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低温地热发电循环理论优化与有机工质朗肯循环性能实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50:31
热度:

低温地热发电循环理论优化与有机工质朗肯循环性能实验研究【摘要】:我国地热资源丰富,但以100oC以下的低温热水型资源为主;传统的地热发电技术下,对这些资源作发电利用的经济性不足,大

【摘要】:我国地热资源丰富,但以100oC以下的低温热水型资源为主;传统的地热发电技术下,对这些资源作发电利用的经济性不足,大量资源因而未能得以开发利用。近年来,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技术、有机工质跨临界循环(Organic Trans-critical Cycle, OTC)技术、Kalina循环技术等新型中低温动力循环技术的发展,连同各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鼓励政策,使得资源的经济发电温度得以降低,低温地热资源的发电潜力和经济性前景开始受到关注。开展基于ORC、OTC、Kalina循环、着眼于改善系统技术经济性的低温地热发电技术优化研究,具有促进低温地热资源发电利用,从而节约化石能源、减小与化石燃料燃烧相应的温室气体CO2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意义。 本课题以改善80-100oC热水型地热资源发电利用的技术经济性为研究目标,开展了系统技术经济性优化目标函数研究,系统技术经济性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研究,ORC、OTC、Kalina循环技术优化和对比评价研究,系统关键部件性能和系统性能实验优化研究。 以整个地热电站发电成本最低为根本的技术经济性优化目标,通过计算与分析,揭示了系统比净功最大化与整个地热电站发电成本最低之间的一致性,由此确立了以系统比净功最大化为低温地热发电系统的技术经济性目标函数。 以系统比净功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函数,建立了基于窄点分析的系统性能分析方法和系统仿真优化方法等理论研究手段,开展了理论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指定冷热源条件下,影响ORC、OTC与Kalina循环系统比净功的主要因素为工质、循环参数、系统部件效率等;指定部件效率下,3类循环系统均存在最优工质和最优循环参数分别使得各个循环系统的比净功最大。得到了本文冷热源条件和指定部件效率下3类循环系统各自的最优工质和相应的最优循环参数、最大比净功;其中ORC系统、OTC系统的最优工质分别为非共沸混合工质MA6、MB8和MM、MH,Kalina循环系统工质NH3/H2O的最优浓度为98/2mol%。基于3类循环系统各自的最大比净功,综合考虑实际系统的部件效率范围以及OTC和Kalina循环系统分别存在压力高和系统与过程复杂、工质有毒可燃等不利于技术经济性的因素,得出在本课题冷热源条件下,非共沸混合工质ORC系统的技术经济性为最优的对比评价结论。 对课题组原有的基于涡旋式膨胀机的ORC系统性能实验装置,进行了着眼于膨胀机性能研究和拓展实验工况适用范围、提高测量可靠性的相关改进。基于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开展了系统关键部件—膨胀机的性能影响规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膨胀机转速、工质膨胀比-膨胀机内容积比间的匹配关系、工质在高低压膨胀腔间的泄漏,是影响涡旋式膨胀机定熵效率的主要因素;存在最优的膨胀比与膨胀机转速,使得膨胀机定熵效率最高;对于特定的膨胀机,最优转速、最优膨胀比值基本不随工质、工况而变,其中最优膨胀比与膨胀机的内容积比基本一致。以R245fa为工质,实验确定了本实验台所用膨胀机的定熵效率随工质膨胀比和转速变化的曲线,膨胀机定熵效率最大值约为82%,所对应的膨胀机转速和工质膨胀比分别为800rpm和2左右(该膨胀机的内容积比为1.99)。 注意到以同一实验装置开展不同工质的系统性能对比实验研究时,存在两种不公平因素:(1)工质与实验系统的匹配度因工质而异;(2)系统部件效率对不同工质系统性能的影响存在差异。如果直接以实验结果评价不同工质的系统性能将有失客观性,并影响工质实验优选质量。对此,本文开展了工质实验性能客观对比评价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对换热器热流密度和工质泵效率进行校正的改进型对比评价方法。以该方法为指导,对理论ORC系统性能较优的纯工质R245fa、R123、R227ea和R134a,非共沸混合工质MA6、MA3、MD1、MC1和MB8,进行了ORC系统性能实验对比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ORC系统性能影响规律方面,比净功值受冷、热源条件的影响较大;指定的冷、热源条件下,存在一个最优蒸发温度,使得系统比净功最大;随着冷凝温度的降低,循环的最优蒸发温度值下降,反之亦然。在工质性能对比方面,在热源水进口温度为90oC条件下,当冷凝温度为30oC时,非共沸混合工质MB8、MA3给出的系统比净功最大,分别为10.58kJ/kg、10.79kJ/kg,相应的最优蒸发温度分别为59.2oC、62oC;当冷凝温度为45oC时,非共沸混合工质MC1、MB8给出的系统比净功最大,分别为5.96kJ/kg、5.82kJ/kg,相应的最优蒸发温度分别为71.2oC、71oC。 【关键词】:低温地热发电 循环 工质 循环参数 优化 对比评价 有机朗肯循环 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M616;TK5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1
