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雾的宏观物理特征分析及消暖雾催化剂的室内实验研究
北京地区雾的宏观物理特征分析及消暖雾催化剂的室内实验研究【摘要】:雾灾严重影响航空海陆交通运输。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交通繁忙,工业众多,国家重大政治文化活动也很多,雾灾所造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426.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第一章 绪论10-22
- 1.1 雾的基础知识10-12
- 1.1.1 雾的定义10
- 1.1.2 雾的分类10-12
- 1.1.3 雾的形成途径12
- 1.2 雾的宏观物理特征12-13
- 1.3 雾的微观物理特征13-16
- 1.4 雾灾的危害16
- 1.5 北京地区开展人工消雾的必要性16-17
- 1.6 人工消雾理论依据17-18
- 1.6.1 人工消雾的基本原理17
- 1.6.2 人工消除暖雾的原理17
- 1.6.3 人工消除冷雾的原理17-18
- 1.7 人工消雾历史回顾18-19
- 1.7.1 国内进展18
- 1.7.2 国外进展18-19
- 1.8 自1999 年以来消雾技术方面的进展19-20
- 1.9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20-22
- 第二章 北京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分析22-29
- 2.1 引言22
- 2.2 年际分布22
- 2.3 月际分布22-24
- 2.3.1 总的雾日月分布22-23
- 2.3.2 冷暖雾在各月的分布情况23-24
- 2.4 雾按能见度分档24
- 2.5 形成时间24-25
- 2.6 雾的持续时间25-26
- 2.6.1 暖雾的持续时间分布25
- 2.6.2 冷雾的持续时间分布25-26
- 2.6.3 各月雾的平均持续时间分布26
- 2.7 雾形成时的温湿度特征26-27
- 2.8 雾的风速风向27-28
- 2.9 雾层的高度分析28
- 2.10 本章结论28-29
- 第三章 北京一次持续四天的大雾宏观物理特征分析29-38
- 3.1 边界层探测资料说明29-30
- 3.1.1 资料来源29
- 3.1.2 系留气球探测系统设备情况29
- 3.1.3 系留气球探测资料说明29
- 3.1.4 探测情况说明29-30
- 3.2 天气背景分析30
- 3.3 11 月30 日大雾的宏观物理特征30-35
- 3.3.1 11 月30 日大雾能见度的变化30-31
- 3.3.2 11 月30 日大雾生成阶段的宏观特征31-32
- 3.3.3 11 月30 日大雾持续阶段的宏观特征32-35
- 3.4 12 月2 日大雾的宏观物理特征35-37
- 3.4.1 12 月2 日大雾能见度的变化35
- 3.4.2 12 月2 日大雾生成阶段的宏观特征35-37
- 3.4.3 12 月2 日大雾持续阶段的宏观特征37
- 3.5 本章结论37-38
- 第四章 2006年秋末冬初北京地区两次大雾的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分析38-44
- 4.1 探测资料说明38
- 4.2 天气实况38
- 4.3 天气背景分析38-39
- 4.4 起雾时的温度场特征39-41
- 4.5 起雾时相对湿度场的特征41-42
- 4.6 雾的液态水的含量42-43
- 4.7 本章结论43-44
- 第五章 一种新型消暖雾催化剂与传统吸湿性催化剂消雾性能的室内对比实验研究44-55
- 5.1 引言44
- 5.2 实验目的44
- 5.3 实验方案44
- 5.4 所用催化剂44-46
- 5.4.1 催化剂尺度44-45
- 5.4.2 催化剂的存放45
- 5.4.3 催化剂的粉碎45-46
- 5.5 实验条件与实验步骤46
- 5.5.1 实验条件和测量仪器46
- 5.5.2 实验步骤46
- 5.6 实验结果及分析46-54
- 5.6.1 空白实验46-47
- 5.6.2 催化实验结果分析47-54
- 5.7 本章结论54-55
- 第六章 利用新型消暖雾催化剂 RC/XW进行消雾的外场试验结果分析55-60
- 6.1 天气背景介绍55
- 6.2 作业情况介绍55-56
- 6.3 消雾催化剂性能的介绍56
- 6.4 消雾试验前后雾的宏观条件变化56-58
- 6.4.1 温度廓线的变化56-57
- 6.4.2 相对湿度廓线的变化57
- 6.4.3 地面能见度的变化57
- 6.4.4 雾顶高度的变化57-58
- 6.5 消雾试验结果分析58-59
- 6.5.1 消雾试验结果58
- 6.5.2 消雾试验失败的原因分析58-59
- 6.6 试验中的不足与可能的改进方法59-60
- 第七章 加热法消暖雾所需能量的计算60-62
- 7.1 引言60
- 7.2 加热法消暖雾60-61
- 7.3 本章结论61-62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62-65
- 8.1 主要结论62-63
- 8.2 讨论63-65
- 8.2.1 催化剂室内实验结论的限制63
- 8.2.2 实施外场播撒催化剂消雾作业应考虑的问题63
- 8.2.3 加热法消暖雾能量的计算63
- 8.2.4 适合北京地区的消雾方法63-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0
