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深层U型地热换热器换热过程模拟计算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5:03:09
热度:

深层U型地热换热器换热过程模拟计算研究【摘要】:现有地热利用以直接抽取地下热水和浅层地源热泵技术为主,各有优劣。深层U型地热井实现“采热不采水”,不破坏地下水源、取热量大,本文以深

【摘要】:现有地热利用以直接抽取地下热水和浅层地源热泵技术为主,各有优劣。深层U型地热井实现“采热不采水”,不破坏地下水源、取热量大,本文以深层U型地热井为基本模型,以西安地热田为地热井所在地,在合理的假设前提下建立了U型地热井换热的数学物理模型。用直采热水井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换热器出口水温计算值与实际值误差为7.77%,模型合理可靠。 用所建模型计算了不同流速、管径、U型管水平管长度、地温梯度条件下一个采暖季(120天)的采热效果。计算结果表明:管径相同的情况下,管内流速越慢,出口水温越高,流速在0.75~1.0m/s时单位时间采热量达到最大值;管径为0.1538m,传热稳定时,水平管长度每增加1000m,出口水温增加3.3℃;当水平管长度固定为1000m时,单位时间采热量最优参数为:管径0.1538m,流速0.75m/s,单位时间采热量最大,为0.8488MW;管径为0.1538m、水平管道长1000m、流速为0.75m/s时,地温梯度每增加1℃/hm,单位时间采热量增加0.515MW,当地温梯度为10℃/hm时,平均单位时间采热量达到4.45MW,能够满足8.9万m2居住面积的供暖需求。 建立了地温恢复模型,计算了多个地温梯度下停止采热后八个月(240天)内管道内及管外岩土的温度恢复效果。计算结果表明,经过240天,在各个地温梯度下采热井壁面处岩土的温度恢复率较高,都在92%以上,恢复速度先快后慢。 【关键词】:深层U型地热井 换热模型 数值模拟 地温恢复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K17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24
  • 1.1 引言8
  • 1.2 地热及地热来源8-11
  • 1.3 地热资源分类与分级11-12
  • 1.4 当前地热利用主要形式12-16
  • 1.4.1 直接利用12-14
  • 1.4.2 间接利用14-15
  • 1.4.3 深层地热利用的新形式15-16
  • 1.5 当前地热换热器理论研究中的主要模型16-22
  • 1.5.1 线热源模型16-17
  • 1.5.2 柱热源模型17-19
  • 1.5.3 Eskilson 模型19
  • 1.5.4 k-ε热流耦合数值模型19-21
  • 1.5.5 高温岩体固热流耦合模型21-22
  • 1.6 课题研究对象与内容22-24
  • 1.6.1 研究对象22
  • 1.6.2 研究内容22-24
  • 2 模型建立24-32
  • 2.1 U 型地热井换热过程分析24
  • 2.2 基本假设24
  • 2.3 模型物理场控制区域划分24-25
  • 2.4 控制方程及耦合关系25-27
  • 2.4.1 传热方程25-26
  • 2.4.2 多孔介质渗流方程26-27
  • 2.4.3 耦合关系27
  • 2.5 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及物性参数27-31
  • 2.5.1 传热场的边界条件、初始条件27-28
  • 2.5.2 多孔介质渗流场的边界条件、初始条件28
  • 2.5.3 岩层物性参数28-31
  • 2.6 本章小结31-32
  • 3 计算方法32-46
  • 3.1 数值方法32
  • 3.2 计算难点32-33
  • 3.3 解决措施33-43
  • 3.4 模型验证43-44
  • 3.5 本章小结44-46
  • 4 采热数值计算与结果分析46-63
  • 4.1 流速与水平管长度对采热的影响46-49
  • 4.1.1 流速对采热的影响46-48
  • 4.1.2 水平管长度对采热的影响48-49
  • 4.2 管径大小对采热的影响49-50
  • 4.3 采热对岩土温度、岩土中水分渗流速度的影响50-57
  • 4.3.1 采热对岩土温度的影响50-55
  • 4.3.2 采热对岩土中水分渗流速度的影响55-56
  • 4.3.3 采热后管壁温度变化56-57
  • 4.4 地温梯度对采热的影响57-61
  • 4.4.1 地温梯度对单位时间采热量与出口水温的影响58-59
  • 4.4.2 不同地温梯度下现有保温层深度和厚度对采热的影响59-60
  • 4.4.3 温度影响范围分析60-61
  • 4.5 本章小结61-63
  • 5 地温恢复数值计算与结果分析63-72
  • 5.1 地温恢复方案63
  • 5.2 地温恢复率计算及分析63-65
  • 5.3 地温梯度 10℃/hm 的恢复计算分析65-71
  • 5.3.1 采热井各段管外岩土温度恢复云图65-68
  • 5.3.2 地温恢复曲线分析68-69
  • 5.3.3 采热管壁处的温度恢复情况69-71
  • 5.4 本章小结71-72
  • 6 结论72-74
  • 6.1 结论72-73
  • 6.2 展望73-74
  • 致谢74-75
  • 参考文献75-78
  • 附录:硕士在读阶段发表论文情况7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地源热泵U型管地下换热器的CFD数值模拟    宋小飞;温治;司俊龙;

