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浅变质岩热模拟实验及天然气成藏潜力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6:37:45
热度:

浅变质岩热模拟实验及天然气成藏潜力【摘要】:以松辽盆地为例,通过热模拟实验及热模拟产物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对极低级浅变质岩(泥板岩)的生烃能力及产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物

【摘要】:以松辽盆地为例,通过热模拟实验及热模拟产物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对极低级浅变质岩(泥板岩)的生烃能力及产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物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偏重,大量生气阶段(450~550℃)δ13C1值为-31.4‰~-22.3‰,同位素序列为1δ3C11δ3C21δ3C3或1δ3C11δ3C2、1δ3C31δ3C2,共性特征为1δ3C11δ3C2、δ13CCO2-10.0‰,显示为有机成因天然气;导致碳同位素组成偏重的原因是浅变质岩中的生气母质具有较重的碳同位素组成。高温作用可能使碳同位素系列部分倒转,但机制尚不明确。根据模拟实验气态烃产率探讨了浅变质岩的生气潜力,认为肇深6井4 115.47 m泥板岩生气能力达到86.4 m3/t,预测松辽盆地基底浅变质岩在长垣以东地区生气强度能够达到20×108m3/km2,具备形成一定规模气藏的生烃条件。图6表4参31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关键词】极低级浅变质岩 热模拟实验 生烃潜力 碳同位素 成藏潜力
【基金】:中国石油科技项目“中国天然气成因及大气田形成机制”(07-01C-01-07)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0引言岩石浅变质作用是当代变质地质学的研究前沿。成岩作用向低级变质作用的转变过程,称为极低级变质作用,或近变质作用[1]。根据对前人提出的概念的理解,极低级变质作用变质温度下限为150~200℃,上限为300~350℃,包括成岩作用的高级部分和变质作用中最低级的近变质作用部分[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不同地质条件下各种类型气源岩气态烃产率的求取    姜正龙,罗霞,李剑,胡国艺,王春怡,李志生

两种热模拟体系下有机质生气特征对比    胡国艺,李志生,罗霞,李剑,蒋助生,王春怡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分布与构造特征    余和中,蔡希源,韩守华,易万霞,朱德丰

成岩—极低级变质—低级变质作用及有关矿产    毕先梅,莫宣学

极低级变质作用的研究现状    毕先梅,索书田,莫宣学,张继军

成岩-极低级变质作用及油气勘探意义    张继军,毕先梅

松辽盆地基底浅变质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冯子辉,孙春林,刘伟,李景坤

松辽盆地北部基底石炭—二叠系的分布    庞庆山,方德庆,翟培民,刘长宝

松辽盆地南部北带基底岩浆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王兴光;王颖;

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的成因类型研究    冯子辉;刘伟;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地区深层异常压力分布及其成因    王宏语,康西栋,李军,程日辉,刘文龙

大庆油田齐家-古龙地区扶余油层储层敏感性分析和预测    闫建萍,刘立,张革,林景晔,杨庆杰

松辽盆地北部断陷期层序地层特征    卜淘

松辽盆地成藏过程和成藏动力系统    吴相梅,李忠权,段新国

地震资料全三维解释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刘文

松辽坳陷深水湖盆层序界面特征及低位域沉积模式    辛仁臣,蔡希源,王英民

东营凹陷弧形断裂坡折带系统及其对低位域砂体的控制    任建业,张青林,陆永潮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凝析油及油型气的成因研究    冯子辉,冯志强,刘伟,王雪,关秋华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分布与构造特征    余和中,蔡希源,韩守华,易万霞,朱德丰

十屋断陷层序地层特征与生储盖组合    杨长清

伊利石结晶程度在研究岩石变质程度中的应用    焦玉国;

中国地层岩性隐蔽圈闭勘探现状与研究方向    董大忠;胡素云;李建忠;杨涛;

松辽盆地火山岩裂缝形成机理及预测研究    任德生

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研究    孙英杰

松辽盆地保乾三角洲层序地层学及含油气系统研究    王立武

大型坳陷湖盆坡折带对沉积和岩性地层圈闭的控制作用    王颖

吐哈盆地葡萄沟地区层序地层学研究与有利岩性圈闭预测    史淑玲

多物源示踪研究    柏涛

松辽盆地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    关德师

松辽盆地滨北烃源条件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    王跃文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凝析油气形成机制及资源潜力研究    申家年

松辽盆地南部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杨明达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地震地层学及油气地质条件研究    耿春雁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油气运聚与保存条件研究    王玉华

