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全球变暖环境下陕北、关中、陕南气候变化对比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8:10
热度:

全球变暖环境下陕北、关中、陕南气候变化对比研究【摘要】: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但是,当前在我国,随着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引发气候变暖、干

【摘要】: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但是,当前在我国,随着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引发气候变暖、干旱、暴雨洪涝增多,使得对气候变化再次成为学者甚至政府关注的焦点。 本文选取陕西省气象观测站27个站点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利用相关分析、距平累积距平、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法和地统计分析(利用ArcGIS对数据进行插值)等方法,从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两方面,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陕西三大地区年均温、年均降水的总体变化研究,以及对三地区各季气温、降水变化的对比研究,以期找出各区域气候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情况,所得结论如下: 关于气温:时间上(1)1960-2009陕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并以0.208℃/10a的速度增加,并且从北往南气温增温率逐渐变小;就季节而言,全省和三大区域的增温表现出一致性,都是冬季的贡献最大,夏季最小甚至出现降温;就地区而言,陕北与关中的一致性高于陕南;夏季气温中,关中、陕南都出现了降温趋势。(2)陕北、关中、陕南和全省的年平均气温周期分析中,在35年的大尺度上,年平均气温存在着大约16或17年左右的冷暖交替的阶段性变化。全省、陕北、关中、陕南气温发生突变的时间大多在90年代中期,陕北气温突变比全省提前了2-3年;关中和全省同步;陕南推迟了1年。但是无论陕北、关中、陕南还是全省都发生了由低温到高温的突变,这是一致的。(3)空间上:总体上,年平均气温从陕北-关中-陕南是逐渐升高的,高温中心在南部,低温中心在往北部偏中西部。就地区而言,陕北地区全年平均气温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气温值,关中地区气温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陕南地区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气温。气温倾向率:就全省而言,年平均气温大部分为增加趋势,就地区而言,年平均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为陕北地区,其次为关中和陕南西北部,陕南东部和南部增幅最小,以商南(-0.006℃/10a)为中心的地区甚至出现了稍许降温趋势,气温增温率从北到南逐渐递减。变异系数Cv:变异系数能够反映年平均气温随时间波动的大小,全省气温变异系数Cv表现出纬向方向从南到北逐渐变大,沿经向方向从东到西逐渐增大的趋势反映了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作用下的气温变化情况;就地区来说,变差系数是陕北关中陕南,但各区域内部差异很大。 关于降水:时间上(1)1960-2009陕西年降水呈下降趋势,并以-11.19mm/10a的速度减少,减少幅度为陕北关中陕南。就全年而言,全省和三大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趋势较为-致,都呈现减少的特征,且减少幅度也很相似,各地区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春、秋季的贡献。就季节而言,春、秋、冬和全年的降水趋势较为一致,都是春、秋减少,冬季增加,但是幅度有较大差异。在年代际变化中,全省、陕北、关中、陕南降水都出现了波动变化,但是波动时代和幅度各异。(2)陕北、关中、陕南和全省的年降水周期分析中,在35年的大尺度上,年降水存在着大约16或17年左右的冷暖交替的阶段性变化。此外陕北还存在5-7年的小尺度周期变化;陕西、关中和陕南年降水在20年尺度上存在5个振荡周期,此外还存在5、7、10、13年不等的小尺度周期性的变化。陕西、关中、陕南降水在1985左右发生了突变,突变之后降水量减少,而陕北年降水在1974-1975和2000年都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3)空间上:陕西全省及三大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从南到北,年降水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就地区而言,年降水量陕北关中陕南,但是各地区内部差异也较大。降水倾向率:就全省而言,降水量随时间减少的趋势较为明显,并且降水的地区差异性较大。就地区而言,除陕北西部的定边(1.82mm/10a)、关中东部的韩城(3.08mm/10a)的降水倾向率为正值外,其它地区降水趋势都是减少的。陕南地区出现了两个极端:降水变化倾向率最大正值、最大负值都出现在该地区。总体上,近50年来陕北、关中降水呈减少趋势,陕北东南部、关中西部减少更为明显,关中、陕北出现了暖干化趋势;而陕南在气温升高的同时,降水却出现了增加与减少两种相反趋势。Cv:总体上,年降水量的变异系数Cv呈现出沿纬线和经线方向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多年降水量的年际波动性不断增加。就地区而言,年降水量的变异系数陕北关中陕南,并且陕北高于全省均值,关中和全省均值相似,陕南低于全省均值,但是各地区内部差异显著。 