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腐解过程中结构的变化特征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37:54
热度:

秸秆腐解过程中结构的变化特征【摘要】:应用尼龙网袋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研究玉米和大豆秸秆在3种不同试验地(葡萄园、桃园、农田)腐解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特征,为秸秆还田措施提供理

【摘要】:应用尼龙网袋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研究玉米和大豆秸秆在3种不同试验地(葡萄园、桃园、农田)腐解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特征,为秸秆还田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和大豆秸秆的官能团组成具有相似之处,但在3400、1640、1400~1460、1310、1000~1100 cm~(-1)处的吸收峰强度不同,稳定成分存在差异。腐解前后作物秸秆红外光谱吸收峰强度有所改变,随着腐解时间的增加,羟基、酰胺基、甲基、亚甲基和次甲基的含量逐渐降低,羧基增多,有机酸形成,碳水化合物、酰胺类化合物、糖类等逐渐分解。易分解的化合物(如脂肪族结构、酰胺类化合物和糖类)可直接进行分解,部分芳香类等难分解化合物则先分解为羧酸酯类(1725~1735 cm~(-1))、脂肪族类(1450~1460 cm~(-1))等中间产物后再进行分解。1560~1732 cm~(-1)处的肩峰与作物残体中有机酸有关。尿素对玉米秸秆的腐解具有促进作用,且与1310 cm~(-1)处的吸收峰变化有关。作物秸秆还田之后,会向腐植酸方向腐解,其结构变化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干湿处理之间无明显区别(P0.05),与还田作物秸秆种类以及N含量有关。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秸秆腐解 红外光谱 结构
【基金】: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K318009902-1310) 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2011K01-48)
【分类号】:S141.4
【正文快照】: 作物秸秆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生物质资源,含有有机质和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及其他微量元素[1]。我国作物秸秆类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数量庞大(7亿t)[2],由于运输成本等问题,部分作物秸秆就地焚烧,这样不仅浪费了秸秆中的有机碳和养分资源,而且会增加大气环境污染。因此,秸秆还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黑土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    孟凡荣;窦森;尹显宝;张葛;钟双玲;

纤维素菌体残留物提取类腐殖质的红外光谱研究    王帅;窦森;张溪;崔艳杰;王婷;

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水稻土黑碳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张葛;窦森;谢祖彬;孟繁荣;尹显宝;

不同处理牛粪对植菜土壤腐殖质结构特征的影响    孟安华;吴景贵;

还田玉米秸秆氮释放对关中黄土供氮和冬小麦氮吸收的影响    黄婷苗;郑险峰;王朝辉;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赵亚丽;郭海斌;薛志伟;穆心愿;李潮海;

长期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库容及重金属Cd的影响    汤文光;肖小平;唐海明;张海林;陈阜;陈中督;薛建福;杨光立;

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水分与冬小麦耗水特征的影响    余坤;冯浩;李正鹏;王增丽;

不同培肥方式黑土腐殖质形态特征研究    吴景贵;任军;赵欣宇;李建明;

不同植物秸秆腐解特性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    张红;吕家珑;曹莹菲;徐温新;

不同植被覆盖土壤中植物残体腐解过程的质能状态研究    张红

荒漠绿洲生态系统中植物残体腐解特征的研究    孙本华

秸秆腐解过程中结构的变化特征    曹莹菲;张红;赵聪;刘克;吕家珑;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中有机质及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影响    史琼彬;赵秀兰;常同举;卢吉文;

水旱两用秸秆还田组合刀辊作业性能试验    张秀梅;夏俊芳;张居敏;贺小伟;梁世芳;张顺;吴昊;万松;

镉铅污染的玉米秸秆还田对蚕豆生长、养分和镉铅含量的影响    湛方栋;陈建军;秦丽;王吉秀;李元;

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思考与秸秆多途径利用商榷    靳海洋;蒋向;杨习文;贺德先;

湖南省稻田农作制度的问题与发展    程凯凯;李超;汪柯;肖小平;

超深耕犁的性能试验与研究分析    张鲁云;郑炫;秦朝民;何兴村;

秸秆覆盖与表土耕作对东北黑土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    汪可欣;付强;张中昊;姜辛;郝忠瑾;

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农田蒸散特征    李杰;陈锐;吴杨焕;杨平;崔静;贾彪;郑重;马富裕;

保护性耕作对冀东地区玉米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郭强;于玲玲;徐阳;杨晓辉;王长里;杨引福;张树林;

植物残体腐解过程物质组成与能量变化特征    赵聪

伊犁典型草原栗钙土和灰漠土腐殖质组分垂直分布规律研究    阿依努尔·卡吾拉洪

宝天曼锐齿栎林物种分布与土壤因子关联分析    殷卫抗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理化性状的对比研究    韩丽

