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山区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5:00:18
热度:

山区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山区交通日益便利,但是随着大量山区干线公路使用年限的增长,其路用使用性能

【摘要】:随着我国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山区交通日益便利,但是随着大量山区干线公路使用年限的增长,其路用使用性能却日渐下降,公路沥青路面养护问题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为保持路面良好的使用状态,减少早期病害的发生,延缓病害的发展,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选择合适的预养护技术对山区干线沥青路面进行预防性养护,对于公路自身和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山区干线公路养护在带来诸多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因此选择一种可以弱化负面效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绿色效应客观的预养护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 基于此,本文在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山区干线公路就地热再生技术绿色效应进行研究,为我国山区干线公路预养护技术的选择提供一些理论研究依据。 本文在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探讨绿色预养护评价体系,借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了山区干线公路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研究的PSR框架模型,明确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并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运用灰色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山区干线公路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模型,最后运用该评价模型对贵州省省道S201(K135+000~K163+000)玉铜线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项目进行综合评价,证明其实用性。 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具有较好的绿色效应,施工中废气排放量少、噪声小,对环境污染小;可充分利用旧沥青路面混合料,节约原材料,降低施工成本,实现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施工过程中占用工作面小,不中断交通,施工作业时间短,对公共交通的影响小。 【关键词】:沥青路面 预防性养护 就地热再生技术 绿色评价 灰色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U416.217;U416.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国内外绿色施工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内外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与就地热再生研究现状11-13
  • 1.2.3 山区干线公路沥青路面绿色预养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动向13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13
  • 1.4 技术路线13-15
  • 第二章 山区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预养护与就地热再生技术15-30
  • 2.1 山区国省干线的定义和特点15
  • 2.1.1 国省干线的定义15
  • 2.1.2 山区国省干线的特点15
  • 2.2 山区国省干线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及预养护技术15-23
  • 2.2.1 山区国省干线沥青路面病害种类及成因分析16-19
  • 2.2.2 山区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预养护技术及适用范围19-23
  • 2.3 山区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的提出23
  • 2.4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工艺23-26
  • 2.4.1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原理24
  • 2.4.2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工艺24-26
  • 2.5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适应性26-29
  • 2.5.1 沥青路面破损形式26-28
  • 2.5.2 就地热再生技术优势28-29
  • 2.6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山区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相关理论研究30-37
  •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30-31
  • 3.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30
  • 3.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30-31
  • 3.2 绿色施工相关理论31-33
  • 3.2.1 绿色施工的基本概念31
  • 3.2.2 绿色施工的基本原则31-32
  • 3.2.3 绿色施工的内容体系32-33
  • 3.3 灰色系统理论33-36
  • 3.3.1 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33
  • 3.3.2 灰色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原理33-34
  • 3.3.3 灰数的概念及其白化34-36
  • 3.4 本章小结36-37
  • 第四章 山区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7-43
  • 4.1 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37
  • 4.2 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37-38
  • 4.3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38-39
  • 4.4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9-42
  • 4.5 本章小结42-43
  • 第五章 山区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模型的建立43-59
  • 5.1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43-51
  • 5.1.1 层次分析法43-45
  • 5.1.2 确定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指标权重45-51
  • 5.2 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体系各指标评价标准51-53
  • 5.2.1 评价等级说明51-52
  • 5.2.2 评价等级标准52-53
  • 5.3 灰色综合评判法53-58
  • 5.4 本章小结58-59
  • 第六章 实证分析59-82
  • 6.1 工程背景59-61
  • 6.1.1 工程概况59
  • 6.1.2 环境影响59-61
  • 6.2 本路段就地热再生适用性61-62
  • 6.3 S201(K135+000~K163+000)玉铜线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经济性分析62-63
  • 6.4 S201(K135+000~K163+000)玉铜线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适应性分析63-66
  • 6.5 S201(K135+000~K163+000)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绿色评价66-81
  • 6.5.1 建立评价因素集66
  • 6.5.2 建立评价评语集66-67
  • 6.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67
  • 6.5.4 灰色综合评判67-80
  • 6.5.5 评价结果分析80-81
  • 6.5.6 结论分析81
  • 6.6 本章小结81-82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82-84
  • 7.1 研究结论82
  • 7.2 展望82-84
  • 致谢84-85
  • 参考文献85-88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8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黑龙江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邱微;赵庆良;李崧;张建祺;

罩面类预防性养护方法    姜涛;

