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就地热再生技术处治高速公路车辙病害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58:40
热度:

就地热再生技术处治高速公路车辙病害研究【摘要】:随着道路设计、施工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道路材料的不断出现,我国高速公路的等级也在不断提高。基层病害及坑槽、麻面、裂缝等沥青面层病害正

【摘要】:随着道路设计、施工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道路材料的不断出现,我国高速公路的等级也在不断提高。基层病害及坑槽、麻面、裂缝等沥青面层病害正逐年得到改善,但是,沥青路面车辙却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再加上高速公路长纵坡的纵向线型和渠化交通的作用,使得车辙逐年加剧,最终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本文希望通过对就地热再生这种新型沥青路面养护技术的研究,有效改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车辙现状,延缓车辙的复发周期、减小原路面的永久变形,从而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 本文分析了就地热再生技术处治车辙的适用性并以南京绕城公路就地热再生工程为依托展开课题研究。通过试验分析对原路面老化沥青混合料进行准确的评价;通过现场施工的不断总结对就地热再生工艺进行不断完善,达到处治车辙病害的最佳效果;对已实施就地热再生施工后的沥青路面进行工程回访,总结就地热再生施工后车辙的发展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1)沥青混合料在沥青发生老化后,其高温稳定性得到提高,有利于抵抗车辙的产生和发展。就地热再生技术能有效利用沥青老化后沥青混合料的良好高温稳定性,通过添加就地热再生专用再生剂在保证混合料良好高温稳定性的基础上,恢复混合料低温抗裂性及水稳定性至规范要求,从而提高就地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综合性能。从混合料层面突出就地热再生技术处治车辙的性能优势,这是铣刨重铺新料所无法比拟的。 (2)就地热再生的层间热粘结技术能实现沥青路面层间连续性假设,消除层间弱界面,使沥青路面上中面层整体受力,提高层间抗剪强度,增强抵抗因层间剪切变形性而产生车辙变形的能力。从路面结构层面突出就地热再生技术处治车辙的工艺优势。 (3)原路面在通车几年后虽产生车辙变形,但轮迹带已聚集了很大的压实功,这是任何施工工艺或者压实工具都无法实现的,是十分宝贵的。就地热再生技术恰恰是利用了原有的压实功,做到不扰动下承层,大大提高了施工后路面轮迹带的压实度,从而提高了抗车辙能力。 【关键词】:就地热再生 车辙病害 高温稳定性 老化 再生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U418.68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前言8-15
  • 1.1 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面临的新形势8-9
  • 1.2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9-12
  • 1.2.1 国外就地热再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9-10
  • 1.2.2 国内就地热再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10-12
  • 1.3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分类及特点12-13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3-15
  • 2 就地热再生关键技术简析15-24
  • 2.1 就地热再生技术介绍15-18
  • 2.1.1 就地热再生工艺类型15-17
  • 2.1.2 就地热再生工艺特点17-18
  • 2.2 就地热再生技术几个关键理念18-24
  • 3 我国高速公路车辙病害的研究现状24-30
  • 3.1 车辙的分类及危害24-25
  • 3.2 车辙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25-29
  • 3.3 车辙的传统处治方法及不足29-30
  • 4 就地热再生技术处治高速公路车辙的适用性研究30-37
  • 4.1 就地热再生技术适用性分析流程30
  • 4.2 高速公路原路面车辙病害成因调查30-32
  • 4.3 就地热再生技术处治高速公路车辙病害适用性分析32-37
  • 4.3.1 原路面车辙处治方法评定32-33
  • 4.3.2 重度车辙的二次就地热再生处治33-37
  • 5 基于高温稳定性基础上的沥青老化及再生研究37-50
  • 5.1 沥青老化原因37-39
  • 5.2 老化沥青的再生39-45
  • 5.2.1 就地热再生专用再生剂介绍39-42
  • 5.2.2 就地热再生专用再生剂类型及用量的确定42-45
  • 5.3 沥青老化及再生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45-50
  • 5.3.1 理论研究45-47
  • 5.3.2 试验分析47-50
  • 6 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50-55
  • 6.1 整形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50-51
  • 6.2 复拌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51-54
  • 6.3 试验路检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54-55
  • 7 就地热再生依托工程验证55-76
  • 7.1 工程概况55
  • 7.2 原路面调查55-57
  • 7.2.1 病害调查55-57
  • 7.2.2 病害成因分析57
  • 7.3 原路面就地热再生工艺比选57-63
  • 7.3.1 原路面评价试验分析58-59
  • 7.3.2 再生工艺试验分析59-62
  • 7.3.3 工艺比选62-63
  • 7.4 就地热再生施工63-70
  • 7.4.1 施工组织63-64
  • 7.4.2 施工方法64-68
  • 7.4.3 质量检查68-70
  • 7.5 施工总结70-73
  • 7.5.1 本次施工的特点70-71
  • 7.5.2 有待改进的方面71-72
  • 7.5.3 路面再生前后对比72-73
  • 7.6 效益对比73-74
  • 7.7 工程质量回访74-76
  • 8 结论与展望76-78
  • 8.1 结论76-77
  • 8.2 展望77-78
  • 参考文献78-80
  • 详细摘要80-82
  • Abstract82-8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沥青再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颜彬,徐世法,高金歧,高原

