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环境同位素在北京市地热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5:11:31
热度:

环境同位素在北京市地热资源研究中的应用【摘要】:氢和氧是自然界的两种主要元素,它们以单质和化合物的形式遍布全球。本文取样80组,分析了其稳定环境同位素δ18O和δD分布特征、地热水

【摘要】:氢和氧是自然界的两种主要元素,它们以单质和化合物的形式遍布全球。本文取样80组,分析了其稳定环境同位素δ18O和δD分布特征、地热水补给区高程、补给区温度,并对比分析了北京市地热水和降水、第四系冷水、基岩冷水中δ18O和δD特征。北京市各地热田地热水稳定同位素δD的分布范围为-86.5‰~-61.7‰,δ18O的值为-12.14‰~-7.1‰。采用δ18O和δD计算的补给区温度的平均值为3.11℃~13.43℃。北京市地热水补给区平均高程为67.46m~1440.07m。δ18O和δD稳定环境同位素特征的分析,为研究北京市地热资源补给来源、补给高程、补给区温度和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 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关键词】地热 δO δD同位素 补给区温度 补给高程
【分类号】:P314
【正文快照】: 0引言氢和氧是自然界的两种主要元素,它们以单质和化合物的形式遍布全球。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氢、氧化合物,整个地球水圈水的总量达(1.8-2.7)×1024g。组成水的氢和氧元素不仅使参与自然界各种化学反应和地质作用的重要物质成分,而且也是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循化和能量传递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咸阳地压地热流体补给的环境同位素证据    李婷;胡伟伟;马致远;豆惠萍;

江西中低温地热水的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    孙占学;李学礼;史维浚;

我国大气降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    郑淑蕙,侯发高,倪葆龄

环境同位素在研究地热资源形成过程中的应用    朱家玲;王坤;王东升;

应用地球化学方法讨论开封地热田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    朱命和;付中;刘彦兵;

运用H、O同位素资料分析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以鲁西北阳谷-齐河凸起为例    张保建;徐军祥;马振民;沈照理;亓麟;

张掖大气降水的δ~(18)O特征及水汽来源    吴军年;王红;

塔里木盆地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浅析——以和田地区为例    吐尔逊江·艾莎;海米提·依米提;古丽娜尔·哈历别克;程仲雷;

我国冰川的雪冰化学研究    王平

我国高山冰川的雪冰化学研究    王平

广州大气降水中δ~(18)O与气象要素及季风活动之间的关系    薛积彬;钟巍;赵引娟;

北极沿岸地区水体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水分转化过程研究    宋天泽;

我国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    李亚举;张明军;王圣杰;李忠勤;王飞腾;

北京大学未名湖沉积物中公元1747年以来气候变化的氧碳同位素记录    夏正楷,陈福友,郑公望,马军,金德秋,周锡煌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岩溶水同位素组分特征    许模,屈科,苟定才,蒋良文,王科,徐则民

青海湖地区近1ka来气候变化机制    朱正杰;李航;双燕;任世聪;汪卉;陈敬安;

抚州市温泉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王玉多;张文;李文娟;

巴丹吉林沙漠及其东南边缘地区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特征及其水文学意义    马妮娜;杨小平;

热带季节雨林土壤蒸发的稳定性同位素分析    刘文杰;李红梅;张一平;刘玉洪;段文平;

郑州大气降水氧同位素变化及水汽来源分析    王涛;徐丽娜;刘笑;

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张保建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地球化学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研究    赵慧

贵州凉风洞石笋的古气候记录与古生态环境意义    刘启明

豫西熊耳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演化与钼(金)成矿作用    李永峰

从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中古环境信息研究地下水资源演化    陈宗宇

洞穴石笋高精度ICP-MS铀系年代学与西南岩溶地区古气候变化研究    杨琰

晚全新世苏干湖年纹层沉积及其环境记录    周爱锋

中国青藏高原东部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气候变化研究    张平中

近500年来黄土高原西部降水变化的高分辨率石笋记录及其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对比研究    刘敬华

现代钙华沉积的环境替代指标及其气候环境因子控制的研究    孙海龙

曲靖三宝地热水形成机制分析与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马振华

怒江跃进桥地区温泉成因机制分析与跃进桥温泉恢复替代方案研究    禚传源

西藏沃卡温泉形成条件及对隧道工程影响研究    宋凯

金堆城钼矿区两类斑岩的识别    王新

神农架高海拔洞穴石笋古气候记录    刘殿兵

湖北神农架近2000年来的石笋气候记录    况润元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岩溶水的同位素示踪研究    李智

