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中低温地热系统形成机制及评价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50:26
热度:

中低温地热系统形成机制及评价研究【摘要】:松辽盆地面积62400km2,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它形成演化的大地构造背景和特殊热构造特征,决定了松辽盆地不仅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

【摘要】: 松辽盆地面积62400km2,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它形成演化的大地构造背景和特殊热构造特征,决定了松辽盆地不仅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赋存极具开发远景的地热资源,是我国较大的中低温地热田之一。因此,可籍松辽盆地丰富的地质资料及多个成功实例来研究中低温地热系统形成的地质条件、构造热演化特征及热效应、地热资源的赋存状态和形成机制、地热资源形成与分布的特点,评价热储资源的有效方法,这对综合开发利用盆地资源(油气和地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丰富中低温地热系统的形成机制理论,以及资源评价的技术和方法。 本文通过对松辽盆地杜蒙地区的盆地热结构、盆地构造热演化、热源成因及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热储成因模式、地下热水动力学模拟、单井产能与资源量模拟计算、地热资源综合评价研究,获得如下认识: 松辽盆地构造热演化分四个阶段,即高温热隆张裂阶段、高温裂陷阶段、低温拗陷阶段和低温萎缩褶皱阶段。盆地构造热演化力源机制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早、中侏罗世至晚侏罗世晚期,盆地演化主要是太平洋块体向北西方向以低角度快速俯冲和西伯利亚块体向东南俯冲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与地幔内部热力、重力、相变力以及地球自转及公转速度变化效应和上覆块体绝对运动的作用有关。早白垩世早期至早白垩世中期,来自东部太平洋块体俯冲作用的减弱,而这一时期影响盆地演化的主要力源是地幔内部热力、重力、相变力以及地球自转及公转速度变化效应和来自西伯利亚块体俯冲作用;进入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由于双重俯冲带中西侧俯冲作用带基本停止活动,而本区地慢热能的快速衰减则控制盆地的构造热演化;晚白垩世晚期以后,太平洋块体活动加强和地幔热运动是影响盆地演化的主要动力。 杜蒙地区莫霍面埋藏深度29~33km,居里面埋藏深度18~24km。平面上以杜401井向东南区域呈半环带状逐渐变深的形态,整体的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在基底分布有大面积的华力西和燕山期花岗岩。 应用盆地地温模拟技术对杜蒙区块现今大地热流值及地温值分布计算表明,2000m、1500m、1000m埋深下地温分布分别为80~91℃、63~70℃和42~48℃;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分别为3.8~4.4℃/m和62~65mW/m2。杜蒙区块属于松辽盆地地温场高值区,而小林克与新店一带属于区内高值区,可见杜蒙地区具有较好的地温条件,是地热资源形成的有利地区。对历史时期古热流及古地温的模拟结果显示,盆地的热演化过程经历了两个高热流期,分别为泉头-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和第三纪开始时期。古地温在 【关键词】:地热资源 构造热演化 形成机制 化学温标 水岩平衡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P314
【目录】:
  • 1 引言9-14
  • 1.1 选题依据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13-14
  • 2 中低温地热系统概述14-20
  • 2.1 地热系统分类综述14-16
  • 2.2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16-18
  • 2.3 中国地热资源分布18-20
  • 3 构造热演化特征及其热源机制研究20-36
  • 3.1 区域地质特征20-24
  • 3.2 盆地构造热演化及其机制模拟研究24-36
  • 4 地热源的形成及大地构造环境分析36-44
  • 4.1 地热源成因分析36-40
  • 4.2 地热源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分析40-41
  • 4.3 深部热源上升传送及聚集的主控因素41-44
  • 5 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热水运动演化模拟研究44-68
  • 5.1 地热水的地球化学特征44-49
  • 5.2 地热水的水文地质特征49-54
  • 5.3 地热水运动演化数学模拟研究54-68
  • 6. 地热资源的综合评价研究68-82
  • 6.1 资源量的模拟计算68-76
  • 6.2 杜蒙地区地热资源综合评价研究76-82
  • 7 化学温标法评价热储温度研究82-108
  • 7.1 化学温标方法在地热资源评价中的应用83-94
  • 7.2 锦州市区中低温热储温度的估算94-108
  • 8. 结论108-112
  • 参考文献112-119
  • 作者简介119-120
  • 致谢120-121
  • 查新结论12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由地球化学温标推算贵阳市乌当区地热田热储温度    赵璐;邬立;罗湘赣;