- 个人简历7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西南地区和长江下游雾的时空分布和物理结构 李子华,仲良喜,俞香仁
重庆市区冬季热岛和湿岛效应的研究 李子华,唐斌,任启福
地面辐射雾和低层云对夜间边界层影响的数值研究 张福深,周明煜,吕乃平
辐射雾发展的爆发性特征 李子华,黄建平,孙博阳,彭虎
考虑湿度影响的城市气溶胶夜晚温度效应 李子华,涂晓萍
青岛海雾雾滴谱与含水量观测与分析 徐静琦,张正,魏皓
重庆市区冬季雾的宏微观结构及其物理成因 李子华,张利民,楼小凤
重庆市区冬季雾滴谱特征 李子华,吴君
国外人工消雾情况 云军;
苏联人工影响天气近况——访苏笔记 胡志晋;
湖南东江水库流域水汽特征及人工增雨潜力分析 张中波;唐林;王治平;
层积云和高层云中大云滴浓度和谱宽的对比分析 李金玉;王旭;
湖南大雾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姚蓉;戴泽军;傅承浩;陈静静;刘剑科;
GPS/MET与气象卫星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比较 牟凤军;官莉;
广东省茂名市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谢韶;庞晓宇;苏小山;萧飞;
重庆市夏季气温及热岛效应分析研究 赵伟;
雾微物理特征的研究进展 周建玮;李磊;王咏青;
南京地区1次大雾过程中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研究 徐姝;魏鸣;
利用温度露点差判别沈阳地区云体的统计分析 田广元;田鹏波;陈刚;胡伟;
福州地区太阳辐射特征及日总辐射计算模型 任赛赛;陈渭民;文明章;
广义延拓插值法在CAPS虚拟卫星定位中的应用 杜晓辉;施浒立;裴军;胡正群;
一次冬季黄东海海雾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徐杰;黄宁立;过霁冰;
WRF模式中不同参数化方案对沪宁高速公路浓雾过程的模拟对比 王佳;严明良;盛也;缪启龙;郭人杰;王群;
基于多传感器的天气现象综合识别方法初探 刘西川;高太长;刘磊;杨树臣;
基于光学方法测量降水的关键技术研究 高太长;刘西川;刘磊;江志东;
地理信息系统与气象的融合应用 李艳萍;
赤水市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 翁玲;姚正兰;陈宇;
雷达测距误差公式的研究 闫雷兵;高银浩;张素君;田丰庆;
江苏省1961-2007年雾的演变规律及特征分析 杜坤;魏鸣;许遐祯;项英;
城市发展对雾的影响 李子华;
雾天降质图像增强方法研究及DSP实现 许志远
微波调制测风激光雷达新方法和激光雷达测量温度关键技术的研究 毕德仓
多陆面模式、多驱动场对新疆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研究及结果集成 刘金婷
长沙市城区热岛成因及绿地系统缓解热岛效应研究 吴耀兴
沪宁高速公路低能见度浓雾特征及其数值模拟研究 严明良
南京冬季雾宏微观物理结构的观测研究 刘端阳
区域大气边界层内气溶胶粒子的单颗粒法解析 牛红亚
植被护坡根系固土及坡面侵蚀机理研究 王华
全天空大气重力波成像仪研究 涂翠
平流层浮空器的热特性及其动力学效应研究 李德富
去除薄雾的图像恢复与增强算法研究 单冬冬
基于GPRS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的设计与实现 刘兴丽
高压输电塔风雨振响应分析及风洞试验研究 唐顺勇
不同天气下的天空散射光偏振特性研究 邹晓辰
MODIS遥感中国东部海区气溶胶光学厚度与现场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 李栋
高压系统影响下黄海海雾的形成机制研究 张守宝
利用卫星数据和地基遥感数据对比分析北极地区云液态水路径 刘爽
省级气象探测资料集成系统设计 华连生
城市热岛变化特征及其与下垫面之间的关系 王莹莹
变桨控制技术在阜新风电场生产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童娇宇
包含详细微物理过程的一维辐射雾模式 彭虎;李子华;
工业区与非工业区辐射雾水的化学组成 黄玉生,郭慧光,刘富兴
西南地区和长江下游雾的时空分布和物理结构 李子华,仲良喜,俞香仁
重庆市区冬季热岛和湿岛效应的研究 李子华,唐斌,任启福
典型辐射送温生消过程中的爆发性特征 赵德山,洪钟祥
地面辐射雾和低层云对夜间边界层影响的数值研究 张福深,周明煜,吕乃平
长江上空辐射雾的数值研究 钱敏伟,雷孝恩
中国东部若干地区大气气溶胶虚折射指数特征 胡欢陵,许军,黄正
对流层气溶胶和云的大气辐射加热特征 申绍华
重庆雾的二维非定常数值模拟 张利民,李子华
1994年冬季洛阳机场天气之特点 李新芳,王军伟,甘小燕
桂林机场雾的天气统计特征分析及预报初探 阳志松
西双版纳地区冬季辐射雾的初步研究 黄玉生,许文荣,李子华,樊玲,黄文娟
洛阳机场辐射雾的预报 陈静
两次小概率事件分析与雾预报经验公式的修正 巩敏莹
咸阳机场两次能见度突变天气的对比分析 高洁,刘仙婵
首都机场大雾的分类特征和统计分析 李秀连;陈克军;王科;梁爱民;申红喜;
人工神经元网络在辐射雾预报中的应用 梅珏
广汉机场冬半年辐射雾的预报 陈华利,程劲松
本溪地区辐射雾的预报 张晓飞;费良玉;
北京地区高速公路能见度气候特征 孟燕军;赵习方;王淑英;徐晓峰;
北京地区1105大雾天气的成因和影响分析 赵娜;马小会;邓长菊;
宽带消光法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变化特征分析 宗雪梅;邱金桓;王普才;
