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广东从化新温泉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评价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50:14
热度:

广东从化新温泉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评价【摘要】:广东省地热资源丰富,几乎各县都有地下热水分布。从化新温泉位于广州从化市良口镇塘料村,研究区距从化市区约25km,距广州市区约90k

【摘要】:广东省地热资源丰富,几乎各县都有地下热水分布。从化新温泉位于广州从化市良口镇塘料村,研究区距从化市区约25km,距广州市区约90km。此次圈定的研究区面积约30km2,沿流溪河两岸分布。其范围西起洛溪洞,东至塘尾村,北抵中华英豪学校以北海拔300m高地,南到高沙村委以南海拔300m高地。其中的热水井开采区分布在良口镇塘料村,研究区共建有热矿水井孔14个。 研究区沉积地层出露较少,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层,沿流溪河两岸分布,局部残存有零星分布的石炭系石磴子组和测水组地层。侵入岩是工作区内的主体岩石,是佛冈岩基的一部分。侵入岩的岩石类型以酸性岩为主,其次为碱性岩及基性岩脉。研究区内无可填的褶皱构造存在,地质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根据本次调查成果,区内不同规模的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不同方向的断裂相互切割,大小断裂常交织在一起。区内主要出露有北东向、北北东向(南北向)、北西向三组断裂,其中以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研究区内地下水含水类型主要是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石炭系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 研究区内地下热水阳离子以K+、Na+、Ca2+为主,阴离子以HCO3-、F-为主,水化学类型基本为HCO3-Na型。此外,根据水化学资料进行了镭氡测年、热储温度估算、补给高程计算及地下热水循环深度计算。经计算,从化新温泉地下热水的年龄约为40年左右,从化新温泉的热储温度为80.38-86.12℃,补给高程约533m,地下热水循环深度约为1483-1626m。 参考DZ40-85《地热资源评价方法》,采用热储法分别计算热储固相含热量QC和热储孔隙中流体含热量Qw,热储的总热能量QR为QC与Qw之和,计算得出从化新温泉的地热资源储量为2.817×1016J。 从化新温泉地下热水为含有F-(1.26-12mg/l)、Rn_222(2.8-63.2Bq/l)及偏硅酸(79.3-97.6mg/l)等多种对人体有益元素的重碳酸钠型热水,有重要医疗价值,适宜开发作为旅游业用水、医疗用沐浴水及温室用水。 【关键词】:从化温泉 地下热水 地热地质特征 地热资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314.1;TK5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引言9-17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9-10
  • 1.2 地热资源的研究利用概况10-15
  • 1.2.1 地热资源研究概况10-12
  • 1.2.2 地热资源利用概况12-15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15-17
  • 第2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17-26
  • 2.1 气象水文17
  • 2.2 地形地貌17-18
  • 2.3 区域地质概况18-26
  • 2.3.1 地层18
  • 2.3.2 岩浆岩18-22
  • 2.3.3 构造22-23
  • 2.3.4 水文地质23-26
  • 第3章 研究区地热田地热地质条件26-44
  • 3.1 地层27-28
  • 3.1.1 第四系大湾镇组(Qhdw)27
  • 3.1.2 石炭系测水组(C1c)27-28
  • 3.1.3 石炭系石磴子组(C1sh)28
  • 3.2 侵入岩28-31
  • 3.2.1 晚侏罗世第二阶段侵入岩28-29
  • 3.2.2 晚侏罗世第三阶段侵入岩29
  • 3.2.3 早白垩世第二阶段侵入岩29
  • 3.2.4 岩脉29-30
  • 3.2.5 次火山岩(流纹斑岩)30-31
  • 3.3 构造31-36
  • 3.3.1 北东向断裂构造31-33
  • 3.3.2 北北东向断裂33-35
  • 3.3.3 北西向断裂35-36
  • 3.4 水文地质条件36-41
  • 3.4.1 地下水类型36-40
  • 3.4.2 地下水的水力联系40-41
  • 3.5 地下热水的形成条件41-44
  • 3.5.1 控热条件42
  • 3.5.2 地下热水运移条件42
  • 3.5.3 地下热水赋存条件42-43
  • 3.5.4 地下热水补给条件43-44
  • 第4章 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44-57
  • 4.1 水化学资料概述44-45
  • 4.2 水化学资料分析45-51
  • 4.3 镭氡测年51-52
  • 4.4 热储温度估算52-54
  • 4.5 补给高程54-55
  • 4.6 地下热水循环深度55-57
  • 第5章 研究区地热田地热资源评价57-65
  • 5.1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57-59
  • 5.2 评价参数确定59-64
  • 5.2.1 热储岩石的比热、密度和热导率59
  • 5.2.2 热储岩石的厚度59-60
  • 5.2.3 热储岩石的裂隙率60-63
  • 5.2.4 热储温度和基准温度63
  • 5.2.5 热储面积63-64
  • 5.3 地热资源量的确定64-65
  • 第6章 地热流体质量评价65-71
  • 6.1 医疗热矿水评价65-67
  • 6.1.1 物理特征65
  • 6.1.2 化学成分65-66
  • 6.1.3 放射性物质66
  • 6.1.4 医疗矿泉水的医疗作用66-67
  • 6.2 饮用水评价67
  • 6.3 腐蚀性评价67-69
  • 6.3.1 影响腐蚀的主要因素67-68
  • 6.3.2 对金属制品的腐蚀性评价68
  • 6.3.3 对水泥制品的腐蚀性评价68-69
  • 6.4 地热结垢评价69
  • 6.5 地热热害评价69
  • 6.6 地热有害气体影响69-71
  • 第7章 结论及建议71-74
  • 7.1 结论71-73
  • 7.2 建议73-74
  • 致谢74-75
  • 参考文献75-78
  • 个人简历7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中国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和管理    田廷山,刘延忠

