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云南腾冲热海地热田特征及成因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50:21
热度:

云南腾冲热海地热田特征及成因研究【摘要】:云南腾冲热海地热田位于腾冲县西南约12km,其地热流体温度高,表现形式复杂丰富,具有旅游、工农业、发电、医疗等方面开发的巨大潜力。因此,热

【摘要】:云南腾冲热海地热田位于腾冲县西南约12km,其地热流体温度高,表现形式复杂丰富,具有旅游、工农业、发电、医疗等方面开发的巨大潜力。因此,热海地热田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腾冲地区构造运动活跃、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火成岩分布广泛、新生代火山活动、现代水热活动异常强烈,温沸泉众多。 热海热田是腾冲地热带热显示最强烈的热田之一,地热田地热显示范围为:北起硫磺塘、南至松木箐,东起忠孝寺,西抵芭蕉园的沟谷地带,面积约1.7km2。 热海热田内不仅有各种不同温度的热泉,而且有冒汽地面、泉华、泉胶砂砾岩,喷气孔以及岩石水热蚀变等。区内共发现热泉25个,热水化学类型以HCO3·C1—Na型和C1·HCO3—Na型(包括C1·CO3—Na)为主,其它热水化学类型有:SO4—Na型、HCO3—Na, C1—Na型、SO4·C1—Na型、HCO3—Ca型、HCO3—Ca·Na·Mg型和HCO3·SO4—Na型。热泉水温度、流量、水的化学组份比较稳定,不随季节变化。 热田处于腾冲—陇川水热活动带中北部,热源为地壳深部的岩浆,区内南北向、东西向断裂发育,近南北向的断裂是热田构造的主体,东西向断层是热田次级断层,往往是地表热显示最强烈的地方,大量热显示均沿断层带分布,并以高温热泉为主,其交叉部位是导热、导水的良好通道,大盈江断裂和忠孝寺—大寨断裂,是主要的控热构造。 研究区地热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与雨水、地表水、常温地下水非常接近说明大气降水是地热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区内地下水的δD值相对于深部热流体的δD值高21‰,推断地下热水并不仅仅是由当地的降水补给,同时由地理位置较高的山区降水补给,且补给区很可能位于北东部较远山区的高黎贡山群变质岩区。 因南林组(N1n)砂砾岩胶结较紧密,普遍高岭土化,渗透性差,是热田的良好盖层,其断层带构成浅层热储,下部的高黎贡山变质岩和燕山晚期花岗岩经多次构造运动影响,断裂、节理、裂隙发育,为热水的运移和储存提供了空间,形成深部脉状热储和局部层状热储。 热田深部热流体C1—Na型热水在向上运移过程中,随着02含量的增加、岩石的溶滤和浅部冷水的不断混入形成不同的水化学类型。热水中,K、Na、C1、 HCO3、As、HBO2、SiO2、矿化度、PH值等与水温关系较密切,由于浓缩作用、混合作用和其它因素的影响,一般呈正相关关系,除SiO2外,其余均为对数函数关系。热田内存在“冷”、热水混合作用,冷水混合比例为60%到70%。地热水的化学组份主要来源于岩浆分异、岩石溶滤和常温地下水的带入。 通过对周边瑞滇热田和邦腊掌温泉水化学类型的比拟推断热海热田地区热储岩性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与概念模型中得出的结论相符合。 研究区内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岩浆活动等直接控制着地温场的变化。区内地温异常总体趋势北东高,南西低,大地热流值极高。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与傅里叶定律建立热传导数学关系式,对热储温度、地层厚度、岩浆侵入时间进行了计算,得出了与概念模型相吻合的结论,符合研究区水文地质与地热地质条件。 文章利用石英温标和钾镁地热温标、氢氧同位素特征、氚法测年进行计算得出浅层热储为165℃,深层热储为250℃:热水循环深度为1461m;混合后热海热田区混合热水年龄大于15年。通过对地下热水的补给和径流条件分析并结合热水的温度和氘值,将腾冲热海热田地区划分混合型和深部流体型两种运移模式。 本文在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区域地质条件、地热地质背景、地热显示特征、地球物理特征以及热流体物理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地球物理综合分析、热源、热流体来源、热储条件、热通道及盖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热海地热田的概念模型。 文章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热海地热田的成因模式,又分别对化学场和地温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化学场的化学类型成因、分布规律、化学组份与水温的关系、化学组份的形成、混合模型的定量分析,建立了热流体化学模型,确定了热储岩性,为地温场的模拟奠定了条件并进一步验证了概念模型的正确性。后又从地温场的背景、异常特征、地温梯度特征、大地热流特征以及地温场的影响因素着手,建立了地温场解析模型,得到了与化学模型、概念模型基本吻合的结论。