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内蒙古赤峰市热水镇地热田热资源评价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50:37
热度:

内蒙古赤峰市热水镇地热田热资源评价【摘要】:地热是新能源家族中的重要种类,对于改善能源结构意义重大。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相比,地热资源释放出的温室效应气体很少,具有廉价、清洁、易开

【摘要】: 地热是新能源家族中的重要种类,对于改善能源结构意义重大。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相比,地热资源释放出的温室效应气体很少,具有廉价、清洁、易开采、可直接利用和可再生等优点。我国的地热资源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约占全球地热资源的7.9%。我国利用地热的主要方式是高温地热发电和中低温地热直接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地热资源的勘查与开发起步较晚,发现的地热点不多,地下热水资源相对有限,赤峰市热水镇为一天然热水矿泉,在该热水矿泉进行了包括地质、重力和地温测量等项内容的地质、地球物理野外勘查,并结合对以往既有勘探资料的分析,对地热田的热结构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正确评价该地热田地热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开发利用该地热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分析赤峰市热水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阴山断裂构造属于最古老的构造活动带,其活动一直延续到燕山造山活动时代,对本区的地质构造影响极大,与其斜交的八里罕断裂主要活动时期为燕山造山运动的末期。这一断裂在八里罕北部为北东—南西走向,以南变为南北走向。八里罕断裂在本区存在约100m宽破碎带,并发育有次级张性断层和裂隙。八里罕断裂现在还发生微小地震,说明其还在活动。本区除了南北走向的八里罕断裂之外,还存在北西—南东和北东—南西向的断裂系列。地热田正好在上述南北向、北西—南东向、北东—南西向及东西向断裂构造的交汇处,这些断裂构成了地热田热水上升的主要通道,与中生代燕山造山运动相伴的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和古近纪岩浆活动相伴的玄武岩侵入体构成本区温泉的热源。研究区内地热田西临陡峻山区,东接平缓丘陵地带。两者的分界是南北走向的八里罕断裂,西部由前寒武纪结晶片岩、片麻岩和侵入岩等块状岩构成,东部凹陷上覆由侏罗纪火山岩和第四纪堆积岩所构成,下部为前寒武纪岩类。 做为地热流体主体的水的起源,可通过对其氢、氧同位素组成的分析而得。研究中分别采集温泉水样,地热田附近井水样和周边地表水样,并对它们进行了化学成分和同位素成分的测试及分析,结合氚浓度分析可知在离地热田向西、北部约10~20km远处的高海拔地区向地下渗透的天水为地热田热水的起源,推测这些天水约经80年以上时间才流动、滞留在本地热田。渗透到地下的天水到达深部后,主要以热传导方式加热成热水。根据热水中的化学成份、同位素分析数据,用各种地球化学、同位素温度计,估算浅部热水层和深部储集层中的热水的温度分别为100~110℃和140~150℃,因此本地热田热水属于天水起源的中、低温裂隙水。 为了探明地热田的基底构造和断层的位置,我们在该区进行了重力勘探。对所测重力数据进行了相应改正后得到了测区重力异常分布,该区重力异常具有西部高而向东方向逐渐变低的倾向。测区西北部还呈现局部的高异常。这正与该区西部为前寒武纪岩类,东部陷没,而上覆侏罗纪岩类的岩性分布特征相吻合。同时为了掌握地热田的热构造和范围,并选定开发有利地点的目的,在该区进行1m深和50cm深的地温测量。对测温数据进行各种改正后,绘制了50cm深、1m深地温分布图。由地温分布图可知地下的热水是向低高程方向流动的,并随着变浅逐渐朝南东向倾斜。 从热构造背景分析可知,本地区热背景具有略厚的地壳、稍低的大地热流和壳内相对低温的特征。在这样的地温条件下,壳内很难发生热水对流的现象。又从该区火山活动的分析研究可知,在地壳浅部形成地热田热源的大规模岩浆囊或岩浆固结所成高温岩体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这样,我们只能想象该地热田热水的热源为伴随构造运动所侵入的侏罗纪花岗岩和第三纪玄武岩体。因此,该地热田的热水循环模型推断如下:从地热田西、北部山区渗透到地下深部的天水,流到地热田下部,受由花岗岩和玄武岩侵入体所构成热源以热传导方式加热变成高温热水,再经该区发育的断裂、裂隙上升到浅部,并与浅层地下水混合,形成了该地热田浅部的热水储集层。