渭河盆地前新生界分布的物探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王红伟;刘宝宪;马占荣;李磊;李燕;金文华;

西安地区的地热水开采与诱发地震关系的研究    吴富春,宋立胜,朱兴国,王锋,景北科,董星宏,方炜,左永青

-湍流模型及其在FLUENT软件中的应用    熊莉芳;林源;李世武;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SESHPS)交替运行性能的数值模拟    杨卫波,施明恒,董华

热渗耦合作用下U型埋管换热器的数值模拟    李素芬;王金香;葛玉林;东明;

倾斜的大雁塔    窦贤

西安地区地温分布及地热异常分析    刘鸿俊

西安凹陷沉积构造环境与地热    邹彦荣;

西安地区地热水和渭北岩溶水同位素特征及相互关系    秦大军;庞忠和;Jeffrey V.TURNER;翁修荣;赵耀东;徐小丽;刘涛;

高温烟气中水滴非等温蒸发的数值模拟研究    金光;宋兴旺;王华;

关于土源导热性能及探测技术研究的思考    李帅;康景文;于伟强;

陶粒湿屋面隔热效果的测试研究    杨红霞;戴天兴;刘加平;李盛斌;

中国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研究进展评述    袁艳平;曹晓玲;雷波;杨从辉;

复合墙体室内温度响应研究    许建柳;

节能多孔砖墙体热工性能的数值计算及应用分析    王晓璐;黄大宇;

地板辐射采暖双向散热系统夏季供冷分析    赫海灵;

陶粒湿屋面传热过程的有限元解法    杨红霞;戴天兴;崔保龙;吴小强;

高温下叠层橡胶支座的热力学分析    杜永峰;寇佳亮;寇巍巍;

双层皮玻璃幕墙风口的确定    周传辉;吴银光;陈华良;

致密砂岩气藏多尺度传质行为研究进展    方俊伟;康毅力;游利军;李相臣;

Forchheimer型非达西渗流系统的数值模拟    邵九姑;许友生;

汽车空调风道设计及验收方法    王利希;周健;Jimmy Tsang;潘乐燕;

论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    段宗志;李大华;

激光作用金属板材塑性损伤的判定    陈彦北;陆建;倪晓武;

我国太阳能建筑技术的应用发展探讨    邸芃;王垚;

中低温地热发电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骆超;马伟斌;龚宇烈;

汽车工厂供热系统应用研究——用高温水取代蒸汽作为工业用热的技术经济分析    王宗林;宋宇;

消防水池蓄热的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性能分析    庾汉成;李晶;

竖直U形地埋管换热器钻孔内热阻计算方法比较    王永菲;陈超;任艳;陈疆;

载人潜器阻力性能的数值和试验预报及外形优化研究    李佳

有壁面质量注入通道流体动力学典型问题分析    王革

船用燃气轮机排气引射装置性能研究    王忠义

废弃矿山垃圾填埋场边坡稳定性及加固防渗研究    席本强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及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    闫建萍

1000MW核电站离心式上充泵水力设计与结构可靠性研究    付强

熔融盐高温斜温层混合蓄热的热过程特性    左远志

电站锅炉煤粉空气富氧直接点火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杨建国

气动—柴油混合动力发动机工作过程研究    胡军强

快速热循环注塑模具及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李熹平

采空区风流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王海生

矿井热参数测算方法研究    何权富

泥浆介质非等压条件下煤芯瓦斯解吸规律研究    孙锐

局部通风掘进工作面换热系数计算方法研究    张艳利

注水强化松软煤壁稳定性的规律及工艺参数研究    桑培淼

奥氏体—铁素体相变的计算机模拟    孙瑞霞

巷道水分蒸发处理及风流温度湿度计算    徐文

方钢管混凝土火灾条件下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研究    赵永梅

矿井热环境预测方法研究及数值模拟系统开发    亓晓

变压吸附管道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    苏超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地壳结构    江为为,郝天珧,宋海斌

重磁异常解释断裂构造的处理方法及图示技术    赵希刚;吴汉宁;柏冠军;王靖华;

