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全球变暖背景下强对流天气形成机理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8:15
热度:

全球变暖背景下强对流天气形成机理【摘要】:本文根据1948年—2008年的NCEP/NCAR月平均资料,日平均资料,全国743站的站点逐日降水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指数数据。

【摘要】:本文根据1948年—2008年的NCEP/NCAR月平均资料,日平均资料,全国743站的站点逐日降水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指数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带通滤波,趋势系数法等统计方法验证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江淮流域下游为暴雨强度增强的最大区域,故本文以此区域的46个连续的站点为代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分别找到了副高面积和强度,极涡的面积和强度几个环流因素。以及强对流降水天气方面的影响因子的变化,即大气中水汽含量、湿空气热含量和不稳定度三个影响因子的年际变化着手。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江淮流域下游暴雨的强度呈显著的上升趋势,亚洲极涡的强度和面积指数与暴雨强度序列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即亚洲极涡强度减弱,则暴雨强度增强;亚洲极涡面积缩小,暴雨强度增强。副高强度和面积与暴雨强度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即副高强度增强,则暴雨强度增强;副高面积扩大,则暴雨强度增强。 其次,暴雨强度存在不同周期的模态,其中9至12年周期模态的影响因子是太阳黑子的活动。线性模态与极涡、副高的面积和强度指数做相关显著程度远远高于原序列。而其他的模态与极涡、副高的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环流指数做相关未通过检验。表明暴雨强度增强主要是通过线性模态起作用的。 最后,从对流天气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了增暖前后江淮流域下游地区6月份强对流降水指数天气方面的影响因子的变化。即大气中水汽含量、湿空气热含量和不稳定度三个影响因子的年际变化情况,然后从天气方面的的角度反映了全球变暖后的环流场的变化通过这些影响因子影响到江淮流域下游暴雨强度的增强。结果表明,全球增暖后,对流层中、高层水汽含量在各月均呈下降趋势,对流层低层水汽含量呈上升趋势;热晗除个别年份外,在700hPa、850hPa、1000hPa三层均有明显增长;大气中不稳定性也显著增强。进而导致极端降水强度和频率的增加。 【关键词】:气候变暖 暴雨强度 环流因子 降水因子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46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研究极端气候事件的意义8-9
  • 1.2 极端降水的研究进展9-14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14-16
  • 第二章 气候资料及分析技术16-22
  • 2.1 资料16-17
  • 2.2 文章中涉及的方法17-22
  • 2.2.1 小波分析17-18
  • 2.2.2 气候倾向率18-19
  • 2.2.3 水汽通量19
  • 2.2.4 不稳定度计算19-20
  • 2.2.5 热焓的计算20-21
  • 2.2.6 极端降水指数的选取21-22
  • 第三章 温度和降水指数的统计分析22-28
  • 3.1 区域选取22-23
  • 3.2 近49年北半球温度变化特征23-24
  • 3.2.1 近49年北半球地面温度时间序列23-24
  • 3.3 江淮流域各极端降水指数在随温度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24-28
  • 3.3.1 各极端降水指数的长期变化特征24-26
  • 3.3.2 降水指数的周期分析26-28
  • 第四章 分析暴雨强度的环流影响因素28-47
  • 4.1 暴雨强度的各个模态28-29
  • 4.2 暴雨强度各个模态与环流指数做相关分析29-30
  • 4.3 关键环流指数的超前相关分析30-33
  • 4.4 对关键环流指数的小波分析33-34
  • 4.5 暴雨强度指数与高度场的相关分析34-36
  • 4.6 暴雨强度指数线性模态与高度场的相关分析36-38
  • 4.7 亚洲极涡强度指数、面积指数与高度场的相关场分析38-41
  • 4.8 副高指数与高度场的相关场分析41-42
  • 4.9 强弱年的合成分析42-46
  • 4.9.1 北半球温度序列变化42
  • 4.9.2 北半球温度指数与环流指数的相关42-43
  • 4.9.3 强弱年高度场风场的合成分析43-46
  • 4.10 本章小结46-47
  • 第五章 对流性天气影响因子的长期变化特征47-54
  • 5.1 水汽含量的变化特征47-49
  • 5.2 大气稳定度的变化特征49-51
  • 5.3 湿空气热焓的变化特征51-53
  • 5.4 本章小结53-54
  • 第六章 文章结论54-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5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    翟盘茂,潘晓华

