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云南省安宁温泉镇地热田模型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5:09:15
热度:

云南省安宁温泉镇地热田模型研究【摘要】:安宁温泉镇地热田属断裂深循环对流型地热系统。天然出露7个温泉泉点,均出露于螳螂川谷底一级基座阶地前缘含水层组中,在温泉大桥下螳螂川两岸均有溢

【摘要】:安宁温泉镇地热田属断裂深循环对流型地热系统。天然出露7个温泉泉点,均出露于螳螂川谷底一级基座阶地前缘含水层组中,在温泉大桥下螳螂川两岸均有溢出,以“天下第一汤”为中心向四周运动,总流量118 L/s,泉口温度28~47℃。“天下第一汤”出露高程1824m,在泉群中水量最大,温度最高,串珠状的大小气泡旷日持久。气体组分测定结果显示,主要成分为N2,次为H20(气)、CO2, Rn、He、Ar等,组分与大气类似,反映出热水源于大气降水的特征。泉水无色无味,清澈透明。以往长期观测水温为45-47℃,近年来水温有所降低,保持在43~45℃。 根据温泉出露及现有开采热水井测量结果,得出温泉镇浅部地温场呈条带状分布,结合热储展布严格受螳螂川断裂的控制的特点,将温泉镇浅部地温场纵向确定为以“天下第一汤”为中心,呈南北长约200m,东西宽约l00m的纺锤状闭合曲线;垂向上地温梯度一般大于5℃/1OOm,南部200~500m范围内,地温梯度为2.5~4.0℃/100m,西部地温梯度均小于2.5℃/100m,北部100-150m以外地温梯度小于2.5-4.0℃/100m;井温曲线有增温型、恒温型、增降骤变型、增温骤变为降温型等四种。并结合螳螂川断裂、水文地质条件对温泉区地热水的运移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在天然条件下和开采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通过对安宁温泉镇地热田地热地质背景的研究,运用构造地质、物理探测、钻孔勘探、水文地质等理论和方法对地热田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地热田热储展布特点,探讨地热田热储结构、特征及边界条件。将安宁温泉镇地热田垂向结构上概化为二元结构,可分为四层,包括浅部、深部两个热储层以及上、下两个隔热隔水保温盖层,本文重点研究浅部热储层,即二叠系栖霞茅口组热储层,结合研究区现有的水文地质参数、地热地质参数等资料,对其进行数值模拟,采用有限单元剖分,研究纵深为100m的一个潜水热含水层系统。运用feflow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渗流场,温度场进行识别和验证。 【关键词】:安宁温泉镇地热田 地热地质背景 热储层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31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5-18
  • 第二章 安宁温泉镇地热田地质环境18-36
  • 2.1 自然地理概况18-21
  • 2.1.1 地形地貌18-19
  • 2.1.2 气象水文19-21
  • 2.2 地层21-28
  • 2.2.1 地层概况21-24
  • 2.2.2 地层富水性24-25
  • 2.2.3 地层岩石热导率25-28
  • 2.5 构造28-30
  • 2.6 新构造运动30-31
  • 2.7 岩浆活动情况31
  • 2.8 岩溶发育规律31-35
  • 2.9 小结35-36
  • 第三章 安宁温泉镇地热田特征36-57
  • 3.1 地热田地球物理特征37-41
  • 3.2 温泉镇地热田热储结构特征41-42
  • 3.3 各热储特征及边界圈定42-44
  • 3.3.1 浅部热储地热地质特征及边界圈定42-44
  • 3.3.2 深部热储地热地质特征及边界圈定44
  • 3.4 浅部热储地温场特征及分区44-48
  • 3.4.1 浅部热储地温场特征44-46
  • 3.4.2 浅部热储地温场分区特征46-48
  • 3.5 温泉镇地热田热流体运移特征48-49
  • 3.6 热水化学特征49-53
  • 3.7 化学温标推算深部热储温度53-55
  • 3.8 小节55-57
  • 第四章 安宁温泉镇地热田成因模式探讨57-61
  • 4.1 热源57
  • 4.2 热储层57-58
  • 4.3 热通道58-59
  • 4.4 地热流体的补给、径流和排泄59-60
  • 4.5 成因模式60-61
  • 第五章 安宁温泉镇地热场数值模型61-81
  • 5.1 数学模型61-62
  • 5.1.1 渗流场数学模型61-62
  • 5.1.2 温度场数学模型62
  • 5.2 模型计算62-66
  • 5.3 渗流场数值模拟66-74
  • 5.3.1 渗流场概念模型67-68
  • 5.3.2 区域剖分68
  • 5.3.3 时间离散68-69
  • 5.3.4 参数分区69
  • 5.3.5 初值确定69-71
  • 5.3.6 源汇项处理71-72
  • 5.3.7 数学模型的识别、验证72-74
  • 5.4 温度场数值模拟74-80
  • 5.4.1 温度场概念模型74
  • 5.4.2 区域剖分74
  • 5.4.3 时间离散74
  • 5.4.4 参数分区74-75
  • 5.4.5 初值确定75-77
  • 5.4.6 源汇项处理77-78
  • 5.4.7 数学模型的识别、验证78-80
  • 5.5 小结80-81
  • 第六章 结语81-82
  • 6.1 结论81
  • 6.2 不足81-82
  • 致谢82-83
  • 参考文献83-87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87
  • 附录B 硕士攻读期间从事项目目录87-88
  • 附录C 研究区内部裂隙统计表88-90
  • 附录D 研究区钻孔统计表90-9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四川绵竹酿春池温泉地质成因分析    王多义