北京城区地热田地下热水的水化学及同位素研究    于湲

中全新世神农架高分辨率的石笋气候记录    张向华

末次间冰期东亚季风百年—十年际分辨率洞穴石笋记录    姜修洋

山东省聊城市东部地热田地热资源特征    王奎峰;

中国地下热水的基本类型和成因特征    王东升,王经兰

深部地下水的起源及其成矿作用    王焰新,文冬光,沈照理,钟佐

古气候变化与地下热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的关系    李婷;胡伟伟;马致远;豆惠萍;

江西中低温地热水的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    孙占学;李学礼;史维浚;

关中地区地下热水的分类    马致远,范基娇,牛光亮,徐迎东

济南北部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浅析    李常锁;杨磊;高卫新;王少娟;

环境同位素在研究地热资源形成过程中的应用    朱家玲;王坤;王东升;

应用地球化学方法讨论开封地热田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    朱命和;付中;刘彦兵;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接受补给时温度及热储层温度的估算    胡扬;马致远;余娟;李青;张跟全;贾旭兵;

济南泉域岩溶地下水的示踪研究    万利勤

地热资源与地下淡水的区别    

大庆地区地热资源勘探与开发利用的探讨    杨明杰,潘昊,赵晶石,张伟军

世界直接利用地热资源的现状    张季生,吴功建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发现地热资源    张涛;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初析    武羽晓,王珏,尚宇宁,高发祥

超长电磁波地下遥感技术在地热勘探中的应用    林满意;吴文君;叶晔;

我国地热能技术应用现状与产业分析    龚宇烈;马伟斌;

电法勘探在寻找地热资源中的应用    许闯;孙娇鹏;赵颖;张夫磊;

浅析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意义    喻海洋;

邯郸市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李进军;徐广鑫;

新疆塔什库尔干地热资源特征初步研究    庞忠和;杨峰田;袁利娟;李义曼;陆成新;常志勇;

我国地热资源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许军强;白朝军;王跃峰;

利用油气田伴生中低温地热资源发电的可行性研究    李克文;

福建省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回顾    庄庆祥;曾志标;

洛阳盆地地热资源形成条件分析研究    王现国;杨现国;杜春彦;

中国地热科学的若干新进展——纪念李四光倡导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40周年    庞忠和;汪集旸;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祝尔娟;

云南地热资源展望    汪缉安;徐青;张文仁;

河北平原层状热储合理井距计算方法探讨    张德忠;

关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的说明    张振国;

海林发现岩浆型高温地热田    于仁宝 王绘沣 首席记者 张淼

让我们一起认识地热资源    本版编辑 杨波 陈建平 新竹 贾宏刚

我国地热资源利用量世界第一    实习生 刘奕诗

认识并科学利用地热资源    本报记者 帝红

江苏地热资源量抵56亿吨煤    郝社锋

无序开发地热引发地质环境问题    李现文 宁振国

关中地热资源量相当于五大煤田    陈文生 穆根胥 张银龙

亚太地区80余位专家为山东地热把脉    记者 李国宏 秦幸福 通讯员 郭长洲

天津地热,走向可持续利用    本报记者 刘维 本报通讯员 高晶

中澳联合研究江苏干热岩地热资源    徐雪球王旭雁

松潘甘孜地区地热资源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    武斌

松辽盆地构造热演化及地热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杜蒙地区为例    施龙

松辽盆地北部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研究    朱焕来

山东省地热资源综合信息远景预测    方宝明

京北地热田特征及其开发对地震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    吕金波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热信息系统研究    管彦武

北京地区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示范研究    徐光辉

地热田电磁法勘查与应用技术研究    刘瑞德

内蒙古赤峰市热水镇地热田热资源评价    石卓

中低温地热系统形成机制及评价研究    周立岱

内蒙古自治区后河套盆地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初评价    杜海宾

贵州省遵义市忠庄地热勘查区地热资源成因机制探讨    芦文霖

油田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刘联波

长青林场地热资源潜力评价    董俊领

哈尔滨地区地热资源潜力综合研究    黄悦

广州从化新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分析与新地热井开发设计    许庭武

黑龙江省肇州县肇州镇地热资源评价与研究    金飞

新疆阿拉珊温泉勘探方法及开发利用研究    王亮

前郭县地热资源潜力研究    赵盼

黑龙江省桃山地区地热资源地球物理勘查    黄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