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白浆土土壤养分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43:08
热度: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白浆土土壤养分及大豆产量的影响【摘要】:为确定秸秆还田方式对白浆土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普通翻耕的对照处理以及秸秆覆盖还田、心土还田和秸秆焚烧的3种

【摘要】:为确定秸秆还田方式对白浆土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普通翻耕的对照处理以及秸秆覆盖还田、心土还田和秸秆焚烧的3种还田方式。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耕层部分(0~20 cm),普通翻耕处理区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含量测定值最低,而土壤磷素和钾素含量最高;在白浆层(20~40 cm),秸秆心土还田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全氮、有效磷、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最高;在淀积层(40~60 cm),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氮素、磷素和有机质含量变化差异较小,钾素表现为土壤下层含量比表层高。两年的数据显示秸秆心土还田处理大豆产量最高,说明秸秆心土还田对土壤地力提升效果明显,利于大豆增产。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关键词】白浆土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含量 大豆产量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东北平原瘠薄盐碱中低产田改良技术集成示范”(2012BAD05B01)
【分类号】:S158;S565.1
【正文快照】: 白浆土是三江平原主要低产土壤之一,占总耕地面积39%[1],黑土层薄(0~20 cm左右),土壤贫瘠,养分总储量低,心土层过硬。白浆土低产原因包括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这两方面的原因多出在白浆层(20~40 cm)上[1-2],因此改良此类土壤对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意义深远。秸秆还田是把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孙星;刘勤;王德建;张斌;

The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ies on Mechanized Crop Residue Recycling    

稻麦轮作体系下氮素的优化管理    王璐;肖健;

宣城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    李贤胜;

农机补贴对农户机械化秸秆还田的影响    田琪;杜欣;张恒铭;周建华;

有机肥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马义虎;葛立立;杨凯鹏;刘立军;

洪泽湖农场稻麦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应用现状及成效    田东;徐修奎;朱文明;丁建方;王瑞;陈升军;

不同培肥方式对伊犁新垦区淡灰钙土的熟化效果    闫俊杰;乔木;田长彦;周生斌;卢磊;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王素娟;孙肖青;

秸秆焚烧对土壤的影响研究    尹飞;

不同作物秸秆腐熟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    韩晓君;张先政;

江苏省两种有机物料的稻田土壤固碳有效性评价    张玉华;宋成军;刘东生;张艳丽;徐哲;李想;王延昌;

秸秆还田对免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固定的影响    李成芳;寇志奎;张枝盛;曹凑贵;吴海亚;翟中兵;梅少华;

秸秆还田对河北省滨海盐碱地理化性质及棉花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冯国艺;翟黎芳;杜海英;张谦;梁青龙;王树林;祁虹;王燕;林永增;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麦秸强化油—盐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研究及场地中试    张坤

水稻转Bt基因对稻田土壤光合碳固定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刘微

设施黄瓜不同种植模式及其土壤修复机理的研究    王玉彦

长三角农田土壤固碳技术的固碳潜力及激励机制研究    芮雯奕

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环境效应的影响    许仁良

旱地地表覆盖栽培的冬小麦产量形成和养分利用    李华

保护性耕作农田碳循环规律和调控研究    王丙文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砂姜黑土玉米秸秆碳、氮矿化特征研究    张丽娟

微生物菌剂及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土壤生物化学特性的影响    李小磊

秸秆-膨润土-PAM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调控效应    李佳佳

秸秆-膨润土-PAM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调控效应    徐军

施肥对西北半干旱地区土壤养分、胡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高小丽

粉碎秸秆还田用量对土壤主要物理化学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杜璇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路文涛

云南甘蔗主产区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郭家文

长期与短期秸秆还田后稻米品质的差异性变化研究    顾丽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稻麦两熟地区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施肥技术的增产培肥效果    王振忠,吴敬民,陈留根,朱普平

农田土壤施用化肥的负效应及其防治对策    汪建飞,邢素芝

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N矿化的影响    周卫军,王凯荣,刘鑫

无机肥连施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消长的影响    赖庆旺,黄庆海,李茶苟,熊春桂

秸秆直接还田的定位研究    薛坚,赵秉强,李凤超,李增嘉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影响    史吉平,张夫道,林葆

秸秆碳的田间原位分解和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    王志明,朱培立,黄东迈,刘海琴

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劳秀荣,孙伟红,王真,郝艳如,张昌爱

秸秆还田对西藏中部退化农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陈芝兰,张涪平,蔡晓布,何建清,彭岳林

莱阳农民看图施肥    徐爱荣

襄樊市土壤养分现状和变化趋势    吴豫鄂

土壤养分分析的现代化    李立平,张佳宝,邢维芹,张俊,信秀丽

从晋中果园土壤养分调查看平衡施肥的必要性    宋爱萍,魏海勤

额济纳三角洲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苏永红;冯起;刘蔚;朱高峰;司建华;张艳武;常宗强;

梨树县土壤养分变化趋势的分析与施肥对策    于晓丽;李春梅;周丹;刘海燕;潘丽丽;崔英;

沿海围垦土壤养分分析与整理措施    黄震;陈伟建;

祁门县土壤养分现状与变化及评价    罗建恩;

天津北部生态区不同种植体系土壤养分调查研究    陈永利;卢树昌;

基于光谱技术的土壤养分快速测试方法研究    蒋璐璐;张瑜;王艳艳;谈黎虹;何勇;

分散经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的精准管理研究    罗国安;项建军;袁全;

基于神经网络多模型的土壤养分肥力评价    李红裔;张野;赵迪;吴锡欣;

安徽省土壤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研究    马友华;胡勤远;贾盛宁;梁红霞;黄界颍;张自立;

土壤养分信息系统在平衡施肥中的应用(摘要)    邢竹;李春杰;郭建华;王贵政;

川中丘陵区不同地形位置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郑小佳;邓良基;张世熔;张春;黄成毅;苟曦;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土壤养分检测方法    张淑娟;王凤花;张海红;赵华民;

土壤养分变化特征与土壤保护研究    武继承;龚子同;郑惠玲;薛毅芳;

大城市郊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变化趋势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张琳;张凤荣;吕贻忠;孔祥斌;王茹;

施用沼肥对温室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樊文华;刘晋峰;王志伟;单江艳;

稻连轮作区水稻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分析    李鑫鑫;王学奎;王沫;涂代群;牟来明;徐泽刚;宋慧洁;

气候变化可导致土壤养分失衡    华凌

土壤养分测试仪    高科

土壤养分的分析方法    赵强

磴口土壤养分含量逐年上升    通讯员 姜晓平

培肥高产旱土    夏海鳌

秋播肥料该咋用    

各种化肥应交替使用    陈茂春

我市新增5万亩一等田    孙吉晶

将畜禽粪便转化为绿色机肥    本报记者 任晓敏

内河运力受限 南美天气乐观    永安期货 龚萍

陕西省土壤养分与肥料资源利用研究    刘芬

基于GIS的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及其变化研究    赵业婷

土壤养分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徐丽华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土壤养分及仪器开发    刘雪梅

不同经营体制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及管理技术的研究    姜城

田间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异及其相关性研究    许红卫

规模经营条件下土壤养分精准管理研究    李瑞

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    王红娟

离子交换树脂膜提取土壤养分技术研究    程明芳

基于光谱分析技术的土壤养分检测方法与仪器研究    贾生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