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与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35:39
热度:

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与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摘要】:气候变暖、城市热岛加之城市人口老龄化,城市高温热浪及其健康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重点通过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摘要】: 气候变暖、城市热岛加之城市人口老龄化,城市高温热浪及其健康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重点通过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结合数值模拟,揭示全国主要省会城市高温热浪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以上海作为典型城市研究城市热岛、高温热浪及其人体健康的影响,开发和完善高温热浪与人体健康影响的预警技术。研究表明: (1)长江流域地区是我国连续5天以上长时间的热浪过程频发区。全国主要省会城市历年高温日数变化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呈现出的这种“增-减-增”的趋势,但近年来绝大多数城市呈现增温趋势。不同地域的高温呈现不同的季节内分布特征,高温出现的早晚和强度有明显差别。 (2)上海夏季平均、极端最高温度和热日城区和郊区各站点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城区站点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郊区站点。城市热岛效应引起的增温已经超过了区域气候变暖幅度,城市热岛效应使中心城区比近郊区和远郊区具有更多的热日天数、更高的极端最高气温、更长的高温持续时间,但是大范围的高温比例并没增加。 (3)人体与环境的热量平衡模型,全面考虑人体和环境之间的热物理和热生理过程,由热平衡模型导出的体感温度从理论上来说更能够衡量人体在环境中的热舒适状况。体感温度和人群超额死亡率有着密切联系,人体在“很热”环境下时间越长,经历的热胁迫程度越高,人体越易遭受热浪的侵袭而导致超额死亡。 (4)超额死亡的高低与热浪期间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热浪过程的持续时间有关,还与热浪发生的季节早晚有联系。热浪期间死因序位发生了变化,各死因别超额死亡数和超额死亡率都有增加。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风、心脏病和慢性肺病等被普遍认为是与热有关的疾病。热浪期间市区超额死亡率要远大于郊区,超额死亡率的地区分布特征和城市热岛强度指数有着密切的联系。1998年和2003年两次超强热浪过程的比较发现,高温仍是夏季死亡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热浪期间污染水平比非热浪过程期间只有轻微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如空调的使用、居住条件的改善,有助于降低人群易感程度,减少死亡。 (5)最高温度、热指数、体感温度和不适指数各种指数与超额死亡率均表现为显著相关性,可以用作研究热浪与健康关系的热指标。考虑了人体对于热环境长期和短期适应性,引入的相对界限温度和有效累积温度可以更好地衡量热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新开发的几种热浪与健康预警方法(ReTmax,RePET,SSC New)的预警效果都比最早使用的天气气候分类方法有了非常明显的改进。 (6)建立一个精细的三维城市边界层数值模式,利用高分辨率TM地表分类遥感数据计算不同下垫面的动力热力参数,对城市边界层气象要素(特别是城市热岛)进行精细化数值模拟,并计算相应的体感温度分布,可以为城市高温热浪分片预警提供技术基础。 【关键词】:城市热岛 高温热浪 超额死亡 相对界限温度 热浪与健康预警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16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12
  • 第一章 概论12-36
  • 1.1 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12-15
  • 1.2 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进展15-25
  • 1.2.1 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5-19
  • 1.2.2 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方法19-23
  • 1.2.3 热浪与健康监测预警系统23-25
  • 1.2.4 国内研究现状25
  • 1.3 存在的问题25-26
  • 1.4 本论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26-36
  • 1.4.1 研究目标26-27
  • 1.4.2 研究内容27-36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36-45