在气温与降水相关性上:就季节而言,夏季气温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好,全省、关中和陕南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并且相关系数都最大且全省陕南关中,说明随着气温的升高,降水呈现减少的趋势,形成了暖干化;冬季气温与降水的相关性最差,降水量与气温之间的关系不明显。就地区而言:关中地区气温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好(关中年、春季、夏季和秋季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关系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全省和陕南次之(年、春季、夏季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关系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陕北最差(只有夏季平均气温与夏季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大了显著水平)。 【关键词】:气温 降水量 时间特征 空间分析 陕西省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46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1章 引言11-18
  • 1.1 问题的由来11-12
  • 1.2 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12-16
  • 1.2.1 国内外关于气温的研究现状12-14
  • 1.2.2 国内外关于降水的研究14-15
  • 1.2.3 陕西省气候变化研究现状15-16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6-18
  • 第2章 研究区范围概况和研究方法18-26
  • 2.1 研究区范围概况18-20
  • 2.2 资料来源20-21
  • 2.3 数据处理21-25
  • 2.3.1 相关关系21
  • 2.3.2 累积距平21-22
  • 2.3.3 突变分析22-23
  • 2.3.4 小波分析23-24
  • 2.3.5 地统计学分析24-25
  • 2.4 技术路线25-26
  • 第3章 陕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26-45
  • 3.1 陕北地区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26-30
  • 3.1.1 年、季、年代际平均气温变化26-28
  • 3.1.2 平均气温的周期分析28-29
  • 3.1.3 平均气温的突变分析29-30
  • 3.2 陕北地区气温的空间特征分析30-33
  • 3.3 陕北地区降水的时间特征分析33-37
  • 3.3.1 年、季、年代际降水变化33-35
  • 3.3.2 年降水的周期分析35-36
  • 3.3.3 年降水的突变分析36-37
  • 3.4 陕北地区降水的空间特征分析37-41
  • 3.5 陕北气温与降水的关系分析41-45
  • 第4章 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45-61
  • 4.1 关中地区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45-49
  • 4.1.1 年、季、年代际气温变化45-46
  • 4.1.2 年平均气温的周期分析46-48
  • 4.1.3 年平均气温的突变分析48-49
  • 4.2 关中地区气温的空间变化特征49-51
  • 4.3 关中地区降水特征分析51-56
  • 4.3.1 年、季、年代际降水变化51-53
  • 4.3.2 年降水的周期分析53-55
  • 4.3.3 年降水的突变分析55-56
  • 4.4 关中降水空间特征分析56-58
  • 4.5 关中气温与降水的关系分析58-61
  • 第5章 陕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61-83
  • 5.1 陕南地区气温时间变化特征61-65
  • 5.1.1 年、季、年代际变化61-63
  • 5.1.2 平均气温的周期分析63-64
  • 5.1.3 平均气温的突变分析64-65
  • 5.2 陕南地区气温的空间变化特征65-69
  • 5.2.1 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变化65-66
  • 5.2.2 四季气温的空间变化66-69
  • 5.3 陕南地区降水的时间变化特征69-75
  • 5.3.1 陕南地区年、季、年代际降水变化69-72
  • 5.3.2 陕南地区年降水的周期分析72-73
  • 5.3.3 陕南地区年降水的突变分析73-75
  • 5.4 陕南地区降水空间变化特征75-80
  • 5.4.1 年降水的空间变化75-76
  • 5.4.2 四季降水的空间变化76-80
  • 5.5 陕南气温与降水的关系分析80-83
  • 第6章 陕北、关中、陕南气候对比分析83-106
  • 6.1 陕西省三大区域气温特征对比分析83-92
  • 6.1.1 陕西省气温的时间变化分析83-85
  • 6.1.2 三大区域气温周期分析85-86
  • 6.1.3 陕西及其三大区域气温突变分析86-87
  • 6.1.4 三大区域气温的空间对比分析87-92
  • 6.2 陕西省三大区域降水特征对比分析92-103
  • 6.2.1 陕西省及其三大区域降水的时间变化分析92-98
  • 6.2.2 三大区域降水的空间变化分析98-103
  • 6.3 陕西省气温与降水的关系分析103-106
  • 第7章 结论106-109
  • 7.1 结论106-108
  • 7.2 不足与展望108-109
  • 参考文献109-115
  • 致谢115-116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1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陕北煤矿区地表水环境评价与水矿捆绑模式研究    王腾;延军平;刘新颜;胡娜娜;方兰;

