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地热测量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58:28
热度: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地热测量【摘要】: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的地温测量结果表明,深钻靶区地温梯度介于19-26℃/km,较大陆地区平均值(25-30℃/km)偏低,与德国大陆超深

【摘要】: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的地温测量结果表明,深钻靶区地温梯度介于19-26℃/km,较大陆地区平均值(25-30℃/km)偏低,与德国大陆超深钻(21-28℃/km)相近.42块钻孔岩芯热导率测试显示,曾经深俯冲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具有异常高的热导率,平均(3.94± 1.26) W/mK,高于上地壳平均热导率值50%以上.实测热流值为 76-80 mw/m2,高于全球大陆地区平均热流值(65 ±1.6) mW/m2和中国大陆地区平均热流值((61±15.5)mW/m2)及相邻苏北盆地地表热流平均值(68mW/m2),但略低于德国大陆超深钻在 1000 m以下的热流值(85mW/m2).研究区较高的热流值系地壳上部热导率的横向不均一所致,即热流由较低热导率的周边地区向较高热导率的超高压变质体汇聚的结果.较低的地温梯度决定了深钻靶区较低的深部温度,苏鲁地区从地热角度看也是合适的大陆深钻地区.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地温梯度 热导率 热流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 苏北
【分类号】:P314.3
【正文快照】: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靶区位于苏鲁地区的苏北,系中朝和扬子板块之间于中生代碰撞形成的大别一苏鲁超高压变质带N,”的东段,该造山带于中生代被大型走滑断裂,即部庐断裂所错断,形成了大别(西段)和苏鲁(东段)的现今分布格局(图1)‘’. 该区现有地热测量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中央造山带东段岩石圈的构造格架    杨文采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100~2000m放射性产热元素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曾令森,刘福来,张泽明,杨经绥,许志琴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三版)    胡圣标,何丽娟,汪集旸

中国科学深钻选址地球物理调查与大别苏鲁岩石圈    杨文采,程振炎,张春贺

东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深部构造    杨文采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    吴耀,金振民,欧新功,徐海军,王璐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m岩石热导率及其各向异性:对研究俯冲带热结构的启示    欧新功,金振民,王璐,徐海军,金淑燕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0~2000m)地球物理测井    牛一雄,潘和平,王文先,朱留方,许东辉

苏鲁地区磁性下界面反演研究    乔庆庆;刘庆生;付媛媛;赵素涛;

江苏东海地区超高压岩石的弹性和热性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岩石物理研究    欧新功

山东省地热资源综合信息远景预测    方宝明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井中磁热资源处理与分析    曾冲

下扬子区地温场和大地热流密度分布    王良书,李成,施央申,汪屹华

秦岭-大别造山带下地壳拆沉作用    高山,张本仁,金振民,H.Kern

大别地块超高压变质期后伸展变形及超高压变质岩石折返过程    索书田,钟增球,游振东

东秦岭—大别地区中生代岩石圈拆沉的岩石学证据评述    李超,陈衍景

东大别罗田地区纵弯式褶皱及其地质意义    但卫;杨坤光;马昌前;

大别造山带燕山期造山作用的岩浆岩石学证据    戴圣潜,邓晋福,吴宗絮,赵海玲,陈江峰,杜建国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100~2000m岩心自然伽马测量及其地质意义    陈世忠,杨经绥,张泽明,刘福来,李天福,邱海峻,牛一雄,王文先,徐海军

南苏鲁高压变质带南岗—高公岛韧性剪切带特征及EBSD石英组构分析    齐金忠,戚学祥,陈方远

中央造山带东段岩石圈的构造格架    杨文采

北大别东部白垩纪埃达克质火山岩及其锆石U-Pb年代学    薛怀民,董树文,刘晓春

秦岭-大别造山带地壳化学结构研究    侯广顺,韩吟文,曲军锋

大别-苏鲁构造带三叠纪碰撞缝合线的位置    索书田,钟增球,游振东

大别—苏鲁区残余超高压构造及其动力学意义    索书田,钟增球,游振东,周汉文

冀中坳陷中区中新生代复合伸展构造    孙冬胜

大别造山带后造山隆升过程研究    吴堑虹

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造山带广角地震测深地壳结构研究    王有学

江苏东海地区超高压岩石的弹性和热性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岩石物理研究    欧新功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综合解释    姜修道

大别造山带核部晚中生代岩浆侵位序列与构造体制转换    续海金

大别—苏鲁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    肖骑彬

中国东部早白垩世基性岩Pb-Sr-Nd同位素特征:下地壳对其地幔源区的贡献    李全忠

湘鄂西区块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苏勇

中央造山系及其邻区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意义    程顺有

东秦岭陡岭群中新元古代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李淼

秦岭—大别造山带地壳化学结构、地球化学分区及编图    侯广顺

造山带锆石年代学研究——以金水口地区为例    龙晓平

辽西早白垩世四合屯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    王晓蕊

甘肃天水地区清水—张家川早古生代变质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胡波

大别超高压变质地体内碧溪岭和四道河地区的岩石组合及演化    鄢全树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井中磁热资源处理与分析    曾冲