根据以上分析和研究,给出该地热田的热结构模型。 通过放热量法、容积法和可采集热水量的方法评价地热储量。各种不同评价法给出的资源量大体都落在200~2000KW范围内。这些评价方法中,认为依放热量法所进行的评价最粗略的话,那么可信度较高的资源量应该是以容积法和可采集热水量来评价的190~900KW。这些资源的评价中已经考虑了具有最高温度150℃的储集层的存在,因此,又发生推算的资源量大幅上浮的可能性很小。根据已有资料记载地热田实际的热水总涌出量(总抽取量)为1400~2100m3/天,若按参考假设可采热水量为1200L/min(1730m3/天)及1500L/min(2160m3/天),则与其相应的发电量计算结果分别为252~720KW和315~900KW。 【关键词】:赤峰热水镇 断裂构造 热源 热水起源 地球物理调查 热构造背景 热结构模型 资源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P314.9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23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14
  • 1.2 地热资源的研究利用现状14-20
  • 1.2.1 地热研究现状14-17
  • 1.2.2 地热利用现状17-20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20-23
  • 1.3.1 主要内容20-21
  • 1.3.2 创新点21-23
  • 第2章 地热田资源评价方法及发电研究23-29
  • 2.1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23-25
  • 2.2 地热发电研究25-27
  • 本章小结27-29
  • 第3章 赤峰市热水镇区域地质构造及地下热水状态29-41
  • 3.1 赤峰周边地区区域地质29-34
  • 3.1.1 周边地质29-33
  • 3.1.2 周边地质构造33-34
  • 3.2 热水镇地质构造34-38
  • 3.2.1 热水镇自然地理条件34-35
  • 3.2.2 热水镇地质35-37
  • 3.2.3 热水镇地质构造37-38
  • 3.3 热水镇地下热水的分布状况38-40
  • 3.3.1 地下热水的赋存条件及特征39
  • 3.3.2 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39-40
  • 本章小结40-41
  • 第4章 流体地球化学调查41-77
  • 4.1 调查内容及方法41-50
  • 4.1.1 调查内容41
  • 4.1.2 调查方法41-50
  • 4.2 野外现场样品采集和分析结果50-54
  • 4.3 地热流体的起源54-63
  • 4.3.1 水的起源55-57
  • 4.3.2 溶存化学成份的起源57-63
  • 4.4 地下热水温度63-65
  • 4.5 地下热水流动模型65-75
  • 4.5.1 热水的混合状态65-70
  • 4.5.2 浅部热水分布形态70-74
  • 4.5.3 地热流体流动模型74-75
  • 本章小结75-77
  • 第5章 地球物理调查77-89
  • 5.1 重力测量77-81
  • 5.1.1 调查内容及方法77-78
  • 5.1.2 重力异常分布78-80
  • 5.1.3 二维断面80-81
  • 5.2 地温探查81-88
  • 5.2.1 调查内容及方法81-84
  • 5.2.2 地温测定结果和分析84-88
  • 本章小结88-89
  • 第6章 地热资源评价89-109
  • 6.1 地热构造模型89-97
  • 6.1.1 区域构造89-91
  • 6.1.2 宁城县热水镇地热田热结构模型91-97
  • 6.2 地热资源量评价97-107
  • 6.2.1 依据放热量法的评价97-99
  • 6.2.2 依据容积法的评价99-102
  • 6.2.3 依可采集热水量的评价102-104
  • 6.2.4 发电可行性评价104-106
  • 6.2.5 资源量以外的技术问题106-107
  • 6.2.6 资源评价的总结107
  • 本章小结107-109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109-111
  • 7.1 结论109-110
  • 7.2 建议110-111
  • 参考文献111-119
  •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119-121
  • 已发表论文及专著情况119
  • 参加科研项目119-121
  • 致谢12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内蒙古哈素海新近系热水资源评价    侯俊琳

