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热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995~2014)
中国地热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995~2014)【摘要】:地热是主要地球物理场之一,地热能是地球的本土能源。李四光在20世纪60年代开创了我国地热科学。到90年代,学科体系基本建立。
【关键词】:中国 地热研究 进展 展望 综述
【分类号】:P314
【正文快照】: 李四光在20世纪60年代开创的我囯地热科学研究,迄今巳经走过50多年的历程。20世纪60年代为初创阶段,70~80年代为成长阶段,90年代走向成熟(汪集场,1989;陈墨香等,1994)0最近20年来,我囯地热研究在理论与应用上都得到了深化与拓展,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作为基础性工作,我囯热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进展:回顾与展望 何丽娟;汪集旸;
黑水─泉州地学断面东段深部温度与岩石层厚度 胡圣标,汪集暎模粢倩
中国地热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陈墨香,汪集旸
李四光教授倡导的中国地热研究 汪集旸;
从钻孔温度看气候变化──方法介绍及实例 黄少鹏,沈伯瑜,汪集旸
中国大陆地区沉积盆地热状况剖面 邱楠生
沉积盆地热体制研究的基本原理和进展 胡圣标,汪集
热流测量中垂向地下水运动干扰的校正方法 胡圣标,熊亮萍
新疆塔县盆地地热显示与热储温度预测 庞忠和;杨峰田;袁利娟;李义曼;
流变边界层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热/地震岩石圈底界差异的意义 何丽娟;
昌潍坳陷新生代古地温分析 李善鹏,邱楠生,曾溅辉,尹长河
应用生烃动力学法研究川东上二叠统烃源岩生烃史 徐立恒;陈践发;卢双舫;马广宇;李吉君;
华南东南沿海地区岩石圈电性结构 刘国兴;韩凯;韩江涛;
四川黑水-台湾花莲断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 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袁学诚
川东建南地区页岩成熟度模拟分析 潘仁芳;黎建;李坤运;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热史与成藏期判识 李亚军;李儒峰;陈莉琼;宋宁;方晶;
“源热共控”中国近海盆地油气田“内油外气”有序分布 张功成;陈国俊;张厚和;李友川;梁建设;杨树春;
黔东—湘西早古生代岩石圈热状态与高产热率HHPRM型地幔源区 方维萱,胡瑞忠,苏文超,漆亮,蒋国豪
深部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在大陆构造变形过程研究中的作用 陈运平;赵崇斌;林舸;
营潍断裂带结构特征及其与相邻盆地的关系 孙磉礅;
敏感性分析在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中的应用——以川东北地区普光5井古生界海相烃源岩为例 饶松;唐晓音;朱传庆;胡圣标;汪集旸;
四川盆地中生代地热特征与前陆盆地构造、沉积作用 朱传庆;饶松;徐明;胡圣标;
济阳坳陷沾化东区块现今地温场及热历史 程本合;徐亮;项希勇;穆星;
南黄海南部盆地地温场特征及热-构造演化 杨树春;胡圣标;蔡东升;冯晓杰;高乐;卢景美;
Geothermal field and thermotectonic evolution in Southern South Yellow Sea Basin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的关键时限 翟明国;朱日祥;刘建明;孟庆任;侯泉林;胡圣标;李忠;张宏福;刘伟;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进展:回顾与展望 何丽娟;汪集旸;
华北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作用 段秋梁;谭未一;杨长春;张延玲;闫臻;
华北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研究的主要学术争论 吴福元;徐义刚;高山;郑建平;
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在四川盆地的地热学响应 朱传庆;徐明;袁玉松;赵永庆;单竞男;何志国;田云涛;胡圣标;
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张保建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关系 王建强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流体逸散系统与沉积物变形 孙启良
松辽盆地北部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研究 朱焕来
南海大陆边缘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 赵长煜
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系煤成烃成藏作用研究 何会强
藏北羌塘盆地热力构造作用特征及其演化 杨兴科
福建省基性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晚中生代以来中国东南部地幔演化 赵军红
焉耆盆地油气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姚亚明
