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川西北地区中坝气田雷口坡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30:07
热度:

川西北地区中坝气田雷口坡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摘要】:中坝气田位于川西气区北部,主要产层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三段,但其雷口坡组三段气藏的气源目前还没有

【摘要】:中坝气田位于川西气区北部,主要产层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三段,但其雷口坡组三段气藏的气源目前还没有定论。基于此,全面分析了中坝气田雷口坡组天然气组分和碳、氢同位素组成,并选取中坝气田须家河组煤成气、河湾场气田二叠系茅口组和长兴组以及三叠系飞仙关组油型气、川东北飞仙关组油型气与之进行对比。中坝气田雷口坡组天然气总体显示干气特征,干燥系数大都在0.97附近,H2S和CO2含量较高。中坝气田雷口坡组天然气中烷烃气碳、氢同位素组成与中坝须家河组、河湾场气田及川东北飞仙关组天然气的同位素组成都有明显差异,乙烷碳同位素组成较河湾场气田、川东北飞仙关组天然气重,而甲烷碳同位素组成较川东北飞仙关组天然气轻。甲烷氢同位素值在-140‰左右,比川东北飞仙关组油型气普遍低约20‰,而高于中坝须家河组煤成气约30‰。综合天然气组分,碳、氢同位素及轻烃和汞的特征分析认为中坝气田雷口坡组天然气以二叠系油型气为主,混有部分须家河组煤成气,且受TSR作用改造。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中坝气田 雷口坡组 天然气碳、氢同位素 来源
【基金】: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青年基金(编号:2010-A-26-05)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级项目(编号:2011Y-002)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0引言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之一,共划分为4个油气聚集区:川东气区、川南气区、川西气区和川中油气区[1]。中坝气田位于川西气区北部,主要产气层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三段。关于须二段气藏的来源,前人[2-8]普遍认为来自于须家河组陆相烃源岩,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谢增业,田世澄,李剑,胡国艺,李志生,马成华

四川盆地天然气特征及气源    朱光有;张水昌;梁英波;马永生;戴金星;李剑;周国源;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高含H_2S天然气TSR成因的同位素证据    朱光有;张水昌;梁英波;戴金星;李剑;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煤系地层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    王世谦,罗启后,伍大茂

川西坳陷天然气地球化学及成藏特征    秦胜飞;陶士振;涂涛;魏小薇;宋明玮;

中坝煤型气气藏的形成及特征研究    张子枢

不同成因天然气的氢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进展    王晓锋;刘文汇;徐永昌;张殿伟;张建勇;

川西北广旺地区二、三叠系烃源岩评价及气源初探    蔡开平,王应蓉,杨跃明,张荣曾

牌号煤的演化特征与油气形成的关系    阳垂洲

四川盆地油气藏主要特征    向鼎璞

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系统及勘探选区    赵宗举,朱琰,徐云俊

安徽省主要煤种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煤成气的关系    刘朝林,姚志温,吴德云

有机质演化与沉积矿床成因(Ⅱ)——煤成烃类与层控矿床    傅家谟,刘德汉

天然气的混合类型及其判识    刘文汇,徐永昌

天然气碳同位素部分反序与乙烷碳同位素特征的模拟研究    郑建京,吉利明,孟仟祥

两元混合天然气定量研究新方法    程付启,金强

川东北飞仙关组高含H_2S气藏特征与TSR对烃类的消耗作用    朱光有;张水昌;梁英波;马永生;周国源;戴金星;

甲烷及其同系物δ~(13)C值反序排列特征的数值模拟与非生物成因天然气藏探讨    李春园,王先彬,夏新宇

混源天然气的混源比例判识方法    金强;程付启;刘文汇;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系潜山含油气性研究    顾乔元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的生烃动力学及其分子特征研究    付少英

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系煤成烃成藏作用研究    何会强

含硫化氢气井酸化中的控硫控铁及酸化压裂技术研究    陈红军

松辽盆地深层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次生孔隙形成热力学机制    赵国泉

中国典型含煤盆地镜质组结构特征及生烃、同位素动力学研究    刘大永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源及含油气系统分析    张敏

松辽盆地滨北烃源条件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    王跃文

碳酸盐岩气藏损害描述及应用研究    何健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天然气生成动力学模拟与成藏研究    田辉

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可能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    王杰

