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中亚天然气双线管道瞬态工况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50:28
热度:

中亚天然气双线管道瞬态工况分析【摘要】:中亚天然气管道为双管并行管线,其瞬态工况特征有别于单线管道。基于建立的中亚A/B双线仿真模型,分析了管道泄漏、干线截断阀关闭等事故发生时的A

【摘要】:中亚天然气管道为双管并行管线,其瞬态工况特征有别于单线管道。基于建立的中亚A/B双线仿真模型,分析了管道泄漏、干线截断阀关闭等事故发生时的A/B双线的压力、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差异。分析认为,A/B两线的相互影响主要是通过连接两线的站场进行的。B线某处发生泄漏时A线对应点的压力和流量变化幅度小于B线,B线截断阀意外关断时,A线流量和压力在管线连接处开始发生变化,其上游的流量变化幅度和波及范围小于B线;B线截断阀关闭对A线站场下游压力和流量没有影响。研究成果对双线管道的事故诊断和抢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中国石油中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
【关键词】天然气 双线管道 仿真模型 瞬态工况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4CX02210A,15CX06072A)资助
【分类号】:TE832
【正文快照】: 天然气管网在运行过程中受到沿线环境、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的影响,可能发生泄漏、堵塞、停机等事故,使全线的压力、流量等发生变化[1],严重时影响全线压缩机的正常运行,最终导致全线停运或安全事故。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工况分析,可以得到不同工况条件下全线参数变化特征,总结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704泵站—独山子输气管道非稳态运行工况分析    赵小平;万捷;

输气管道非稳态优化运行技术研究进展    左丽丽;刘欢;张晓瑞;冯亮;

基于两种算法的天然气管网运行优化技术    于进;郝小虎;刘四洋;杜炘洁;侯金山;刘支强;

天然气管网运行优化技术研究与软件开发    于进

北疆天然气管网安全运营技术研究    董静雅

天然气管道调度优化研究    刘奇

输气管网模拟计算及运行工况分析研究    雷燃

评价方法的发展与体系研究    王雪铭;吴瑞明;

输气管优化设计新方法    汪玉春;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    苏为华

浅论我市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的实施与优化    樊立杰;尚圣;

柴油机恒转速增转矩瞬态工况的燃烧过程分析及其对烟度的影响    韩永强,刘忠长,刘晓明,刘巽俊

日仪线瞬态工况模拟分析与研究    田远;刘靓;李桢;

车用直喷柴油机瞬态工况控制及微粒排放测量    许允,刘江唯,刘忠长,刘巽俊

FAMS-100汽油车简易瞬态工况排放分析系统    

CA6DE1-21K柴油机瞬态工况下的烟度排放特性    刘忠长,王忠恕,李骏,王永红

广州市实施I/M简易瞬态工况检测方法的环境效果分析    李晓玲;吴烨;姚欣灿;张少君;周昱;傅立新;

轻型汽油车简易瞬态工况污染物排放检测系统设计    姚圣卓,刘昭度,齐志权,马岳峰 ,胡剑威

CA6DE1-21K柴油机瞬态工况NO_x的排放特性    刘忠长,王忠恕,李骏,李文喜

机动车双怠速法与简易瞬态工况法尾气检测对比分析    农加进;双菊荣;

汽油车尾气排放的简易瞬态工况法(VMAS)    赵伟;

简易瞬态工况条件下轻型汽油车的排放特性    农加进;双菊荣;陈彦宁;

利用ELPI测量柴油机颗粒粒子分布的试验研究    刘双喜;秦孔建;阮旭;景晓军;陈杰锋;

简易瞬态工况法有待政策支持    本报记者 刘蔚

宁波排气检测收费不高    记者 曹爱方 通讯员 谢小诚 陈晓众

边界条件对柴油机瞬态工况下燃烧的影响及数值模拟    王忠恕

基于油膜模型的多点喷射汽油机瞬态工况控制研究    钟祥麟

柴油机燃烧噪声影响机理及控制研究    李兆文

瞬态信号的符号化分析及其工程应用    李碧琼

车用柴油机电控EGR系统设计及性能研究    朱昌吉

基于模型的LPG单一燃料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研究    杨世春

碰撞式取样系统开发及在柴油机燃烧分析中的应用    赵佳佳

高压共轨柴油机瞬态工况特性及控制策略的研究    廖亮宇

柴油机瞬态工况在联合仿真平台上的研究    李珏

喷射参数对柴油机稳态和瞬态工况下燃烧的影响    孙士杰

喷射参数对柴油机瞬态工况下燃烧过程的影响    姜福仁

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器喷嘴截面积对车用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牛志明

车用增压柴油机瞬态过程仿真及分析    贺淑超

汽油机瞬态工况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    张志永

基于Mototron平台的汽油机加速瞬态工况燃烧规律的试验研究    何江涛

瞬态油门控制器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汤彬

汽油机瞬态排放间接测量的理论与实践    徐海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