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概念模型、水化学场、地温场的基础上对热储温度、热水循环深度、热流体年龄及热流体的运移模式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建立了热海热田成因模型,以集中展示地热田的特征和成因机制,为本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热海地热田 地质特征 概念模型 化学场 地温场 成因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31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引言11-19
  •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5-17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创新点16
  • 1.3.3 技术路线16-17
  • 1.4 主要工作量17-19
  • 第二章 腾冲热海热田区域地质条件19-35
  • 2.1 自然地理概况19-21
  • 2.1.1 地形地貌20
  • 2.1.2 气象水文20-21
  • 2.1.2.1 气象20
  • 2.1.2.2 水文20-21
  • 2.2 地层岩性21-23
  • 2.2.1 元古界21
  • 2.2.2 上古生界21
  • 2.2.3 新生界21-23
  • 2.3 区域构造及其演化23-27
  • 2.3.1 褶皱26
  • 2.3.2 断层26-27
  • 2.4 新构造运动27-28
  • 2.5 岩浆岩及岩浆活动情况28
  • 2.6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富水性28-29
  • 2.7 地下水径流条件及动态特征29-31
  • 2.8 地下水化学特征31-32
  • 2.9 区域水热活动分布规律32-35
  • 第三章 腾冲热海热田地质及热流体特征35-68
  • 3.1 热田地质条件35-43
  • 3.1.1 地层及水文地质特征37-39
  • 3.1.2 岩浆岩及水文地质特征39-40
  • 3.1.3 断裂构造及水文地质特征40-43
  • 3.2 地热显示及其特征43-52
  • 3.2.1 热泉46-47
  • 3.2.2 喷气孔及毒气孔47-48
  • 3.2.3 冒汽地面48
  • 3.2.4 泉华48-49
  • 3.2.5 泉胶砂砾岩49-50
  • 3.2.6 硅质脉和现代成矿现象50
  • 3.2.7 地表水热蚀变50-52
  • 3.3 热田地球物理特征52-58
  • 3.3.1 重力场特征52-55
  • 3.3.2 大地电磁测深(MT)分析55-56
  • 3.3.3 热田电测深分析56-57
  • 3.3.4 其它地球物理特征57-58
  • 3.4 热流体物理化学特征58-66
  • 3.4.1 流体的物理特征58-59
  • 3.4.2 流体的化学特征59-66
  • 3.4.2.1 热流体的化学特征59-65
  • 3.4.2.2 热气体的化学特征65-66
  • 3.5 地热水动态特征66-68
  • 第四章 热海热田概念模型68-78
  • 4.1 热海热田范围的确定68
  • 4.2 地球物理综合分析68-70
  • 4.3 热源70-72
  • 4.4 热流体的来源72-74
  • 4.5 热储层74-75
  • 4.6 热通道75-76
  • 4.7 盖层76
  • 4.8 热海热田概念模型76-78
  • 第五章 热海热田热流体化学场分析78-91
  • 5.1 热流体的化学类型成因及分布规律78
  • 5.2 热流体化学组份与水温的关系78-82
  • 5.3 热流体混合模型82-85
  • 5.3.1 热流体冷热混合的标志82-83
  • 5.3.2 混合比例估算83-85
  • 5.4 热流体化学组份形成研究85-89
  • 5.5 热流体化学模型89-91
  • 第六章 热海热田地温场分析91-109
  • 6.1 地温场背景91-92
  • 6.2 地温异常特征92-94
  • 6.3 地温梯度特征94-96
  • 6.4 大地热流特征96
  • 6.6 地温场主要影响因素分析96-97
  • 6.7 地温场解析模型97-109
  • 6.7.1 基本原理97-98
  • 6.7.2 物理模型98-99
  • 6.7.3 数学模型99-106
  • 6.7.4 参数确定106-107
  • 6.7.5 计算结果107-109
  • 第七章 热海热田成因模式分析109-115
  • 7.1 热储温度计算109-111
  • 7.2 热水循环深度111
  • 7.3 热流体的年龄111-112
  • 7.4 热流体的运移模式112-113
  • 7.5 热田成因模式分析113-115
  • 结论115-117
  • 致谢117-118
  • 参考文献118-124
  • 附录:个人简介与论文发表情况124-12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腾冲地热田的分布及形成特征    龙金茂