华北断陷盆地热场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陈墨香;汪集旸;汪缉安;邓孝;杨淑贞;熊亮萍;张菊明;

鄂尔多斯周缘地质构造对地热资源形成的控制作用    王贵玲,刘志明,蔺文静

云南温泉之分布规律及其与地质构造关系    刘承志;

山东半岛温泉的地热属性及其特征    栾光忠,刘红军,刘冬雁,王文正

近年来我国地热学的研究与展望    汪集 

中国地下热水的基本类型和成因特征    王东升,王经兰

昆明市地热田越流含水系统中地下热水的数值模拟    薛传东,刘星,杨浩,李保珠,谈树成

云南地区地热基本特征    吴乾蕃,祖金华,谢毅真,王都

云南大地热流及地热地质问题    汪缉安,徐青,张文仁

高温岩体地热开发的国际动态及其在中国的开发前景    万志军;赵阳升;康建荣;张渊;

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储层特征    李志明;秦建中;廖宗廷;施伟军;罗月明;范明;朱樱;刘伟新;尹伟;

济阳坳陷桩西埕岛地区古潜山下古生界储层的综合判识及分布规律    袁海锋,徐国盛,王威

四川绵竹酿春池温泉地质成因分析    王多义

云南大地热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徐青,汪缉安,汪集旸,张文仁

地下流体在地震孕育与发生中的作用——以张家口南部地热活动区为例    王基华,林元武,刘成龙

云南及邻区中强震连发和平静与强震关系研究    和宏伟,秦嘉政,和国文,钱晓东,石绍先

印尼8.7、8.5级巨震对云南地区地震活动的远震触发分析    李纲,刘杰,郭铁栓

地下水超采区水位长趋势动态分析    张素欣;刘耀炜;陆明勇;张子广;

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岩石层力学背景探讨    熊熊,许厚泽,滕吉文

能源环境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主要进展    刘刚;沈镭;

湖北省地热资源与可持续开发利用    程伯禹;

低温地热能液体除湿与热泵空调联合运行分析    袁庆涛;肖勇全;李传政;

低温地热能液体除湿热泵空调系统可行牲分析    王继梅;肖勇全;袁庆涛;薛永明;

地热资源在供热空调开发利用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薛永明;肖勇全;王继梅;袁庆涛;

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第四纪冰川地质    钱方;浦庆余;吴锡浩;

近年来我国地热学的研究与展望    汪集旸;

从我的经历看中国地热研究的发展    汪集旸;

中低温地热双循环发电技术发展与应用    马伟斌;邓帅;龚宇烈;

滇西澜沧江成矿带铜成矿学研究    胡斌

滇西澜沧江岩浆—变质—构造活动带铜(金)多金属找矿远景研究    谢力华

冀中坳陷中区中新生代复合伸展构造    孙冬胜

重力方法在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楼海

云南兰坪—维西地区构造动力学分析    邵兆刚

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滇西地区的深部结构    贺传松

松辽盆地构造热演化及地热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杜蒙地区为例    施龙

堤坝渗漏热源法及示踪理论研究    董海洲

京北地热田特征及其开发对地震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    吕金波

云南澜沧江火山—侵入岩带的区域成岩成矿地质地球化学    黄震

楚雄盆地构造变动与后期改造综合研究    房建军

楚雄中生代盆地原始盆地恢复及其演化    程宏岗

楚雄盆地构造特征与岩浆活动及热液作用    韦振权

四川稻城温泉同位素、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王茜

平庄盆地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勘查远景区研究    于常武

绵竹S1井及其邻区温泉地下水同位素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尚英男

低温余热发电模型的研究    王建财

西藏东部江达构造带演化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    董树义

北秦岭西段鹦鸽嘴蛇绿混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赵霞

惠民凹陷上古生界煤系源岩的热演化特征与成烃研究    赵青芳

云贵地区重力地壳构造模式    朱成男

具有弱透水层的多层介质含水系统中污染质运移数值模拟研究——以大庆市纳污湖泡区为例    侯杰,李亚新

水-岩相互作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沈照理,王焰新

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现代构造活动特征的探讨    阚荣举,张四昌,晏凤桐,俞林胜

