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沈阳苏东地区地热地质特征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5:12:59
热度:

沈阳苏东地区地热地质特征研究【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的、不可再生的能源因储量的逐渐减少、使用时对环境产生危害等因素,必将被新能源或可再生能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的、不可再生的能源因储量的逐渐减少、使用时对环境产生危害等因素,必将被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代替。而地热资源正是新能源中一种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清洁能源,地热资源的使用可以减少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沈阳市苏家屯、东陵区(简称苏东)位于沈阳市浑南经济开发区,处于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中心位置,地缘优势突出,工农业生产活跃。对能源需求量很大。因此,对苏东地区地热资源的研究无论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环境效益等方面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苏东地区区域上属于华北地台内辽东台背斜和下辽河中新生代凹陷裂谷东坡复合地带,属于小型的断陷盆地。经过调查,苏东地区与周边已开发地热田在地质构造上颇为相似,这为研究本区的地热地质提供了基础。 本论文从区域地质背景入手,研究区域地层组合、大地构造、储热层分布、地热源形成机制及运移通道等资料,逐步缩小到红阳煤田及苏东地区,充分利用多年的煤田地质勘探资料、前期施工的地热井资料、外围石油地质资料,研究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建立深部地热资源预测模型,以此推断地热资源存在的可能性及进一步勘探的可行性。充分研究上深沟子碎屑岩盖层、下古生界热储层导水控热构造发育情况、地热生成条件,建立热储概念模型,预测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前景。 【关键词】:苏东地区 地热资源 热储盖层 地温梯度 导水构造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3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课题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10-11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11-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3-15
  • 1.3.1 研究内容及整体思路13-14
  • 1.3.2 技术路线图14-15
  • 1.3.3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15
  • 1.4 论文组织结构15-16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热源形成机制16-29
  • 2.1 自然地理条件16-17
  • 2.2 地质与区域构造背景17-23
  • 2.2.1 区域地层岩性17-20
  • 2.2.2 地质构造特征20-22
  • 2.2.3 岩浆岩22-23
  • 2.3 区域热源形成机制23-28
  • 2.3.1 地热源成因分析23-26
  • 2.3.2 基底构造演化及深部热源传送主控因素26-28
  • 2.4 本章小结28-29
  • 第3章 地热地质综合物探29-42
  • 3.1 二维地震29-30
  • 3.1.1 二维地震勘探方法29
  • 3.1.2 二维地震勘探解释29-30
  • 3.2 三维地震30-32
  • 3.2.1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30
  • 3.2.2 三维地震解释30-32
  • 3.3 电阻率测深32-33
  • 3.3.1 电阻率测深勘探方法32-33
  • 3.3.2 电阻率测深解释33
  • 3.4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33-39
  • 3.4.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勘探方法33-34
  • 3.4.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解释34-39
  • 3.5 综合物探成果分析利用39-41
  • 3.6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地热地质控制条件分析42-62
  • 4.1 以往地质成果分析利用42-47
  • 4.1.1 煤田勘探成果利用42-46
  • 4.1.2 其它地热地质成果收集46-47
  • 4.2 地热生成条件控制分析47-59
  • 4.2.1 理论分析47-48
  • 4.2.2 热源48-50
  • 4.2.3 储热盖层50
  • 4.2.4 热储空间层位50-51
  • 4.2.5 导水控热构造51-52
  • 4.2.6 地温梯度与地热异常52-56
  • 4.2.7 地热井井底温度与井口温度关系56-57
  • 4.2.8 抽水试验及水质评价57-59
  • 4.3 确定地热田设计地热井的位置59-61
  • 4.4 本章小结61-62
  • 第5章 热储分布与地热资源评价62-70
  • 5.1 地热田地质特征62-64
  • 5.1.1 地层结构62
  • 5.1.2 盖层发育情况62-63
  • 5.1.3 热储层水文地质条件63
  • 5.1.4 导水控热构造条件63-64
  • 5.2 地热分布规律64-66
  • 5.3 热储层水文地质特征66-69
  • 5.3.1 热储层地下水分布66
  • 5.3.2 构造控水66-69
  • 5.4 地热资源评价与预测69
  • 5.5 本章小结69-70
  • 结论70-71
  • 参考文献71-74
  • 致谢74-75
  • 作者简介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75-7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用陆地卫星TM6数据演算地表温度的单窗算法    覃志豪,Zhang Minghua,Arnon Karnieli,Pedro Berliner