开垦对荒漠土壤性状的影响    李银科

固定化改性生物质炭模拟吸附水体硝态氮潜力研究    李丽;陈旭;吴丹;王爱丽;杨柳燕;

重度火烧对大兴安岭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和黑碳的影响    雷雨雨;辛颖;赵雨森;陈璐;王丽红;

玉米秸秆及相关废弃物对黑土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    赵欣宇;吴景贵;李建明;宋金红;冯娜娜;

不同培肥方式黑土腐殖质形态特征研究    吴景贵;任军;赵欣宇;李建明;

蜉金龟堆肥施入后土壤腐殖质表征及特性研究    康露;陈贺;王富兰;吴景贵;

CENTURY模型在土壤有机碳研究中的应用    于沙沙;窦森;杨靖民;

牛粪处理方式对黑土胡敏酸和富里酸的影响    史振鑫;孟安华;吴景贵;康露;燕存岳;张志莹;杨天悦;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温度、根际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杨滨娟;黄国勤;钱海燕;

轮作条件下秸秆施用方式对农田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王增丽;冯浩;余坤;张春强;王缠军;

水稻秸秆生物炭对耕地土壤有机碳及其CO_2释放的影响    柯跃进;胡学玉;易卿;余忠;

长期不同施肥土壤生物活性研究    高瑞

玉米秸秆腐解过程物质组成及胡敏酸的动态变化Ⅰ.物质组成的动态变化    王旭东,于天富,陈多仁,殷宪强

粪肥腐解过程中不同溶性腐殖质态铜、锌变化及其结合竞争    刘帅;卢丽兰;张俊峰;刁世勇;王旭东;

农田不同肥力条件下玉米秸秆腐解效果    王旭东;陈鲜妮;王彩霞;田霄鸿;吴发启;

蓝藻自然腐解特性研究    赵悬悬;朱光灿;许丽娟;吕锡武;

常温条件一种速腐剂对玉米秸秆的腐解效果    杜金钟;孙美然;赵志兰;邢素丽;

植物物料的化学组成和腐解条件对新形成腐殖质的影响    程励励,文启孝,吴顺令,徐宁

植物残体腐解物能态特征及其与组分的关系    陈思根,张一平,白锦鳞,李艳霞

植物残体腐解过程腐解物热解特征的研究    白锦鳞,张一平,陈思根,杜建军,李叙勇,杜建平

玉米秸秆腐解过程的红外光谱研究    吴景贵,席时权,曾广赋,汪冬梅,姜岩,王明辉

复合污染旱田黄土中还田秸秆动态腐解的光谱学特性    范春辉;张颖超;许吉婷;王家宏;

粪肥腐解过程铜锌的形态分布及其竞争关系    王旭东;卢丽兰;

不同用量速腐剂对玉米秸秆的腐解效果    杜金钟;孙美然;赵志兰;邢素丽;

气候和土壤类型对秸秆长期腐解过程中秸秆组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协同演变的影响    孙波;王晓玥;蒋瑀霁;汪峰;

有机物料不同腐解期胡敏酸的性质变化    王旭东;胡田田;陈多仁;张一平;

不同水氮条件下不同微生物腐解剂对玉米秸秆腐解效果研究    王凌;郝桂琴;何玲;耿暖;茹淑华;孙世友;张国印;

烤烟秸秆快速腐解还田    省土壤肥料工作站供稿

秸秆还田五注意    王信

秸秆还田“五注意”    薛志成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寒地水稻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王麒

秸秆还田的土壤有机碳周转特征    王金洲

水稻秸秆还田腐解规律及土壤养分特性的研究    闫超

牛粪有机肥培肥土壤的机理及不同作物的激发效应    孟安华

培养条件下小麦及玉米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特性研究    Shaukat Ali Abro

大蒜秸秆腐解物化感作用研究及化感物质鉴定    韩旭

秸秆腐解菌剂和微生物产电过程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蔡旅程

水生植物腐解—生长—水质的耦合关系研究    马月

秸秆腐解液对玉米幼苗根际土壤生态微环境的影响    乔天长

寒地旱作秸秆还田腐解规律及土壤CO_2排放的研究    李中韬

不同还田模式下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岳丹

稻麦秸秆不同部位在淹水土壤中腐解进程的差异    应晓成

还田麦秸腐解动态及其与施氮的关系    路平

广西主要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罗文丽

植物残体腐解过程物质组成与能量变化特征    赵聪

水稻与小麦两种秸秆及其组分在淹水土壤中腐解进程的差异    徐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