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西藏羊易高温水热型地热井筒温度场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58:35
热度:

西藏羊易高温水热型地热井筒温度场研究【摘要】:随着全球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常规能源储量的不断减少,各种替代能源得以发展,地热能也在近几十年再次发展起来,其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地热能

【摘要】:随着全球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常规能源储量的不断减少,各种替代能源得以发展,地热能也在近几十年再次发展起来,其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地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很多国家得以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是绿色、可再生资源。在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中,地热井的井筒温度场是其重要的参数之一,地热井井筒温度的精确预测是地热井钻/完井和钻井液、固井水泥配方选择的依据,且有利于热储开采和热储量评估。 西藏羊易地区地热资源为水热型地热系统,是典型的地热田,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西藏羊易地区作为井筒温度场的研究区。针对水热型地热井特点,确定了地层温度场分布,并且分别讨论了井筒单相和两相流的传热,综合考虑了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作用,对地热井筒温度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 (1)分析了地热井周围大地热流、地热源和地热异常,综合研究了地层非含水层的热传导,含水层的热传导、热对流及岩石放射性热等因素,采用反演的方法建立了原始地层温度模型。以便于计算地热井井筒温度时,用原始地层温度替代静态地层温度。 (2)分析了地热井筒流体流动传热,针对单向和两相流动传热井筒传热特点,首先对水热型地热井筒流型划分和影响井筒流体流型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然后对井筒内流体的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因素和经验关联式进行总结,最后为了满足实际计算温度场的需要,对井筒流体的对流换热系数进行了计算方法选择,选择适用于不同流型的传热表达式。 (3)研究了井筒内钻井液热传导、热对流及热辐射等过程,根据能量守恒原理,采用半无限体瞬态传热近似解法建立了井筒温度场模型,得到钻杆柱内及环空钻井液温度随深度变化解析解和停泵状态下井筒温度分布。 (4)采用计算机编程,编制地热井筒温度场计算软件,并采用西藏羊易地热井数据进行验证。 【关键词】:地热钻井 原始地层温度 井筒传热模型 井筒温度预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3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引言9-16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2.1 井筒温度场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2 地层温度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14-15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15-16
  • 1.3.1 研究方法15
  • 1.3.2 主要内容15-16
  • 第2章 高温水热地热田地层温度场16-29
  • 2.1 大地温度场及大地热流16-19
  • 2.2 放射性热源19-20
  • 2.3 地热异常20-21
  • 2.4 地热传导及对流21-24
  • 2.4.1 地热传导作用21-23
  • 2.4.2 地热对流作用23-24
  • 2.5 地层温度的确定24-28
  • 2.5.1 地热地层温度的判定方法24-25
  • 2.5.2 原始地层温度预测25-28
  • 2.6 本章小结28-29
  • 第3章 井筒流体流动传热分析29-38
  • 3.1 井筒内流体的流型29-32
  • 3.1.1 垂直井筒流型划分29-31
  • 3.1.2 流体流型的影响因素31-32
  • 3.2 井筒流体对流换热系数的研究32-35
  • 3.2.1 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33-34
  • 3.2.2 对流换热系数的关联式34-35
  • 3.3 流体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优选35-37
  • 3.4 本章小结37-38
  • 第4章 地热井筒温度场研究38-52
  • 4.1 井筒能量守恒38-41
  • 4.2 井筒热传递数学模型41-45
  • 4.2.1 井筒内稳态传热模型41-44
  • 4.2.2 地层温度非稳态传热44-45
  • 4.3 井筒中流体至地层传热系数的计算45-47
  • 4.4 井筒中的温度场模型求解47-49
  • 4.5 停泵时地热井筒的温度场模型49-51
  • 4.6 本章小结51-52
  • 第5章 程序介绍及实例计算与分析52-61
  • 5.1 程序介绍52-55
  • 5.1.1 程序的功能作用52
  • 5.1.2 程序设计流程52-54
  • 5.1.3 程序的运行界面54-55
  • 5.2 实例计算55-61
  • 5.2.1 井址选择和地质情况55-56
  • 5.2.2 西藏羊易地热井实例分析56-61
  • 第6章 结论61-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8
  • 附 1 主要符号表68-71
  • 附 2 地热井井筒钻井液温度计算过程71-78
  • 附 3 程序部分源代码78-84
  • 附 4 计算实例程序计算过程84-9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井内及井壁瞬态温度的确定    唐林,冯文伟,王林

井壁附近瞬态温度的数值计算方法    吴建忠;石晓兵;李莎莎;甘一风;易建国;