铜陵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系统模型研究 王庆飞
中国东海卫星重力异常与深部岩石圈结构的对应分析 何慧优
广州从化新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分析与新地热井开发设计 许庭武
准噶尔盆地北部燕山期构造事件及其古地温特征分析 李振华
黑龙江省浅层地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袁文涛
地下水源热泵温室利用系统回灌模拟试验研究 程希
辽河盆地南部德惠断陷深层烃源岩评价 赵娜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深层烃源岩评价 逯瑞敬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盆地模拟关键参数研究 刘阳
低温地热水用于供暖方案研究 陈少玲
弥渡温泉地质特征及成因模式分析 姚永仲
中国东部岩石圈热状态与流变学强度特征 汪洋;程素华;
中国及相邻区域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朱介寿;蔡学林;曹家敏;严忠琼;
反应动力学参数的优化模型及算法 冯恩民,吴铁生,朴明植,常云岫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海相烃源岩有机成熟度及演化史 王飞宇,张水昌,张宝民,肖中尧,刘长伟
盆地-山岭耦合体系与地球动力学机制 刘和甫
利用干酪根热解动力学模拟实验研究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古地温 解启来,周中毅
当今中国岩石圈物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与思考 滕吉文;
华北平原区地温梯度与基底构造形态的关系 熊亮萍,张菊明
华北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的研究 臧绍先,刘永刚,宁杰远
塔里木盆地深部构造的地震转换波探测结果 邵学钟,张家茹
河南省地热开发环境影响分析及保护对策 郭功哲;王继华;
全球地热到底有多热 青峰;
中国地热代表团赴印尼参加2010年世界地热大会
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我国地热产业政策发展 关锌;
我国煤矿地热科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志伟;冉雍;
高温岩体地热开发的块裂介质固流热耦合三维数值模拟 赵阳升,王瑞凤,胡耀青,万志军,谢耀社
“云南腾冲地区地热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工程现场会议”简况 吴少斌
高温岩体地热开发的固流热耦合三维数值模拟 王瑞凤,赵阳升,胡耀青
沁水县郑庄一带地热开发可行性分析 唐青凤
自然天成的地热博物馆 杨新涯;杨从彪;
加强地热开发政策保障力度 确保地热开发可持续发展 多吉;范小平;
世界地热研究与开发的现状 张季生;吴功建;
高温岩体地热开采中出力与寿命的数值模拟研究 冯增朝;赵阳升;
中国地热科学的若干新进展——纪念李四光倡导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40周年 庞忠和;汪集旸;
广东省丰顺县地热资源利用现状及开发模式探讨 廖月芝;龚宇烈;刘国钦;
高温岩体地热开发的国际动态及其在中国的开发前景 万志军;赵阳升;康建荣;张渊;
西部地热开发之我见 白铁珊;
新西兰高温地热发电与火山地热景观并存 张德祯;闫银花;
西藏地区进行地热开发利用的关键性技术研究——结垢问题的研究解决 许有师;
福州市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及建议 林小平;林木好;
亚太地区80余位专家为山东地热把脉 记者 李国宏 秦幸福 通讯员 郭长洲
济南地热开发有两种优化模式 记者 杨镇
地热开发不当也会引发地震 记者 顾钢
天津地热,走向可持续利用 本报记者 刘维 本报通讯员 高晶
地热开发引发区域地灾不容忽视 安丰 王燕霞
地热开发要注重保护地质环境 安丰 王燕霞
地热:新能源的机会 胡文瑞
地热开发产业化还有多远 陈伊颖
地热何以拯救发烧地球? 裴宁
印尼全力发展地热 本报记者 于欢
四川宜宾金沙江河谷区地热温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陈菁
佳木斯盆地地质特征及地热勘查远景分析 董晓伟
北京延庆县三里河地区地热开发可行性研究 牛升晟
-
地热井下换热器—热泵联合使用机理研究2024-08-19
-
地热系统温标的建立与应用2024-08-19
-
深井降温与地热资源利用2024-08-19
-
重庆都市圈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方向2024-08-19
-
昆明地热田岩溶地下热水系统中溶质运移的模拟2024-08-19
-
浅层测温在地热勘查开发中的应用2024-08-19
-
濮阳市地热资源特征2024-08-19
-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机组热风加热系统的研究2024-08-19
-
一种浅层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地源热泵2024-08-19
-
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探中的应用效果2024-08-19
-
滨州市城区地热地质条件与开发利用前景2024-08-19
-
我国开发地热经济与管理问题分析及建议2024-08-19
-
地热换热器循环液温度设定浅析2024-08-19
-
中澳联合研究江苏干热岩地热资源2024-08-19
-
遥感技术在临沂地区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