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我国福建陆缘地带的地热活动、热流分布特征与热能的利用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6:07:07
热度:

我国福建陆缘地带的地热活动、热流分布特征与热能的利用【摘要】: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现代地震活动强烈,且与受到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共同作用的台湾省隔峡相持,水热活动频

【摘要】: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现代地震活动强烈,且与受到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共同作用的台湾省隔峡相持,水热活动频繁,为我国三大地热应用有前景地区之一.本文分四个方面对该区的地热问题进行了讨论:1.地热活动与热流测量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龙岩、漳州、大深、大田、福州各热流测区均分布在闽西北加里东褶皱带的东南部,浙、闽、粤中生代火山岩带的中段和南岭东西向构造部位附近,在地质构造上则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中的长乐-南沃、福安-闽清-南靖、政和-大浦三条北东向深大断裂之内.它们属于浦城-连城幔拗区和闽东南莫霍界面深度变异带这两个深部构造单元上,浅部和深部构造均异常复杂.2.水热活动特征为浅孔温度场效应.在北西-南东向最大主压应力作用下,走向北西的断裂呈张剪性,形成了地下热水运移的良好通道,控制了大多数温泉的展布方向,形成了该区主要的温泉分布带.至今已查明的热水点已有192处,水温一般为40℃—60℃.全省平均热水温度为51℃,最高泉水温度可达89℃,最高钻孔水温(钻孔通常深300—500 m左右)在漳州为120℃,福州为105℃,85%的温泉分布在花岗岩地区,且集中在沿海地带.这里的热水主要为断层裂隙水,全省总流量为1325L/S.3.地热流测量与分布特征:在福建省上述5个地区进行了12口钻孔中的温度梯度测量和钻孔岩芯的热导率测量.各地区的平均热流值较正常大陆地区为高,且分布不均匀.在漳州一带温度梯度较高,热流值也较高,福州次之,而龙岩、大田和大深等地则较小,政和-大浦一线以东现代构造运动活动地带热流值较高,其西侧相对较低,这不仅说明长乐-南沃深大断裂对福建的地热活动起着主导作用,而重要的是太平洋板块的作用和该区的地热活动属于深部热物质运移和裂隙小循环与补给的机制.4.福建沿海地区地热能的利用与综合评价.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矿部福建省地矿局
【分类号】:P314
【正文快照】: 我国福建陆缘地带的地热活动、热流分布特征与热能的利用@魏斯禹$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刘绍成$地矿部福建省地矿局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现代地震活动强烈,且与受到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共同作用的台湾省隔峡相持,水热活动频繁,为我国三大地热应用有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攀西构造带的地热活动特征与裂谷带性质的研究    魏斯禹,胡忠义,邓肖粤,滕红渊

太平洋板块对大陆地壳运动影响不大    

与地热活动有关矿床的特征和东南沿海古地热带存在的可能性    朱梅湘,赖勇

太平洋板块运动和形变及其边缘现今相对运动    金双根,朱文耀

距今500万年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变化    Allan Cox;严宁;

岛弧地区废物处理的构造稳定性预测    Hitoshi Koide;赵勇;

中、苏亚洲大陆-太平洋过渡带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成矿作用第四次科学讨论会    孟凡林

西藏地热活动与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胡先才,孙继东,姚中华,荣峰

热释光年代方法在地热调查中的应用    全亚荣

我国福建陆缘地带的地热活动与地球物理场特征    魏斯禹,刘绍成,敖光华,滕红渊

我国福建陆缘地带的地热活动、热流分布特征与热能的利用    魏斯禹;刘绍成;

雅鲁藏布江地带的地热活动与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在地质构造上的意义    魏斯禹;邓肖粤;金志翰;

滇藏地热活动带    廖志杰;

华北强震成因的研究    张之立;田华;王成宝;

中国地热异常及温泉成因    欧阳珽;

我国福建陆缘地带的地热活动、热流分布特征与热能的利用    魏斯禹;刘绍成;

海底地热活动对深海沉积环境的影响及海气环境的响应    匡耀求;黄宁生;朱照宇;胡振宇;孙波;刘承帅;

地热活动与大陆地震的非均匀性    张之立;

西藏地区的地热场分布、热流异常特征与地壳和上地幔的热结构    魏斯禹;

雅鲁藏布江地带的地热活动、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地壳-上地幔的热状态    魏斯禹;邓肖粤;金志翰;

太平洋板块“多动” 8.8级地震袭智利    记者 纪虹宇

大兴安岭火山岩带不属于太平洋板块    记者 滕艳 特约记者 曹菲

专家:亚太近期地震未见异常    记者 钱铮

5100,让生活更美好 奉献吉祥和健康    杨凯 程琴怡 董生辉 孙健

抗震设防,广州7度足矣    谈健

武大“鹰眼”测出日本位移    记者 李佳 通讯员 李陶 王广兴 张全友

神秘力量促使南极大陆向南美漂移    本报记者 吴洣麓

上海将建海洋地震深井观测站    任荃 金平

难以抹平的百年记忆    本报驻美国记者  李学江

印尼地震难以引发海啸    

西太平洋地区俯冲板块的精细结构研究    江国明

东北伊通—大屯和双辽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圈演化和太平洋再循环洋壳与玄武岩的成因联系    张辉煌

南海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成因数值模拟    谢建华

胶莱盆地构造演化研究    佟彦明

东海西湖凹陷构造—热历史分析    何将启

胶东三山岛—仓上金矿带构造—岩浆—流体金成矿系统    郭春影

东营凹陷断裂系统与中央构造带形成机制    唐其升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东吐莫地区层序地层及隐蔽圈闭研究    聂逢君

山东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地壳拉张—兼论煌斑岩与金成矿的关系    刘燊

俯冲带断层粘滑运动机制数值模拟研究    姜辉

从遥感图像分析地壳运动兼对地震的认识    童琼

郯庐断裂带中段周边挤压应力场演变过程    魏鑫

黑龙江省鸡东与基性杂岩有关的Cu-Ni-Pt矿床成因研究    梁树能

完达山造山带的地质—地球化学组成及其演化    田东江

东北中生代断陷盆地群成盆机制与油气远景    张旭东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环形构造特征及深部控制因素    许百泉

壳幔耦合动力行为的数值研究    王习武

内蒙古太仆寺旗白石头洼钨矿外围成矿花岗岩体特征及成矿作用    戴雪灵

郯庐走滑与潍北凹陷发育特征    任瑞军

利用第四纪活断裂资料模拟中国大陆地壳变形速度场及应变率场    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