北京地区一次典型大雾过程水汽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程丛兰;李青春;
虹桥机场能见度变化特征的统计分析 阎凤霞;
2007年北京秋冬季雾中气溶胶特征 黄梦宇;张蔷;刘建忠;
北京地区局地雾系留艇探测资料分析 刘建忠;嵇磊;张蔷;刘丰;金永利;田海军;
北京一次持续四天的大雾宏观物理特征分析 高建秋;
华北区域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 冯涛;李迅;
郑州市气溶胶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关系初探 田宏伟;杜子璇;邓伟;申占营;
人工消雾还难以实现 本报记者 宋开文
呼和浩特6月首次出现沙尘天气 记者 翁浩
国家气象中心首次开展沙尘落区及能见度预报 记者 王德民
浓雾给我省交通“添乱” 刘晓东
关键是提高官员财产“能见度” 张贵峰
谨防锋面雾蒙眼 陈钟云 吴展云
气象相伴 平安同行 本报记者 王兵 张脉惠 通讯员 王珏
封测业订单能见度模糊 旺季效应恐递延 赵凯期 DigiTimes
第一时间闯灾区 梁宏涛 特约记者 李翔
“明天能见度”以后也能预报 记者 殷磊 通讯员 王美娜
北京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遥感估算与景观格局优化预测 郭伟
北京地区种植业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 周宪龙
北京地区汉坦病毒宿主动物生态学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江佳富
温和的渐进之路-以民初北京地区中国画传统派画家为中心的考察 杭春晓
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 许潇锋
北京市沙化土地现状评价及其防治策略研究 张国祯
大气气溶胶对能见度、云和降雨的影响机制 林燕芬
北京地区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王宏
广州灰霾期间气溶胶物化特性及其对能见度影响的初步研究 谭吉华
黄、渤海海雾遥感辐射特性及卫星监测研究 郝增周
北京地区雾的宏观物理特征分析及消暖雾催化剂的室内实验研究 高建秋
自驾车旅游者行为研究 刘婧媛
1901—1911年北京地区中学教育研究 李静
北京地区野生大豆(G.soja)遗传多样性研究 严茂粉
基于CITYgreen模型的北京市建成区绿地生态效益分析 胡赫
北京地区屋顶绿化地被植物的抗逆性研究 周伟伟
董事会治理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张考考
观鸟旅游者行为研究 李玲
北京地区棚栽台湾青枣品种对比研究 胡伟娟
北京地区保护野生动物损失价值评估 靳珂珂
上一篇: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电气设计与分析
-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对深层天然气的控制作用2024-08-19
-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和特征2024-08-19
-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HQ-1PC沉积物孔隙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意义2024-08-19
-
中国陆上天然气地质特征与勘探领域2024-08-19
-
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体系中自生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探讨2024-08-19
-
青海省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基本地质特征2024-08-19
-
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及其基本特征2024-08-19
-
模拟气候变暖温度特征对麦长管蚜种群动态影响2024-08-19
-
CO_2和天然气与原油间的界面特征比较2024-08-19
-
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DK-8孔岩芯顶空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运移指示意义2024-08-19
-
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岩性和分布特征2024-08-19
-
四川盆地大中型天然气田分布特征与勘探方向2024-08-19
-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沉积物中孔隙水硫酸盐梯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意义2024-08-19
-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的速度特征2024-08-19
-
成都凹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天然气运移特征与富集主控因素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