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四川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隆升作用与天然气成藏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31:59
热度:

四川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隆升作用与天然气成藏【摘要】: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在喜马拉雅期发生了强烈的隆升运动。除川西坳陷外四川盆地内部自晚白垩世后一直处于隆升阶段,但各地区有差异,

【摘要】: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在喜马拉雅期发生了强烈的隆升运动。除川西坳陷外四川盆地内部自晚白垩世后一直处于隆升阶段,但各地区有差异,主要的隆升期是新近纪(隆升速率超过100m/Ma,隆升幅度超过4200m),隆升的阶段性明显,可分成3个阶段:第1阶段(晚白垩世—古近纪),为差异隆升阶段,大部分地区处于隆升状态,但隆升的速率有差异;第2阶段为整体隆升阶段,全盆地都处于隆升状态,整体隆升幅度大,速率一般大于40m/Ma,隆升幅度超过1000m;第3阶段为快速隆升阶段,全盆地的隆升速率除川西坳陷外均大于100m/Ma,隆升幅度超过1500m。四川盆地周缘造山带自晚燕山期以来均是隆升状态,亦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20~65Ma),隆升速率15~93m/Ma,隆升幅度一般在1000m左右;第2阶段(65~25Ma),隆升较慢,速率一般在5~47m/Ma,隆升幅度为250~1800m;第3阶段(25Ma至今),隆升速率高,为60~300m/Ma,隆升幅度从1300m到大于3000m。喜马拉雅期隆升作用一方面控制了现今构造的形成,另一方面引起能量场调整(压力和温度效应),促使地层势能的转换和油气的再运聚,对于油气最终运聚成藏起了重要的作用。四川盆地无论中下组合碳酸盐岩气藏还是上组合碎屑岩气藏的形成都与喜马拉雅期隆升作用息息相关,大型天然气藏具有晚期定型、快速成藏、大量集中聚集的特征,即速度快、规模大、分布集中的天然气爆发式成藏。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隆升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 四川盆地 天然气藏 隆升速率 隆升作用 隆升幅度 喜马拉雅期 晚白垩世以来 天然气成藏
【基金】:国家“973”项目“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深层油气成藏机理”(编号:2005CB422106)资助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0引言喜马拉雅运动对于四川盆地的形成和定型具有重要作用[1-7],喜马拉雅期四川盆地周边的强烈隆升作用和自身的整体抬升形成了现今四川盆地的构造格局[8-16]。隆升过程中造成地下能量场的变化,特别是温、压场的改变,致使油气再运移和重新调整,这对于现今油气藏的分布有着重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    贾秋鹏;贾东;朱艾斓;陈竹新;胡潜伟;罗良;张元元;李一泉;

龙门山冲断带的隆升和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    刘树根,罗志立,戴苏兰,Dennis Arne,C.J.L.Wilson

中国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陆内变形特征与油气矿藏富集    贾承造;

新近纪以来中国构造演化特征与天然气田的分布格局    王庭斌

四川盆地川东北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勘探成果与前景展望    马永生;蔡勋育;

川西前陆盆地的“四川运动”及与油气的关系    刘树根,罗志立,戴苏兰

早聚晚藏——川西坳陷天然气基本特征    王金琪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大中型气田成藏条件研究    宋文海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李廷栋

青藏高原隆升的历史背景和机因    陈国达

松潘—阿坝盆地构造演化与石油地质基本条件    刘春平

四川盆地拉张-挤压构造环境探讨    李忠权,潘懋,萧德铭,陈更生,路中侃,应丹琳

滇中玉溪盆地走滑成因与构造反转    朱炎铭

新生代青藏高原三维古地形再造    王成善,刘志飞,王国芝,苗放,马智民,伊海生,李勇,李祥辉,魏明建,刘顺,黄大志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构造事件研究    刘树根,赵锡奎,罗志立,徐国盛,王国芝,C.J.L.Wilson,Dennis Arne

四川盆地威远背斜的形成时代及形成机制    刘顺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特征    王颖,赵锡奎,高博禹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成山成盆成藏动力学    刘树根,徐国盛,李巨初,李国蓉,罗志立,赵锡奎

祁连山北坡云杉林和草甸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影响因素    吴建国;艾丽;朱高;田自强;苌伟;

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扭)构造变形遥感探测及其地球动力学与油气地质意义    李相博,王新民,袁剑英,马龙,靳久强,于均民,晁吉俊

中国油气田古岩溶与油气储层    陈学时,易万霞,卢文忠

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扭)构造变形及其形成地质条件分析——兼评法国地质学家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    李相博;王新民;袁剑英;靳久强;晁吉俊;

青藏高原北部不同地区河流及湖岸阶地的演化特征    赵振明;李荣社;

青藏高原的斑岩铜矿及其成矿机制    芮宗瑶;侯增谦;李光明;张立生;王龙生;

中国中西部四种组合类型前陆盆地成藏研究: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赵孟军;宋岩;柳少波;秦胜飞;洪峰;傅国友;达江;

中国中西部四种组合类型前陆盆地成藏研究:Ⅱ.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赵孟军;宋岩;秦胜飞;柳少波;洪峰;傅国友;达江;

科学地震预报的数理方程与汶川大地震    周祝林;吴妙生;易洪雷;周建亨;

潍北凹陷致密气藏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王国力;曾溅辉;蔡进功;尹长河;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    裴先治

