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拉日铁路雅江峡谷段隧道地热场模拟及地热分级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51:58
热度:

拉日铁路雅江峡谷段隧道地热场模拟及地热分级研究【摘要】:新建拉萨-日喀则铁路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喜马拉雅地热带。线路穿越雅鲁藏布江峡谷段时,由地热所引发的隧道高温热害问题不仅会

【摘要】:新建拉萨-日喀则铁路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喜马拉雅地热带。线路穿越雅鲁藏布江峡谷段时,由地热所引发的隧道高温热害问题不仅会对施工人员安全和工程工期、投资造成极大影响,甚至还会决定线路的实际走向。 本文以新建拉萨-日喀则铁路色麦-大竹卡段雅江峡谷区为研究区域,以其地热异常情况为研究对象。在翻阅大量资料深入研究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对拉日铁路的实地勘查,对研究区地热问题的形成机理、相关地热地质背景以及地热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根据研究区内的测温钻孔实测数据,应用最小二乘法对钻孔测温数据进行了非线性拟合和预测,并运用克里格插值法对研究区地热场分布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应用有限元热分析对研究区内8座隧道的地热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了线路通过地温异常区的优化线路;文章在最后提出了拉日铁路高温热害评价标准,对隧道地热进行了分级预测,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该研究为拉日铁路雅江峡谷区线路比选提供了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地热区的隧道施工制定了合理的施工方案标准。 【关键词】:隧道地热场 地热分级 有限元热分析 高温热害 施工预测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U45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目录8-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2.1 研究区构造成因的研究现状11-12
  • 1.2.2 研究区地热成因的研究现状12-13
  • 1.2.3 隧道地热场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13-15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方法15-17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15
  • 1.3.2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15-17
  •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17-23
  • 2.1 研究区位置和工程概况17-18
  • 2.2 地形地貌18-20
  • 2.3 气候特征20
  • 2.4 地层岩性20-21
  • 2.5 地质构造21
  • 2.6 地震特征21-22
  • 2.7 水文地质条件22-23
  • 第3章 研究区构造及地热活动形成机理研究23-33
  • 3.1 青藏高原构造背景分析23-27
  • 3.1.1 青藏高原的演化与形成23-24
  • 3.1.2 青藏高原的构造特征24-27
  • 3.2 青藏高原地区地热形成机理27-29
  • 3.3 拉日铁路研究区域构造和地热表现特征29-33
  • 3.3.1 拉日铁路研究区域地热表现特征29-31
  • 3.3.2 拉日铁路研究区域构造特征31-33
  • 第4章 研究区地热场空间分布规律研究33-50
  • 4.1 测温数据的处理及预测33-39
  • 4.1.1 钻孔测温曲线规律研究33-34
  • 4.1.2 钻孔测温曲线的拟合及预测34-39
  • 4.2 研究区地热场分布规律的研究方法39-40
  • 4.2.1 地热场的概念39
  • 4.2.2 地热场数值模拟方法39-40
  • 4.3 研究区地热场数值模拟分析40-50
  • 4.3.1 测温钻孔信息的数字化40-44
  • 4.3.2 隧道地温分段预测44-46
  • 4.3.3 研究区地热场数值模拟46-48
  • 4.3.4 研究区地热分布基本特征48-50
  • 第5章 隧道地热场有限元数值模拟50-74
  • 5.1 有限元热分析基本原理50-54
  • 5.1.1 热分析的基本概念50-51
  • 5.1.2 热传递的基本概念51-53
  • 5.1.3 二维热传导数学模型53-54
  • 5.2 隧道地热场的数值模拟54-68
  • 5.2.1 参数选取及边界条件的设定54-55
  • 5.2.2 隧道地热场数值模拟55-68
  • 5.3 隧道地热场模拟结果分析68-69
  • 5.4 地温异常区隧道线路优化方案研究69-74
  • 5.4.1 优化线路隧道地热场分布规律研究70-73
  • 5.4.2 线路优化方案的确定73-74
  • 第6章 隧道地热分级及隧道施工预测74-80
  • 6.1 国内外高温隧道现状74-75
  • 6.2 隧道地热分级标准及相应治理措施75-78
  • 6.2.1 隧道地热分级标准75-76
  • 6.2.2 隧道高温防护治理措施研究76-78
  • 6.2.3 隧道地热分级防治措施78
  • 6.3 拉日铁路隧道地热分级及施工预测78-80
  • 结论80-82
  • 致谢82-83
  • 参考文献83-8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8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喜马拉雅地热带    佟伟 ,张知非 ,章铭陶,廖志杰 ,由懋正 ,朱梅湘 ,过帼颖 ,刘时彬