钻井液导热系数室内研究    文乾彬;梁大川;任茂;邓生辉;

气体钻井中井眼温度变化及其对注气量的影响    王存新;孟英峰;姜伟;邓虎;

尾管注水泥循环温度预测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王良才;

钻井过程中井内温度分布模型概述    文乾彬;梁大川;谢礼科;袁国涛;

注水泥循环温度影响因素探讨    刘洋;艾正青;李早元;郭小阳;

长封固段固井套管热应力分析    赵益忠;何钧;沈海超;程远方;王兴隆;梁启明;

油气勘探风动潜孔锤反循环钻井系统流体动力学参数研究    朱丽红

精细控压钻井井筒压力控制技术研究    张奎林

泡沫钻井环空流体压力速度分析    何海波

天然气水合物钻进时井内温度分布模型研究    张凌

深水钻井环境下的井筒温度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王博

深水钻井中天然气水合物预测的研究    吴华

钻井液物性参数对深水钻井井筒温度压力的影响    宁立伟

尾管注水泥循环温度预测模型研究    刘洋

空气钻井注气量的优化    陈晓华

松辽盆地地热场    吴乾蕃

地震活动与地热场关系初探    单修政

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热场特征与有机质成熟史    周江羽,吴冲龙,韩志军

简论矿区地热场及其区域特点    高洪烈

滇西地热场特征    周真恒,向才英,赵晋明

新疆305地学断面北段的地热特征    祖金华,吴乾蕃,廉雨方,陈新发

地热场与地震活动研究现状概述    单修政;

浙闽粤东部地热场研究及其意义    周江羽,吴冲龙,庄新国

地热异常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综合分析    王道

兰坪—思茅盆地铜矿床区域控矿因素    李峰

中国地热场特征及其地质背景    康文华;

下辽河—渤海裂谷的重力场与地热场研究    黄伟明;裴荣富;姜枚;

松辽盆地北部地热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田伟志;孟元林;李斌;吴河勇;王成;张安达;高煜婷;李亚光;

浅谈福建省永春县石鼓镇地热场的分布    刘建安;林金发;

秦皇岛地区地热场    康文华;李德禄;

四川盆地及其边缘地区居里等温面分布与地震研究    张先;虎喜凤;贺为民;沈京秀;赵丽;

郯庐断裂带两侧坳陷古热场及其与断裂带活动的关系探讨    邱楠生;苏向光;李兆影;

临汾盆地及其邻区地热特征    吴乾蕃;廉雨方;祖金华;谢毅真;

岩浆热事件对太原西山煤田煤层甲烷富集的影响    刘洪林;王红岩;刘洪建;李贵中;杨泳;刘萍;杨帆;

中国西部的地质演化和地热状态及其与东部的比较    曹荣龙;朱寿华;

各国加大对绿色可再生能源支持力度    何吉

三采之路正在脚下延伸    姚志云 张道慈

世界稠油开采新途径    周宏

成功应用三项完井测试新技术    许小强杨晓莉

美能源部资助地热能开发    肖东

新型动失水仪研究项目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    张海霞张英芹

千方百计采出剩余油    姚志云张道慈 郑干臣

自主创新使异域之花在中国盛开    本报特约记者 于银花

新能源诠释绿色奥运    本报记者 钱炜

胜利油田三次采油传奇    本报通讯员  潘为英 本报记者  王建高

注蒸汽热采井套管强度理论与试验研究    张永贵

松辽盆地北部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研究    朱焕来

深部应力场系统评价与油气井井壁稳定性分析研究    梁利喜

二氧化碳封存储层影响因素分析—效果预测以及4D地震监测可行性分析    刘烨

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气田异常低压成因研究    张文忠

考虑热效应影响的气井试井资料分析方法研究    康七虎

重水淹稠油油藏蒸汽驱可行性研究    李莉

堤坝渗漏热源法及示踪理论研究    董海洲

井眼应力分布模拟及井壁稳定性研究    郭春华

低渗透油藏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实验及应用研究    黄海

西藏羊易高温水热型地热井筒温度场研究    于进洋

拉日铁路雅江峡谷段隧道地热场模拟及地热分级研究    卢达

新乡市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    王帅杰

亚洲地热图编制及地热潜力评估    李录娟

高地热环境隧道结构受力机理研究    陈龙

特超稠油井井筒温度场计算与分析    王谊

西藏沃卡温泉形成条件及对隧道工程影响研究    宋凯

重庆温泉分布与成因研究    曾敏

深层环境气井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张震寰

弥渡温泉地质特征及成因模式分析    姚永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