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青海高原不同地区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增暖的响应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34:54
热度:

青海高原不同地区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增暖的响应分析【摘要】:本文将青海省划分为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和柴达木盆地四个地区,分析了不同地区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结果表

【摘要】:本文将青海省划分为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和柴达木盆地四个地区,分析了不同地区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和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植物返青普遍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呈提前趋势,柴达木盆地返青普遍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呈推迟趋势。上述四地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枯普遍期期均呈延迟趋势,植物生长季延长。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各地不同,除对个别地区的物候期有所影响外,整体来看年降水量的变化对植物物候期影响不大。 【作者单位】:青海省气候中心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
【关键词】:青海高原 物候 气候变化 响应
【分类号】:P461.7
【正文快照】: 引言物候是指示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是季节节奏宏观、综合的体现,其变化特征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气候条件的积累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综合影响[1,2],最新研究表明[3]:由于气候增暖,20世纪80年代以后,欧洲的许多物候现象发生了明显变化,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竺可桢

中国东部季风区植被物候季节变化对气候响应的大尺度特征:年际比较    温刚,符淙斌

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陆佩玲;于强;贺庆棠;

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的影响    王谋,李勇,黄润秋,李亚林

论自然景观的季节节奏    杨国栋,陈效逑

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郭少棠,张慕菁,王宪明

新疆吉木萨尔县四厂湖剖面孢粉分析及其意义    阎顺,孔昭宸,杨振京

气候与汉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马新

北亚热带过渡带的变迁及其农业景观生态意义    候向阳

近2600年神农架大九湖泥炭的气候变化记录    何报寅,张穗,蔡述明

行星运动对气候变迁的影响    任振球,李致森

雷州半岛中晚全新世造礁珊瑚Sr/Ca比值的表层海水温度记录    韦刚健,余克服,赵建新

辽西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耕作业的兴衰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李永化,张小咏

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徐雨晴,陆佩玲,于强

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关于淮河流域原始经济的探讨    周崇云

天文气候变迁理论和我国的气候变迁    高布锡;

唐长安城附近夏宫的地理特征    李健超;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对都城建设的影响    朱士光;

汉代成都城市环境考述——与秦代对比    王小红;

全球变化和岩溶石漠化过程的钙华记录研究——以贵州茂兰响水河钙华为例    刘再华;戴亚南;林玉石;

元代江南区位论    何泉逹;

从历史文献、档案中提取自然环境信息的研究    张丕远;葛全胜;郑景云;

试论汉代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杨振红;

关于历史时期农业开发经营与生态问题的若干思考    朱宏斌;樊志民;

全球变化和岩溶石漠化过程的钙华记录研究——以贵州茂兰响水河钙华为例    刘再华;戴亚南;林玉石;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    毛曦

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演进的制度经济分析    蓝虹

六朝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    方高峰

渭河流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高分辨率研究    周群英

北朝灾害史研究    高峰

燕沟流域侵蚀强度演变特征研究    王晓燕

长江下游考古时代的环境研究    高蒙河

7—10世纪钱塘江下游地区开发研究    周祝伟

灾害危机与唐代政治    李军

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    张萍

吉林西部晚全新世环境演化    刘玉英

中国农作物复种指数的遥感估算方法研究——基于SPOT/VGT多时相NDVI遥感数据    辜智慧

中国过去千年地表温度序列的初步重建及序列分析    初子莹

岛状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路面稳定性研究    田康斌

关中地区湖沼的历史变迁    赵天改

唐代关中地区的水、旱灾害与水资源问题    王慰卿

试论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的诞生    邵凤芝

历史时期以来南疆地区的气候环境演化与人地关系研究    舒强

18世纪历史文献气象记录的赋值研究——格点式降水量距平资料的反演和分析    王丽华

武都地区中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    王勇

青藏高原(东北部)现代植物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气候信息    李相博,陈践发,张平中

青南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高寒草甸牧草生长影响的研究    张国胜,李林,汪青春,李希来,徐维新,董立新