陕南牧草引种试验研究    刘强;罗军;曹社会;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

当代气候的变化趋势    章基嘉,殷显曦

陕西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的分析    高蓓;栗珂;李艳丽;

1880年以来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序列及其变率    王绍武,龚道溢,叶瑾琳,陈振华

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    翟盘茂,潘晓华

近百年来全球不同冷、暖期温度分布及环流特征    曾昭美,章名立,季劲钧

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    符淙斌,王强

中国、北半球和全球的气温突变分析及其趋势预测研究    魏凤英,曹鸿兴

中国近百年温度序列    林学椿,于淑秋,唐国利

西北地区干湿演变及其成因分析    王鹏祥

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比较研究    胡小晖

西北东部极端气候变化倾向和预报方法研究    赵庆云

陕西省果区气候变化及苹果花期冻害风险分析与区划    李美荣

陕西省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王海燕

渭北旱塬地区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及突变性分析    孟丹丹

小波变换法求电磁波动方程的高频解    付彪,吴先良,李世雄

基于小波变换的Radon变换反演    陈东方

RK-MRTD算法的稳定性及数值色散性分析    王丽华;吴先良;宋开宏;

斜拉桥斜索损伤分析中的小波变换研究    王素华,张伟林

桥梁结构检测中小波分析的应用研究    潘茂贵,张伟林

娄烦县农业气候特征分析    韩锦涛;李素清;乔利鹏;

莱芜市1971-2000年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卜庆雷;亓月;王琪珍;

沿海滩涂的牧草引种筛选    杨智青;丁海荣;陈应江;洪立洲;王茂文;陈长宽;

昌乐县近49a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马英洁;秦涛;张爱玲;张贵明;于江;

基于以太网的温室测控系统架构    胡涛

华北中部近45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张爱英;高霞;任国玉;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赵秀兰;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

第四纪全新世中期中原气候环境的特征    李满洲;

安阳南阳近57年降水变化异同分析    刘燕;张春云;郭文远;

近50年来三门峡市降水气温变化特征及极端气候分析    张燕燕;吉志红;安晋森;

2011年6月7~8日南阳市高温天气过程分析    李海;李颂华;

2010年春季河南一次晚霜冻的成因分析    鲁坦;张永涛;朱玉周;魏璐;

复数轮廓波变换的构造、扩展及其图像处理应用    王咏胜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记录的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    刘冬雁

    Dongyan Liu

多陆面模式、多驱动场对新疆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研究及结果集成    刘金婷

中国东部陆架海泥质沉积区的物源识别及其环境记录    胡邦琦

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润元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群落花期物候研究    巴雅尔塔

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    张科

高寒山区降水垂直分布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研究    穆振侠

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流域河流输沙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的响应    曾和平

小兴安岭汤洪岭雨养型泥炭记录的大气汞沉降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    许军苗

基于GIS的流域水文数据的时空分析    陈林

哈尔滨市高空气候要素变化规律分析    张金峰

实时信号小波分析中边界处理方法及应用    吴国曾

基于嵌入式零树图像压缩编码方法研究    郭洋

基于数学形态学和亚像素提取的图像检测算法研究    杨维洲

基于小波网络音频信号处理技术    袁铄

近100年德国四站点极端降水的频数和强度变化趋势以及极值理论分布拟合    杨靖文

基于小波变换的静止图像压缩编码研究    庞振鹏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电力和铁路运输业的影响分析    张敬伟

浅析人水和谐与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吕丹丹;张阳生;张菲菲;

秃尾河径流特性及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分析    孙天青;张鑫;梁学玉;王威;

煤炭开发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初探──华能精煤神府─东胜矿区环境治理进展简介    唐克丽

神府榆横煤田能源开发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郭志贤,茹建峰

陕北榆林市土地生态价值及生态风险动态分析    莫宏伟;任志远;李振国;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关键性问题的研讨    唐克丽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股份制治理形式浅析    王侠

陕北红碱淖流域水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刘萍萍;甘文宇;张瑞芳;谭良玺;

陕北矿区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初探    袁珍;王保磊;

