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摘要】:针对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干旱逆境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的平衡点低等问题,探索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采用
【关键词】: 耕作措施 秸秆还田 易氧化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1160269) “十二五”循环农业科技工程项目(2012BAD14B03) 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开放基金课题(GSCS-2013-13) 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1002-09)
【分类号】:S153.6
【正文快照】: 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与转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土壤水、肥、气、热条件,以及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及物质的吸收与释放,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土壤、植物营养及生态学者的广泛重视[1].土壤活性有机碳关系着土壤的有机质、矿物质和生物成分之间的平衡,能够实时实地的反应土壤的物理性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生育期土壤酶时空变化研究 罗珠珠;黄高宝;蔡立群;张仁陟;李玲玲;谢军红;
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农田土壤含水率与耗水量时空动态 何春雨;杜久元;刘广才;柴强;张礼军;申三宝;鲁清林;黄高宝;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水稻根系分泌物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研究 徐国伟;李帅;赵永芳;陈明灿;李友军;
两种灌溉方式下保水剂用量对春播裸燕麦土壤氮素的影响 吴娜;胡跃高;任长忠;刘吉利;
保护性耕作在黄土高原的应用和发展 孔维萍;成自勇;张芮;何钊全;何正乾;张晓霞;刘静霞;高阳;
秸秆还田量对直播稻苗期生长和土壤的影响 徐国伟;翟志华;杨久军;王贺正;陈明灿;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土壤肥力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吕瑞珍
黄土坡地核桃林不同间作模式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研究 邱梅
保护性耕作下有机培肥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周欢
不同土壤表层管理措施对陇东旱塬苹果园土壤的生态效应研究 刘国锋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麦—豆轮作系统土壤水分动态及利用效率研究 赵晶
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对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的影响 托尔坤·买买提;于磊;鲁为华;郭江松;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及表层土壤碳管理指数的影响 杨晶;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牛伊宁;王先之;罗彩云;李光棣;
呼伦贝尔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研究 文都日乐;李刚;张静妮;赖欣;易津;范国艳;杨殿林;
高寒草甸群落地表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王长庭;龙瑞军;王根绪;刘伟;王启兰;张莉;吴鹏飞;
月柿根际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叶家颖,马承豪,杨爱平,秦连发,蒋德光
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 李忠,孙波,林心雄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模型的建立 黄耀,刘世梁,沈其荣,宗良纲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模型的检验与应用 刘世梁,黄耀,沈其荣,宗良纲,蒋定安,黄洪光
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氮的衰减及其机理研究 苏永中,赵哈林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的空间特征 陈庆美,王绍强,于贵瑞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吴建国,张小全,徐德应
黄土丘陵区退耕撂荒对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及其活性的影响 贾松伟,贺秀斌,陈云明
无灌溉人工固沙区土壤有机碳及氮含量变异的初步结论 贾晓红,周海燕,李新荣
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 朱咏莉,韩建刚,吴金水
不同植被下中国土壤有机碳的储量与影响因子 解宪丽,孙波,周慧珍,李忠佩
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 刘敏;
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
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 周莉;周广胜;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
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
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
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
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 汪青;张平究;
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有机碳 库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任华东;吴昌广;李生;姚小华;
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
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 李云
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保护性耕作增碳效应研究 许泉
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 许信旺
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徐华君
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研究 刘云慧
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 王百群
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淑平
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 孙艳丽
区域湿地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 李典友
沼泽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其稳定性特征研究 霍莉莉
不同土地利用和起源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变化 邰继承
上一篇:“核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机遇”
-
水旱两用秸秆还田组合刀辊作业性能试验2024-08-18
-
生物炭和秸秆对华北农田表层土壤矿质氮和pH值的影响2024-08-18
-
前茬小麦秸秆处理方式对河西走廊地膜覆盖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2024-08-18
-
连续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2024-08-18
-
土壤质地对秸秆分解的影响及其微生物机制2024-08-18
-
深松及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2024-08-18
-
生物质炭和秸秆配合施用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2024-08-18
-
玉米秸秆还田和施氮方式对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2024-08-18
-
水分与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根系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24-08-18
-
秸秆还田、一膜两年用及间作对农田碳排放的短期效应2024-08-18
-
玉米秸秆沼渣土壤保水剂制备与性能表征2024-08-18
-
氨化秸秆还田对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2024-08-18
-
周年秸秆还田量对麦田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2024-08-18
-
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养分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2024-08-18
-
秸秆深还对土壤水分转移及产量的影响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