京津塘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    董平如,沈国平

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原因的调查分析与评价    张志祥,孙文州

就地热再生工艺处治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的适应性探讨    戴合理;

再生沥青抗老化性能试验研究    杨彦海;赵文;陈耕野;石桂梅;

道路沥青老化性状分析及评价    李海军,黄晓明,曾凡奇

路用沥青再生剂的研究    吴少鹏,黄晓明,赵永利

关于再生剂质量指标的研究    吕伟民;

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    王日彬,王全学,吕连洪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及设备    李民孝;吴茂林;

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研究    李龙

再生材料在沥青路面中的应用评估    黄跃

羧基丁苯胶水泥混凝土阻尼值的探索性研究    柯国军,胡绍全,郭长青,陈振富,石建军,孙德纶,陈俊杰

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前后其体积参数变化规律分析    李萍;吴会荣;路明周;

基于蠕变试验的橡胶沥青混凝土粘弹性分析    徐远明;陈宇亮;王新武;

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的室内试验研究    朱洪威;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对策    卢元均;

沥青路面平整度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李凡,宋劲松,孙四平

旧路拓宽施工技术与工艺    许琪

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    赵永宽

沥青感温性技术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张喆;陆学元;

厂拌热再生沥青的应用研究    艾思平;

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与路用性能    杭天明;魏鹏;李海波;

地下道路阻燃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王海燕;娄中波;张彩利;

基于路表径流和面层渗流的路面降雨入渗耦合模型    易富;梁冰;郭颖荷;

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及其控制的研究    李承斌;穆杰;邵龙潭;

沥青稳定碎石ATB-25和ATB-30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秦禄生;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罩面工程中SMA的应用研究    刘朝晖;李宇峙;黄云涌;

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试验研究    李怀剑;樊丽丽;

沥青路面裂缝温度疲劳扩展寿命分析    傅强;

掺DEPET工程聚酯纤维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分析及施工质量控制    薛成;

高速公路纵向裂缝病害分析及处治措施    王红祥;张明;