重庆温泉分布与成因研究    曾敏

新乡市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    王帅杰

作业成本法在地热集中供暖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陈会玲

贵州省遵义市忠庄地热勘查区地热资源成因机制探讨    芦文霖

天津山岭子地热田地下热水    廖志杰,陈振霞

国内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朱俊生

基于GIS平台的中国大地热流数据库    管彦武,金旭,韩湘君,陈晓东,赵发兰

赤峰南部金地球化学块体评价    雷万杉;王淼;张振庭;娄德波;刘亚剑;

中国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和管理    田廷山,刘延忠

开发利用地热资源    李安宁,吕金波

漳州热田地温场分布规律研究及其成因模式的初步设想    李大心 ,曾陆海

地热资源探测方法研究进展    周厚芳,刘闯,石昆法

中国晚新生代火山和现代高温水热系统    佟伟,穆治国,刘时彬

我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与地壳厚度的变化    黄少鹏

    刘育松 冯武军

    马家鑫

中低温地热系统形成机制及评价研究    周立岱

北京城区地热田地下热水的水化学及同位素研究    于湲

内蒙古敖汉旗热水汤地热田地热成因、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    刘英

蒙特卡罗法在中国典型地热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颜英军

用于规划目的的水资源评价方法讨论    彭玉怀,杨兆军,王少龙

焦作-郑州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防治建议    朱洪生;田东升;刘占时;王建华;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立法研究    陈森森;刘军弟;胡茜茜;王效华;

广西省柳州鸡喇地下河流域地下水复合污染特征与成因分析    于晓英;邹胜章;唐健生;梁彬;

桂林会仙实验基地石灰土剖面化学组成分布的研究    吴华英;蒋忠诚;罗为群;覃星铭;邓艳;祁晓凡;

滇西二高温热泉原核生物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李华兰;王涛;李沁元;张东华;彭谦;崔晓龙;

西康线鱼洞峡隧道岩溶形成机理及发育特征研究    李忠,曲力群,栾晶晶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温度研究    任贾文,张金华,黄茂桓

我国冰川温度研究40年    黄茂桓

同位素技术在寒旱区水科学中的应用进展    吴锦奎,丁永建,王根绪,沈永平

四川盆地钻孔温度测量及现今地热特征    徐明;朱传庆;田云涛;饶松;胡圣标;

渗透系数各向异性对地下水封洞室涌水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周鹏鹏;李国敏;石景熙;时公玉;巫润建;

利用回归分析确定降水入渗补给函数    齐登红;常珂;朱中道;

河南省地下水污染原因分析及防治建议    朱洪生;

中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比    任永飞;潘翠;王海波;黄少鹏;

地热能在某小区中的应用分析    田彦法;

地热能在某酒店工程中的开发利用    田彦法;

轨道交通建设对济南泉水的影响研究    杨丽芝;韩晔;尚浩;张贵丽;

高温岩体地热开采中出力与寿命的数值模拟研究    冯增朝;赵阳升;

天津市地热井同井垂向异层采灌可行性分析    贾志;杨忠彦;杨永江;陈瑞军;靳宝珍;

滇中红层地下水富集规律及开发利用研究    朱春林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的研究及其在金属矿复杂模型模拟中的应用    曹令敏

地下水不确定性问题的多模型分析方法及应用    夏强

基于多种方法的地下水补给研究    尹立河

盆地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特征    蒋小伟

河流渗滤系统中BTEX污染去除机理研究    马燕

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张保建

吉林—长春—四平城市经济带表土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地球化学分区    鲍新华

下辽河平原地下水水质实时预报模型研究    杜超

松原市龙坑水源地水量水质演化特征及预测研究    方樟

郑州市区深部地热资源水利用优化配置    黄丹

砂岩含水层富水性预测及水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李新凤

渑池县段村—雷沟铝土矿开采对矿区地下水影响模拟与评价研究    吕小凡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难降解有毒废水实验研究    孙茜

渗流作用下深部矿场采动围岩的传热机理研究    徐义洪

裂隙化岩体渗流特征及涌水量数值模拟    王晓明

姜梨园铁矿F_1断层水文地质意义研究    刘军

地热供暖CDM方法学应用研究    张义军

内陆平原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王毅萍

南昌市基坑支护形式选择与方案优选    吴宇虎

重庆市地热水资源勘查研究进展述略    吕玉香;胡伟;杜春兰;杨照国;

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动因选择研究    欧阳莉芸;赵健梅;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分析    高媛;易江萍;

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方法    朱玉仙,黄义星,王丽杰

重庆南温泉背斜地下热水资源衰减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罗云菊;许模;唐光洁;

浅谈作业成本法在产品定价决策中的应用——以DW公司为例    何明;王健;

企业业务单元数量与作业成本制衡作用辨析    马丽娜;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程序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王志斌;