西藏地热活动的背景及热源问题的讨论    廖志杰

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及其褶皱带的构造模式    张朝文

西藏地热活动的地质背景分析    鲁连仲

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及其构造背景    艾印双,郑天愉

青藏高原的现代构造    鄢家全,时振梁,汪素云,环文林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武长得,朱红,邓宗策,崔军文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李廷栋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    潘裕生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质成因    季建清,钟大赉,丁林,张进江,杨逸畴

高速铁路长大隧道热力效应研究    朱艳峰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仿真分析与反分析    张宇鑫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中的现代热水活动    李振清

多年冻土区含保温夹层的路基温度场数值模拟    田亚护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温度场研究    汪海年

青藏铁路那曲河地区冻土区粉质粘土工程性质及路基稳定性研究    王春雷

多年冻土块石通风路基温度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叶学民

非饱和黄土温度场的数值分析    刘自成

寒区公路隧道温度场特征研究    王余富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循环与温度场数值模拟    尹立河

高黎贡山地区地热异常特征及对隧道建设影响的初步研究    沈玲玲

高地热、高地应力条件下的隧道的力学行为及工程措施研究    徐长春

拟建的重庆市琴韵广场对小龙坎铁路隧道影响分析    陈国栋;王荣辉;

瓦斯发电余热制冷技术在煤矿热害治理中的应用    李亚民;

西岙隧道上穿排污隧道设计浅析    刘斌;宁茂权;

寒区隧道围岩导温系数及其冻深分析    水伟厚,高广运,韩晓雷,吕康成

地铁工程设计中围岩传热量的计算方法    武伟;李晓昭;胡增辉;肖琳;

地铁暗挖区间下轨排竖井设计    罗章波;

基于实测数据的隧道衬砌受力分析    张文正;龚彦峰;刘学增;

人工地层冻结技术在上海长江隧道工程的应用    凌宇峰;王吉云;

软土地层单排管冻土帷幕温度场分析    芮易;尹玫;李晓军;

包兰铁路青天寺隧道运营通风及防灾救援设计    罗章波;

青藏高原腹地东西分区和界带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动力学响应    滕吉文;张洪双;孙若昧;闫雅芬;张雪梅;杨辉;田有;张永谦;阮小敏;

High-temperature magmatic fluid exsolved from magma at the Duobuza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Northern Tibet    

青岛胶州湾隧道防火救灾对策    王少飞;林志;邓欣;王小军;

青藏铁路沿线近100年地震震级与频次变化分析    于斌;朱连奇;梁留科;刘峰贵;周强;

长距离掘进施工通风过程风流热湿模拟分析    李红阳;

岩体THM耦合模型控制方程建立    张强林;王媛;

地铁隧道复合式结构可靠度简化分析方法研究    宋玉香;贾晓云;朱永全;

骆驼场隧道基底树根桩加固设计    唐新权;

宜万铁路复杂岩溶隧道动态设计    王伟;苗德海;李鸣冲;

太中银铁路岗城隧道突泥塌方处理    侯军红;

动荷载条件下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基稳定性研究    马立峰

区域矿产资源GIS评价关键算法研究    李楠

高温岩层巷道主动降温支护结构技术研究    李国富

宜万铁路施工期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形成规律与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    雷军

分岔隧道设计施工优化与稳定性评价    徐冲

海底隧道衬砌水压力及结构受力特征研究    杜朝伟

石灰处治土路基冻融作用特性研究    韩春鹏

湘南骑田岭—道县地区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的壳—幔相互作用研究    刘勇

炭质页岩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大变形机理与控制对策及其应用研究    刘钦

基于环境因素的公路隧道路面结构型式研究    史小丽

矿井热参数测算方法研究    何权富

矿井热环境预测方法研究及数值模拟系统开发    亓晓

小云峰大坝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技术研究    张连春

金川二矿井下热力状况研究    宋佰超

艾友矿热害治理技术研究    纪志久

深部巷道围岩的导热性试验与温度场分布的研究    唐丽娟

青藏铁路沿线地震灾害风险区划    于斌

高层建筑群对其下既有隧道的影响分析    林丽芬

近接既有人防工程小间距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何信

大断面黄土隧道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研究    张翾

秦岭特长公路隧道火灾温度场分布试验研究    闫治国,杨其新

公路隧道火灾温度场的分布规律研究    王明年,杨其新,袁雪戡,杨忠

高速铁路隧道口微压波减缓措施的分析    赵文成,高波,王英学

粒度成分对细砂冻胀性的影响    王正秋

高原冻土区不同下垫面的附面层研究    朱林楠

寒冻地区铁路隧道气温状态    乜风鸣

渗流对多年冻土区路基温度场影响的数值模拟    令锋,吴紫汪

冻结缘和冻胀模型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李萍,徐学祖,陈峰峰

饱和正冻土中的水、热、力场耦合模型    何平,程国栋,俞祁浩,朱元林,徐学祖

年平均气温临界值——设计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路堤临界高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丁靖康,赫贵生