  • 2.1 资料及来源36-38
  • 2.2 研究方法38-45
  • 2.2.1 高温日数和热浪过程38
  • 2.2.2 高温的相对变率38-39
  • 2.2.3 高温增加趋势系数39
  • 2.2.4 百分位数39-40
  • 2.2.5 热岛强度指数(UHI)的计算40
  • 2.2.6 热指数40
  • 2.2.7 不适指数40-41
  • 2.2.8 天气气候分类(SSC分类)41-42
  • 2.2.9 人体与环境热平衡模型42-43
  • 2.2.10 城市边界层模型43-45
  • 第三章 我国主要省会城市高温热浪时空分布特征45-58
  • 3.1 引言45-46
  • 3.2 50年来高温日数的时空分布46-51
  • 3.2.1 年平均高温日数和热浪过程的空间分布46-50
  • 3.2.2 年高温日数的相对变率50
  • 3.2.3 年高温日数时间演变特征50-51
  • 3.3 高温出现频率的季节内分布特征51-56
  • 3.3.1 高温的季节分布特征51-55
  • 3.3.2 高温形成的天气成因分析55-56
  • 3.4 本章小结56-58
  • 第四章 夏季城市热岛演变特征及其健康影响58-74
  • 4.1 引言58-59
  • 4.2 资料与方法59-60
  • 4.3 夏季城市热岛特征分析60-66
  • 4.3.1 高温日的空间分布及其一致性60-62
  • 4.3.2 城区、近郊、远郊增温趋势62-64
  • 4.3.3 热岛强度指数的年月变化特征64-65
  • 4.3.4 夏季热岛强度指数日变化65-66
  • 4.4 城市热岛与超额死亡分布66-71
  • 4.4.1 超额死亡地区分布66-67
  • 4.4.2 超额死亡率与热岛强度指数67-68
  • 4.4.3 超额死亡率与高温范围68-71
  • 4.5 本章小结71-74
  • 第五章 人体热量平衡模型与体感温度74-92
  • 5.1 引言74
  • 5.2 人体与热环境74-78
  • 5.2.1 人体代谢产热76
  • 5.2.2 对流热交换76
  • 5.2.3 辐射热交换76
  • 5.2.4 人体蒸发热损失76-78
  • 5.2.5 外围血管舒缩过程78
  • 5.2.6 颤栗产热78
  • 5.2.7 热量平衡方程78
  • 5.3 热量平衡模型及舒适度指标78-83
  • 5.3.1 Fanger的舒适方程与PMV值78-79
  • 5.3.2 MEMI模型与PET79-80
  • 5.3.3 平均辐射温度计算80-82
  • 5.3.4 舒适状况分级82-83
  • 5.4 上海夏季热舒适状况83-86
  • 5.4.1 热舒适状况的年际变化特征83-84
  • 5.4.2 热舒适状况的月变化特征84-85
  • 5.4.3 热舒适状况的日变化特征85-86
  • 5.5 体感温度与超额死亡率86-89
  • 5.6 本章小结89-92
  • 第六章 城市热岛及体感温度的数值模拟92-111
  • 6.1 引言92-94
  • 6.2 城市边界层模式介绍94-98
  • 6.3 地表类型反演98-101
  • 6.4 数值模拟101-107
  • 6.5 本章小结107-111
  • 第七章 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11-129
  • 7.1 引言111-112
  • 7.2 资料与方法112-113
  • 7.2.1 资料112
  • 7.2.2 方法112-113
  • 7.3 热浪过程超额死亡率的变化113-117
  • 7.4 热浪死亡的年龄和性别分布特征117-119
  • 7.5 高温热浪期间死因的分布特征119-121
  • 7.5.1 热浪期间死因序位的变化119-120
  • 7.5.2 热浪期间死因别超额死亡率和超额死亡数的变化120-121
  • 7.6 两次超强热浪过程的比较121-125
  • 7.7 本章结论与讨论125-129
  • 7.7.1 主要结论125-126
  • 7.7.2 讨论126-129
  • 第八章 热浪与健康预警方法及其适用性129-150
  • 8.1 引言129
  • 8.2 资料与方法129-132
  • 8.2.1 超额死亡数的计算129-130
  • 8.2.2 热浪等级划分130-131
  • 8.2.3 适用性评价方法131-132
  • 8.3 几种热指标及其热浪健康效应评价132-137
  • 8.3.1 最高温度132-133
  • 8.3.2 热指数133-134
  • 8.3.3 不适指数134-135
  • 8.3.4 几种热指标的比较135-137
  • 8.4 热浪与健康预警方法适用性分析137-148
  • 8.4.1 基于最高温度的热浪与健康预警方法(ReTmax)137-141
  • 8.4.2 基于体感温度的热浪与健康预警方法(RePET)141-142
  • 8.4.3 基于SSC天气分类热浪与健康预警方法(SSC)142-145
  • 8.4.4 高温热浪预警方法总体评价145-148
  • 8.5 本章结论与讨论148-150
  • 8.5.1 结论148
  • 8.5.2 讨论148-150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150-156
  • 9.1 主要结论150-155
  • 9.2 主要创新点155
  • 9.3 问题与展望155-156
  • 附录156-168
  • 个人简介156-160
  • 致谢160-162
  • 附图162-16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城市危机:特征、影响变量及表现剖析——基于生态环境危机的视角    沈清基;张鑫;周原田;