瓮安老坟嘴变质岩区SK08-2井地热水热储温度和循环深度估算    宋小庆;彭钦;夏颜乐;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地球化学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研究    赵慧

内蒙古赤峰市热水镇地热田热资源评价    石卓

广州从化新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分析与新地热井开发设计    许庭武

沈阳苏东地区地热地质特征研究    李锦鑫

辽河盆地地热资源定量评价    伍小雄

蒙特卡罗法在中国典型地热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颜英军

沉积盆地型地热田定量评价系统研究    王琦

大庆市肇州地区地热资源潜力研究    关帅

齐齐哈尔市铁峰区地热资源潜力研究    张阳阳

内蒙古自治区后河套盆地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初评价    杜海宾

松辽盆地地幔热流的演化特征    李志安

某些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热液中的含铀离子和沉淀机理    陈培荣,章邦桐,张祖还

忻州盆地和贝加尔裂谷带医疗矿水水化学相似性研究    王焰新,孙连发,陈德隆,王延庚,阿·彼·郝斯托夫,葛·马·斯贝泽尔,伊.谢.罗蒙诺索夫

中国地热学研究之进展    陈墨香,汪集,邓孝

固定铝log(Q/K)图解在温泉中的应用    张展适,孙占学,李满根,王素娟

隆起与拗陷地区地温场的特点    熊亮萍,高维安

中国晚新生代火山和现代高温水热系统    佟伟,穆治国,刘时彬

我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与地壳厚度的变化    黄少鹏

准噶尔盆地热流及地温场特征    王社教,胡圣标,汪集

二氧化硅地热温标及其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    郑西来,郭建青

安徽长山地热初探    宁金野;徐洪苗;

寒区隧道围岩导温系数及其冻深分析    水伟厚,高广运,韩晓雷,吕康成

隧道工程中水力耦合问题的探讨    吉小明;

库水位涨落对滑坡稳定性影响研究进展    莫伟伟;徐平;丁秀丽;

节理岩质边坡地下水渗流的离散元分析    王艳丽;王勇;许建聪;伍国军;

人工地层冻结技术在上海长江隧道工程的应用    凌宇峰;王吉云;

石油污染土体导热系数变化规律和变化机制    李兴柏;李国玉;毕贵权;穆彦虎;张青龙;

达坂山公路隧道冻土工程问题和工程防治措施    刘国玉;

碎(块)石路堤孔隙空气对流运动的Darcy定律适用性    杨丽君;孙斌祥;刘琦;徐祖;

黑龙江科洛晚新生代火山岩K-Ar定年和地球化学    穆治国,刘驰,黄宝玲,侯贵廷,郑庆道,崔建伟,刘世炜

瑞利数对热对流的影响——在地幔柱中的应用    王青平;白武明;王洪亮;

四川盆地钻孔温度测量及现今地热特征    徐明;朱传庆;田云涛;饶松;胡圣标;

阿坝—简阳地学剖面深部温度及热结构    徐明;朱传庆;饶松;胡圣标;

地球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冯志亮;姚亚明;崔树军;周继军;陈建军;

低渗透储层流固耦合渗流规律研究    刘建军;刘先贵;胡雅衽;张盛宗;

低渗储层开发中孔渗结构变化的数值模拟    刘建军;刘先贵;

岩石裂隙中非恒定渗流与变形耦合作用的DDA方法    张国新;葛劭卿;陈平;

岩体THM耦合模型控制方程建立    张强林;王媛;

煤层气运移双重介质气-水两相流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    王起新;孙维吉;梁冰;赵颖;

隧道开挖问题中的流固耦合模型及数值模拟    吉小明;王宇会;阳志元;

水岩耦合作用下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    李刚

熔融盐高温斜温层混合蓄热的热过程特性    左远志

注浆控制岩溶隧道突水地质灾害的机理和模拟方法研究    孙克国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体系及资源潜力    徐忠美