腾冲火山活动构造动力学研究    姜朝松,王绍晋,周瑞琦,周真恒,龙晓帆,王瑜

国内外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张克冰,赵素萍,薛江波

世界地热发电现状    李志茂;朱彤;

滇西大理至瑞丽铁路沿线地温场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意义    周春景;吴中海;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温度研究    任贾文,张金华,黄茂桓

泡沫流体钻井技术在肯尼亚OW904超高温地热井的应用    沈炎;刘俊;程晓年;陈香凯;单正明;黄建国;

山东省临清市地热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方案建议    刘春华;杨丽芝;刘中业;

青藏高原东缘斑岩铜钼金成矿带的构造模式    侯增谦,钟大赉,邓万明

地热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    高学伟;李楠;康慧;

漳州地热普查区地球化学异常的讨论    戴仲鸿,郭永祥,杨金城

热红外遥感鄂尔多斯高原隐伏地质构造    葛碧如,滕吉文,郑新江,陆文杰,耿树民

斑岩Cu-Mo-Au矿床:新认识与新进展    侯增谦

山西省郑庄地区浅部地下水ρ(Ca)/ρ(Sr)和ρ(Mg)/ρ(Sr)分布特征及其地热示踪意义    汪玉松,王增银,胡进武,王涛

河南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煤热变质作用下的变化——地下水热液对煤变质作用影响的初步探讨    钟宁宁;任德贻;

中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比    任永飞;潘翠;王海波;黄少鹏;

重力方法在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楼海

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滇西地区的深部结构    贺传松

内蒙古赤峰市热水镇地热田热资源评价    石卓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地热采暖系统经济优化评价方法研究    齐学玲

广州从化新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分析与新地热井开发设计    许庭武

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电网管理体制的影响研究    陈立忠

亚洲地热图编制及地热潜力评估    李录娟

沈阳苏东地区地热地质特征研究    李锦鑫

温泉水中硫的形态分析    黄旺银

地热发电系统中流动特性的研究    李多

青藏高原北部主要断裂的卫星热红外影像特征的研究    郭卫英

北京香山地区地热条件分析及机械钻速与地层关系研究    任攀攀

关中盆地地热水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研究    邓晓铌

内蒙古敖汉旗热水汤地热田地热成因、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    刘英

滇西地区壳体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演化与运动特征    胡斌,戴塔根,胡瑞忠,郭群

印度与欧亚板块东部碰撞边界——腾冲火山岩的Nd-Sr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研究    朱炳泉 ,毛存孝

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现代构造活动特征的探讨    阚荣举,张四昌,晏凤桐,俞林胜