中国晚新生代火山和现代高温水热系统    佟伟,穆治国,刘时彬

我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与地壳厚度的变化    黄少鹏

国内外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分析    王贵玲,张发旺,刘志明

河北平原非地热异常区地热资源    张德忠,王蕴玉

山东半岛温泉的地热属性及其特征    栾光忠,刘红军,刘冬雁,王文正

地热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效应及环境保护    申建梅,陈宗宇,张古彬

昆明市地热田越流含水系统中地下热水的数值模拟    薛传东,刘星,杨浩,李保珠,谈树成

京北地区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地热系统的成因模式    吕金波;车用太;王继明;刘振锋;刘成龙;郑桂森;

基于GIS的地热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    徐能雄,何满潮,李春华,刘斌,任红艳

松辽盆地构造热演化及地热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杜蒙地区为例    施龙

中低温地热系统形成机制及评价研究    周立岱

邯郸东部平原地区地热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研究    景成虎

辽河油田曙光区块地热资源特征分析    肖娟

山东省德州市城区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评价    赵季初

RS、GIS一体化研究——以湖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为例    张友水,薛重生

阜阳市地面沉降研究和防治的若干问题    郭荣;陈伟;李琴;

基于渭库绿洲地区ETM+遥感影像地面温度反演初步研究    牛建龙;王家强;彭杰;伍维模;

鞍山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探讨    谷峰;何俊仕;林秋;李崇;

沈阳市水库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    何俊仕;孙博;温福波;朱军;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成分分析法及应用——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    邵金花;刘贤赵;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立法研究    陈森森;刘军弟;胡茜茜;王效华;

基于Landsat影像的南京地区热岛效应    谭桂容;蔡哲;徐永明;

可可西里盆地构造信息的遥感提取    刘海军;刘登忠;何武;徐争强;

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农田灌溉水质评价投影寻踪分析    陆克芬;刘延明;方崇;

国道(G214)盐井—芒康段地质灾害特征调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张玉明;汤喜梅;

一种基于ENVI的区域环境分析方法    饶欢;张智勇;

我国地热资源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许军强;白朝军;王跃峰;

王河煤矿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对比研究    车志强;韩国童;李学问;张富有;

中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比    任永飞;潘翠;王海波;黄少鹏;

王河煤矿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对比研究    车志强;韩国童;李学问;张富有;

利用Landsat5 TM6数据进行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王继;王训霞;

基于神经网络预测器和管网特性的两级数据验证方法    王丰;

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风景区地热资源与开发远景评价    黄江华;王少龙;敬海霞;王文龙;

地矿遥感技术应用与关键技术探讨    邓书斌;鲍晨光;钟湘宇;

多源遥感数据和GIS支持下的台风影响研究    邓睿

丽江市地质环境脆弱性及其对策研究    黄义忠

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邱桔

黑龙江完达山—太平岭成矿带成矿系列与找矿预测    李光辉

水资源公允配置理论研究    王炜

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张保建

冲击挤密潜孔锤外表减阻结构优化设计及试验研究    张永光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与环境效益分析方法研究    秦湘灵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及实例研究    仕玉治

面向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研究    许可

气流干燥管内气固两相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金辉

大功率LED封装共晶炉及灯具传热过程仿真分析    唐顺杰

沼气发电机冷却水预热沼气进料池系统的研究    康锡龙

基于城市热岛减缓的湖泊湿地景观功能连通性研究    韩筱婕

新朝川矿矿井水分布规律研究与防治对策    乐志军

郑州市区深部地热资源水利用优化配置    黄丹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矿区植被信息监测方法研究    李新芝