神山侏罗系褐煤生烃模拟实验研究    贺建桥

天然气生成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作用研究    李吉君

川西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研究    曾德铭

天然气碳同位素分馏作用及其在徐家围子地区的应用    徐立恒

油裂解成气实验产率特征及成烃动力学研究    郭春萍

川中上三叠统香溪群岩性气藏形成条件与聚集规律研究    姜均伟

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烃源岩和原油中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组成研究    王彦美

川中西北部香溪群地质综合评价及勘探目标选择    李俊良

磨溪构造须家河组气藏地质评价及目标选择    翟中华

中原,华北油气区《煤型气》地化特征初探    徐永昌,沈平

下扬子地区中、下三叠统青龙群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    冯增昭,吴胜和

中国最古老的气藏——四川威远震旦纪气藏    徐永昌,沈平,李玉成

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    王兴志,穆曙光,方少仙,黄继祥,侯方浩

川东北飞仙关组高含H_2S气藏特征与TSR对烃类的消耗作用    朱光有;张水昌;梁英波;马永生;周国源;戴金星;

天然气中硫化氢硫同位素组成及沉积地球化学相    沈平,徐永昌,王晋江,王兰生

四川盆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黄籍中

再论四川盆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黄籍中

中国陆相成因天然气同位素组成特征    沈平,徐永昌

煤型气碳同位素演化二阶段分馏模式及机理    刘文汇,徐永昌

川西凹陷雷口坡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意义    刘伟;徐争启;张成江;尹观;杨治;柳建新;陈翔;

川中-川南过渡带雷口坡组沉积相特征    吴小庆;赵路子;黄亮;丁熊;唐青松;

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古岩溶储层特征    葛海波;傅恒;李满仓;仝燕;

四川盆地中南部雷口坡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秦川;刘树根;张长俊;龚昌明;赵异华;邱文彬;汪华;

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储层综合研究    范春华;

川东北Y地区雷口坡组古岩溶辨识标志    刘雁婷;傅恒;陈骥;刘欣;达丽亚;

贵州赤水地区中、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    叶素娟

时频分析技术及其在识别含气层中的应用——以川中某地区雷口坡组雷3含气层为例    田仁飞;曹俊兴;方磊;

川中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古岩溶储层研究    汪华;刘树根;王国芝;张长俊;秦川;邱文彬;

川东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林良彪;陈洪德;朱利东;徐胜林;钟怡江;

川西北地区雷口坡组沉积相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曾德铭;王兴志;宋章强;

川西龙门山造山带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前景    李书兵;罗啸泉;陈洪德;赵锡奎;陈昭国;陈兰;

印支、燕山运动对四川三叠纪(钾)盐盆地的控矿和改造    蔡本俊;

西南地区三叠系盐矿床类型及分布规律    蔡本俊;

四川峨眉中、下三叠统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张继庆;

川25井富钾卤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找钾指示意义研究    王东升;赵迎昌;侯定远;魏宪生;

四川东部发现浅层杂卤石钾盐矿床    

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特征    张景华;黄建国;

马湖成因探讨    曹俊;陈斌;郭建强;

四川峨眉龙门洞剖面中、下三叠统岩石特征及沉积相分析    张继庆;

气田盆景——窦圌山    牟驱

南方勘探扎实推进力争突破    王孝祥

川东北地区立体勘探获突破    记者 王孝祥 通讯员 张国常

川西坳陷中北部三叠系雷口坡组—马鞍塘组储层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    秦川

四川盆地中西部中三叠统天然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研究    汪华

龙门山前缘大圆包地区构造特征及成藏条件    钟勇

川西地区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地质条件研究    许国明

川东北地区河坝构造工程地质特征及钻井对策研究    杨志彬

川西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    陈昭国

川东北长兴期—须家河期构造—沉积演化    钟怡江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其对震旦系成藏的控制    许海龙

四川盆地西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性层序地层研究    陈玉

川西凹陷平落构造区雷口坡组锶同位素地质演化特征    陈多

川西坳陷中段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特征    米色子哈

川中龙女寺—磨溪地区雷口坡组雷四~雷三段古岩溶储层研究    李德星

川西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研究    曾德铭

川西坳陷中段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特征研究    揭君晓

龙门山北段地下水动力特征及油气保存条件研究    程建

四川蓬安地区构造特征研究    胡申光

川中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特征    秦川

四川盆地下、中三叠统富钾卤水储层地球化学特征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