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利用地热资料确定岩石圈厚度——以攀西地区为例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6:00:32
热度:

利用地热资料确定岩石圈厚度——以攀西地区为例【摘要】:正 利用地热资料确定岩石圈厚度是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与其它地球物理方法相比,它具有耗资少、方法简便、结果系统等优

【摘要】:正 利用地热资料确定岩石圈厚度是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与其它地球物理方法相比,它具有耗资少、方法简便、结果系统等优点,因而近年来国际上发展很快。我们在完成“六·五”国家攻关项目攀西裂谷地质-地球物理研究的同时,利用地热资料确定了攀西地区的岩石圈厚度,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岩石圈厚度 地球物理 地热 新方法 攀西裂谷 后期发展 攻关项目 岩石生热率 岩石热导率 大地热流值
【正文快照】: 利用地热资料确定岩石圈厚度是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与其它地球物理方法相比,它具有耗资少、方法简便、结果系统等优点,因而近年来国际上发展很快[l. al.我们在完成“六·五”国家攻关项目攀西裂谷地质一地球物理研究的同时,利用地热资料确定了攀西地区的岩石圈厚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李四光教授倡导的中国地热研究    汪集旸;

四川盆地川西北拗陷几个深孔热流测试    黄少鹏,汪集旸

大地热流沿经、纬向的变化——中国大陆、日本及其周围海域和美国大陆热流数据分析    黄少鹏

地震波速度的地质年代意义及其实际应用    郭桂红

用康滇大陆古裂谷带地区航磁异常计算居里深度    申宁华,李春华,张贵宾,王华啸

攀西构造带南部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的爆炸地震研究    熊绍柏,滕吉文,尹周勋,赖明惠,黄一平

攀西地区地壳和上地幔中的电性结构    孔祥儒,刘士杰,窦秦川,张建军,苏先英,李宗舜,周成炳

攀西裂谷的多期活动性及其深部地质意义    陈琦,王平

川滇构造带及其邻区的地壳结构与地震分布    傅维洲,贺日政,邱虎

地震层析技术在探测火山地区三维速度结构的可能应用    陈培善;

地球深部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动力过程与矿产资源的形成    滕吉文

滇西试验场重力异常特征与强震潜在源区研究    朱思林,甘家思,徐菊生,王石任,申重阳

南北构造带中段的壳幔结构与岩石圈动力学特征    刘晓华

东亚大陆伸展和裂谷作用与动力学    滕吉文,张中杰

渡口及其邻近地区地壳浅层结构的研究    尹周勋,滕吉文,熊绍柏

攀西构造带Q值及其横向不均匀性    孙克忠,滕吉文,金东敏,郑晔

攀西地区地壳和上地幔中的电性结构    孔祥儒,刘士杰,窦秦川,张建军,苏先英,李宗舜,周成炳

金沙江活动构造区水电开发工程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王思敬;李国和;张强;兰朝利;

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层析成像研究及其应用    白志明

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滇西地区的深部结构    贺传松

大地电磁测深法环境噪声抑制研究及其应用    杨生

波形反演遗传算法与走时反演微分算法及其在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解释中应用    王夫运

川西地区主干活动断裂间震期滑动习性与运动状态的地震学初步研究    朱爱斓

地震波速度的地质年代意义及其实际应用    郭桂红

川滇地区地壳及上地幔结构面波层析成像    张智

云南三江地区地壳三维构造格架与矿集区关系研究    管烨

地震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及其机理初步研究    杨竹转

双差法重定位及其在常规地震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徐志国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模型与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    高锐,吴功建

四川盆地基底结构的新认识    罗志立

大连地区前寒武纪沉积岩中发现自生独居石及其意义    宋天锐

地下孔隙率和渗透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黄思静,侯中健

中国沉积盆地结构类型与成油期规律    杨克绳

花岗岩的定年方法学初论    李献华,桂训唐

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

变质岩区地震波速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为例    姜修道,朱光明

全球地球科学大断面与地球动力学(Ⅱ)    滕吉文

高温高压下岩石弹性波速特征及其在深部地质研究中的意义    刘永祥,吴福元,张世红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演化及沉积盖层相关问题的控究    邸领军

