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全球变暖与国际贸易体系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8:44
热度:

全球变暖与国际贸易体系【摘要】:据国际机构IPCC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当今社会对国际事件的关注中,朝核危机、美伊战争等热点焦点都不及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关注。没有哪个国际事件能像全球变暖

【摘要】: 据国际机构IPCC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当今社会对国际事件的关注中,朝核危机、美伊战争等热点焦点都不及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关注。没有哪个国际事件能像全球变暖一样如此深刻地影响人类健康和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然而关注国际上的多边环境协议时我们发现,全球变暖问题与国际贸易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旨在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看起来却更像是部国际贸易法。通过国际贸易体系来应对全球变暖变得十分重要,两者的双向互动关系也为这一思路提供了可行性。 本文力图在公平合理的原则下,提出通过国际贸易体系应对全球变暖,同时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对后京都时代的气候制度安排提出参考建议和改进措施,旨在将全球变暖问题更好的融入国际贸易体系中,实现气候与贸易的共同发展。 本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束语三个部分。 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全球变暖问题以及人们为应对这一问题所做的努力和达成的一系列协议,也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一些研究成果。 正文部分基于大量研究成果对全球变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和细化分析,为通过国际贸易体系应对全球变暖的可行性打下基础。对国际上与贸易有关的三大减排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及评析,探讨了各自的适用条件以及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通过对各国实际排放情况及国情的分析确定了历史累计标准为划分各国减排责任的唯一合理标准,并在此标准下讨论了各减排措施的应用。论述了通过加大部分部门的贸易开放减缓并适应全球变暖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分析了实现国际贸易与气候协调发展的体制保障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结束语部分主要陈述了本文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的结论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在全球变暖趋势不可逆转或短时期内无法逆转的情况下,通过国际贸易体系积极主动的适应全球变暖十分重要,也是可行的,新贸易模式就是对全球变暖的经济适应。历史累计标准应该作为划分各国减排义务的唯一合理选择,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在此标准下应该允许烟尘排放税系统中各国的差别税率,烟尘排放税可由各国率先在国家层面上积极实施。排放权交易体系是明确各国减排水平并在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实现联合减排的有力工具,但实现该体系世界范围内的衔接十分困难,且在操作上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应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排放权,保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发达国家可利用自身经济及技术优势,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和“抵消”项目等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同时扩大自身排放权。在目前甚至一定时期内没有“碳泄漏”发生的情况下,边界调整措施只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借口,且操作上可行性低,成本高,执行过程复杂,短时期内不应该予以实行。即使以后需要其作为前两种措施的补充而实施时,也要经过WTO及UNFCCC联合成立的专家团认定。欧盟及北美应该降低其陆地运输的比例以降低贸易运输的温室气体排放。 【关键词】:全球变暖 国际贸易体系 温室气体减排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3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导论10-12
  • 1.1 选题意义10
  • 1.2 文献综述10-11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11-12
  • 第二章 全球变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12-18
  • 2.1 国际贸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12-16
  • 2.1.1 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12-13
  • 2.1.2 规模效应13
  • 2.1.3 结构效应13-14
  • 2.1.4 技术效应14
  • 2.1.5 三种效应的关系及环境Kuznets 曲线14-16
  • 2.2 全球变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6-18
  • 2.2.1 全球变暖可能改变国际贸易模式16-17
  • 2.2.2 全球变暖可能增加国际贸易的脆弱性17-18
  • 第三章 与国际贸易体系有关的各种减排措施18-34
  • 3.1 烟尘排放税18-19
  • 3.2 排放权交易体系19-25
  • 3.2.1 适用范围20-21
  • 3.2.2 排放权的分配21-23
  • 3.2.3 各种排放权交易体系间的连接及“碳抵消”项目23-24
  • 3.2.4 其他特点24-25
  • 3.3 边界调整政策25-30
  • 3.3.1 基本原理:竞争力效果和碳泄漏25-27
  • 3.3.2 关键特征27-28
  • 3.3.3 边界调整的实际困难28-30
  • 3.4 三种减排措施的环境效果30-34
  • 3.4.1 直接效果30-31
  • 3.4.2 间接效果31
  • 3.4.3 减排措施实际绩效的评价31-34
  • 第四章 通过国际贸易体系应对全球变暖的思路34-49
  • 4.1 划分减排责任的标准34-38
  • 4.1.1 碳等价物标准34-36
  • 4.1.2 人均排放标准和历史累计标准36-38
  • 4.2 历史累计标准下各减排措施的应用38-41
  • 4.2.1 烟尘排放税系统的应用38-39
  • 4.2.2 排放权体系的应用39-40
  • 4.2.3 边界调整措施的应用40-41
  • 4.3 贸易运输的减排41-42
  • 4.4 贸易开放对减缓及适应全球变暖的贡献42-46
  • 4.4.1 加大绿色产品和技术的贸易开放以减缓全球变暖42-44
  • 4.4.2 加大农业部门的贸易开放以适应全球变暖44-46
  • 4.5 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相互支持的体制保障46-49
  • 4.5.1 多边环境协议和国际贸易规则的相互协调46-47
  • 4.5.2 促进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金融机制47-49
  • 第五章 结束语49-55
  • 5.1 结论及建议49-50
  • 5.2 有待解决的问题50-52
  • 5.3 未来的发展52-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59
  • 附录59-6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变    陈洢然

污水处理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化评价及减排研究    李静

温室效应对世界农业贸易的影响    谢杰;朱立志;浦华;

国际上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排放贸易体系    路国强;

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关系新动向    冯相昭;田春秀;任勇;

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庄贵阳;

我国CDM项目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途径探讨    吴慧;邹伏霞;

气候政策的边境税收调节措施与WTO规则的相容性分析    申萌;方钊;