隧洞温度应力的边界元分析    王群依;

高放废物处置库围岩温度应力状态研究    刘文岗;王驹;王广地;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计算原理及临界高度研究    王铁行

西藏冈底斯岩浆岩带及雅鲁藏布蛇绿岩带关键地段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周肃

高原多年冻土涵洞温度场及地基土冻融变形规律研究    张旭芝

公路隧道渗漏与冻害防治研究    方梁正

四川稻城温泉同位素、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王茜

多年冻土区含保温夹层的路基温度场数值模拟    田亚护

绵竹S1井及其邻区温泉地下水同位素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尚英男

隧道冻害机理及冻胀力计算方法的研究    吴剑

高寒地区特长公路隧道温度场及保温隔热层方案研究    马建新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温度场研究    汪海年

北京城区地热田地下热水的水化学及同位素研究    于湲

铁路隧道内热湿环境与通风研究    史晓蕾

浙闽粤东部地热场研究及其意义    周江羽,吴冲龙,庄新国

兰坪—思茅盆地铜矿床区域控矿因素    李峰

云南岩石圈地温分布    周真恒,向才英

浅层测温在夏县南山底地热研究中的应用    左海风

煤变质作用热动力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吴冲龙,杨起,刘刚,周江羽,梁雄兵

天然气水合物地热场分布特征    金春爽,汪集旸,王永新,何丽娟

胜利油田渤南洼陷古地热场特征    李田忠,秦勇,宋党育

地温测量在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王钧;杨淑贞;

南海珠江口盆地第三系生油条件分析    吴征

各国加大对绿色可再生能源支持力度    何吉;

中国地热场特征及其地质背景    康文华;

下辽河—渤海裂谷的重力场与地热场研究    黄伟明;裴荣富;姜枚;

松辽盆地北部地热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田伟志;孟元林;李斌;吴河勇;王成;张安达;高煜婷;李亚光;

浅谈福建省永春县石鼓镇地热场的分布    刘建安;林金发;

秦皇岛地区地热场    康文华;李德禄;

四川盆地及其边缘地区居里等温面分布与地震研究    张先;虎喜凤;贺为民;沈京秀;赵丽;

郯庐断裂带两侧坳陷古热场及其与断裂带活动的关系探讨    邱楠生;苏向光;李兆影;

临汾盆地及其邻区地热特征    吴乾蕃;廉雨方;祖金华;谢毅真;

岩浆热事件对太原西山煤田煤层甲烷富集的影响    刘洪林;王红岩;刘洪建;李贵中;杨泳;刘萍;杨帆;

中国西部的地质演化和地热状态及其与东部的比较    曹荣龙;朱寿华;

各国加大对绿色可再生能源支持力度    何吉

美能源部资助地热能开发    肖东

谨防作物高温热害    农友

气象台提醒果农预防高温热害    通讯员 张明 记者 郭军

加强中稻高温热害防范    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任耀武 实习生 刘晓妍 胡忱

防御蔬菜高温热害5招    山东鄄城红船农技站 闫新文

今年高温热害将重于常年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通讯员 杨绮薇

如何预防作物高温热害    州科技局供稿

蔬菜高温热害的防御    林滋銮

设法减轻橘园高温热害    曹涤环

三河尖矿深井高温热害资源化利用技术    曹秀玲

松辽盆地北部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研究    朱焕来

高温胁迫下水稻生理生化特性及高光谱估测研究    谢晓金

气候变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    孙雯

拉日铁路雅江峡谷段隧道地热场模拟及地热分级研究    卢达

亚洲地热图编制及地热潜力评估    李录娟

西藏沃卡温泉形成条件及对隧道工程影响研究    宋凯

弥渡温泉地质特征及成因模式分析    姚永仲

江苏省高温热害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    强慧婷

南阳盆地地热田类型划分及地热地质特征    王肖凤

云南省安宁温泉镇地热田模型研究    屈丽丽

抽穗开花期高温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生态避热技术途径    张彬

OsCH2和OsHSP82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和水稻遗传转化    王加龙

煤矿工作面冷却除尘设备的性能实验研究    潘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