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张保建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风化槽衬砌结构稳定性研究    郭小红

砂岩对CO_2的矿物捕获能力    刘娜

汶川Ms 8.0地震后川西地区的气体地球化学    周晓成

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流体包裹体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肖骏

浅埋暗挖水下隧道管棚作用机理及开挖的扰动效应研究    郭磊

采空区风流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王海生

矿井热参数测算方法研究    何权富

淮南矿区典型煤层水力冲孔技术参数研究及消突效果考察    赵文武

巷道水分蒸发处理及风流温度湿度计算    徐文

矿井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及其应用研究    胡艳卉

矿井热环境预测方法研究及数值模拟系统开发    亓晓

强内热源多孔介质条通道流动换热实验技术研究    丁铜伟

金川二矿井下热力状况研究    宋佰超

渗流作用下深部矿场采动围岩的传热机理研究    徐义洪

考虑温度作用下煤层气—水两相流运移规律的研究    李义贤

天津山岭子地热田地下热水    廖志杰,陈振霞

国内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朱俊生

基于GIS平台的中国大地热流数据库    管彦武,金旭,韩湘君,陈晓东,赵发兰

反向地球化学模拟技术在地下水~(14)C年龄校正中应用的进展与思考    苏小四;林学钰;董维红;万玉玉;

赤峰南部金地球化学块体评价    雷万杉;王淼;张振庭;娄德波;刘亚剑;

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的演化与石油地质    童崇光

河南沉降盆地地热资源评价    王继华;

地热资源综合评价方法    曹阳,施尚明,李雪英,王玉华,王桂萍

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特征研究——以松辽盆地为例    楼章华;程军蕊;金爱民;

辽河盆地下第三系层序分析    许坤,潘耀丽,彭峰

    黄山

    刘育松 冯武军

    马家鑫

松辽盆地北部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研究    朱焕来

松辽盆地构造热演化及地热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杜蒙地区为例    施龙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凝析油气形成机制及资源潜力研究    申家年

松辽盆地东部哈尔滨—绥化地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    崔军平

碳酸盐岩热储隐伏型中低温热水的成因与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马瑞

沧州市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与稳定同位素    徐彦泽

干旱区绿洲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形成及演化机制研究    姜凌

松辽盆地南部红岗油田沉积特征及含油饱和度研究    李志勇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中段葡萄花油层精细层序划分与沉积相研究    黄薇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地热资源潜力研究    赵国瑞

辽河盆地地热资源定量评价    伍小雄

大庆长垣北部高台子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文慧俭

关中盆地环境同位素分布特征及水文地质意义    田华

松辽盆地北部他拉哈地区萨油层储层地质研究    许承武

辽河油田地区地下水水质模拟与预测    李艳梅

鄂尔多斯盆地南区洛河组地下水演化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曹德福

北京城区地热田地下热水的水化学及同位素研究    于湲

邯郸东部平原地区地热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研究    景成虎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圈闭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    严焕榕

基于预测误差分布特性的风电场短期功率预测不确定性研究    刘永前;史洁;杨勇平;韩爽;王鹏;

阜新市地热资源前景分析    李莹莹;史峻宁;

福建省水文地质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徐书勇;卢晓华;彭文;凌云;

松辽盆地肇州地区地热田的形成及资源量    刘玉;

内蒙古赤峰市热水镇地热田热资源评价    石卓

内蒙古哈素海新近系热水资源评价    侯俊琳

广东沿海地热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袁建飞

广州从化新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分析与新地热井开发设计    许庭武

地热回灌示踪技术及热储模拟实验研究    李元杰

广东从化新温泉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评价    叶青

宁波中东部地区地热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石晓今

齐齐哈尔市铁峰区地热资源潜力研究    张阳阳

克东县克东镇地热热储分布特征及资源评价    贺晓平

黑龙江省明水县地热田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    聂凤军

开封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研究    阮强

重庆温泉分布与成因研究    曾敏

新乡市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    王帅杰

滇缅泰构造域及特殊的新生代火山活动    廖志杰

1986年德都四次中强地震地下水异常    许学礼,郭德明,刘宝恒

藏北高原现代火山的航空象片与地图分析    罗国祉

天然气中稀有气体同位素    徐永昌,王先彬,吴仁铭,沈平,王有孝,何永平

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K-Ar年代学及其演化    王慧芬 ,杨学昌 ,朱炳泉 ,范嗣昆 ,戴橦谟

