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浅谈环锭细纱机节能措施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38:55
热度:

浅谈环锭细纱机节能措施【摘要】:为了降低能耗,以420锭细纱机为例,重点分析其主电机、传动机构、吸棉电机、牵伸与卷捻机构的润滑等能耗情况,并探讨了应用纳米技术的锭子润滑油的节能原理

【摘要】:为了降低能耗,以420锭细纱机为例,重点分析其主电机、传动机构、吸棉电机、牵伸与卷捻机构的润滑等能耗情况,并探讨了应用纳米技术的锭子润滑油的节能原理及其优越性,提出节能改进的建议:用稀土永磁同步电机替代三相异步电机可节电5%~8%;牵伸机构可进行节能优化改造;卷捻机构的改造和更换对降低纺纱能耗以及节约成本效果显著;应用纳米润滑油技术将改善润滑,减少摩擦磨损。 【作者单位】: 河南豫北纺织有限公司;全国纺织器材科技信息中心;
【关键词】环锭细纱机 节能 稀土永磁同步电机 传动 牵伸 卷捻 润滑 节能锭带 高速锭子 纳米润滑油 节能减磨
【分类号】:TS103.1
【正文快照】: 21世纪以来,世界棉纺织机械向着高速度、高产量、高质量、高度自动化、信息网络化、环保及节能等方向快速发展,要求棉纺织生产各工序技术水平均达到高产、优质、低耗的高效率生产要求。在纺纱生产过程中以细纱机的能耗最大,约有60%~70%的电能消耗在细纱机上,所以细纱机节能是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环锭细纱机的技术进步    秦贞俊

设备状态维修重要性的研究    熊伟,李荣

新工艺条件下低硬度胶辊磨损的控制——PK-2025进口摇架配套邵尔A63度不处理胶辊磨损研究    邢亚为;陈绿洲;王维亚;

浅议三种胶辊机的技术特点    杨宏君;杨献生;别红雨;王伟民;

状态维修理论、技术与实施    代科学,李国辉,万歆睿

重定量、大牵伸生产JC3.6tex棉纱的工艺配置    晏顺枝;

气动摇架的使用探讨    杨宏君;秋黎凤;别红雨;王伟民;

瑞士高速环锭细纱机    秦贞俊;

细纱胶辊、胶圈与成纱质量    李晶;沈瑜;

前区附加隔距块压力棒的应用效果分析    蔡志勇;陈名均;聂发辉;张军伟;

重定量纺纱细纱牵伸工艺与专件配置的纺纱效果分析    陈名均;张军伟;聂发辉;

优选前胶辊为NFR-W0358型纺制CJ 5.8 tex纱的分析    杨宏君;秋黎凤;吴国轩;王伟民;

气动摇架的使用探讨    杨宏君;秋黎凤;别红雨;王伟民;

瑞士高速环锭细纱机    秦贞俊;

细纱胶辊、胶圈与成纱质量    李晶;沈瑜;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及其在变压器状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熊卫华

回转大轴承的状态维修及其最佳检测周期仿真研究    叶小松

一种定气圈细纱小样机的研制    朱传祥

数字化小样细纱机控制系统的开发    潘庆云

金属针布和高速梳理是高产梳棉机发展的两大要素——纪念我国高产梳棉机研究试验工作组成立45周年    费青

R2V型牵伸形式的设计及纺纱试验    秦鸿余,苏馨逸

环锭细纱机使用空心主轴的可行性分析    石华睿;杜美香;

立达展现经济性纱线生产新境界    唐洁;

网格圈型紧密纺集聚负压对细纱捻度的影响    黄彬;沈娟;张昀;苏旭中;谢春萍;吴登鹏;

金属钼丝并线过程中残余扭矩的研究    贾伟;陈南梁;傅婷;

浅析国内外棉纺设备的技术进步与发展趋势    李升高;王学贵;史成玉;

旋流器纱道截面形状对环锭纺纱线质量的影响    张英姿;邱华;吴敏;葛明桥;

长丝/短纤复合纱纺纱装置的工艺及应用    薛元;易洪雷;王善元;张金莲;牟水法;

    

    

    

苏拉青泽360环锭细纱机    

棉纺环锭细纱机高速生产与专件器材的讨论    唐文辉;

经纬棉纺环锭细纱机牵伸下罗拉    张贵;

环锭细纱机几种新型牵伸形式的特点及纺纱效果分析    蔡志勇;陈名均;张军伟;

棉纺环锭细纱机高速纺纱技术的应用    李妙福;

环锭细纱机细纱管间CV_b高峰值产生的原因分析    陈名均;张军伟;陈忠华;

纺纱气圈理论的应用    周炳荣;

对高速纺纱和产品质量影响较大的专件器材    杨致诚;杨阜生;

对高速纺纱和产品质量影响较大的专件器材    杨致诚;杨阜生;

环锭细纱机赛络纺纱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赵文革;刘盛川;

环锭细纱机效率更高 走架走锭细纱机纱线质量更优    李培玲 张志 徐先林 张梅荣

面向亚洲展示最新成果    记者 李红梅 徐红 朱晓红 宗文 陈晓静

改造国产FA506或FA507细纱机    秦贞俊

科技之花制胜之宝    寇静

细络联高端技术装备在许昌投产    记者 李秀明

棉纺设备:销售形势良好 利润不尽人意    本报记者 李红梅

国产细纱机:高效节能特点初现    本报记者 高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