榆林市生态与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矿区生态捆绑发展模式    曹小星

北疆500年干湿变化特征    袁玉江,韩淑媞

祁连山中部地区 40a来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丁永建,叶佰生,刘时银

利用NOAA-CHAIN监测近10a来中国西北土地覆盖的变化    马明国,角媛梅,程国栋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

冰芯记录中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气候突变事件的研究进展    王有清,姚檀栋

近300a来古里雅冰芯记录的气候突变事件    杨梅学,姚檀栋

中国西北现代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趋势展望    李栋梁,魏丽,蔡英,张存杰,冯建英,杨青,袁玉江,董安祥

西北地区空中水汽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    俞亚勋,王劲松,李青燕

本世纪西北气候可能转型的依据和原因分析    汤懋苍,高晓清,朱德琴

人类活动引起的我国西北地区21世纪温度和降水变化情景分析    徐影,丁一汇,赵宗慈

西北东部极端气候变化倾向和预报方法研究    赵庆云

乌鲁木齐近50年的气候变化分析    李琴

中国极端气温和降水趋势变化研究    张宁

47年来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孙佳

陕西省果区气候变化及苹果花期冻害风险分析与区划    李美荣

陕南镇巴筇竹寺阶生物地层及动物群    李勇

川东北及陕南三叠纪有孔虫    何炎;

陕南四季    侯华先

陕南山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刘彦随 ,倪绍祥

我国降水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    任国玉,吴虹,陈正洪

陕南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基础研究(Ⅰ)——陕南生态旅游资源及发展优势    张景群,苟小东,吕淑杰,王金照,王谊

陕南牟家壩新集一带之震且纪前结岩晶    黄懿;

陕南锰矿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    张永伟,唐志华,任伯林,陈德经

陕南烟草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的探索性研究——以汉中市南郑县为例    席彦鹏;杜鸿波;

月地相位与周口6月份降水量    霍传秀,李永先,田辉,李翠萍

神秘的陕南傩舞    巫其祥;

天涯何处无芳草——巫其祥《陕南美食》序    何金铭;

我写《陕南美食》    巫其祥;

面向21世纪的陕西中药现代化    李思锋;周杰;祁桦;

陕南三市山川秀美工程的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陕南调研报告节选    韦苇;

关中地区辐射带动陕南陕北的途径与机制    张金峰;王波;

陕南西康铁路沿线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吴成基;姚宏;孟凡静;孟彩萍;

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地区降水的影响分析    李书严;马京津;

从陕南实践看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潘宣;王星;

陕南粘性土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与挡墙的稳定验算研究    程国栋;

陕南启动现代中药基地建设    郎战

陕南绿茶致富当地茶农    张梅

三个期望赋予了一个历史的重任    本报记者 田丕通讯员 龚正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陕南经济社会发展    郑综文 见习记者 杜朋举

更多支持陕南发展 努力实现共同进步    记者  陈红卫

陕南突破发展工作座谈会在西安召开    郑综文 记者  苏辉 实习生 唐雯

陕南突破发展检查组来我市检查调研    郭雄伟

陕南——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发源地之一    梁中效

汉阴加快“陕南蚕桑基地县”建设步伐    通讯员 张龙斌

陕南突破 旅游先行    本报记者 王睿 实习生 贾慧娟

中尺度地形对陕南暴雨的影响研究    毕宝贵

西南澳类季风环流及其与西南澳洲降水的关系    冯娟

陕南中药产业化发展研究    赵婉莹

陕西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    赵光华

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    张萍

陕西宁强埃迪卡拉纪晚期高家山生物群中的Conotubus hemiannulatus及Gaojiashania cyclus:化石埋藏学与古生态学研究    蔡耀平

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    张鸽娟

陕南民间音乐区域文化特质考察    王晓平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冰川的变化    李巧媛

陕西农业资源开发潜力与模式研究    郭松玲

陕南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王桂莉

陕南中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白军锋

全球变暖环境下陕北、关中、陕南气候变化对比研究    王德丽

陕南山地小城镇工业园区规划方法初探    方婷婷

论清代陕南的经济开发及经验教训    徐鲲

陕南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杨风

陕南山区降雨引发边坡失稳的评价研究    赵亚杰

陕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黄其霜

陕南枇杷资源及有关栽培技术的研究    廖咸康

陕南农业开发史研究    吴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