全球治理新试验? 议题互嵌、机制关联和公民社会兴起——以贸易议题和气候变化为例    毛维准;

美国和欧盟碳交易价格的法律规制及其借鉴    董岩;

国际贸易中的产品“隐含碳”法律问题:一个分析框架    申进忠;

发达国家及地区排放权交易的法律研究    李勋;

我国碳排放权定价方式选择——基于Black-Scholes模型检验    张建清;周丽丽;郭荣鑫;

“碳关税”:新型的贸易保护形式    陈洁民;王勤;

欧盟排放交易机制及其成效评析    王伟男;

国际边境碳调整问题研究述评    马建平;

加州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王海华;刘春兰;陈操操;李铮;

加州低碳政策法规及对北京的启示    王海华;刘春兰;陈操操;李铮;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食用油籽贸易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研究    何伟

自由贸易与环境污染:理论分析与中国的实证研究    游伟民

生态现代化与气候谈判    李慧明

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    刘婧

气候变化对中国南方水稻影响的经济分析及其适应策略    朱红根

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研究    于天飞

全球环境话语与联合国全球环境治理机制相互关系研究    蔺雪春

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王伟男

现代环境法的运行机制    孙法柏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    宋艳霞

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研究    李晓芬

基于社区的森林碳汇交易机制研究    王静

公共资源交易问题—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研究    言彦

国际碳排放贸易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对策    范静

欧盟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姜卓青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    毛子熙

2001-2010美国气候外交分析    朱光强

国际贸易与我国工业CO_2排放的实证研究    章莉莉

国际气候制度及其贸易措施框架研究    闫碘碘

法经济学视角下环境刑事立法问题研究    宗茜倩

污水处理厂水泵应用与节能改造    蔡芝斌;张志峰;奚晓东;宋华龙;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

解释结构模型在投入产出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应纪来,李炳军,胡知,贾勇,刘新萍

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国出口贸易向低碳经济转型    闫云凤;杨来科;

能源约束条件下我国贸易出口结构的调整    程治;黄蕙萍;

应对国际CO_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    刘燕华;葛全胜;何凡能;程邦波;

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CO_2排放区位转移分析    张晓平;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外贸增长    徐玲

罗茨鼓风机的节能改造    魏龙

中水回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王俊;肖波;魏群;

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安伟

中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马欣

合建式一体化氧化沟水力性能和节能特点研究    俞天明

国际直接投资与自然环境    李进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王金武

特大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    郭运功

我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匡新瑞

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的计算与影响因素结构分析研究    杨会民

大型公建水系统碳排放量化评价及减排关键技术研究    王明晖

探讨中国未来十年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    冯梅;史开国;

基于生产和消费视角的辽宁省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    赵红艳;耿涌;郗凤明;刘竹;董会娟;

碳关税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研究    张沛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转型研究    任燕

我国水稻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杨修,孙芳,林而达,居辉,熊伟

全球变暖将引发冲突 CO_2储存从容应对    宋燕波;

全球变暖:扑向人类的最大杀手    张锐;

全球变暖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阿碧;

全球变暖:你我都是受害者    西罗;

一九八九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警惕!全球变暖    李春华;

全球变暖威胁动植物生存    王艳红;

全球变暖(上)    孙化南

用文字推动环境革命    

全球变暖,你准备好了吗    雷蕾;

胶片与环保    徐冰阳;

大气环流中的能量平衡问题及对全球变暖的可能响应    王万里;刘耀林;蔡述明;邓南圣;侯浩波;周博;王卫国;谢应齐;

稻麦系统作物生产力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概况    张卫建;田云录;张彬;

湖南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    肖洁;李力;

人地关系协调意义下气候保护的模拟研究    张焕波;王铮;郑一萍;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科普问题    刘书越;

全球变暖与青藏高原环境变化    姚檀栋;

湖北地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汪高明;

全球变暖背景下对流性天气影响因子变化特征分析    史文丽;闵锦忠;费建芳;黄小刚;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气象灾害的影响与对策    揭毅;

垃圾处理与气象环境——垃圾对气象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刘志澄;

全球变暖严重影响北极气候    

全球变暖 欧洲环境气候将改变    杨骏

全球变暖带来高度风险    王海峰

随之而来的不只是洪水滔天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

覆巢之下无完卵,全球变暖美国能独自“凉快”?    叶书宏

应对全球变暖发达国家责无旁贷    李学华

既然都说全球变暖,为何今冬还这么冷    

用“节能衫”抗击全球变暖    赵方宇 任荃

气候争论:是什么让地球变暖?    何晨 译

我自太空观云海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

全球变暖对北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    方长芳

全球变暖背景下水循环变化对海洋环流及气候的影响    张丽萍

语言实践、策略与规范传播    谢婷婷

青藏高原腹地新生代生态环境演化研究    王谋

欧亚大气环流与地表气温之间的反馈和相互作用    季明霞

全球变暖风险的国际媒介建构    陈潇潇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变化机理研究    赵海坤

不同CO_2浓度情景下热盐环流的演变    牟林

全球半干旱地区冬季快速增温的观测研究    管晓丹

温带干旱地区近地层CO_2浓度和土壤CO_2通量    高程达

我国应对全球变暖的立法研究    胡富蓉

全球变暖背景下多种资料的高空温度特征分析    谢潇

太平洋环流分析及其在全球变暖下的响应    刘子洲

美日气候外交比较研究    杨锐

全球变暖与国际贸易体系    陈磊

中国外交调整与创新背景下的气候外交    周波

全球变暖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影响的数值模拟    刘芸芸

全球变暖背景下强对流天气形成机理    王文本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海黑潮水文要素分布特征及其与我国气候的关系    吴志彦

应对全球变暖的国际法框架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谢永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