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岩石层力学背景探讨    熊熊,许厚泽,滕吉文

利用气象地温资料反演大地热流    魏东平,石耀霖,汤懋苍,董文杰

近年来我国地热学的研究与展望    汪集 

地热学向何处去    汪集■

龙门山及其邻区地球物理场与地震的关系    李渭娟,梁桂培,姚政生

用人工地震初探川西地区的地壳结构    朱介寿,曹家敏,刘舜化,蒋国芳,余敏,蒋华琳

康滇构造带的古板块历史演化    骆耀南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大陆板块构造    滕吉文,王绍舟,姚振兴,徐振武,朱志文,杨秉平,周文虎

西藏高原那曲至亚东测线地壳、上地幔的大地电磁研究    任爱华,石应骏,李宗舜,李红征,杨仲武,黄伯民,陈光明

喜马拉雅山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模型和速度分布特征    滕吉文,熊绍柏,尹周勋,徐忠信,王香泾,卢德源,Georges Jobert,Alfred Hirn

中国东部马鞍山—常熟—启东地带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和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研究    滕吉文,孙克忠,熊绍柏,姚虹,尹周勋,程立芳,薛长顺,田东生,郝天珧,赖明惠,伍明储

攀西构造带南部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的爆炸地震研究    熊绍柏,滕吉文,尹周勋,赖明惠,黄一平

云南及邻区的深部地质构造    晏贤富;

重磁异常反演的线性规划法    申宁华 ,高锐

东昆仑—柴达木北缘地区早古生代火山活动与构造演化    曹永清;罗照华;邓晋福;赵国春;荆旭华;

与火山—潜火山作用有关的浅成热液金(铜银)矿床流体成矿系统    范宏瑞;谢奕汉;王英兰;杨学明;杨晓勇;

东营凹陷深层膏盐岩分布及其对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    郑德顺;李明龙;蔡进功;闫建平;孙斌;

    

    

    

    

    

    

    

利用卫星重力资料研究岩石圈厚度    方剑;

南海的岩石圈结构与均衡模型    林进峰;陈雪;

江苏地热正常动态及异常分析    徐桂明;唐振芳;

中国大陆岩石圈岩石学结构特征及其地幔动力学    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刘顺;

远震体波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国大陆东部岩石圈厚度    张洪双;田小波;滕吉文;

南海中央海盆的岩石圈厚度和地壳年代的分析    陈雪;林进峰;

中国及周边地区岩石圈稳态三维热结构    安美建;石耀霖;

中国及周边地区岩石圈稳态三维热结构    安美建;石耀霖;

岩石脆性破裂的尺度效应及其在岩石圈流变结构中的应用    臧绍先;魏荣强;

电法勘探在汤岗子地热田中的应用    崔瑞华;谷社峰;李争;李清华;

地热开采会引起地质灾害吗?    本报记者 董子凡

我市南部地热野外勘探进入“收官阶段”    周颖 首席记者 王川

强化地质工作推进北京浅层地热产业化    记者 刘静文 段金平

北川震后“飞”来一座山    吴楚瞳

瑞士:钻采地热不当引发地震    顾钢

浙江局积极拓展非煤地质市场    李彪

责任接力    本报记者 焦鸣 特约记者 徐莉

安徽去年实施426个地勘项目    张福友

从焦灼到喜悦的一夜    韩凯

北京:多项重点工作采纳地质建议    记者 段金平 周楚军

江苏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    黄耘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十屋断陷层构造演化与沉积响应研究    单伟

东北伊通—大屯和双辽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圈演化和太平洋再循环洋壳与玄武岩的成因联系    张辉煌

北冰洋—欧亚大陆—太平洋地学断面东南段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研究    袁炳强

华北地区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吕作勇

西藏门巴地区新构造运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黄映聪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指纹    郑中

松辽盆地早白垩世岩石圈热结构模型研究    黎广荣

东北中生代断陷盆地群成盆机制与油气远景    张旭东

东海西湖凹陷流体动力场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作用    张远兴

利用被动源地震剖面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深部结构    宋文杰

四川稻城温泉同位素、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王茜

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演化与多种能源矿产关系的研究    张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