引起陕西渭北东、西部岩溶地下水特征差异性的区域地质背景对比    梁永平,时坚,张良,刘德深

渭河平原地下水分布特征与环境同位素研究──以白杨水源地为例    黎兴国,常丕兴,高文义,何娟华,张茂生,齐加林,许仁朝,徐庆周

渭河断裂带的构造演化与地震活动    彭建兵

渭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    师亚芹;李晋;冯希杰;戴王强;任隽;李晓妮;窦玛丽;

渭河断裂西段活动差异性分析    冯希杰,田勤俭,申旭辉

西安地区的地热水开采与诱发地震关系的研究    吴富春,宋立胜,朱兴国,王锋,景北科,董星宏,方炜,左永青

渭河断陷盆地带的形成演化及断块运动    韩恒悦,张逸,袁志祥

U型管地下换热系统非稳态传热数值模拟    顾中煊;吴玉庭;唐志伟;马重芳;

CSAMT在下辽河平原南部地热勘探中的应用    李德海;

深层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杨红霞;

深层搅拌防渗墙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徐国强

黄土坡滑坡区临江崩滑堆积体深层稳定性探讨    杨世松

软土地基深层侧向位移监测与分析    刘穗珍;

深部储集层孔隙保存的岩石力学实验    曹耀华,张年富,林金凤,况军,李伟

间歇过程地温恢复特性及其规律模拟计算分析    高青,李明,乔广,于鸣,玄哲浩

大功率柴油机锻钢曲轴深层渗氮工艺的开发    张银凤;丁志敏;王聪;赵宝山;王大勇;

常德电厂地基土深层大板载荷试验研究    彭界隆;莫自柏;

某海堤深层滑动的加固处理    王吉茂;仇志清;王掌权;

对2400m地热井压差卡钻的处理    刘志国;

西安市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回灌试验研究    任战利;陈玉林;李晓辉;刘立萌;田涛;段海礁;崔军平;

福州XG-5号地热井施工工艺    田勇;

福州地热井施工组织与管理    田勇;

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风景区地热资源与开发远景评价    黄江华;王少龙;敬海霞;王文龙;

科学管理 综合开发 倾力打造全国首家“中国地热城”——咸阳市地热资源开发管理及综合利用情况汇报    贠培琪;

煤系地层地热井钻探技术    张秋冬;刘志国;赵建粮;邢向渠;

北京顺义金汉绿港家园小区地热井结合水源热泵供暖工程    赵建康;张勇;邹登亮;黄长军;何运成;杨俊伟;石涵静;李卫芳;

螺杆钻进技术在超深地热井中的应用    耿令强;刘松良;吴绍清;崔栓岭;

咸阳丝路花城地热井生产衰减原因探讨    贠培琪;

北京地勘院在兴华打出优质地热井    通讯员 李政 张进平 记者 段金平

京城打出103℃地热井    本报记者 陈永杰

地热 要让它冬天制热夏天制冷    本报记者 胡春萌

定录一体化技术成功应用于陕西地热井市场    蒋威 刘波

帕米尔高原打出第一口中温地热井    韦鑫

山东一勘院完成“沂蒙第一地热井”    记者 李现文

勘察行业奔出航天“黑马”    本报记者 许斌 实习记者 郑才明

东方物探在匈牙利钻探成功地热井    焦燕

大地的恩赐①    本报记者 王敬东

长城钻二肯尼亚地热井项目与甲方双赢    通讯员 冯东

文东深层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    邓瑞健

青西油田深层复杂岩性裂缝性油藏储层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张虎俊

深层超高温储层压裂改造关键技术研究    邓敦夏

川西须家河深层裂缝性气藏压裂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    马发明

深层砾岩气储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及有利储层预测    文慧俭

山东省地热资源综合信息远景预测    方宝明

地热井下换热器的模拟实验与理论研究    陈雁

高温高压条件下冲击—切削钻孔破岩实验研究    赵金昌

已建软基桥梁桥头跳车的处治方法机理分析及试验研究    孙筠

分布式地热系统双循环发电效率分析与梯级供热试验研究    崔俊奎

深层U型地热换热器换热过程模拟计算研究    陈静平

U型管土壤源热泵系统设计与运行策略的研究    范萍萍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试验研究    杨国春

桥口凝析气藏排液采气工艺技术研究    刘芳

深层复杂构造成像方法研究    马淑芳

宁波中东部地区地热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石晓今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研究    邵红梅

海洋深水区深层高分辩率地震勘探技术及应用研究    鲁军

辽河油田洼38块沙三段蒸汽驱开发技术研究    李铁栓

面向电子商务的深层网入口挖掘研究    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