南京地区高温热浪对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的影响    吴凡;景元书;李雪源;周连;陈晓东;

热气候指数在人体舒适度预报中的适用性    郑有飞;尹继福;吴荣军;叶殿秀;

华北主要城市夏季高温气候特征及评估方法    张尚印,宋艳玲,张德宽,王守荣

北京地区夏季城市气候趋势和环境效应的分析研究    刘熙明;胡非;李磊;王郁;

人为热源对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何晓凤;蒋维楣;陈燕;刘罡;

上海地区盛夏高温分布和热岛效应的初步研究    丁金才,张志凯,奚 红,周红妹

城市边界层数值模式研究以及在香港地区复杂地形下的应用    佟华,陈仲良,桑建国

人为热对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研究    蒋维楣;陈燕;

热力粗糙度引入精细城市边界层模式的初步应用    周荣卫;蒋维楣;刘罡;郭文利;王晓云;

青岛地区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    王卫国,蒋维楣

中暑指数预报    董蕙青,黄香杏,郑宏翔

南昌城市高温热浪气候分析    罗美娟,刘文英

利用环境绿化措施改善夏热冬冷地区小城镇住宅室内热环境    杨子江;

董铺岛景观环境气候初探    王光新;严平;李静;

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灾害研究进展    唐蓉;

重庆市区绿地园林植物群落降温增湿效应研究    冯义龙;田中;何定萍;

合肥城市热岛变化特征研究    黄雅丽;邓斌;杨书运;严平;张平;

合肥城市化进程对气候的影响    孙亚东;邓斌;魏春璇;贾黎;

临沂地区夏季高温统计特征分析    裴洪芹;

城市绿地降温效应机制分析与评价    唐继刚;

南京市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增温的影响分析    赵海江;景元书;

盐城市市区高温天气发生概况分析    吕道洲;商兆堂;孙正玉;

2011年6月7~8日南阳市高温天气过程分析    李海;李颂华;

城市绿地形状与温湿效益之间关系的研究    吴菲;张志国;

室外环境人体热舒适评价    刘蔚巍;邓启红;连之伟;

夏热冬冷地区宏观层面的城市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初探——以湘西花垣为例    沙鸥;郑伯红;

城市热气候数值模拟技术在城市生态规划领域的应用概述    刘京;朱岳梅;叶祖达;

昆山市50年最高气温变化特征    汪婷;

杭州湾北岸持续热浪天气特点及城市化发展影响    陆琛莉;范晓红;宋文英;张雪慧;

上海市PM_(10)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朱宪春;乐群;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风资料计算湍流统计特征量的探讨    潘永地;

城市边界层数值模式研究以及在香港地区复杂地形下的应用    佟华;陈仲良;桑建国;

粘性土工程性质的温度效应试验研究    邵玉娴

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    王庆松

长沙市城区热岛成因及绿地系统缓解热岛效应研究    吴耀兴

工业炉窑壁面散热及热污染控制的研究    钱惠国

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    付博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    曾忠忠

非均匀下垫面近地层风动力降尺度研究    路屹雄

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芳

下垫面非均一性影响边界层垂直速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王婵

城市热岛效应演变与成因遥感研究    冯晓刚

武汉城市乡村聚落植物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研究    武欣

空气电离生成气对黄瓜储藏品质影响的研究    王茜

基于城市热岛减缓的湖泊湿地景观功能连通性研究    韩筱婕

哈尔滨地区住宅装修对室内空气污染的调查研究    张淞强

亚热带城乡森林水文化学特点的研究    张赟齐

杭州市主要绿化树种调节温度效应研究    张鹏

基于GIS技术的合肥市城市绿地缓解热岛效应作用研究    伍卉

杭州3家疗养院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及景观评价研究    林冬青

重庆市高温伏旱气候特征及其预报方案研究    韩世刚

青龙湾沙区植物群落构建的环境特征研究    高为霞

城市化及其地下水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    李跃林,肖文明,张云

天津市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刘伟;鞠美庭;于敬磊;李智;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深层次问题    张秀冰;白桂梅;

中国未来能源需求预测与潜在危机    李金铠;

中国城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及防治    高亚峰;高亚伟;

中国城市面对未来的六大危机    仇保兴

苏南土地危机    肖经栋

近30年来深圳河网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周洪建;史培军;王静爱;高路;郑憬;于德永;

人体舒适度指数在短期电力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秦海超;王玮;周晖;王林;

城市地质灾害中的地下水环境效应    周志芳,朱海生

    本报记者 谭娜 蔡虹

    熊学慧

气溶胶光学厚度的高光谱遥感反演及其环境效应    孙娟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结构特征及城市化响应研究    杨凯

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水文效应研究    程江

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    刘长礼

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    许潇锋

粮食危机背景下的耕地流失现象研究    王新胜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土流失类型和强度分级研究    万方秋