广州—从化断裂构造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演化的研究    严国柱

全球地热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    郑敏;

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徐春华;施占春;贾志斌;梅国良;

应用地热温标估算地下热储温度    王莹;周训;于湲;柳春晖;周海燕;

我国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及保护对策    尤孝才;姚书振;颜世强;胡小平;

广东省从化温泉热矿水水化学与同位素特征    周海燕;周训;柳春晖;虞岚;李娟;梁永国;

广州从化新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分析与新地热井开发设计    许庭武

山东临清市地热地质条件分析及地热概念模型    刘春华;杨丽芝;

地下水超采区水位长趋势动态分析    张素欣;刘耀炜;陆明勇;张子广;

广州地区活动断裂的数值模拟    李红;陈连旺;李玉江;

粤北地热资源遥感调查探测模式与应用    姚金;李静荣;凌造;

昆明市地热田越流含水系统中地下热水的数值模拟    薛传东,刘星,杨浩,李保珠,谈树成

地热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高宗军;曹红;王敏;赵俐红;

河南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王心义;黄丹;

山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分析    孙文;

河南省邓州市地热资源研究    韩建秀;谢淑静;

地下热水运移数学模型简介    周训,陈明佑,梁池生

中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比    任永飞;潘翠;王海波;黄少鹏;

广东东莞盆地地热资源特征    黄宗万;金炯球;黄雷辉;钱党钳;李群强;邓志德;

我国地温资源开发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及存在问题    王秉忱;田廷山;赵继昌;

天津市南部平原区地热流体同位素特征    阮传侠;林黎;于彦;王娟;赵苏民;

中国地热能开发的成就与展望    关凤峻;陈小宁;李继江;

浅谈福建省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存在问题与建议    方燕娜;

中国地热资源潜力评估    王贵玲;刘志明;蔺文静;王婉丽;吴庆华;马峰;

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张保建

高温岩层巷道主动降温支护结构技术研究    李国富

碳酸盐岩热储隐伏型中低温热水的成因与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马瑞

分布式地热系统双循环发电效率分析与梯级供热试验研究    崔俊奎

地热井下换热器的模拟实验与理论研究    陈雁

内蒙古赤峰市热水镇地热田热资源评价    石卓

郑州市区深部地热资源水利用优化配置    黄丹

昆明地热田Ⅱ块段地下热水系统渗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应用分析    柳清峰

曲靖三宝地热水形成机制分析与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马振华

广州从化新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分析与新地热井开发设计    许庭武

南阳盆地地热田类型划分及地热地质特征    王肖凤

沧县隆起雾迷山组热储层数值模拟及回灌分析    段忠丰

沈阳苏东地区地热地质特征研究    李锦鑫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越岭段热水形成机理及地温场特征分析    王迪

