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赤道西太平洋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暖池的变动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30:52
热度:

赤道西太平洋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暖池的变动【摘要】: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大洋热量和水汽的主要源区,它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引擎”,与北大西洋高纬区一起,共同构成了全球气候环境演变的枢纽

【摘要】: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大洋热量和水汽的主要源区,它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引擎”,与北大西洋高纬区一起,共同构成了全球气候环境演变的枢纽。西太平洋暖池处在三大季风环流汇合区域,与南方涛动、厄尔尼诺、亚洲季风等密切相关,一旦暖池区海水上层结构和表层水温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全球的气候系统。因此冰期旋回中西太平洋暖池的变动自然就成为第四纪古气候研究中首要的问题,该区也已成为国际古海洋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对大洋钻探(ODP)第130航次807站上部25米样品中所含浮游有孔虫的定量统计和鉴定,第一次揭示了第四纪1.5Ma以来冰期旋回中赤道西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深度的变化,为研究西太平洋暖池的变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次研究在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学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古地磁和钙质超微化石的资料,建立起807站第四纪1.5Ma来的年代地层框架,并且在原有的氧同位素数据上参照粗组份含量曲线,划分出冰期/间冰期旋回,为讨论暖池区各项古海洋学指标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ODP807站的各项溶解指标(如浮游有孔虫碎壳率等)都指示出,自1.5Ma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区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在间冰期时较强,冰期时较弱,属于典型的“太平洋型”碳酸盐溶解旋回模式。但总体上来看,浮游有孔虫的保存良好,可以作为古海洋学研究的材料。本次研究采用了多种浮游有孔虫古生态转换函数的方法,定量计算了赤道西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深度。结果发现,自第四纪1.5Ma以来,暖池区的表层海水温度和上部水体垂直结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该区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冬季表层海水温差大都在5.0℃~7.5℃之间,温跃层深度上下波动范围更是超过100米之多,这些都说明了西太平洋暖池的不稳定性,为近年来有关热带海区表层海水温度变化之争提供了有力证据。 第四纪西太平洋暖池呈现阶段性演化,其中~0.9Ma的“中更新世革命”(MPR)是一个重大的气候转折时期。在此之前,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深度表现为上下波动;在此之后,表层海水温度阶段性上升,而温跃层逐渐变深,说明暖池区最上部的暖水团在不断地加厚。有意思的是,在“中更新世革命”前后,冷、暖水种浮游有孔虫的含量、温跃层深度等指标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的变化模式正好相反。频谱分析揭示,西太平洋暖池区深部水受高纬冰盖驱动的影响较大,粗组分含量和碎壳率表现出明显的~100ka地球轨道偏心率周期;而表层水 赤道西太平洋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暖池的变动 和次表层水主要受到了低纬热带驱动的作用,频谱周期较多,表层海水温度和温 跃层深度都出现了热带特有的一IOka半岁差周期,以及碑00ka和砚Ooka(为 碎00ka周期的次级响应)的地球轨道偏心率长周期。可以说,西太平洋暖池区 的古海洋学变化呈现出高纬冰盖驱动和低纬热带驱动的共同作用。 此外,通过与南海的相关比较,发现第四纪西太平洋暖池区和南海的深部海 水具有很好的连通性,而其表层海水与南海北部的交换更强一些。至于南海南部 的表层水,可能与东北印度洋在性质上更接近,其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工作。与 赤道东太平洋的比较则表明,赤道太平洋区表层水温东低西高的明显差异和温跃 层东浅西深的特点在中更新世以来更加明显,也说明了西太平洋暖池的进一步强 化。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 第四纪 浮游有孔虫 表层海水温度 温跃层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P532
【目录】:
  • 一 前言7-9
  • 二 材料与方法9-13
  • 1、研究材料9
  • 2、研究方法9-13
  • 三 年代地层框架的建立13-16
  • 1、 生物地层学13
  • 2、磁性地层学13-14
  • 3、氧同位素地层学14
  • 4、粗组份地层学14-16
  • 四 碳酸盐的溶解与保存16-22
  • 1、 碳酸盐溶解作用的指标16
  • 2、碳酸盐的溶解作用16-17
  • 3、碳酸盐溶解事件的对比与讨论17-22
  • 五 浮游有孔虫与表层海水古温度22-34
  • 1、浮游有孔虫化石群的组合变化反映的温度信息23-27
  • 2、转换函数估算古温度27-29
  • 3、与南海SST的比较29-32
  • 4、频谱分析32-34
  • 六 温跃层深度变化与暖池的不稳定性34-42
  • 1、浮游有孔虫组合和温跃层深度的变化34-36
  • 2、西太平洋暖池区与南海的比较36-39
  • 3、赤道东、西太平洋的比较39-40
  • 4.赤道西太平洋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暖池的变动40-42
  • 七 第四纪西太平洋暖池的阶段性演化和周期性变动42-45
  • 八、结论45-6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西菲律宾海2.36Ma以来古海洋学研究    孙晗杰