城市化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孙志英

上海城市化过程中的河网水系保护及相关环境效应研究    唐敏

上海高强度人类活动与城市地貌环境演化    李良杰

城市化加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危机管理    毛薇

广州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影响研究    王晓静

热舒适条件下的船舶空调节能研究    邢娜

上海市能源利用研究及节能策略分析    郝存

基于人体与环境热量平衡模型的中暑等级预报    余永江

基于标准有效温度和不舒适指标研究南京热舒适状况    赵子健;陈静怡;钟隽文;杨沈斌;

南京市高温热浪特征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许遐祯;郑有飞;尹继福;吴荣军;

西藏地区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变化特征    普布次仁;卓嘎;拉巴次仁;罗布;

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与人体舒适度的关系    韩玮;苏敬;王琳;

城市热岛效应的分析    卢敬华,李国平

上海城市热岛效应    周淑贞,张超

上海城市发展对气温的影响    周淑贞

华北主要城市夏季高温气候特征及评估方法    张尚印,宋艳玲,张德宽,王守荣

北京城市热状况及热岛形成原因的探讨    徐兆生,沈建桂,王德辉

北京城区的气象效应    曲绍厚,宋锡铭,李玉英,周明煜

北京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和热岛效应    林学椿,于淑秋

城市规划中绿化布局对区域气象环境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    陈燕,蒋维楣,徐敏,王晓云

近10年来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的变化及环境效应的分析研究    王郁;胡非;

标量粗糙度对地气交换的影响    苏炳凯,赵鸣,任军芳

景洪市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高温的影响及其防御对策    刘文杰,李红梅

城市热岛效应    刘芳;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现状及特征    王喜全;王自发;郭虎;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张保安;钱公望;

园林绿化对缓解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机理和成效    胡云骅;

重庆城市热岛效应    任启福;

城市热岛效应威胁人类健康    薛志成

城市热岛效应对宜宾站气温的影响    苑跃;赵晓莉;刘庆;王凌;

城市热岛缓减理念与对策体系    王伟武;

刘伟东 热岛效应下的城市发展    刘俊;

上海夏季城市热岛演变特征及其健康影响    谈建国;郑有飞;郭常义;甄新蓉;袁东;

关中盆地中西安城市热岛效应对冬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    王建鹏;孙继松;张弘;

哈尔滨市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刘玉莲;王春丽;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及缓解措施研究    李延明;郭佳;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白杨;王晓云;姜海梅;刘寿东;

城市热岛效应与健康    付雪婷;薛静;王青;葛淼;

惠州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    李明华;龚斐;杨滔;范绍佳;陈芳丽;

城市热岛效应和迁站对潜江站气侯资料的影响    徐琼芳;高庆九;胡进甫;胡绪焕;

城市规划热环境效应的遥感分析    何慧;徐涵秋;

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的特征分析    吴洪颜;王伟丽;曾燕;

“十一五”规划应注重解决城市热岛效应    陈树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    唐国利

缓解热岛效应 打造清凉古城    记者 张平阳 实习生 王琨

尾气排放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记者 季芳

深圳热岛效应惊人:城里有时比郊区高10.5℃    李南玲

“城市热岛效应”使东京气温上升    记者 乐绍延

我市致力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吴高斌

热岛效应引发市区“两重天”    张丹李佳

深圳“热岛效应”逐年明显    深圳商报记者 鲁军 李秀瑜

图说苏城高温    本报记者 钱怡 尤志卉 徐磊

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与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    谈建国

干旱区城市热岛效应定量研究    贡璐

澳门城市景观格局变化与热岛效应研究    米金套

遥感传感器热红外数据辐射定标研究    张勇

城市热岛效应演变与成因遥感研究    冯晓刚

屋顶绿化的相关技术研究    和晓艳

基于遥感数据挖掘定量反演城市化区域地表温度研究    戴晓燕

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王三

兰州城市气候效应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李国栋

气候变化对我国取暖和降温耗能的影响及优化研究    张海东

上海市公园绿地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多尺度研究    陈方敏

天津地区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黄利萍

城市热岛效应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平台研发    但玻

长沙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    陈朝晖

基于城市地表覆被类型变化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孙立军

天津市气候变化及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刘海辰

基于地面观测和卫星遥感的安徽省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石涛

重庆主城区绿地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多尺度研究    邹敏

城市化对近50年中国不同区域气温影响的研究    储鹏

基于遥感技术的哈尔滨城市热岛效应缓解规划策略研究    李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