  • 第一章 绪论11-27
  • 1.1 课题背景11-13
  • 1.2 低温地热发电系统研究的意义13-15
  • 1.3 低温发电研究任务15
  • 1.4 中低温发电系统的研究现状15-25
  • 1.4.1 循环研究方面15-23
  • 1.4.2 工质研究方面23
  • 1.4.3 评价指标方面23-24
  • 1.4.4 低温发电研究现状小结24-25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5-27
  • 第二章 低温地热发电经济性目标函数27-41
  • 2.1 系统经济性优化目标函数的提出27-35
  • 2.1.1 ηI或ηII作为经济性评价指标的讨论27
  • 2.1.2 APR、CR 或 SIC 作为经济性评价指标的讨论27-34
  • 2.1.3 LEC 作为经济性评价指标的讨论34-35
  • 2.2 (P _(output),net/m _(brine))作为全电站技术经济性优化目标函数的确立35-40
  • 2.3 小结40-41
  • 第三章 低温地热发电系统循环优化41-83
  • 3.1 ORC 与 OTC 的优化研究41-70
  • 3.1.1 ORC 与 OTC 系统简介41-42
  • 3.1.2 ORC 与 OTC 系统性能分析方法42-44
  • 3.1.3 带换热器设计的发电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44-55
  • 3.1.4 工质、循环参数对 (P_(output),net/m_(brine))的影响规律55-67
  • 3.1.5 工质的选择67-70
  • 3.2 ORC 与 OTC 系统技术经济性对比评价研究70-75
  • 3.2.1 ORC 与 OTC 系统工质及循环参数的优化71-73
  • 3.2.2 ORC 与 OTC 系统性能的对比评价73-75
  • 3.3 Kalina 循环优化研究75-80
  • 3.3.1 Kalina 循环系统介绍75-76
  • 3.3.2 Kalina 循环系统模型76-77
  • 3.3.3 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验证77-78
  • 3.3.4 Kalina 循环系统性能影响因素分析78-80
  • 3.4 Kalina 循环与 ORC 系统性能的对比评价80-81
  • 3.5 小结81-83
  • 第四章 低温地热发电实验系统的改进83-100
  • 4.1 实验台的改进方案83-95
  • 4.1.1 原有实验系统83-84
  • 4.1.2 原有实验系统存在的问题84-88
  • 4.1.3 实验台的改进措施88-95
  • 4.2 实验台改进后性能分析95-99
  • 4.2.1 实验测量参数与测量手段95-96
  • 4.2.2 实验误差分析96-97
  • 4.2.3 实验操作步骤97-98
  • 4.2.4 实验结果分析98-99
  • 4.3 小结99-100
  • 第五章 涡旋膨胀机性能实验研究100-109
  • 5.1 涡旋膨胀机实验性能评价指标100-101
  • 5.2 涡旋膨胀机性能实验研究101-108
  • 5.2.1 实验目的101
  • 5.2.2 实验方式101
  • 5.2.3 实验结果分析101-108
  • 5.3 小结108-109
  • 第六章 低温地热 ORC 发电系统实验研究109-127
  • 6.1 实验方案109-110
  • 6.2 ORC 系统工质循环性能对比评价方法讨论110-114
  • 6.2.1 现行对比评价方法110
  • 6.2.2 实验环节存在的不公平因素110-112
  • 6.2.3 改进的实验结果对比评价方法112-114
  • 6.2.4 改进措施的可行性114
  • 6.3 低温地热 ORC 发电系统性能实验114-118
  • 6.3.1 实验目的114
  • 6.3.2 实验方式114-115
  • 6.3.3 实验结果分析115-118
  • 6.4 工质实验性能研究118-125
  • 6.4.1 实验目的118
  • 6.4.2 实验方式118-120
  • 6.4.3 基于公平评价方法的实验结果分析120-125
  • 6.5 小结125-127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127-130
  • 7.1 结论127-128
  • 7.2 创新点128
  • 7.3 建议128-130
  • 参考文献130-142
  • 符号表142-145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145-149
  • 致谢149-15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无资料地区湿球温度计算方法研究    赵永胜;刘德平;胡长权;

