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印度洋偶极子状增暖趋势及其形成机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9:20
热度:

印度洋偶极子状增暖趋势及其形成机制【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观测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海洋中表现出最突出的增暖趋势。本文综合利用观测资料、IP

【摘要】: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观测表明印度洋在全球海洋中表现出最突出的增暖趋势。本文综合利用观测资料、IPCC模式输出以及系统的海-气耦合模式敏感性实验来研究印度洋增暖趋势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其形成机制。观测资料分析显示二十世纪热带印度洋产生了类似于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表现为赤道西印度洋增暖多,赤道东南印度洋增暖少。IPCC-AR4多模式模拟表明这种偶极子状的增暖趋势将在21世纪持续下去。已有的一些研究猜想认为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水循环改变而使得Walker环流减弱所导致。 本论文利用海-气耦合模式FOAM来进行全球变暖背景下一系列敏感性实验,提出了新的不同观点:伴随全球变暖,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增大,引起了热带印度洋强对流中心北移,产生反气旋异常风场,诱发了赤道东风异常,从而导致了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局地的海气耦合正反馈机制维持了此增暖趋势,从而调节了热带大气环流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而Walker环流的减弱主要是由于热带海-气耦合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直接由全球增暖水循环改变所导致。 本文还利用IPCC-AR4多模式和FOAM模式模来研究全球变暖场景之后亚洲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改变存在着一种对立现象的机制。利用FOAM模式,通过系统改变海洋增暖信号,表明季风环流的减弱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加强了中上层大气的变暖从而降低了印度洋和亚洲大陆中上层大气的经向热梯度而引起的;季风降水的增强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增加了海洋上空的水汽量,通过夏季风的输送增多了东南亚大陆的水汽含量,从而加强了亚洲夏季风的降水,研究还发现太平洋的增暖在亚洲夏季风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中起到了抑制的作用。 【关键词】:热带印度洋 全球变暖 偶极子增暖趋势 亚洲夏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P46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0 引言9-17
  • 0.1 热带印度洋研究的意义9-10
  • 0.2 热带印度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0.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12-14
  • 0.4 附图14-17
  • 1 数据资料和处理方法17-21
  • 1.1 数据来源17-19
  • 1.1.1 观测数据17
  • 1.1.2 模式数据17-19
  • 1.2 数据处理方法19
  • 1.3 指数的定义及区域的选取和划分19-21
  • 2 资料分析结果21-26
  • 2.1 观测结果21
  • 2.2 IPCC-AR4 模式结果21-23
  • 2.3 小结23-24
  • 2.4 附图24-26
  • 3 热带印度洋正偶极子状增暖趋势的物理机制分析26-34
  • 3.1 已有的观点26
  • 3.2 海气耦合全球变暖场景FOAM-2CO226-28
  • 3.3 热带海-气耦合的作用28
  • 3.4 热带纬向海温梯度的作用28-29
  • 3.5 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29
  • 3.6 全球变暖下水循环变化29-30
  • 3.7 小结30-31
  • 3.8 附图31-34
  • 4 亚洲夏季风环流与降水相对立变化的物理机制分析34-50
  • 4.1 已有的观点34-35
  • 4.2 热带海-气耦合作用35-37
  • 4.3 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37-38
  • 4.4 海洋系统增暖的影响38-40
  • 4.5 太平洋增暖的作用40-42
  • 4.6 降水增多的机制分析42-43
  • 4.7 小结43-44
  • 4.8 附图44-50
  • 5 全篇结论与展望50-52
  • 5.1 附图51-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57
  • 个人简历57
  • 发表的学术论文5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淮北平原1966~2007年蒸发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柏菊;向龙;王振龙;金光炎;余钟波;

气候变化对寒区水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邵春;沈永平;张姣;

A Coupled Model Study on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IPCC SRES Scenarios    

Impact of Global SST on Decadal Shift of East Asian Summer Climate    付建建;李双林;罗德海;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Pacific-North American Teleconnection Pattern and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宋洁;李崇银;周文;潘静;

A Comparison of Polar Vortex Response to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 Warming    李双林;

Multi-model Projection of July–August Climate Extreme Changes over China under CO_2 Doubling. Part I: Precipitation    李红梅;冯蕾;周天军;

Quantifying the Response Strength of the Southern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to Indian Ocean Warming in Austral Summer    LI Shuanglin;CHEN Xiaoting;

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主模态的长周期变化及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    郑小童

AO/NAO与ENSO的联系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左金清

大气环流圈变化特征以及与ENSO的关系    马杰

海温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及冬季风年际变异的影响    付建建

广义平衡反馈方法及其在研究海洋对大气反馈中的初步应用    温娜

我国内陆干旱区过去千年来湿度变化的摇蚊记录及其对比    陈建徽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增暖对北半球冬季气候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楚翠姣

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气候变化和径流特征研究    金爽

东亚冬季气温与中高纬大气环流和外强迫异常的联系    杨柳妮

北京地区长期增暖中的一个减缓期    钱维宏;李进;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气温的区域变化    陈权亮;任景轩;晁华;倪长健;熊光明;

上海夏季高温预测的相空间神经元方法    沈愈;胡建龙;

气候变暖对我国不同地区粮食产量影响不一    

气候真的在变化吗?    华凌

“千年极寒”,离咱洛阳有点远    本报记者 石蕴璞 通讯员 张俊洁

杭州今年平均气温将创新高    通讯员 木美丽记者 杜悦

印度洋偶极子状增暖趋势及其形成机制    孟素婧

中国东南部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增暖的影响分析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