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低焓地热工程技术及其应用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5:05:07
热度:

低焓地热工程技术及其应用【摘要】:本文以“非线性一体化”设计理念为指导,阐述了低焓地热工程技术及其设计方法、工程实测数据分析方法,发展了分阶段变流量调节技术和按日调节的微调技术,最

【摘要】: 本文以“非线性一体化”设计理念为指导,阐述了低焓地热工程技术及其设计方法、工程实测数据分析方法,发展了分阶段变流量调节技术和按日调节的微调技术,最后应用于空军航空装备研究所的供热工程中。 低焓地热利用技术是一套各子部分前后衔接紧密、整体性强的技术系统。它采用了“地层储能空调系统”和地下、地面系统一体化的设计方法,实现了低焓能源的“冬能夏用、夏能冬用”的目标,达到了能源利用体系一体化的目的。本文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将低焓地热的整个利用流程作为一个前后关联的有机整体。首先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影响储能效果的地下水力状况、热力状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抽水井、回灌井系统的合理布局。根据数值模拟结果,结合解析解和实际工程经验,进行低焓利用技术中地下系统的设计。 通过热泵实现了地下系统和地面系统的能量提取与转化。地下水抽灌井系统和地面热泵设备系统构成了输出端,即“供热端”,它和“用户端”一起组成了整个能量自循环系统。供热端和用户端的关系,反映在设计上就成为低焓地热利用的核心技术之一——双端设计技术,它包括“供热端优化设计”和“用户端改造设计”两部分。根据“区别对待、有效管理”的原则,提出并完善了“用户区划设计技术”,合理调配和使用资源。根据工程实施时各部分的顺序和关联,提出了地下抽灌井系统、地面热泵设备系统、用户端散热系统“三系统耦合设计”技术,以保障整个工程的顺利完成。根据智能化控制的需要,提出了“全过程多参数智能监控技术”。根据节能的要求,提出了“节能调节与调峰设计技术”。这五项技术,构成了低焓地热利用设计的核心技术。 运行参数分析处理是低焓地热利用技术的后处理工作,它起着归纳总结的作用。利用数理统计工具,建立室外温度和供水温度的回归模型,可以起到“预测”的作用,达到“控制”的目的。本文提出了“低焓地热利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做出了供水温度与室外温度的线性回归模型和一元二次回归模型,并就室外温度的滞后效应做了探讨。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以空军装备研究院航空装备研究所供热工程为实例,详细阐述了低焓地热利用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非线性一体化 低焓地热 双端设计 区划设计 节能调节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P314
【目录】:
  • 1 引言9-14
  • 1.1 能源利用现状9-10
  • 1.2 低焓地热资源的利用前景10-11
  • 1.3 低焓地热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11-12
  • 1.4 存在的问题12-13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13-14
  • 2 低焓地热利用关键技术14-18
  • 2.1 地层储能空调系统原理14-15
  • 2.2 水源热泵工作原理15-17
  • 2.3 本章小结17-18
  • 3 低焓地热利用的设计方法18-36
  • 3.1 技术路线与工艺流程19-20
  • 3.2 储能系统的设计20-24
  • 3.3 供热系统设计技术研究24-35
  • 3.4 本章小结35-36
  • 4 温控调节技术36-41
  • 4.1 供暖季温度分区及其变流量调节技术36-38
  • 4.2 每天温度分段及其微调供热技术38-40
  • 4.3 本章小结40-41
  • 5 低焓地热利用数据分析方法41-54
  • 5.1 回归分析概述41-42
  • 5.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42-43
  • 5.3 matlab 与数据分析43-46
  • 5.4 供水温度与室外温度的回归模型46-52
  • 5.5 滞后效应研究52-53
  • 5.6 本章小结53-54
  • 6 工程应用54-79
  • 6.1 工程概况54-56
  • 6.2 资源条件与建设条件56-57
  • 6.3 三维数值模拟分析57-66
  • 6.4 供暖及制冷系统设计66-70
  • 6.5 分项工程设计方案70-76
  • 6.6 综合效益评价76-78
  • 6.7 本章小结78-79
  • 7 结论和建议79-81
  • 7.1 结论79
  • 7.2 建议79-81
  • 致谢81-82
  • 参考文献82-8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地热工程自动监控系统设计及运行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屈晓红