造山带沉积学    徐强

克隆植物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宋明华

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地层学及沉积体系研究    李华启

西藏改则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研究    肖润

西藏冈底斯岩浆岩带及雅鲁藏布蛇绿岩带关键地段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周肃

川西上三叠统前陆盆地成藏特征分析    吴世祥

~(39)Ar-~(40)Ar定年技术及其在青藏高原多期地质事件年代学中的应用研究    陈文

青藏高原航磁测量及雅鲁藏布江双航磁异常带的性质研究    薛典军

藏北羌塘盆地热力构造作用特征及其演化    杨兴科

黄河拉西瓦水电站深切河谷花岗岩体风化卸荷的工程地质研究    巨广宏

藏北侏罗纪沉积相及黑色岩系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陈兰

川西前陆盆地气田流体的混合与成藏效应    陈碧辉

中国西部大陆岩石圈挠曲应力场的研究    叶芳

青藏高原GPS速度场的形变特征及岩石圈形变动力机制    张晓莉

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高红灿

长江三角洲东部地区第四纪海侵地层、古气候古季风演化研究    韦桃源

西藏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朱志勇

楚雄中生代盆地原始盆地恢复及其演化    程宏岗

川西地区流体压力演化及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孙明亮

流体包裹体技术在油气成藏期次研究中的应用——以黑帝庙地区为例    徐良;杨光;夏淑华;

川东南区深部作用与盖层构造演化及气藏分布关系    童崇光;

奥陶系海相碳酸盐锶同位素组成及受成岩流体的影响    黄思静,刘树根,李国蓉,张萌,武文慧

川黔上古生界锶同位素演化曲线的地层学意义    石和,黄思静,沈立成,张萌

重庆秀山寒武纪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组成及其地层学意义    石和,黄思静,沈立成,张萌

浙江江山寒武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探讨    郭福生,彭花明,潘家永,杜杨松,刘林清,罗能辉,饶明辉,王正其

中国深层天然气形成及保存条件探讨    刘文汇;张殿伟;

四川盆地埋藏沉降史模拟    刘伊克,常旭

稳定同位素体系理论模式及其矿床地球化学应用    郑永飞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下奥陶统白云岩地球化学研究    覃建雄,曾允孚

构造应力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    曾联波;单业华;田崇鲁;

油气垂向运移与复式成藏的动力学研究    张树林;田世澄;毕研鹏;张继国;

川东南区深部作用与盖层构造演化及气藏分布关系    童崇光;

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模式    罗志立

龙门山中北段地史发展的若干问题    龙学明

龙门山老君沟花岗岩的隆升及冷却史    袁海华,张志兰,张平

龙门山推覆构造变形特征    林茂炳,吴山

川西上三叠统高压封存箱与天然气成藏关系研究    徐国盛,刘树根

新构造运动与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及气藏形成    童崇光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构造事件研究    刘树根,赵锡奎,罗志立,徐国盛,王国芝,C.J.L.Wilson,Dennis Arne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的变形特征    马永旺,杨尽

川西前陆盆地碎屑岩天然气跨层运移过程中的相态演变    徐国盛,刘树根,李国蓉,王敏杰

油裂解成气实验产率特征及成烃动力学研究    郭春萍

云南的硅藻土资源及其远景    郑增庆;

云南断陷湖盆现代沉积考察简讯    姚国范 ,赵新猷 ,杜锦堂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成因、特征及含油气评价    伍致中;

《中国海域地质与油气》通过评审    黄福林

川南地区古岩溶与阳新统天然气局部富集关系的探讨    陈立官,王洪辉,陆正元,刘文碧,姜鸿,颜朝荣,张富成,张隆华

新疆巴里坤湖的形成与演化    邓小林,刘振敏

黄淮地区新构造活动与井壁损坏    张建怡;卞政修;

龙门山构造演化与山前带油气关系    王金琪

太行山以东沉积盆地与油气分布规律    王同和

川西前陆盆地的“四川运动”及与油气的关系    刘树根,罗志立,戴苏兰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体系特征及高原隆升机制    徐兴旺;

青藏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吕梓龄;傅竹武;李海松;温一波;康国发;胡发;

西藏喜马拉雅前寒武系基底岩系的变质作用特征    茅燕石;卫管一;张伯南;孙似洪;石绍清;

中国喜马拉雅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地质构造特征    茅燕石;卫管一;张伯南;孙似洪;石绍清;

中国西部大陆构造的新认识    葛肖虹;

台湾北部河阶地形之研究    刘明锜;张瑞津;

《山海经》与燕山运动    丁振宗;

1949年库车7(1/4)级地震的地震构造条件    徐杰;周本刚;杨晓平;周庆;陈国光;冉洪流;刘占坡;

华北地区现今地球动力学机制初探    伍吉仓;

青藏高原隆升问题    李吉均;

北纬30度线探秘    杨志达

迷人的“中国鹤湖”    丁育民

三湘秀地数湄江    刘国荣

利用“最美海岛”打造“海峡牌”旅游胜地    王任艺

专家研讨高倾角地区地震勘探技术    孙保民

巍巍太行中的地质“标本”    本报记者 梁丽

熊猫怎样到的海南岛    本报记者 姜莹莹 吴洣麓

玉出昆仑天下识    本报记者 马玉宏

丹东市区沟桥地片名称考(一)    袁辉

从地域特点看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    首都博物馆 高凯军

川东南地区构造变形与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研究    吕宝凤

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喜马拉雅运动与油气成藏研究    陈新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