。文中对以二氧化碳为介质的热电储能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建模和分析工作,分别从循环角度和实际运行角度探讨了系统、循环、部件与参数之间的关联性;比较了循环角度和实际运行角度下热电储能系统热力学特性的差异性和关联性,为热电储能系统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此外,以朗肯循环和布雷顿循环为基础,研究提出了多种以二氧化碳为工作介质的新型储能系统。其中,以朗肯循环为基础的超(跨)临界C02储能系统可以风电弃风为储能阶段的能量来源,同时利用太阳能保证系统在释能阶段的能量输出;基于朗肯循环和电压缩制冷循环的集成型储能系统可以有效提高风电弃风利用率,同时该系统有应用于分布式供能领域的潜力;基于布雷顿循环的超(跨)临界C02储能系统利用储热技术避免了辅助供热,可以达到较高的系统效率。以C02为工作介质的新型储能系统为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与储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案。 【关键词】: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 风力发电 系统集成 仿真模拟 分布式能源系统 二氧化碳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M61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9
  • 第1章 绪论19-45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19-22
  • 1.2 储能技术的发展研究现状22-27
  • 1.2.1 不同形式储能技术概况22-25
  • 1.2.2 不同储能技术的性能对比25-27
  • 1.3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27-35
  • 1.3.1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应用现状27-32
  • 1.3.2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分析方法和评价准则32-34
  • 1.3.3 不同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比较34-35
  • 1.4 绝热压缩空气(气体)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35-44
  • 1.4.1 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研究现状35-38
  • 1.4.2 风电与压缩空气储能集成系统的研究现状38-40
  • 1.4.3 基于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研究现状40-41
  • 1.4.4 以二氧化碳为介质的储能系统的研究现状41-44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44-45
  • 第2章 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热力学特性分析45-65
  • 2.1 引言45
  • 2.2 AA-CAES系统热力学建模45-52
  • 2.2.1 储能阶段46-47
  • 2.2.2 释能阶段47
  • 2.2.3 储气室模型47-52
  • 2.3 AA-CAES系统热力学特性分析52-62
  • 2.3.1 储气室模型对从-CAES系统特性的影响52-58
  • 2.3.2 透平机械级数对AA-CAES系统特性的影响58-62
  • 2.4 小结62-65
  • 第3章 风电与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集成特性研究65-121
  • 3.1 引言65
  • 3.2 模块化建模方法65-67
  • 3.3 风电与AA-CAES系统仿真建模67-83
  • 3.3.1 风模型建模68-70
  • 3.3.2 风电机模型建橫70-76
  • 3.3.3 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模型建模76-83
  • 3.4 风电与先进绝热店缩空气储能系统的集成特性研究83-118
  • 3.4.1 集成系统的能量转化特性83-87
  • 3.4.2 集成系统仿真模拟结果分析87-99
  • 3.4.3 稳定风况下集成系统特性研究99-106
  • 3.4.4 波动风况下集成系统特性研究106-118
  • 3.5 小结118-121
  • 第4章 基于AA-CAES技术的分布式能源系统121-169
  • 4.1 引言121
  • 4.2 基于AA-CAES技术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模型121-131
  • 4.2.1 基于AA-CAES技术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供能模式分析121-122
  • 4.2.2 基于AA-CAES技术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建模122-131
  • 4.3 基于AA-CAES技术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供能特性分析131-166
  • 4.3.1 系统基本供能特性分析132-137
  • 4.3.2 系统应用分析137-140
  • 4.3.3 系统热力特性评估140-166
  • 4.4 小结166-169
  • 第5章 超(跨)临界CO_2储能系统概念与热力学特性分析169-227
  • 5.1 引言169
  • 5.2 以CO_2为工质的热电储能系统169-214
  • 5.2.1 热电储能系统热力学模型171-172
  • 5.2.2 热电储能系统循环效率与热力学特性分析172-195
  • 5.2.3 100MW系统参数确定和热力学特性分析195-214
  • 5.3 基于朗肯循环的超(跨)临界CO_2储能系统214-219
  • 5.3.1 可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的超(跨)临界CO_2储能系统215-216
  • 5.3.2 CO_2朗肯循环与电压缩制冷循环集成型储能系统216-219
  • 5.4 基于布雷顿循环的超(跨)临界CO_2储能系统219-225
  • 5.4.1 一种跨临界CO_2储能系统220-223
  • 5.4.2 一种超临界CO_2储能系统223-225
  • 5.5 小结225-227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227-231
  • 6.1 结论227-228
  • 6.2 创新点228-229
  • 6.3 展望229-231
  • 参考文献231-241
  • 攻读博±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241-243
  • 致谢243-24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张新敬;陈海生;刘金超;李文;谭春青;