近5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变化与东半球环流异常    蔡佳熙;管兆勇;高庆九;林昕;钱代丽;

黄河流域近50年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徐宗学;张楠;

索马里急流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半球间水汽输送和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    王会军,薛峰

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对热带大气环流及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陈烈庭

准两年周期振荡在我国月降水量中的表现    黄嘉佑

阿拉伯海—南海海温距平纬向差异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    陈烈庭

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年际变率中的QBO长期变化特征    丁裕国,余锦华,施能

华北汛期降水量变化中年代际和年际尺度的分离    陆日宇

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旱涝    张琼,刘平,吴国雄

中国夏季降水的气候变率及其可能机制研究    王遵娅

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变化及其可能原因的诊断研究    杨晓丹

气候信号检测新方法在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韩雪

昌乐县近49a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马英洁;秦涛;张爱玲;张贵明;于江;

皖东南地区的再生气象资源与开发利用    吴有训,方四清,林向彪,陶曙华,何桂霞,王宪政

盘锦春季旱涝特征分析    曹士民;江和文;员影;杨文艳;迟春艳;钟莉;

鞍山市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阎琦;吴艳青;朱宇;马秀红;崔莉敏;

山西省降水特征和玉米产量变化分析    刘文平;郭慕萍;张爱芝;刘月丽;安炜;茅彧;

我国夏季降水类型初探    李鸾;

辽宁省四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杨文艳;迟春艳;

菏泽市建站以来的气候特征分析    袁旗;李菏民;

河南省不同强度降水变化及对水旱灾害的影响    余卫东;杨君健;朱晓东;

海温与鲁西南旱涝分析及应用    孔莉;

华北中部近45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张爱英;高霞;任国玉;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

中国东部初春水分循环季节推进过程的年代际突变    赵瑞霞;张宏;吴国雄;李伟平;石爱丽;

2010年春季河南一次晚霜冻的成因分析    鲁坦;张永涛;朱玉周;魏璐;

近52年来焦作市降水变化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    张新刚;

气候变暖背景下无锡地区降水的变化    陈潇潇;彭华青;

气候变暖对松江区高温和低温日数的影响分析    荣裕良;马琳;

淮北地区2010年4月异常低温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任曙霞;李菲;宋静;白雪;班欣;朱云凤;

北京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事件的格兰杰检验    张秀丽;郑祚芳;

长江三峡库区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    邹旭恺;张强;叶殿秀;

日本海海平面年际变化及其对ENSO的响应    王天顺

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主模态的长周期变化及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    郑小童

苹果bHLH转录因子MdTTL1对低温诱导花青苷合成和果实着色的多途径调控    谢兴斌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及实例研究    仕玉治

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大气水分收支特征的研究    廖荣伟

鄱阳湖形态特征及其对流域水沙变化响应研究    霍雨

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规律研究    赵军凯

基于MODIS反演重构时间序列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黎治华

潮白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    郑江坤

基于RS和GIS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    曹波

金井河流域径流演变规律研究    王燕娜

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研究    田莹

热带印度洋海温时空特征分析    孙莎莎

青岛近海夏季海雾年际变化的低空气象水文条件分析    白慧

近100年德国四站点极端降水的频数和强度变化趋势以及极值理论分布拟合    杨靖文

初夏85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分析    韩永清

北太平洋局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主模态的比较研究    郭建民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电力和铁路运输业的影响分析    张敬伟

宁夏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李志军

湖南极端降水灾害区划及影响评估    罗焕娟

淮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张爱民,王效瑞,马晓群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