南海南部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古气候变化    徐建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360ka来上部水体温度和结构演变    张帅

黄土高原260万年以来东亚夏季风演变信号研究    薛根元;周锁铨;陈旸;郦敏捷;陈红梅;全利红;

第四纪中国热带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黄镇国,张伟强,江璐明

中国热带第四纪气候波动幅度问题    黄镇国,张伟强

南海南部末次冰期晚期以来的表层海水特征变化    付淑清;朱照宇;欧阳婷萍;邱燕;

南海西南部海区近200ka来的动力环境与东亚古季风    陈木宏,颜文,涂霞,郑范,陆钧,陈忠,杨丽红

南黄海中部沉积物微量元素的环境记录研究    杜俊民,朱赖民,张远辉

U_(37)~K,δ~(18)O沉积地层记录:南海北部末次盛冰期以来SST和海面变化    卢冰,周怀阳,陆斗定,章伟艳,朱纯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MIS 7期以来的古生产力变化:类ENSO式过程的响应    赵京涛;李铁刚;常凤鸣;李军;

暖池区1.53Ma以来上层海水变化的颗石藻证据    刘传联,张拭颖,金海燕,翦知湣

浅谈浮游有孔虫群落海水古温度估算    王晓燕;李保华;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记录的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    刘冬雁

西菲律宾海2.36Ma以来古海洋学研究    孙晗杰

西北太平洋北赤道流分叉处37ka BP以来的高分辨率古海洋记录    陈双喜

南海北部陆坡区沉积矿物学记录及其构造和古环境意义    黄杰

南海北部陆坡MIS5以来的古环境记录    刘伟

末次冰期以来南沙海区古环境演变研究    侯红明

太平洋暖池区深海沉积物中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    曾润颖

苏北盆地兴化钻孔近3Ma环境变化记录研究    舒强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尕斯库勒湖钻孔记录的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于永涛

最近1.2Ma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地表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王勇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A剖面的粒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王玲

苏门答腊海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季风上升流活动记录    赵悦

渭河陇西段早更新世河流阶地研究    吉亚鹏

神农架高海拔洞穴石笋古气候记录    刘殿兵

末次冰期北京西山黄土中高分辨率的植被演化过程研究    于涛

长江口第四纪地层划分及环境演变    李智勇

深海沉积物中细菌对有机碳源的反应:细菌群落和酶活的变化    曾湘

热带太平洋深海硫酸盐还原菌与酵母菌的多样性与生理生态特征研究    骆祝华

苏北盆地兴化钻孔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气候环境记录    卫艳

3.0~2.0Ma B. P.南海南部深海沉积物孢粉记录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袁金红

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对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强度的影响    孙即霖;韦冬妮;李永平;

关于ENSO本质的进一步研究    李崇银

南海晚更新世深海岩心的微体古生物、碳酸盐和氧同位素记录    李粹中

南海混合层年循环特征    施平,杜岩,王东晓,甘子钧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徐建,黄宝琦,陈荣华,张富元

南海中部浮游有孔虫通量的季节变化    陈荣华,翦知,郑玉龙,陈建芳

暖池区1.53Ma以来上层海水变化的颗石藻证据    刘传联,张拭颖,金海燕,翦知湣

南沙海区晚第四纪浮游有孔虫演化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李保华,赵泉鸿,陈民本,翦知湣,汪品先

中更新世撞击事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南海ODP 1144站的高分辨率记录    赵泉鸿,翦知湣,成鑫荣,刘志飞,徐建,夏佩芬

浅谈浮游有孔虫群落海水古温度估算    王晓燕;李保华;

25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古海洋学研究    路波

黑潮流系与暖池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研究    孙荣涛

南海ODP1143站有孔虫稳定同位素揭示的上新世至更新世气候变化    田军

360ka以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古环境演化    王海霞

西太平洋暖池区中更新世以来古海洋学研究    唐正

日本南海海槽中更新世以来颗石藻组合及其意义    林凌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徐建,黄宝琦,陈荣华,张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