佛坪地区印支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及研究的地质意义    王娟

陕西华县西沟地区钼矿控矿因素、成矿类型及成矿潜力    王勇茗

河南省商城县汤家坪钼矿成矿模式研究    杨泽强

郯庐断裂带的主要特征与性质讨论    汤加富,侯明金,高天山

土体导热系数的评价与计算    刘为民,何平,张钊

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原状多年冻土导热系数的试验研究    温智,盛煜,马巍,邓友生,吴基春

导热系数测量方法与应用分析    闵凯,刘斌,温广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预先导孔-Ⅱ岩性剖面重建方法研究    王祝文,刘菁华,李舟波,陆敬安,门少华

高压实膨润土的导热性能    沈珍瑶,李国鼎,李书绅

秦岭造山带及其邻区岩石的放射性与岩石圈的现代热结构和热状态    高山,张本仁

中国大陆地壳和岩石圈化学成分模型可信吗?——来自大地热流值的检验    汪洋,汪集旸,邓晋福

大别—苏鲁区残余超高压构造及其动力学意义    索书田,钟增球,游振东,周汉文

江苏东海超高压榴辉岩的热导率及对大陆科学钻探研究的意义    欧新功,金振民,金淑燕,徐海军

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造山带广角地震测深地壳结构研究    王有学

江苏东海地区超高压岩石的弹性和热性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岩石物理研究    欧新功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沉降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    郭兴伟;施小斌;丘学林;吴智平;杨小秋;肖尚斌;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终孔及研究进展    许志琴,杨经绥,张泽明,刘福来,杨文采,金振民,王汝成,罗立强,黄力,董海良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100~2000m放射性产热元素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曾令森,刘福来,张泽明,杨经绥,许志琴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100~2000m岩心自然伽马测量及其地质意义    陈世忠,杨经绥,张泽明,刘福来,李天福,邱海峻,牛一雄,王文先,徐海军

中央造山带东段岩石圈的构造格架    杨文采

云南地区尾波Q_c值的分布特征及其初步解释    马宏生;刘杰;张国民;王新岭;王伟君;王辉;

磁化率和密度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m岩石类型的判别    徐海军;金振民;欧新功;

苏鲁造山带北侧构造演化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    吴冲龙;张善文;毛小平;柳忠泉;宋立军;佟彦明;

地热资源探测方法研究进展    周厚芳,刘闯,石昆法

东海及琉球沟弧盆系的海底热流测量与热流分布    栾锡武,张训华

中国大陆上地幔顶部体波速度层析成像    裴顺平

首都圈地区Pn和PmP波层析成像研究    李娟

强震活动主体地区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陶玮

大别造山带核部晚中生代岩浆侵位序列与构造体制转换    续海金

大别—苏鲁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    肖骑彬

川西地区主干活动断裂间震期滑动习性与运动状态的地震学初步研究    朱爱斓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热信息系统研究    管彦武

东濮凹陷及邻区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二次生烃史研究    刘丽

中央造山系及其邻区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意义    程顺有

大别造山带南缘构造带构造几何学特征与形成演化    钱存超

大别山双河变质花岗岩变形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刘强

大别超高压变质地体内碧溪岭和四道河地区的岩石组合及演化    鄢全树

苏鲁地区超高压变质带深部磁性结构研究    付媛媛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井中磁热资源处理与分析    曾冲

井中磁测正演研究及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井中磁测资料处理与解释    陈百军

块状样品的部分熔融过程及熔体成分研究    姜杨

科钻一井井下动力取心钻具组合有限元分析与井斜控制研究    王仁刚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循环与温度场数值模拟    尹立河

东大别罗田片麻岩区小型褶皱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    但卫

电成像测井资料的地层倾角处理方法研究与软件开发    刘耀伟

解析构造学刍议    马杏垣

大别造山带地壳S波速度结构    王椿镛,丁志峰,宋建立,吴庆举,郑继才,张小兵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二版)    汪集旸,黄少鹏

大别-苏鲁榴辉岩带的岩石学、变质作用过程及成因研究    张泽明,游振东,韩郁菁,桑隆康

辽河裂谷盆地地壳上地幔热结构    汪集旸,汪缉安

秦岭-大别造山带根部超高压变质岩隆升的岩石学证迹    游振东,韩郁菁,张泽明

大别山-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年代学——Ⅱ.锆石U-Pb同位素体系    李曙光,李惠民,陈移之,肖益林,刘德良

大别造山带的地壳结构研究    王椿镛,郑金涵,胡鸿翔,楼海,张先康,宋松岩,陈步云,陈学波

中国东部地壳的结构和组成    高山,骆庭川,张本仁,张宏飞,韩吟文,赵志丹,HartmutKern

大别山东段高压变质岩中的金刚石    徐树桐,苏文,刘贻灿,江来利,季寿元,A. I. Okay,A.M.C. Sengor

长白山聚龙泉温泉地温梯度和热流的估算    祖金华;廉雨方;赵国泽;郑雅琴;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钻井热导率预测模型    蒋海燕;施小斌;杨小秋;石红才;

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评价方法探讨——以苏北盆地建湖隆起区为例    杨峰田;段忠丰;庞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