Kalina循环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    张颖;何茂刚;贾真;刘逊;

Kalina循环放热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路岭,严晋跃,马一太,吕灿仁

混合工质中低温热力循环特性研究    高林,金红光,郑丹星,刘泽龙,林汝谋,蔡睿贤

PT状态方程虚拟临界压缩因子和斜率参数的确定    郑臣明,王怀信,马利敏

超临界地热有机朗肯循环工质参数优化    刘广林;鹿院卫;马重芳;吴玉庭;

工质循环性能实验评价的客观性探讨    王怀信,郑臣明,马利敏

中低温地热发电循环参数的优化    刘继芬;王景甫;马重芳;王伟;张勇;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_2-based transcritical Rankine cycle and HFC245fa-based subcritical organic Rankine cycle using low-temperature geothermal source    

Kalina循环最佳参数选择的初步经济分析    胡承玫

中低温地热热电耦合利用系统优化研究    郭涛

低品位热能有机物朗肯动力循环机理研究和实验验证    顾伟

涡旋压缩机渐开线型线始端多对圆弧修正    王君,刘振全

涡旋增压技术在轻型车用发动机上的应用优势    孟铭,倪计民,周奇

基于涡旋机的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动态建模与效率分析    褚晓广;张承慧;李珂;荆业飞;

西北无资料地区湿球温度计算方法研究    胡进宝;

三地湿球温度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分析    晋明红;

有机朗肯循环技术在低品位余热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王汝金;张秀平;贾磊;吴俊峰;钟瑜;

串联闭链式循环系统的改进    张国强;蔡睿贤;

Kalina循环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    张颖;何茂刚;贾真;刘逊;

低温太阳能热力发电有机朗肯循环工质的选择    王辉涛;王华;

氢-氧联合循环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徐鸿;荆汝林;倪维斗;郭小丹;

地热双工质发电系统的研究    骆超;马伟斌;龚宇烈;

Kalina循环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    张颖;何茂刚;贾真;刘逊;

涡旋压缩机制冷剂喷射过程研究    王宝龙;彦启森;石文星;李先庭;

CO_2球形膨胀压缩机    王陆一;

含制冷剂喷射涡旋压缩机的工作特性和热泵系统匹配技术分析    曹贞文;

中低温地热双循环发电技术发展与应用    马伟斌;邓帅;龚宇烈;

低温热源喷射式发电制冷复合循环理论与实验研究    郑彬

中低温地热热电耦合利用系统优化研究    郭涛

多能源互补的多功能能源系统及其集成机理    韩巍

多涡旋齿涡旋压缩机啮合型线理论研究    王君

中高温热泵工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马利敏

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产系统集成理论与特性规律    冯志兵

通用涡旋型线集成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王立存

光伏太阳能热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刘可亮

光伏太阳能热泵的动态分布参数模拟与实验研究    何汉峰

涡旋压缩腔几何模型与涡旋齿强度研究    强建国

线性压缩机及其驱动两级脉管制冷机研究    高威利

变径基圆渐开线涡旋型线的分析    田亚永

涡旋压缩机微间隙泄漏及平衡重功率损耗的数值分析    梁秋立

基于分形理论的无油润滑涡旋压缩机端面摩擦问题研究    焦瑜

天然气涡旋压缩机增压装置供油系统压力和流量的优化控制    成金贵

提高LNG冷能发电效率的集成优化研究    白芳芳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工质的选择与透平膨胀机的数值模拟    张大海

水冷多联机系统特性的仿真研究    宋伟

低温螺杆双循环发电实验研究    陈信鑫

有机朗肯循环中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理论研究    冯驯

能源动力系统应与环境相协调    蔡睿贤;金红光;林汝谋;

地热发电简述    周大吉

改进型卡列纳循环的热力分析    陈亚平;

动力循环中混合工质的应用研究    黄锦涛,刘齐寿,王运路

新一代能源动力系统的研究方向与进展    林汝谋,金红光,蔡睿贤

应用多工质朗肯循环提高火电厂效率    肖立川;陈宏;黄冬良;陈辉;

Kalina循环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    张颖;何茂刚;贾真;刘逊;