中国天山现代冰川作用研究    许世远

乌鲁木齐河上游第四纪冰川与冰后期气候波动    杨怀仁,邱淑彰

近50年北京树木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徐雨晴,陆佩玲,于强

中国东部季风区植被物候季节变化对气候响应的大尺度特征:多年平均结果    温刚,符淙斌

海拔高度的变化对青藏高原表土δ~(13)C_(org)的影响    吕厚远,顾兆炎,吴乃琴,旺罗,郭正堂,吴海斌

物候对全球变暖响应的研究综述    方修琦,余卫红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环境特征分析    李英年,王启基,周兴民,曹广民

中国东部地区物候季节划分的初步探索    杨国栋

青海高原冻土退化的若干事实揭示    李林,朱西德,汪青春,王振宇

青海高原地区冻土层抽水孔的施工方法    梁波;

青海高原有蹄类的分布特征    赵疆宁;高行宜;

青海高原近40年来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趋势的初步分析    唐红玉,李锡福

作物物候期观测记录质量审查方法    赵秀玲

青海高原上的“西双版纳”    王莉;

青海体育旅游资源现状研究    陈全明;胡玉敏;

树参与长叶竹柏在南岳山的引种表现及其物候观测    夏江林;赵成;夏淋淋;

青海高原特色体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王一凌;

青海高原闪电特征分析    李富刚;杨毅;

基于实际灾情的青海高原雪灾标准研究    郭晓宁;李林;王发科;李永盛;李兵;

青海高原东部南门峡水库喀斯特坝址区渗漏问题分析    杨丙章;陈梅芬;

基于MODIS数据提取东北地区水稻主要物候期    徐岩岩;张佳华;

中药材合理采收研究进展及展望    严辉;段金廒;

物候学在中药材栽培管理中的应用    彭国平;

湖北罗田县茅苍术栽培历史、物候期及花性别比例调查    詹亚华;居学锋;

金春油桃与不同桃品种(系)间授粉亲和性的研究    刘佳棽;李志霞;蒋海月;王尚德;

黄芪根产量的相关计算方法    刘娟;王良信;

中药研究中几个问题探讨    黄璐琦;杨滨;李化;孙宇章;华永丽;

4种不同栽培类型菘蓝生长及指标成分研究    王康才;陈暄;郭庆海;晏枫霞;

青海,是一个大美世界    兰新天

倾情奉献青海高原    万勇治

青海旅游:推开发展的新视窗    张利锋

“青海第一茶”问鼎“青洽会”    本报记者 赵菁

青海,在镜头里不断延伸    本报记者 马钧

“大美青海”推介到无锡    虞洁

2006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开幕    记者 吴彬

青海高原的希望    本报通讯员 孙爱霞

畅想青海夏季旅游    本报记者 薛军

西宁画院:重彩浓墨绘高原    马钧

药用石斛对光强适应性及其种质改良的研究    蔡永萍

热带引种植物物候和生长量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宋福强

山西省辛安泉泉域大型藻类植物的研究    胡变芳

黄芩采收规律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    李化

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指标研究    蒙继华

单叶蔷薇花形态建成与繁殖生物学研究    贺海洋

青藏高原沙蜥的进化研究    金园庭

橡胶幼态微型芽条的离体培育及其籽苗芽接法的研究    陈雄庭

羊草草原割草演替与能量固定及分配规律的关系研究    鲍雅静

额济纳绿洲胡杨种群生活史对策研究    张昊

青海高原(西部)土壤放线菌资源及应用研究    司美茹

滇西北报春花属植物资源考察及两种野生报春花的栽培研究    文艺

几种新、优日韩梨品种生物学特性研究    薛晓敏

核桃花期生物学特性研究    徐颖

驻青海高原武警官兵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刘晓秋

百里香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及在园林中的配置探讨    李青

黑龙江省西部和中部林栖鸟类迁徙的研究    郭玉民

不同居群及株系盾叶薯蓣的形态、生理特性研究    薛焱

徐淮平原农林复合系统小气候效益研究    赵忠宝

阿月浑子物候期与环境条件及有机营养的关系    王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