泰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王春霞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半湿润平原井灌区土壤墒情预报研究    武文红

谢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经济评价    姜春黎

地热开发应用及效益评价    吴景华,云希斌

地热开发利用的环境质量评价    张林,孙咏梅,王军,林春竹,谢镇远,高维勤

地热资源综合评价方法    曹阳,施尚明,李雪英,王玉华,王桂萍

松辽盆地地幔热流的演化特征    李志安

开发利用地热资源    李安宁,吕金波

1986年德都四次中强地震地下水异常    许学礼,郭德明,刘宝恒

中国温泉资源旅游利用形式的变迁及其开发现状    王艳平,山村顺次

用陆地卫星TM6数据演算地表温度的单窗算法    覃志豪,Zhang Minghua,Arnon Karnieli,Pedro Berliner

城市热水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及防治──以福州市为例    范锡朋,黄文森

藏北高原现代火山的航空象片与地图分析    罗国祉

电子显微镜及其在煤田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丁丕训

建立全国煤炭资源数据库的较佳方案    谭勇杰

加快实现煤田地质“二次创业”的思考    薛传典,李万程

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山西煤田地质发展    阎炳新;

煤田地质专家吴萍生同志逝世    

豫中公司产值超亿元    郝拴元;

省煤田地质三队顺利通过“三标一体”复审    刘言征;霍永盛;

省煤田地质四队第一口丛式井开始施工    茹喜斌;刘亚;

省煤田地质局石油“第一钻”投入生产    王伟灿;

试论阿尔山地热地质特征    郭洪彬;初禹;王鹏;王者平;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    

抓机遇、抢市场、重管理、讲诚信——腾飞中的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勘探队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勘查研究院    

全国煤炭地质钻探研讨会启事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    

跨越发展看先行——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建功陕北能源化工基地    

山东宁阳煤田保安井田断层构造特征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刘军;刘松良;李娜;王红梅;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近20年来部分获奖项目统计表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 献身煤海 成就辉煌    

福建省197煤田地质队矿业公司应势而变占领市场    陈文林 兰荣武

草原驰骏马 蓝天展雄鹰    

锻造一支现代化勘探队伍    岳大伟 勘建忠

锻造一支现代化勘探队伍    岳大伟 勘建忠

带兵打仗,就得有个性    本报通讯员 冯贺军

新疆煤田地质局举行50周年庆典    龚奕丹、侯洪河

河北局提出二○○六年工作目标    马志国 刘志远 王海青

江西煤田地质局安全检查不留死角    记者 万长茂

雁阵排空舞三江    张亚明贺晓苹

自治区煤田地质局: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记者 杨登贵

淮南煤田(以朱集矿为例)侵入岩和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杨梅

中扬子地区二叠纪构造古地理研究    万秋

济北煤田煤中敏感性微量元素及其环境意义研究    胡中信

化学溶液及其水压作用下灰岩破裂过程宏细观力学试验与理论分析    姚华彦

黔东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代传固

羌塘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    宋春彦

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形态、发育与演化研究    夏凯生

巨野特大型煤田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滕德宾

天然矿物及冶金炉渣处理含磷废水的研究    邓雁希

冈底斯带中段北部早白垩世火山岩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袁四化

沈阳苏东地区地热地质特征研究    李锦鑫

广东从化新温泉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评价    叶青

南阳盆地地热田类型划分及地热地质特征    王肖凤

山前构造带地应力测井方法建模及储盖层评价    罗旭

贵州桐梓木瓜庙煤田煤岩特征及二叠系沉积相分析与聚煤规律    沈大兴

西藏自治区安多县土门格拉煤田煤炭资源潜力评价    曹征

基于空间分析的商固煤田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研究    李武斐

北京市小汤山地区地温场特征及地下热水成因模式分析    王泽龙

潘二煤矿1煤层底板灰岩瓦斯异常涌出原因分析    单恩

湖南韶山煤田上三叠统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    易菲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