气动系统充放气过程中传热系数的测定及其影响    金英子,李军,包钢,王祖温

压缩空气蓄能(CAES)电站热力性能仿真分析    刘文毅

储能系统提高风力发电并网系统运行稳定性的研究    陈伟

混合储能系统控制策略与容量配置研究    谢石骁

具有自定义功能的能源工程系统模块化仿真研究    李林磊

储能系统平抑风电场功率波动研究    李文斌

含飞轮储能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功率平滑控制策略研究    熊倩

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设计计算    杨科;张远;李雪梅;徐建中;

PVTt法气体流量标准装置中标定时间的确定    李立人;王宽;徐志斌;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张新敬;陈海生;刘金超;李文;谭春青;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原理    陈海生;刘金超;郭欢;徐玉杰;谭春青;

储能在分布式发电/微电网中的容量优化配置    薛金花;叶季蕾;杨波;张宇;时珊珊;

机械耦合式压缩空气储能风电系统涡旋机切入控制    褚晓广;张承慧;孔英;李珂;

基于风电功率预测误差分析的风电场储能容量优化方法    叶瑞丽;郭志忠;刘瑞叶;刘建楠;

基于微型压缩空气储能的混合储能系统建模与实验验证    王成山;武震;杨献莘;张书槐;刘一欣;

基于小波分频与双层模糊控制的多类型储能系统平滑策略    吕超贤;李欣然;户龙辉;尹丽;胡京;

新型控制策略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缪寅忱;

高压气动真实气体效应与减压系统基础理论及实验研究    罗语溪

容器放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及热力学模型研究    杨丽红

新型节能活塞式气动真空发生器的研究与开发    潘孝斌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    张新敬

汽车被动安全性的模块化建模方法与多目标优化研究    孙喜龙

储能功率变换系统(PCS)四桥臂功率变换器及其控制策略    陈红兵

微电网复合储能柔性控制技术与容量优化配置    谭兴国

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多级向心透平研究    张雪辉

适用于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储能系统研究    严晓辉

离网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郭旭东

风力发电厂压缩空气蓄能的研究    高朋艳

海勃湾发电厂脱硫设施增容改造方案实施与技术经济性研究    徐秀良

提高风电接入能力的大规模储能系统容量配置研究    冯晓东

运用于微电网储能系统的双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    李林珏

华东风电分析和储能容量配置方法研究    李丽娜

应用于平抑风电功率波动的多类型储能系统容量配置与协调控制研究    洪海生

微电网典型供电模式及微电源优化配置研究    柯人观

混合式风—储电站出力互补机制及其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张冠锋

冷热电分布式供能系统方案研究及性能仿真    宋少华

燃气轮机注空气循环性能仿真研究    郝吉才

管道网络拓扑模型与分析计算    秦导,王健红

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压气机特性图的三维逼近    陈策,毕小平

钒电池储能在光伏发电中的应用前景    陈茂斌;李晓兵;孟凡明;刘效疆;刘联;张胜涛;

超导储能改善并网风电场稳定性的研究    吴俊玲,吴畏,周双喜

储能技术及其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程时杰,文劲宇,孙海顺

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方案研究    杨敏林;杨晓西;金红光;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靳智平

国外分布式发电发展情况分析及启示    魏晓霞;刘士玮;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主机选型的比较    陈杭君,屠进

适用于风电场的最佳电池容量选取的方法    杨水丽;惠东;李建林;梁亮;李蓓;

抽水蓄能电站旋转备用容量电价研究    程芳

分布式能量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徐二树

热动力系统仿真环境的研究与开发    唐胜利

大型风力机变桨距控制技术研究    林勇刚

变速恒频交流励磁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邹旭东

电源优化规划理论研究及应用    刘殿海

超级电容器储能应用于分布式发电系统的能量管理及稳定性研究    唐西胜

压缩空气蓄能(CAES)电站热力性能仿真分析    刘文毅

CCHP及其所构成微网的运行特性研究    马力

大容量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影响研究    张红光

飞轮储能技术应用于风力发电系统的仿真研究    王黎

油田注水系统仿真与运行优化研究    张和烽

钒液流储能电池建模及其平抑风电波动研究    唐志伟

分布式发电系统储能优化配置    田军

分布式储能对微网运行特性的作用研究    王中秋

新型中高温热泵工质及其热力性能的研究    刘世杰

离心压缩机喘振模型与稳定性分析    李瑭珺

储能技术在微网中的应用研究    冯光

火电机组热力性能计算软件设计    宋健

供热系统可视化仿真软件的开发    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