某些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热液中的含铀离子和沉淀机理    陈培荣,章邦桐,张祖还

西藏羊八井地热田热储资源评价    郑灼华

漳州热田地温场分布规律研究及其成因模式的初步设想    李大心 ,曾陆海

塔里木盆地的大地热流    王钧,汪缉安,沈继英,邱楠生

西藏高原的水热活动和上地壳热状态初探    佟伟,张知非,廖志杰,朱梅湘,章铭陶

地热能开发研究的现状和趋势——1985年国际地热能学术讨论会综述    姚足金

平庄盆地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及勘查靶区研究    王宇林,于常武,张立琴

冰岛北部Hamar地热田开采模型    李成,HTuliniusPArason

西太平洋分会地热年会在华举行    郑克棪;

浅谈地热系统调试问题    张海志;关郁松;

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塞罗普里埃托地热系统中的活动交代作用——一个叠置的低压、低温变质相系    P.Schiffman ,黄林

新西兰Waiotapu地热系统中现代金矿化的研究    J.W.Hedenquist;侯涛;

鄂尔多斯盆地地热系统    尹立河;侯光才;张茂省;王永和;陶正平;李清;

苏格兰东北部早泥盆世地热系统——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勘探目标    Keith Nicholson;权志高;

地热能源的地震风险    贾丁尼;

增强型地热系统:综述介绍及深部系统建立和循环的现状    凯什·依万斯;

增强型地热系统孔隙/裂隙介质中多场耦合模拟方法    张可霓;许雅琴;

增强型地热系统研究开发:以美国新墨西哥州芬登山为例    苏正;吴能友;曾玉超;王晓星;

漳州地热系统基岩裂隙热水温度场数值模拟    曾玉超;苏正;吴能友;王晓星;

新疆塔县盆地地热系统基本特征与成因分析    庞忠和;杨峰田;袁利娟;李义曼;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裂隙模拟方法    王洋;张可霓;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开采数值模拟研究    陈琦;龚宇烈;徐琼辉;马伟斌;

中国地热系统的类型    陈墨香;汪集旸;邓孝;

欧洲地热能委员会2008~2030年地热能战略研究议程    孙燕冬;

地热系统水—岩平衡的水化学计算    姚足金;

生活污水上演“凤凰涅槃”    记者 秦媛媛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发展前景广阔    清华大学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能工程系 姜培学 胥蕊娜 地力夏提·吾布力 张富珍

地热地板保养的特殊之道    魏晓瑜

地热地板加温和保湿的注意事项    

微软、谷歌一个忙搜索 一个开发新能源    于露

地热采暖最好选用复合木地板    中国消费者报 贾君 高巍

地热“考验”楼盘品质    

能源绿化 美国城市新的风景线    郎楷淳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热”起来    本报记者  孙潜彤

地热能里有生意经    詹姆士·奥斯邦 编译 白晶

广东沿海地热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袁建飞

京北地热田特征及其开发对地震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    吕金波

分布式地热系统双循环发电效率分析与梯级供热试验研究    崔俊奎

多相多组分THCM耦合过程机理研究及其应用    于子望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热信息系统研究    管彦武

天津地区雾迷山组热储地下热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林黎

内蒙古赤峰市热水镇地热田热资源评价    石卓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地球化学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研究    赵慧

四川稻城温泉同位素、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王茜

云南东部地热赋存规律及成因模式    程先锋

平庄盆地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勘查远景区研究    于常武

四川宜宾金沙江河谷区地热温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陈菁

佳木斯盆地地质特征及地热勘查远景分析    董晓伟

山东省地热资源特征及其分区研究    吴立进

攀枝花红格温泉氡及其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陈召文

碳晶电热板加温在日光温室黄瓜育苗与番茄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赵云龙

北京市小汤山地区地温场特征及地下热水成因模式分析    王泽龙

中国东北部和也门西部的地热系统及地热温度特性研究    哈扎(Mohammed Hazaea Qah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