中国西北现代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趋势展望    李栋梁,魏丽,蔡英,张存杰,冯建英,杨青,袁玉江,董安祥

20世纪西北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    宋连春,张存杰

西北地区空中水汽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    俞亚勋,王劲松,李青燕

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秋季降水的影响    张存杰,高学杰,赵红岩

区域气候模式对温室效应引起的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    高学杰,赵宗慈,丁一汇

本世纪西北气候可能转型的依据和原因分析    汤懋苍,高晓清,朱德琴

新疆降水在气候转型中的信号反应    韩萍,薛燕,苏宏超

西北地区近年来内陆湖泊变化反映的气候问题    郭铌,张杰,梁芸

不同时间尺度的因子在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变化中的作用    魏凤英;

全球变化背景下东亚区域气候年代际时空演变的统计—动力特征    施晓晖

近50年宝鸡暴雨气候特征    李建芳;

广东暴雨预警指标及时空分布    王春林;陈慧华;黄珍珠;

用暴雨强度及流量公式计算采区洪峰流量的尝试    夏禄清;童有全;

浅谈“碧利斯”强热带风暴    宁迈进;

浅析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    卓维帅;

暴雨强度公式的图解法    牛叔超,刘月辉

新书《高潮汐:气候危机的真相》评介    叶谦,GLANTZ Michael,McNEELEY Shannon

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是人为造成的    徐娜;

“后天”来了?    晨曦;

全球变暖将延缓十年?    邓雪梅;

全球变暖背景下对流性天气影响因子变化特征分析    史文丽;闵锦忠;费建芳;黄小刚;

大气环流中的能量平衡问题及对全球变暖的可能响应    王万里;刘耀林;蔡述明;邓南圣;侯浩波;周博;王卫国;谢应齐;

稻麦系统作物生产力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概况    张卫建;田云录;张彬;

湖南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    肖洁;李力;

人地关系协调意义下气候保护的模拟研究    张焕波;王铮;郑一萍;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科普问题    刘书越;

全球变暖与青藏高原环境变化    姚檀栋;

湖北地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汪高明;

全球变暖下的极端降水、洪灾与干旱的变化(英文)    Shaw Chen Liu;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气象灾害的影响与对策    揭毅;

全球变暖严重影响北极气候    

全球变暖 欧洲环境气候将改变    杨骏

全球变暖带来高度风险    王海峰

随之而来的不只是洪水滔天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

覆巢之下无完卵,全球变暖美国能独自“凉快”?    叶书宏

应对全球变暖发达国家责无旁贷    李学华

既然都说全球变暖,为何今冬还这么冷    

用“节能衫”抗击全球变暖    赵方宇 任荃

气候争论:是什么让地球变暖?    何晨 译

我自太空观云海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

全球变暖对北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    方长芳

全球变暖背景下水循环变化对海洋环流及气候的影响    张丽萍

语言实践、策略与规范传播    谢婷婷

青藏高原腹地新生代生态环境演化研究    王谋

欧亚大气环流与地表气温之间的反馈和相互作用    季明霞

全球变暖风险的国际媒介建构    陈潇潇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变化机理研究    赵海坤

不同CO_2浓度情景下热盐环流的演变    牟林

全球半干旱地区冬季快速增温的观测研究    管晓丹

温带干旱地区近地层CO_2浓度和土壤CO_2通量    高程达

全球变暖背景下强对流天气形成机理    王文本

我国应对全球变暖的立法研究    胡富蓉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地区降水强度分布结构变化的特征分析    方思达

全球变暖背景下多种资料的高空温度特征分析    谢潇

WRF模式在人工影响暴雨强度中的应用    李宏江

全球变暖下重庆主城区极端天气气候与灾害研究    张忠训

秦巴山区暴雨与地质灾害关系的气候学特征分析    李玉文

近100年德国四站点极端降水的频数和强度变化趋势以及极值理论分布拟合    杨靖文

长江中下游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性评估与预估    卞洁

全球变暖与国际贸易体系    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