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我国土壤热流场及与深层大地热流场的比较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5:15:22
热度:

我国土壤热流场及与深层大地热流场的比较【摘要】:本文提出岩石圈内的某些过程是气候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依据对土壤热流、大地热流、地震和旱涝关系研究所得到的一些现象和结论,利用气象站

【摘要】:本文提出岩石圈内的某些过程是气候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依据对土壤热流、大地热流、地震和旱涝关系研究所得到的一些现象和结论,利用气象站地温资料计算了土壤热流,初步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据线性热传导理论设计的热流的计算方法基本上可以满足多年平均土壤热流场计算精度的要求;(2)平均土壤热流场、深层大地热流场、地震带三者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平均土壤热流高值带一般都有大地热流高值带和地震带与之对应;(3)土壤热流距平场与汛期降水场有相似的分布形势,土壤热流距平的变化与强震也有一定的联系。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土壤热流场 深层大地热流场 气象地温资料
【基金】: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动力学开放实验室(LASG)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课题号:90218)的资助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 用冬季地温距平场预报半年后我国汛期的降水距平场的工作,我们已经连续进行了16年,取得了初步成功n、z,。多年来始终萦绕在笔者脑海中的问题是:冬季地温距平场是何种信息的反映,它为何能影响到夏半年的降水?关于此问题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冬季地温场是前期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地气耦合研究进展简介    汤懋苍,董文杰

大地震前后地温、降水及浅层热流通量场的结构特征    范新岗,汤懋苍

多灾种相关性研究进展与灾害综合机理的认识    聂高众,汤懋苍,苏桂武,郭维栋

大地热流对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演变的影响及其研究意义    匡耀求,黄宁生,吴志峰,胡振宇,孙波,刘承帅

环境地质灾害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陈亚宁

季平均3.2m地温距平场在汛期预报中的应用    汤懋苍,张建

江河丰枯与我国地震的相关分析    汤懋苍,张建,杨良

土壤热交换、地温的估算    周秉荣;

岩石圈强迫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汤懋苍

地形变场与现代地壳垂直运动及地震活动关系初探 (Ⅱ)——地凸凹区与地壳运动及地震活动的关系    郭维栋,汤懋苍

亚洲大陆地壳厚度分布轮廓及地壳构造特征的探讨    王谦身,武传真,刘洪臣,魏英

10年(1975—1984)汛期降水预报小结    辛坚十

地温突升与短期气候变化初探    汤懋苍,张建

强地震影响年降水量的统计分析    汤懋苍,胡宗海

古本草中当归产地的考证    王今觉,章国镇,先静

特殊温度条件下变压器寿命和负载能力分析    张国兵

在等积圆锥投影图上量算距离的改正方法    裘祖苏;

量化地图的表示方法    胡引翠,董硕

滇西试验场区三维重力反演研究    朱思林,甘家思,徐菊生,申重阳,王石任

上海自然植被的特征、分区与保护    高峻

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K-Ar年代学及其演化    王慧芬 ,杨学昌 ,朱炳泉 ,范嗣昆 ,戴橦谟

地气耦合研究进展简介    汤懋苍,董文杰

喜玛拉雅“东构造结”地区特异重力场的探讨    王谦身;滕吉文;王光杰;徐亚;张雪梅;

攀西地区的重力均衡与地壳密度结构    叶正仁,谢小碧

中亚褶皱带黑龙江地块的深部构造及矿床    Ю·ф·马累谢夫;Н·П·罗曼诺夫斯基;母瑞身;朱志明;

中国岩石层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王椿镛;

地球内部结构成像、演化与动力学    王妙月;

重力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王谦身;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the Gravity Field in South China    

重力方法在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楼海

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风险评价研究    张春山

利用重力数据反演亚洲岩石圈的三维密度结构    李传涛

黄河拉西瓦水电站深切河谷花岗岩体风化卸荷的工程地质研究    巨广宏

新生儿脐血碱剩余正常参考值与地理环境    刘燕

南海均衡重力异常研究    宋小超

土壤中热量传输计算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张立杰,江灏,李磊

试论大地热流对地表环境与生态演变的影响    匡耀求,黄宁生,朱照宇,胡振宇

地气耦合研究进展简介    汤懋苍,董文杰

气候多雨与强震发生的延时关系    刘德富

华北盆地强震的震源模型兼论强震和盆地的成因    曾融生,朱露培,何正勤,丁志峰,孙为国

板块绝对运动及地幔热对流    傅容珊,林芬,黄建华

利用气象地温资料反演大地热流    魏东平,石耀霖,汤懋苍,董文杰

酒泉盆地群热演化史恢复及其对比研究    任战利,刘池阳,张小会,吴汉宁,陈刚,李进步,马团校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三版)    胡圣标,何丽娟,汪集旸

青海柴达木盆地大地热流测量与统计热流计算    沈显杰,李国桦,汪缉安,邓孝,张文仁,杨淑贞

地源热泵长期运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王艳霞;蒋绿林;高伟;

熵产生和自然灾害    仪垂祥,史培军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震活动与洪涝灾害关系探讨    彭自正,张黎珍

地气耦合研究进展简介    汤懋苍,董文杰

长春地区地表温度日变、年变对地温测量的影响    陈晓冬;金旭;管彦武;石卓;高艺;

关于气候系统与地球系统的若干思考    高晓清,汤懋苍,朱德琴

1998年夏季地震、地温场演变与洪涝过程分析    郭维栋,柳艳香,汤懋苍

预测川渝地区汛期降水量的一种物理统计模型    马振锋,谭友邦

多灾种相关性研究进展与灾害综合机理的认识    聂高众,汤懋苍,苏桂武,郭维栋

中国东部土壤温度、湿度变化的长期趋势及其与气候背景的联系    王晓婷;郭维栋;钟中;崔晓燕;

利用“地气图”预测自然灾害    汤懋苍;

西峰黄土高原地温与苹果发育期的关系分析    薛景轩;王燕凌;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热平衡问题分析    马福一;刘业凤;

土壤源热泵系统地下热平衡问题分析    杨卫波;陈振乾;刘光远;

地气相互作用与气候灾害预测的探讨    高晓清;汤懋苍;惠小英;李洁;

多灾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殷杰;尹占娥;许世远;王军;钟海东;

卫星遥感的热信息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    陈梅花

黄河下游河南段第四纪构造演化与悬河稳定性评价研究    朱嘉伟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与时空格局    李轶冰

敏感因子叠加分析法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地质灾害区划中的应用    黄毓明

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径流预报中的研究与应用    许惠君

湘江流域中长期水文预报    宋荷花

城市地下空间多灾种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杨远

城市洪水灾害系统的智能评价模型研究    赵伟

上海市地下轨道交通暴雨内涝脆弱性研究    张丽佳

红外热像仪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张成

风暴潮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技术应用研究    陈斐

基于GIS的地震热红外过程研究    陈闻晨

新疆近50a地温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贾效禄

柴达木东盆地的基岩首波和反射波    滕吉文 ,阚荣举 ,刘道洪 ,曾融生

华北平原中部地区深部构造背景及邢台地震(一)    滕吉文 ,冯炽芬 ,李金森 ,陈学波 ,闻昆娣 ,张家茹 ,熊成君

辽南地区地壳构造轮廓    王谦身,刘元龙

汛期降水预报的统计—热力学模式    吴士杰,汤懋苍,钟强

用冬季地温预报汛期降水距平的初步方法    汤懋苍,张建,王敬香

一个长期降水预报的热力学模式    汤懋苍,钟强,吴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