全自动码坯机位置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江佩

供暖系统的质调节措施及计算    单晓平

绿色节能住宅设计    李海英,宋效巍,白玉星

地下热水回灌过程中渗透系数研究    何满潮,刘斌,姚磊华,徐能雄,任红艳

热水供暖系统调节方法的分析    韦节廷,刘明会

风力发电综述与我国的开发设想    陈宗器

基于GIS的地热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    徐能雄,何满潮,李春华,刘斌,任红艳

天津某酒店地热热泵供暖分析    孟富春,尤晶,段晓杉

太阳能利用技术现状及展望    张焕芬,陈建兰

天津地热信息系统的研制    何满潮,徐能雄,李春华

供暖网络的节能措施——计算机实时控制系统    张捷岩

PO薄膜和EVA薄膜对温室内光温环境及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闫明明;王秀峰;米庆华;史庆华;李强;

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高翔;齐新丹;李骅;

不同地区文冠果群体种子含油率·产量变异规律    敖妍;

北京市门头沟设施农业的类型与发展方向    党蓉;张义丰;孙瑞峰;

能源林的发展概述    万劲;方升佐;

设施农业发展研究进展    周莹;王双喜;

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李亚敏;商庆芳;田丰存;陈香兰;

地热能自平衡加热采油过程数值模拟    王义春,张建军,王瑞君,石惠宁,丁建东

FEFLOW在模拟大区域地下水流中的特点    林坜;杨峰;崔亚莉;邵景力;

模糊均生函数残差模型在地下水数值模拟降水量预报中的应用    肖长来,梁秀娟,安刚

地热能在某小区中的应用分析    田彦法;

地热能在某酒店工程中的开发利用    田彦法;

某市地下水的模拟计算与分析    蒙媛;施项;汪家权;

蓟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    王学臣;

我国能源植物资源及其研发进展    何海英;邱凌;冯佰利;

地热流体回灌对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王连成;沈健;宋美钰;

天津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数据库的建设与研究    于彦;田信民;

洛阳市地下水源热泵应用现状研究及前景展望    王现国;

天津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数据库的建设与研究    于彦;田信民;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促进广西农业持续发展    陆豫;冼萍;理河;周航;

新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热力特性研究    王锡

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规划管理研究    贾凤伶

地下水源热泵影响下的沈阳城区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研究    周浩

塔里木河下游间歇输水条件下地下水恢复与植被响应研究    杨鹏年

我国农村秸秆成型燃料规模化技术研究    樊峰鸣

潜水层地下水及其营养物质入湖实验与数学模拟研究    李勇

西花蓟马和三叶草斑潜蝇在中国的风险评估及管理对策研究    陈洪俊

西北典型干旱区水土资源评价与预测模型的研究    孙涛

西辽河平原三维地质建模及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    段青梅

天津地区雾迷山组热储地下热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林黎

污染场地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含水层系统天然净化能力研究    曹红

基于Labview的蔬菜大棚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    孙月强

凌源市设施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张莉

日光温室黄瓜低温寡照灾害预警技术研究    魏瑞江

鸡腿菇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谢福泉

“中国绿色食品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赵勇军

涉县大型岩溶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    赵亮

个旧锡矿高峰山矿段开采期渗流场数值模拟及涌水量预测    李赛

西昌某钢铁新基地工程水文地质研究    沈飞

勐兴铅锌矿矿坑涌水量的数值模拟研究    覃荣高

基于自校正的伺服系统速度控制器    吴国荣;肖曦;

双电伺服主传动轴电机控制软件的开发研究    王雪;李强;叶敬春;

基于ARM与Linux的排爆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杨跃;田联房;王孝洪;

基于EPP模式的数据传输方法研究    孙诚;张艳红;

全自动码坯机控制系统设计    姚远;徐国平;周伟;江佩;钱成明;

一种正弦波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汤忠庆;

基于DDS的雷达任意波形信号源的研究    孙超;林占江;

含水层贮热能研究——上海贮能试验数值模拟    薛禹群;谢春红;李勤奋;