粗集料表面微观构造分形性质探讨与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关系研究    孙杨勇

有机化蒙脱土改性沥青的制备、性能及其改性机理研究    李斌

纳米蒙脱土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流变特性研究    王骁

纳米蒙脱土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老化特性研究    付玉

重载汽车与路面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    路永婕

饱和沥青路面动力耦合分析与路面非饱和排水设计理论研究    但汉成

沥青路面复合基层结构与材料研究    李振霞

车辆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疲劳行为研究    王保良

重型车辆—沥青路面系统动力响应研究    董忠红

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设计方法研究    徐鸥明

连霍高速改扩建项目公路和桥涵工程检测与评价    杨欢

基于改进介电常数模型的沥青路面面层压实度反演    杨兵

交通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开裂的有限元分析    李超

道路病害视频检索与识别系统的设计    陈丽丽

有机化蒙脱土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    李清泉

微波加热沥青路面热再生养护机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    任武

沥青混合料车辙实验及粘弹性分析    龙尧

掺温拌剂的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    杨航

PAN基碳纤维导电沥青混凝土研究    程景

排水性沥青路面在山区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研究    于志新

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张思源,魏建民

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综述    倪小军,陈仕周,凌天清

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评价指标的研究    郝培文,张登良

用旧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修补路面坑槽    范留征

道路沥青老化过程中组成与分子量分布的变化    刘忠安,金鸣林

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翁大庆,蔡萍,李从光,谢运华,邵剑

利用复合添加剂再生沥青    刘军,杨彦海,李和平,雷振新,任书杰

再生沥青温度敏感性评价分析    杨彦海,赵文,李洪斌

冷作法回收利用沥青技术    李月红

沥青路面低温缩裂的分析与研究    王嬿,查旭东

道路沥青路面车辙预估    王有杰

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分析    郭林泉;郝尧生;邓冲;

沥青路面在渠化交通中的车辙问题    杨福祺;

对行车稳定性产生影响的车辙因素分析    陈宝玺;邵洪杰;冯晓光;

对行车稳定性产生影响的车辙激励分析    谢远新;李民;赵俊明;

漯平高速公路车辙原因分析和处理措施    张喜超;

以压实参数和间接拉伸强度评价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    张华;李宇峙;李映萍;

沥青路面车辙影响因素的分析    韩继东;

新型沥青路面传感器的研究    郁春潮;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深度影响因素分析    韩庆华;张永德;魏建明;

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车辙状况评定研究    郭术铭;杨武;

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试验研究    时俊新;

智能路面检测车的研究    李清泉;李必军;毛庆洲;胡庆武;耿学贤;李锦辉;

石安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分析与研究    张虎;

浅析沥青路面车辙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卞成娜;梅金乾;

利用RLWT对沥青路面车辙现象的整体性评价及展望    李嘉图;N.韦拉考特;刘宗波;

SMA高温稳定性研究    赵可;卢永贵;魏如喜;

轻荷载大交通量对沥青路面车辙影响的试验研究    吴瑞麟;石立万;马光华;

沥青路面的车辙损伤预测    孙燕娜;陈传尧;

沥青路面车辙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叶楠;魏水平;范厚彬;

州交通局:高度重视《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实施细则》    谢成龙

精雕细琢出精品    

高路丰碑联齐哈 千里寒土变通途    杨斯婷

让沥青路面经得起“烤”验    记者 李婷

我省公路路面检测国际领先    张辉 记者 彭溢

预防性养护:防路“患”于未然    

市政道路将推广应用橡胶沥青    通讯员 罗国标 记者 葛妍

沥青路面流动型车辙的理论研究    王东升

    AaronD.Mwanza

基于光纤光栅技术的沥青路面车辙预估方法研究    陈凤晨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指标及性能预估模型研究    滕旭秋

陡长上坡路段沥青路面车辙的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    吴浩

沥青路面结构抗车辙的研究    高立波

沥青路面车辙破坏模式识别、多维度指标评价与预测研究    惠冰

陶瓷废料用于沥青路面隔热层混合料的性能研究    任永利

高温多雨地区沥青路面病害环境与多场耦合效应研究    罗苏平

结构自诊断沥青路面材料特性及其工程应用    孙长军

基于点激光测量路面车辙深度的方法优化设计及其模拟验证平台的开发    丁洁

高速公路车辙病害轨道式铣刨铺装快速修复技术研究    王涛利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路面车辙侧向隆起研究    王伟

沥青路面维修养护中的车辙防治技术研究    刘骞

连徐高速公路路面车辙维修关键技术研究    毕连居

沥青混合料车辙实验及粘弹性分析    龙尧

高等级沥青路面使用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陈子金

对称式线激光路面车辙检测技术研究    方翠

土工格栅减小软基路面车辙的应用研究    刘丹

基准点线激光路面车辙检测技术研究    赵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