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深层地热水资源在暖通空调领域中的应用探讨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8:05
热度:

深层地热水资源在暖通空调领域中的应用探讨【摘要】:能源是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保障。地热能作为一种清

【摘要】:能源是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保障。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其一就是储量丰富;其二是只要利用合理,对环境没有污染;其三相对于太阳能和风能等,地热能的开发成本相对较低。 针对国内外能源资源的紧张形势以及目前在地热直接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了能够更加合理的开发利用深层地热资源,本文提出了U型管换热器在深层地热水开发利用中的应用探讨,意在探寻开发利用深层地热水的新途径,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定的参考。 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建立了U型管水-水式换热器传热的数学模型,找出了影响换热器换热效率的因素,从而为改善换热器性能、提高换热效率提供了参考。通过计算得出,增加换热器的循环水流量或者是降低换热器的回水温度,都能够使换热器的热输出功率增大。换热器的长度对热输出和出水温度也有影响,换热器越长,其出水温度越高,热输出功率也越大,但是当长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出水温度和热输出功率增加的趋势变缓;同时,增加换热器长度,也增加了系统的初投资,因此应根据实际工程的技术经济需要合理的确定换热器的长度。 2)分析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能够利用中低温的低品位热源产生高温的热水,节能效果显著。本文以50℃的低温地热回水为驱动热源,讨论了溴化锂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地热水利用中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通过讨论得出,在地热回水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冷凝器冷却水进口温度的降低,系统的COP和各个换热设备的热负荷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在冷却水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地热水回水温度的升高,系统的COP和各个换热设备的热负荷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3)分析了地热换热器+热泵调峰供热系统的运行情况,得出与单纯的地热供暖相比,增加调峰措施后,供暖面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利用年度费用法对地热换热器+热泵调峰供热系统进行了经济性分析,并与传统的几种供热方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虽然地热换热器+热泵调峰供热系统的初投资较高,但是其运行费用低,综合比较,该系统还是相当有竞争力的。 4)对商河县地热资源的利用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热综合利用系统,该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在目前地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减少了地热水的浪费。 【关键词】:地热水 地热换热器 吸收式热泵 经济性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U83;P3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10-13
  • 1.2 地热资源利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1.3 地热换热器利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6-18
  • 1.4 存在的问题18-19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9-20
  • 第2章 地热换热器20-42
  • 2.1 概述20-22
  • 2.2 换热器模型22-23
  • 2.3 能量方程式的建立及求解23-24
  • 2.4 换热器模型的改进24-26
  • 2.5 简化物理模型26-29
  • 2.6 地热井下换热器的热性能参数29-31
  • 2.7 算例分析31-37
  • 2.8 地热热储模型37-40
  • 2.9 本章小结40-42
  • 第3章 吸收式热泵在地热利用系统中的应用42-58
  • 3.1 概述42-43
  • 3.2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AHT)的工作原理及流程43
  • 3.3 AHT的性能指标43-44
  • 3.4 模拟计算44-48
  • 3.5 结论分析48-54
  • 3.6 吸收式制冷在地热利用中的应用性探讨54-56
  • 3.7 本章小结56-58
  • 第4章 技术经济性分析58-69
  • 4.1 经济性分析指标58-60
  • 4.2 工程实例60-65
  • 4.3 分析比较65-68
  • 4.4 本章小结68-69
  • 第5章 商河地区地热综合开发利用前景69-74
  • 5.1 商河县地热资源概况69
  • 5.2 商河县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69-72
  • 5.3 商河县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72-73
  • 5.4 本章小结73-74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74-77
  • 6.1 结论74-75
  •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75-76
  • 6.3 展望76-77
  • 参考文献77-81
  • 后记81-8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成果8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地热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效应及环境保护    申建梅,陈宗宇,张古彬

地热能在我国的应用    王宏伟,李亚峰,林豹,屠宝峰

几种能源供暖方式的技术经济比较    张治江,陶进,石久胜,张凤江,劳学竟

地热水回灌井内换热新技术    庄斌舵,陈兴华,刘光远

地热井下换热器研究与应用进展    戴传山;刘雪玲;孙平乐;

地热热储模型及井内换热器优化设计    梁金国;房爱兵;张火斤;

中国地热发电开发现状与前景    郑克棪;潘小平;

中国2050年低碳情景和低碳发展之路    姜克隽;胡秀莲;庄幸;刘强;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与对策    许红星;

深井水源热泵技术经济分析    傅允准;林豹;张旭;

华北地区大中型城市建筑采暖方式分析    江亿;

利用深井地热水作为辅助热源的水源热泵系统节能分析    丁良士;张长春;尹富庚;于凤菊;王婧;

地热井下换热器的模拟实验与理论研究    陈雁

低温地热能的利用研究    于凤菊

低温地热能梯级利用供暖系统研究    尹富庚

住宅建筑各种类型采暖供热方式的综合比较及节能研究    常缨

低温地热田开采与回灌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宋士琨

地源热泵系统经济性评价及地下换热器研究    崔璐

节能多孔砖墙体热工性能的数值计算及应用分析    王晓璐;黄大宇;

吸收式冷水机组现场检漏存在的问题    刘成毅;

关于间歇采暖室外计算温度的取值    刘艳峰;王莹莹;孔丹;