常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分析    刁乃仁,苏登超,方肇洪

西安市丰盛园小区地热+高温水源热泵供暖系统设计    孟富春,尤晶,董明,屈凯,李延兵,刘军

位置/速率伺服系统的自适应鲁棒控制方法研究    陶瑞超

空调冷热源能耗分析及对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    李嵘

基于CAN总线的独立运动控制器的设计与研究    熊权洪

基于以太网方式的两轴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林涛

火焰切割机嵌入式数控系统    郭一方

数控火焰切割机虚拟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温洁

地下热水回灌过程中渗透系数研究    何满潮,刘斌,姚磊华,徐能雄,任红艳

城市热水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及防治──以福州市为例    范锡朋,黄文森

中国地热学研究之进展    陈墨香,汪集,邓孝

天津市塘沽低温热储回灌的水-岩相互作用地球化学模拟    陈宗宇

地热水与回灌水混合的地球化学模拟——以冰岛Laugaland低温热田为例    毕二平

地热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效应及环境保护    申建梅,陈宗宇,张古彬

天津市地面沉降数值模拟研究    郭占荣,曲焕林,崔小东,张云霞

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刘全根

风力发电综述与我国的开发设想    陈宗器

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能源    汪洋

地热井常见主要问题分析与研究    卢予北

地热井气举反循环钻进与成井技术探讨    刘戈;刘广辉;李凤茹;

气举反循环技术在福州地热井钻凿中的应用    林振华;

地热井成井技术研究    孔令珍;张新福;王荣生;张宁;

福州XG-5号地热井施工工艺    田勇

分级注水泥技术在地热井施工中的应用    邵俊琪

天津地热井钻探用钻井液    刘德昭,邵俊琪

气举反循环钻进技术在地热深井施工中的应用    陈怡;段德培;

洗井井控装置    刘东柱;

铁岭市清河地区地热井钻探工艺及方法    周勘;王洪伟;

西安市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回灌试验研究    任战利;陈玉林;李晓辉;刘立萌;田涛;段海礁;崔军平;

福州XG-5号地热井施工工艺    田勇;

福州地热井施工组织与管理    田勇;

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风景区地热资源与开发远景评价    黄江华;王少龙;敬海霞;王文龙;

科学管理 综合开发 倾力打造全国首家“中国地热城”——咸阳市地热资源开发管理及综合利用情况汇报    贠培琪;

煤系地层地热井钻探技术    张秋冬;刘志国;赵建粮;邢向渠;

北京顺义金汉绿港家园小区地热井结合水源热泵供暖工程    赵建康;张勇;邹登亮;黄长军;何运成;杨俊伟;石涵静;李卫芳;

螺杆钻进技术在超深地热井中的应用    耿令强;刘松良;吴绍清;崔栓岭;

咸阳丝路花城地热井生产衰减原因探讨    贠培琪;

地热井内U型管换热器的模型研究    窦成良;肖勇全;

北京地勘院在兴华打出优质地热井    通讯员 李政 张进平 记者 段金平

京城打出103℃地热井    本报记者 陈永杰

地热 要让它冬天制热夏天制冷    本报记者 胡春萌

定录一体化技术成功应用于陕西地热井市场    蒋威 刘波

帕米尔高原打出第一口中温地热井    韦鑫

山东一勘院完成“沂蒙第一地热井”    记者 李现文

勘察行业奔出航天“黑马”    本报记者 许斌 实习记者 郑才明

东方物探在匈牙利钻探成功地热井    焦燕

大地的恩赐①    本报记者 王敬东

长城钻二肯尼亚地热井项目与甲方双赢    通讯员 冯东

高温三轴应力下花岗岩蠕变—渗透—热破裂规律与地热开采研究    张宁

山东省地热资源综合信息远景预测    方宝明

地热井下换热器的模拟实验与理论研究    陈雁

内蒙古哈素海新近系热水资源评价    侯俊琳

高温高压条件下冲击—切削钻孔破岩实验研究    赵金昌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地球化学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研究    赵慧

分布式地热系统双循环发电效率分析与梯级供热试验研究    崔俊奎

宁波中东部地区地热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石晓今

泡沫增压钻进技术在北京地区地热井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朱继东

深层U型地热换热器换热过程模拟计算研究    陈静平

云南大峡谷地热钻井工艺及引水方案对水量水温影响评价    谷懿

基于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地热尾水回灌化学堵塞研究    豆惠萍

沂沭断裂带西缘昌乐县中部地区地热成热地质条件调查与分析    王强

西安地热水伴生富氦天然气成因研究    柴先平

塘沽区北部古近系东营组地热资源调查评价    孟利山

呼和浩特市HRI地热井阻垢技术研究    李彬

河北省雄县地热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地热资源评价    韩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