电法在深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杜炳锐

西藏沃卡温泉形成条件及对隧道工程影响研究    宋凯

天津山岭子地热田地下热水    廖志杰,陈振霞

国内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朱俊生

基于GIS平台的中国大地热流数据库    管彦武,金旭,韩湘君,陈晓东,赵发兰

赤峰南部金地球化学块体评价    雷万杉;王淼;张振庭;娄德波;刘亚剑;

中国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和管理    田廷山,刘延忠

开发利用地热资源    李安宁,吕金波

漳州热田地温场分布规律研究及其成因模式的初步设想    李大心 ,曾陆海

地热资源探测方法研究进展    周厚芳,刘闯,石昆法

中国晚新生代火山和现代高温水热系统    佟伟,穆治国,刘时彬

我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与地壳厚度的变化    黄少鹏

    刘育松 冯武军

中低温地热系统形成机制及评价研究    周立岱

北京城区地热田地下热水的水化学及同位素研究    于湲

天津市周良庄地热田地下热水的水化学及钙华研究    柴蕊

内蒙古敖汉旗热水汤地热田地热成因、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    刘英

蒙特卡罗法在中国典型地热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颜英军

山东半岛地热资源与开发    杜国云

云南省安宁温泉地热地质特征及成因模式    程先锋;徐世光;张世涛;

山东菏泽地区地热田地质特征    王福花;侯欣英;孙鹏;柳耀君;

唐古拉山北坡温泉谷地的地热地质特征    樊溶河,张治安

阜新盆地东梁区地热地质特征探讨    秦建义;

EH-4大地电磁测量仪在山东泰安徂徕地热田勘察中的应用    王福花;孙文广;朱国庆;彭文泉;

无尽的地下热    余炎;

江苏宜兴——溧阳地区发现低温地下热水    钟华邦,潘道红

新疆地下热水    杨志勋,张兴权,王进

山西祁县地下热水形成条件分析    任斗金,郑民刚,张元昌

试论阿尔山地热地质特征    郭洪彬;初禹;王鹏;王者平;

创建“中国温泉之乡” 促进地热合理利用    李树祥;

徐霞客对云南地热温泉资源的考察    邱宣充;

建设生态城市的一种新模式——利用温泉资源兴建农村生态型小城镇的探讨    毛福平;

中国温泉之乡巢湖市的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孙雄;柏林;查世新;孙晓雯;

温泉聚落开发方式的形成与产品创新路径:社区理论的运用研究    傅轶;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霸州市温泉旅游业发展研究    崔宝乐;

抚州市温泉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王玉多;张文;李文娟;

广东省地热地质勘查和开发利用现状    苏成曼;

从日本温泉旅游市场的需求谈中国开发日本旅游客源市场的可能性    德村志成;

北京市地热协会 对温泉开发进行资质认证    孟桐

倾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东方温泉小镇    何洪瑞

湖北温泉投资差异化 静待今秋破题    记者 周亚峰 实习生 潘娜

温泉开发 迫在眉睫    本报记者 周晓明

丹东温泉期待“中路突破”    本报记者 傅瑶

引领时代的“中国百岛湖温泉小镇”    吴洁如 张建军

临沂市倾力打造“温泉城”    刘晓梅 见习记者 雷蕾

开发地热资源 打造“中国温泉之乡”    本报记者 周萱 江涛

部为“重庆·中国温泉之都”授牌    记者 刘维 谢必如 王奇

“泡”进文登:养生福地 温泉之都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地球化学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研究    赵慧

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张保建

天津地区雾迷山组热储地下热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林黎

山东省地热资源综合信息远景预测    方宝明

碳酸盐岩热储隐伏型中低温热水的成因与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马瑞

湖南锡矿山超大型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成因    胡雄伟

地热田电磁法勘查与应用技术研究    刘瑞德

地热资源开发产业投资基金研究    郭丽华

重庆三叠系碳酸盐岩热储成因与水—岩作用过程研究    肖琼

分布式地热系统双循环发电效率分析与梯级供热试验研究    崔俊奎

广东从化新温泉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评价    叶青

西藏中部典型温泉特征    周立

罗浮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裴若婷

沈阳苏东地区地热地质特征研究    李锦鑫

北京市小汤山地区地温场特征及地下热水成因模式分析    王泽龙

南阳盆地地热田类型划分及地热地质特征    王肖凤

重庆市温塘峡背斜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杨雷

广州从化新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分析与新地热井开发设计    许庭武

四川省康定县地下热水结垢机理及趋势分析    韦梅华

苏台德地区地下热水的水化学与放射性研究    陈慧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