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成藏模式及分布规律研究    门广田

齐家—古龙地区扶杨油层储层综合评价    梁江平

松辽盆地南部红岗油田高台子油层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赵荣

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含油气系统研究    于建成

滨北地区中浅层油气保存条件研究    高宁

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研究    杜春国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中浅层烃源岩的化学动力学研究    王建龙

海拉尔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史研究    崔军平

冀东遵化新太古代蛇绿混杂岩带岩石学与构造特征———古板块构造运动的证据    黄雄南,李江海,陈征,刘志强

中国的变质旋回及其成矿作用    张秋生

内蒙古乌拉山地区变质作用演化及其动力学研究    徐学纯

两种热模拟体系下有机质生气特征对比    胡国艺,李志生,罗霞,李剑,蒋助生,王春怡

松辽盆地深层孔隙流体压力预测    刘文龙,李思田,孙德君,柴文华,郑建东

盆地-山岭耦合体系与地球动力学机制    刘和甫

太平洋古陆的破碎消亡与中新生代华北克拉通板内构造岩浆活化    周瑶琪,赵士宝

地层压力预测方法及其在南海北部构造-热体制分析中的应用    刘天佑,李思田,崔宁,张启明

地幔动力学研究进展——地幔对流    朱涛

地幔对流与深部物质运移研究的新进展    傅容珊,冷伟,常筱华

桐柏山地区榴辉岩与石榴角闪岩的变质作用研究    娄玉行

松辽盆地火山岩相:类型、特征和储层意义    王璞珺,迟元林,刘万洙,程日辉,单玄龙,任延广

吉黑造山带二叠纪生物古地理区划及特征    彭向东,张梅生,张松梅,米家榕

原油在储层介质中的加水裂解生气模拟实验    冯子辉,迟元林,杜洪文,霍秋立,侯读杰

高压釜对加水模拟实验中氢产物的影响    马素萍,贺建桥,汤渭,夏燕青

高效气源灶及其对形成高效气藏的作用    赵文智;王兆云;汪泽成;王红军;张水昌;王云鹏;赵长毅;苗继军;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古地理演化    郭英海,刘焕杰,权彪,汪泽成,钱凯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风化壳气藏天然气来源及混源比计算    夏新宇,赵林,戴金星,张文正,李剑峰

松辽残留地台区成因机制研究    李志安,张博闻,钟建华

滇东南地区金矿区域成矿条件及成矿模式    李志伟,钱祥贵,田敏,刘和林

松辽盆地古生代构造演化    余和中,李玉文,韩守华,易万霞

源岩脱附气和热模拟排出气轻烃对比实验研究    张居和;霍秋立;冯子辉;

开放体系和密闭体系恒速升温实验条件下有机质生烃动力学特征对比及意义    李婷婷;王民;卢双舫;田善思;陈国辉;韩璐;

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应用    刘敏;卢双舫;薛海涛;于召清;王桂华;黄立明;

碳酸盐岩烃源岩判识与实践——以四川盆地为例    黄籍中;吕宗刚;

    

    

    

    

    

    

海带热模拟实验的固体残余物研究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刘文斌;陆现彩;秦建中;施伟军;边立曾;

成煤原始物质泥炭的热模拟实验及其在煤层气研究中的应用    吴保祥;段毅;

二次生烃热模拟产物中烃类气体的碳同位素特征    李广友;把立强;王勤;

原油热解气组分单体氢同位素特征    李志生;

岩石中吸附气态烃制备方法    周玉凯;李景坤;李敏;

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天然气的成因    李贤庆;肖贤明;唐永春;米敬奎;申家贵;肖中尧;

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热演化规律    秦建中;金聚畅;刘宝泉;

正十八烷的裂解动力学研究(Ⅱ)——液态烃组分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张海祖;熊永强;耿安松;刘金钟;耿新华;刘金萍;赵青芳;

海相高过成熟烃源岩演化程度评价方法探讨    杜军艳;耿安松;廖泽文;

松粉热降解有机酸酯类分子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    吉利明;孟仟祥;郑建京;

沥青砂岩生烃潜力巨大    本报记者 江其勤

热模拟实验结合GC-IRMS在有效烃源岩研究中的应用    熊永强

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热解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    耿新华

陆相烃源岩的生排烃机理研究    廖玉宏

有机质生烃动力学及火山作用的热效应研究与应用    王民

煤层气生成过程中的矿物/金属元素催化作用    吴艳艳

石炭—二叠系煤成气生成及其与侏罗系煤成气鉴别研究    马国政

塔里木盆地原油高温高压热解性能研究    张家瑞

有机质生烃动力学特征及其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于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