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    于春普

沥青路面再生工艺技术综述    莫丽威;张淑林;

普通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与创新发展    刘婧;

干线路面常见病害及处治技术    张晓博;

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    黄煜镔;吕伟民;汪宏涛;

关于建立“可持续发展建筑体系”的思考    张国梅

对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认识    张国梅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监理要点    周力军;

公路生态绿化用地类型分类    张虎威;郭小平;

快速同步施工型超薄磨耗层施工技术    王君;

甘肃省农村环境安全现况分析    王军;龚地萍;李金娟;刘兴荣;

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研究    刘小明;李超;荣建;

旱地番茄果实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常乐;

3S支持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郭斌;任志远;高孟绪;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及部分城市生态安全态势比较    龚建周;夏北成;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谢花林,李波

论生态安全    陈国阶

SY4500型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重铺机组    任淑晶;齐广田;

城市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    杜锁军;谢东俊;殷益敏;

系统化、生态化、现代化──城市生态学与开拓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于春普

区域生态安全定量评价与阈值确定的方法探讨    张艳芳;任志远;

沥青混合料导热系数的试验研究    张慧彧;邹玲;纪小平;

我国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应用现状与再生规范编制    徐剑;黄颂昌;邹桂莲;沈国平;曹荣吉;

海南地区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张清平;周志刚;李炎炎;罗苏平;

超载汽车对沥青路面的影响    林有贵,林家胜,罗竟

广西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研究    林有贵,罗竞

沥青路面早期推移防治的探讨    王进满,黄广忻,李智荣,邓卫明

沥青路面的加热修补    王东伟,李永胜,阮川民,靳长征

沥青路面低温开裂问题的探讨    余东坡,王鲁军

沥青路面的裂缝预防及措施    刘春波,董秀梅

沥青路面的水损害分析    姜海波,杨文婷,洪沛

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措施    刘桂强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    赵保平

一种由美国引进的沥青路面保护剂悄然进入我国高速公路    陈造奇

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    姬东;李黎;

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及其控制的研究    李承斌;穆杰;邵龙潭;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关键施工质量管理实践    张泽文;

江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十五”技术回顾与展望    钱国超;

浅谈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万里鹏;程琳;

沥青路面结构的可靠性分析    许志鸿;董占文;吴文海;

沥青路面渗水测定方法的研究    陈景;沈金安;李福普;

沥青路面温度状况分析    张晓冰;黄晓明;

沥青路面的施工与监理的质量控制    贺俊;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    镇亦明;戴建军;胡爱梅;

美专家提出系统考虑沥青路面质量    记者  王珍珍

岷江大道沥青路面全面开铺    赵会

港城“尝鲜”沥青路面修复新技术    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王乐飞 通讯员 蒋恒

彩色沥青路面制作“独占鳌头”    实习生 李茜杨捷

沥青路面寿命可达50年    记者袁岚

江苏交通科学研究院集成研究打造抗水损沥青路面    朱振宇

沥青路面顶成“麻麻脸” “千斤顶”配块枕木如何    楚天高速公路养护中心 王云波

我市一项沥青路面修复技术达到国际水平    张春跃

探索沥青路面“长寿”之道    本报记者 陈淑华 通讯员 郭晓萍

沥青路面关键技术破题    记者 陈云芬

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及超孔隙水压力计算    耿立涛

基于生心理因素的沥青路面性能关键参数研究    王书云

特长隧道沥青路面火灾过程燃烧机理与安全性试验研究    黄志义

辽宁省沥青路面合理结构类型与区划原理的研究    聂鹏

大孔隙沥青路面的透水机理及结构设计研究    关彦斌

沥青路面粘弹性响应分析及裂纹扩展研究    罗辉

设计沥青路面及其方法的研究    王端宜

设置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裂缝缓解层的沥青路面抗裂机理研究    郭红兵

应用数学力学方法研究沥青路面结构特性    蔚旭灿

基于融雪化冰的传导沥青路面优化设计及粘弹性响应分析    王虹

云南省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温度场及温度应力数值计算分析    刘继忠

沥青路面质量动态控制系统    胡勇

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    程亮

沥青路面极限承载力与使用寿命预估研究    张文

沥青路面关键质量指标与付费系数研究    李雪莲

水和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研究    邓融

干旱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温度应力研究    孙兆刚

邯郸地区运煤道路超重型交通沥青路面结构研究    史恒志

基于模糊理论的沥青路面可靠性分析    娄峰

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偶昌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