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中国“变暗和变明”对增暖的可能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44:46
热度:

中国“变暗和变明”对增暖的可能影响【摘要】:几组对中国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资料的研究指出,前30多年(大约从1956年到1990年)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明显减少(变暗),而近

【摘要】:几组对中国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资料的研究指出,前30多年(大约从1956年到1990年)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明显减少(变暗),而近10余年(大约从1991年开始)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有增加的趋势(变明)。分别计算观测的中国年平均气温,最高与最低温度以及温度日较差在1961~1990年和1991~2005年两个时段的线性变化趋势得到,前30年线性趋势为正常或略增暖,而明显增暖主要是在后15年。大约40个(或16个)气候模式考虑多种排放情景模拟1961~1990年的变暖趋势高于观测趋势,后15年模拟明显变暖趋势但是低于观测趋势。由此,从观测和模拟角度都证实,前30年“变暗”可能抵消和掩盖了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的增暖效应,后15年“变明”可能增加了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的增暖效应。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 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 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
【关键词】:“变暗和变明” 气温 最高和最低温度 中国
【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能源普查及开发利用专项”
【分类号】:P467
【正文快照】: 1引言对20世纪全球变暖的检测和归因分析证实,近百年全球变暖,尤以近50年变暖明显,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增加很可能是造成近50年全球明显变暖的主要原因[1-2],中国的一些研究也支持近50年中国明显变暖很可能是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结论[3-5]。近几年一些研究集中在表面接受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秋季降水的影响    张存杰,高学杰,赵红岩

东绒布冰芯净积累量与印度夏季风降水的关系    张东启,秦大河,侯书贵,康世昌,任贾文

近2000a来古里雅冰芯记录及19~20世纪的气候变暖    杨梅学,姚檀栋

近百年来全球及南北半球温度变率    蔡嵩,李晓东

中国东北地区地表水资源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    孙力,安刚,高枞亭,任红玲,唐晓玲

530年来中国东部旱涝分区及北方旱涝演变    朱亚芬

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的评估    郑景云,王绍武

全新世岱海流域化学风化及其对气候事件的响应    金章东,王苏民,沈吉,宋俊峰

1873~2000年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研究    郭其蕴,蔡静宁,邵雪梅,沙万英

东北亚冷夏的年代际变化    陈莉,朱锦红

江西汛期降水异常偏少的高中低纬环流特征初探    尹洁;

山西省气候变化的多尺度诊断研究    赵桂香;赵彩萍;李新生;

河南省近44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付祥建;杜子璇;刘伟昌;徐爱东;

近50年来祁连山山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尹宪志;张强;徐启运;薛万孝;郭慧;史志娟;

气象资料的非均一性对气候变暖的贡献    刘中新;

山西省区域平均气温日较差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郭雪梅;任国玉;

未来30年中国旱涝趋势预测初探    赵宗慈;王绍武;罗勇;徐影;江滢;

河南省冷暖变化气候特征分析    付祥建;

东亚地区水汽输送过程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    张雪梅;江志红;刘晓东;兰博文;

基于陆面过程的4~10月降水量场预测研究    郑小华;栗珂;屈振江;

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    杨煜达

内蒙古岱海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化学风化及古环境变迁    金章东

植被带的南北移动和土地利用情景对未来我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    李应林

动力相似预报的策略和方法    任宏利

春季南半球环状模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及相关联的全球海温变化模态    南素兰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水稻幼苗叶片生长、蔗糖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机制    李军营

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典型森林类型影响趋势的研究    郝建锋

东亚夏季风和中国降水的关系    于星

中国冬温夏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浅层海洋热异常的相关联系    周晓霞

全球变化下秦岭东西部响应程度比较研究    王晓冬

东海北部温盐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成因初探    唐晓晖

西北地区及其青藏高原东北侧降水的气候特征与影响因子分析    王遂缠

黑龙江月平均气温变率分析和预报试验    刘玉莲

北极区域海冰异常变化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年际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    刘海文

青海省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张国胜

基于GIS的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越冬气候区划及时空动态分析    石守定

中国区域气候经向与纬向特征及其变化    施小英

黄河源区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    康悦;李振朝;田辉;刘蓉;史小康;张静辉;文军;

气温对西藏冰湖溃决事件的影响    刘晶晶;唐川;程尊兰;刘宇;

通辽市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贺俊艳;朱紫明;刘晶;李金萍;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杨梅大棚内气温预测模型研究    金志凤;符国槐;黄海静;潘永地;杨再强;李仁忠;

上海市金山区近50a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变化分析    罗毅;张静;

近50a乌鲁木齐市的深层地温特征    贾效禄;杨青;赵勇;霍文;

基于时空变异函数的Kriging插值及实现    李莎;舒红;董林;

陕西省1980-2006年气候变化时空特征研究    何艳芬;张喨;

黑河流域中、西部水系近50年来气温 降水 径流变化特征    李常斌;李文艳;王雄师;杨文瑾;杨致远;

近60年锦州气候变化分析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陈明;樊新宇;盖小波;李强;

恩施州最高、最低气温的客观聚类    周建山;刘健;付瑞明;郭奕鸿;

双鸭山市有无降水气温日较差变化分析    王荣;梁伟群;逯莹;

90年代我国气温的突变研究    钟建生;黄东;封国林;曹鸿兴;

河南春季降水与气温的气候特征分析    李俊亭;李晔;

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毕节地区夏季气温的长期预测    张寿荣;胡跃文;王济华;

泰安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康桂红;姚圣贤;郝兰春;杨瑞峰;

东北地区浅圆仓“三温”年变化规律的研究    李尚;郑刚;鞠革;

安徽国家基准气候站自动与人工气温对比分析    唐为安;吴必文;徐光清;温华洋;

夏季AO与我国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邓伟涛;孙照渤;

青藏高原春季600hPa温度与我国东南地区5-6月降水异常的统计分析    杜萌萌;李新周;

上海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谢济善

春季青藏高原热源的气候特征及其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我国气候关系的研究    王群

土壤湿度和气温对茶树生长影响的研究    孙有丰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矿化的研究    刘艳玲

1981—2003年我国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变化特征    杨琨

电网负荷与温度关系研究    权轶

局地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对气候要素的影响研究    朱西存

从天人相应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相关规律    梁金

新疆近45年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    胡春丽

茶园风扇防霜效果及控制技术研究    戴青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