开发利用地热资源    李安宁,吕金波

中国地热学研究之进展    陈墨香,汪集,邓孝

中国西部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开发利用前景    黄尚瑶;王钧;

我国地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    蔡义汉;

重庆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曾云松;白建华;陈光海;王治祥;曾德贵;

论重庆地热——“热水库”    罗祥康;曾云松;

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研究    李泽新

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    熊韶辉

地热井下换热器的模拟实验与理论研究    陈雁

省级电网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研究    易技跃

SKT公司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徐为民

制造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左凤菊

流程工业作业成本法理论与应用研究    杨冬

低温地热能的利用研究    于凤菊

作业成本法在电信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廖艳琳

成本动因理论框架研究    李晗

油田组合测井仪的研制与应用    戴春芳

东盟环境合作研究    何纯

工程项目现场作业运行成本动态控制研究    辛星

川东褶皱带中、下三叠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李生红

西藏水热区的盐华及其地质意义    朱梅湘,佟伟,由懋正

内蒙撰山子金矿赋存规律及成矿预测    李秀琴,杨吉

区域矿产评价模型──以赤峰红花沟金矿为例    娄德波;肖克炎;孙艳;雷万杉;王淼;丁建华;范华军;

地热资源综合评价方法    曹阳,施尚明,李雪英,王玉华,王桂萍

松辽盆地地幔热流的演化特征    李志安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成果综述(上)    高锐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成果综述(下)    高锐

中国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和管理    田廷山,刘延忠

地球化学块体——概念和方法学的发展    谢学锦,刘大文,向运川,严光生

全球地球化学填图    谢学锦

中低温地热系统形成机制及评价研究    周立岱

我国第一个高温地热田的地热资源评价    沈显杰

意大利托斯卡纳地热田矿物中的流体包体    H.Belkin ,杜金龄

泰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    方丽萍

北京地热    任湘,路祥柱

西藏羊八井地热田简介    杨期隆;辛奎德;

神堂沟地热田形成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侯玉新,慕秀琴

氟与地热田的分布    杨东义;

地热田中Rn、Hg分布模式及形成机理    童运福,孙书勤

车田湾地热田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开发前景    姜胜华,宋先旺,李富军

赤峰南部—朝阳地区地热田成因及地质模式    王宇林,杨春,李宪杰

河南省鲁山县下汤地热田地热资源评价    吕志涛;

构造物理化学勘探闽东连江贵安、凤城盆地热田    游永雄;

鞍山汤岗子地热田控热构造分析    燕振芝;李士江;初贵刚;

综合物探在天津地热田中的应用    陆振元;

地热田的预测    郑克棪;

天津地热田地质模型初探    邓永高;

南田地热田物探工作的地质效果    杨兴沐;

对天津市诸热田热对流的探讨    王福江;

太原市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前景    周兴平;樊国强;王贵喜;闫晓虹;

兰州地热田勘查论证中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先导作用    李百祥;

东营发现三大地热田    李韶辉

咸宁地下深部蕴藏中型地热田    记者 赵应繁

开封地热田可采资源量17亿立方米    记者 周强 特约记者 严珊珊

青海:一批重要矿产基地逐步形成    王莉

开封地热田可采资源量17亿立方米    周强严珊珊

我市地热资源是大型整装热矿型地热田    张劲光

咸阳:探明整装热矿水型地热田    刘晓辰

豫北发现大型地热田    记者 龚砚庆 于亚男

安徽中低温地热资源丰富    孙凤贤

地热勘探开发技术方法解析    本报记者 张金萍 段金平

内蒙古赤峰市热水镇地热田热资源评价    石卓

云南腾冲热海地热田特征及成因研究    郭婷婷

地热田电磁法勘查与应用技术研究    刘瑞德

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张保建

分布式地热系统双循环发电效率分析与梯级供热试验研究    崔俊奎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地球化学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研究    赵慧

云南省安宁温泉镇地热田模型研究    屈丽丽

南阳盆地地热田类型划分及地热地质特征    王肖凤

昆明地热田Ⅱ块段地下热水系统溶质运移的数值模拟    王月

青海省威远镇地热田热储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尚小刚

羊易地热田中深井ZK212温度与压力分析    刘海洋

电法在深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杜炳锐

昆明地热田Ⅱ块段地下热水系统渗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应用分析    柳清峰

腾冲热海地热田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方娜

沉积盆地型地热田定量评价系统研究    王琦

北京城区地热田地下热水的水化学及同位素研究    于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