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层析成象    刘福田,曲克信,吴华,李强,刘建华,胡戈

剪切生热与花岗岩部分熔融——关于喜马拉雅地区逆冲断层与地壳热结构的分析    朱元清,石耀霖

漳州热田的对流热流和传导热流的研究    熊亮萍,汪集旸,庞忠和

我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与地壳厚度的变化    黄少鹏

长白山天池火山——一座具潜在喷发危险的近代火山    刘若新,李继泰,魏海泉,许东满,郑祥身

青藏高原构造热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石耀霖,朱元清,沈显杰

滇西富碱斑岩带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    曾普胜;杨伟光;喻学惠;

云南东川昆阳群中含金剪切带型金矿简介    张翼飞;

章丘市枣园桃花山地热田地质特征分析    蒙永辉;王集宁;于得芹;

某地热田的温度场特征    陈可聪;

南宁市地热田成因分析    吴少斌,孔繁业

关于地热带分类及地热田模型    黄尚瑶,王钧,汪集旸

北京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孙颖;刘久荣;韩征;王树芳;何政伟;

济南北部地热田的成生条件    赵玉祥;李常锁;邢立亭;

忻州市顿村地热特征分析    马俊红;史俊德;

山东临清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    杨德平

河南省遂平县城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    吴继新;王娟;刘华平;李扬;李昕;

开发地热新能源    郑克棪 ,赵丹丹

河南省鲁山县下汤地热田地热资源评价    吕志涛;

天津地热田地质模型初探    邓永高;

太原市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前景    周兴平;樊国强;王贵喜;闫晓虹;

构造物理化学勘探闽东连江贵安、凤城盆地热田    游永雄;

广西南宁地热田特征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吴少斌;梁礼革;钱小鄂;

鞍山汤岗子地热田控热构造分析    燕振芝;李士江;初贵刚;

综合物探在天津地热田中的应用    陆振元;

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地热勘查评价    李继昌;

天津地热田热储模型与热流特征    郑灼华;阴红兵;曾晓凯;

地热田的预测    郑克棪;

地热勘探开发技术方法解析    本报记者 张金萍 段金平

太原地热开发潜力巨大    周兴平

济南北部探明大型地热田    李志民 韩建江

东营发现三大地热田    李韶辉

咸宁地下深部蕴藏中型地热田    记者 赵应繁

开封地热田可采资源量17亿立方米    记者 周强 特约记者 严珊珊

青海:一批重要矿产基地逐步形成    王莉

地热巨龙横卧咸阳城下    本报记者 张劲光

开封地热田可采资源量17亿立方米    周强严珊珊

我市地热资源是大型整装热矿型地热田    张劲光

内蒙古赤峰市热水镇地热田热资源评价    石卓

地热田电磁法勘查与应用技术研究    刘瑞德

京北地热田特征及其开发对地震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    吕金波

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张保建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地球化学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研究    赵慧

重庆三叠系碳酸盐岩热储成因与水—岩作用过程研究    肖琼

山东省地热资源综合信息远景预测    方宝明

天津地区雾迷山组热储地下热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林黎

松辽盆地构造热演化及地热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杜蒙地区为例    施龙

分布式地热系统双循环发电效率分析与梯级供热试验研究    崔俊奎

云南省安宁温泉镇地热田模型研究    屈丽丽

南阳盆地地热田类型划分及地热地质特征    王肖凤

昆明地热田Ⅱ块段地下热水系统溶质运移的数值模拟    王月

基于开采条件评价及回灌潜力分析的地热可持续开发研究    庞菊梅

电法在深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杜炳锐

地热回灌示踪技术及热储模拟实验研究    李元杰

昆明地热田Ⅱ块段地下热水系统渗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应用分析    柳清峰

沧县隆起雾迷山组热储层数值模拟及回灌分析    段忠丰

地压型热储回灌堵塞机理及其防治研究    胡伟伟

咸阳城区地压型热储流体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空间分布及其指示意义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