滇西地区地壳结构的爆破地震研究    胡鸿翔,陆涵行,王椿镛,何正勤,朱良保,颜其中,樊跃新,张国庆,邓英娥

腾冲火山活动的时代和岩浆来源问题    穆治国,佟伟,Garniss H.Curtis

藏北高原地壳及上地幔导电性结构——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研究结果    魏文博;金胜;叶高峰;邓明;谭捍东;Martyn Unsworth;Alan G.Jones;John Booker;

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板内断块相对运动    阚荣举,王绍晋,黄崐,宋文

云南地区地热基本特征    吴乾蕃,祖金华,谢毅真,王都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地壳构造活动的关系    孙洁,徐常芳,江钊,史书林,王继军,何明

云南大地热流及地热地质问题    汪缉安,徐青,张文仁

关于地热带分类及地热田模型    黄尚瑶,王钧,汪集旸

意大利地热田勘探和开发现状及其新进展    李大心

我国第一个高温地热田的地热资源评价    沈显杰

意大利托斯卡纳地热田矿物中的流体包体    H.Belkin ,杜金龄

泰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    方丽萍

北京地热    任湘,路祥柱

西藏羊八井地热田简介    杨期隆;辛奎德;

神堂沟地热田形成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侯玉新,慕秀琴

氟与地热田的分布    杨东义;

地热田中Rn、Hg分布模式及形成机理    童运福,孙书勤

河南省鲁山县下汤地热田地热资源评价    吕志涛;

构造物理化学勘探闽东连江贵安、凤城盆地热田    游永雄;

鞍山汤岗子地热田控热构造分析    燕振芝;李士江;初贵刚;

综合物探在天津地热田中的应用    陆振元;

地热田的预测    郑克棪;

对天津市诸热田热对流的探讨    王福江;

天津地热田地质模型初探    邓永高;

南田地热田物探工作的地质效果    杨兴沐;

太原市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前景    周兴平;樊国强;王贵喜;闫晓虹;

广西南宁地热田特征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吴少斌;梁礼革;钱小鄂;

东营发现三大地热田    李韶辉

咸宁地下深部蕴藏中型地热田    记者 赵应繁

开封地热田可采资源量17亿立方米    记者 周强 特约记者 严珊珊

青海:一批重要矿产基地逐步形成    王莉

开封地热田可采资源量17亿立方米    周强严珊珊

我市地热资源是大型整装热矿型地热田    张劲光

咸阳:探明整装热矿水型地热田    刘晓辰

豫北发现大型地热田    记者 龚砚庆 于亚男

安徽中低温地热资源丰富    孙凤贤

地热勘探开发技术方法解析    本报记者 张金萍 段金平

云南腾冲热海地热田特征及成因研究    郭婷婷

内蒙古赤峰市热水镇地热田热资源评价    石卓

地热田电磁法勘查与应用技术研究    刘瑞德

大范围气候变化与华北干旱研究    荣艳淑

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张保建

调查流动地下水脉的浅层地温测量法正反演问题研究    陈晓冬

青藏铁路唐古拉山区冻土低路堤稳定性研究    韩利民

分布式地热系统双循环发电效率分析与梯级供热试验研究    崔俊奎

青藏铁路冻土区典型地段路基变形分析    原思成

京北地热田特征及其开发对地震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    吕金波

威海地区构造型地热田成因机制研究    田粟

云南省安宁温泉镇地热田模型研究    屈丽丽

昆明地热田Ⅱ块段地下热水系统溶质运移的数值模拟    王月

黑龙江省明水县地热田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    聂凤军

电法在深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杜炳锐

腾冲热海地热田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方娜

南阳盆地地热田类型划分及地热地质特征    王肖凤

昆明地热田Ⅱ块段地下热水系统渗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应用分析    柳清峰

沉积盆地型地热田定量评价系统研究    王琦

北京城区地热田地下热水的水化学及同位素研究    于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