低温太阳能热力发电有机朗肯循环工质的选择    王辉涛;王华;

低温热能发电方案中选择工质和确定参数的热力学原则和计算式    严家■

从有限热源获得最大功率输出时的循环效率    严子浚

地热资源开发产业投资基金研究    郭丽华

分布式地热系统双循环发电效率分析与梯级供热试验研究    崔俊奎

低品位热能有机物朗肯动力循环机理研究和实验验证    顾伟

低温余热发电模型的研究    王建财

涡旋式膨胀机的热力特性研究    陈波

中高温热泵工质理论与实验循环性能研究    郭涛

太阳能低温朗肯循环系统适用工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王晓东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铝电解槽烟气余热发电技术研究    柯文

基于R134a常温热泵系统的中高温热泵工质的研究    张圣君

1LP-16.6/50-6型膨胀机事故简介    陈宜林

55-201型膨胀机维修简介    苏荣礼

制氧工问题浅解(二十一)    

1LP-16.6/50-6型膨胀机支块衬套采用尼龙    陶兴华

液氦生产中的若干问题    刘良绅,甘国文

PZK-14.3/40-6型膨胀机气阀螺母的改进    李新民

转动喷嘴膨胀机的试验研究    邵件 ,包裕弟 ,沈永年 ,冯仰浦 ,张朝涵

PLK-8.33×2/20-6型透平膨胀机的操作    桂永鑫

利用余热的螺旋膨胀机    K.Kauder;傅敬熙;

膨胀机回收工艺气体压节能技术    钱伯章

常规工质双转子膨胀机的分析与试验介绍    马一太;赵丽;

小型气动分置式斯特林制冷机的研究现状    李娜;吴亦农;

采用膨胀机和喷射器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热力循环比较研究    郭兴龙;宋新南;胡自成;

CO_2双缸滚动活塞膨胀机的实验研究    张美兰;马一太;李敏霞;

智能转速表是透平膨胀机安全运行的好助手    张小明;

大焓降、高转速膨胀机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张加雷;

基于CFD技术的膨胀机轴封用迷宫密封研究    肖云峰;孙译;

中低温地热双工质发电系统的研究    骆超;马伟斌;龚宇烈;

CO_2热泵摆动转子膨胀机样机的研制开发    李敏霞;马一太;刘圣春;苏维诚;

CO_2制冷压缩机/膨胀机的研发现状    彭学院;郭蓓;邢子文;束鹏程;

国产PTA膨胀机已达到国际标准    钱文

员工创新,需要领导临阵助推    黄军宏

福州第一口低温地热井开钻    孙少杰

西北油田轻烃收率达九成五    记者 雒永春通讯员 付秀勇 蒋庆

加快由“大”向“强”的转变    李化治

知识成就梦想    付新新 范永光

“铸”川空品牌 走一流之路    邓天富

安徽中低温地热资源丰富    孙凤贤

分等级回收:碳二回收新理念    宋玉春

低温地热辐射供暖实木地板问题令人忧    浙江嘉善泗嘉实木地板供稿

低温地热发电循环理论优化与有机工质朗肯循环性能实验研究    张圣君

中低温地热热电耦合利用系统优化研究    郭涛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转子式膨胀机的分析与实验研究    李敏霞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膨胀机的研究与开发    查世彤

CO_2滚动转子膨胀机内部相变膨胀过程机理分析与可视化试验研究    安青松

非共沸混合工质制冷系统工质浓度变化及其性能优化研究    许雄文

低品位热能有机物朗肯动力循环机理研究和实验验证    顾伟

基于朗肯循环的发动机废热回收理论与试验研究    冯黎明

高温热泵技术及系统性能研究    陈成敏

太阳能有机朗肯循环中低温热发电系统的数值优化及实验研究    李晶

逆循环装置中代替节流阀的双转子膨胀机的设计与模拟    赵丽

三元工质用于空气源热泵容量调节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刘东方

膜膨胀机耦合冷凝技术回收轻烃的流程优化    于长福

CO_2双缸滚动活塞膨胀机的结构改进和实验研究    王伟

CO_2双缸滚动活塞膨胀机的模拟计算及实验研究    张美兰

涡旋式膨胀机的热力特性研究    陈波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膨胀机实验系统的开发和研究    邢英丽

环面蜗杆副在膨胀机中的应用与研究    乔永钦

中低温余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分析及优化研究    徐建

多元混合工质自动充注装置的研制    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