基于设计选型及现场实测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的分析    余鹏;唐辉强;

以蒸汽型替代直燃型中央空调    陈卫中,张荣玲

谈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风量的计算方法    范恩强;张自军;侯峰;

阜阳市地面沉降研究和防治的若干问题    郭荣;陈伟;李琴;

关于对公共建筑舒适性空调温度的探讨    李建强,周向阳,潘阳,屈睿瑰

药厂暖通空调设计探讨    宣玲娟

住宅小区地下汽车库通风设计    宣玲娟;张爱凤;赵卫平;

制冷机组冷凝器热回收技术    吴喜平;李竞;

能源城市碳情景与低碳发展探讨    陈金泉;

分散空调系统之集约型空气处理机组    丁欢庆;

地源热泵与冰蓄冷复合空调系统初探    王茂盛;刁乃仁;

热力管网水力平衡分析软件(Flowra3.2)在设计中的应用    孙志勇;孟燕;

乌鲁木齐市某娱乐场所的暖通设计    王志刚;

不同类型散热器流量变化对散热量的影响    李美芹;张双喜;许冬梅;刘翠娜;

采暖管道补偿器的选用    刘贵廷;霍尚龙;

智能化办公大楼变风量空调系统设计实例    王凡;印传军;

地热井内U型管换热器的模型研究    窦成良;肖勇全;

受限空间煤尘爆炸传播及伤害模型研究    杨书召

密度锁内水力特性的研究    谷海峰

高温岩层巷道主动降温支护结构技术研究    李国富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与环境效益分析方法研究    秦湘灵

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    汪友结

正庚烷、异辛烷热解和预混火焰的实验及动力学模型研究    袁涛

广东电力低碳转型研究:路径、政策和价值    易经纬

换热器的热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    郭江峰

基于国家利益分析的国际碳减排合作研究    张文磊

夹河矿HEMS深井降温系统热能交换分析    齐平

郑州市区深部地热资源水利用优化配置    黄丹

矿井冰制冷降温系统能效测试与诊断    亓玉栋

热电厂能量利用与节能技术改造研究    李华

横纹管强化溴化锂吸收水蒸汽的传热传质实验研究    柳坤

铁路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陈伟生

广东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杨育智

广州市工业锅炉能耗分析与节能技术研究    赵军明

基于售后服务创新的开利空调发展策略研究    张烨华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研究    邱中举

节水冷却塔与双效塑料溴化锂制冷机系统的实验研究    夏巧民

利用井下换热器(DHEs)开发地热资源    赵军,涂锋华,朱强,李新国

地源热泵-供暖空调节能环保技术    李新国,胡璟,赵军,朱强,王施力

北京市能源供需的现状与问题    

地热能——地心热的开发利用    白怡然

地下热水回灌过程中渗透系数研究    何满潮,刘斌,姚磊华,徐能雄,任红艳

地下含水层储能两阶段热量运移数值模型研究    王明育,马捷,万曼影

增强地源热泵竖直埋管地下换热器换热性能的研究    刘冬生,孙友宏,庄迎春

油价飙升:欧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冯建中;

城市供热现状分析及电采暖的选择    闫刘生 ,邢兆群

地源热泵中U型埋管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    杨卫波;施明恒;

住宅建筑不同采暖方式的经济性分析    李先瑞;韩涛;崔立峰;

延边地区采用地下水源热泵与地板供暖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    田长青;林泉标;窦春鹏;李先庭;彦启森;

某校区采用地下水水源热泵系统进行供暖的经济性分析    李忠;王清勤;路宾;

利用深井地热水作为辅助热源的水源热泵系统节能分析    丁良士;张长春;尹富庚;于凤菊;王婧;

低温地热能梯级利用的系统方案及峰值热负荷处理    于凤菊;尹富庚;王婧;张长春;李红旗;丁良士;

土壤源热泵实验装置的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    侯立泉;张子平;王侃宏;王景刚;王海林;时真男;高旭东;刘靖;靳松;

土壤源热泵埋地换热器传热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周亚素;张旭;陈沛霖;

使用热泵的地热水供热系统    陈兴华;叶学锋;高宁;

浅层桩埋换热器的实验研究与工程应用    龚宇烈;赵军;李新国;朱强;李丽新;周倩;王健;陈涛;吕强;于莉;

垂直埋管式换热器及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实验研究    周倩;李新国;赵军;朱强;李丽新;龚宇烈;王健;陈涛;

地热换热器的传热问题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刁乃仁

地源热泵系统埋地换热器的理论研究及经济性分析    刘正华

漯河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张春强;

洛阳市张庄地热井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浅析    吕志涛

我国的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利用    张金华;魏伟;

长白山地热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许万清;何永健;

关中地区地热水类型及利用现状研究    刘战军;

郑州市郑东新区深部地热资源研究    李海林;

鞍山市地热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秦振江,秦学飞,谭萍

地热水的开发利用及存在问题研究    吴锡刚;刘同僧;何平;

地热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分析    李莲花,张建斌

山东东营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初探    张慧霞;张正华;

江西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林强;

中低温地热发电系统的应用    曲勇;骆超;龚宇烈;

中低温地热发电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骆超;马伟斌;龚宇烈;

我国东部地热资源    郑灼华;烟献军;阴红兵;王贵玲;刘庆宣;

合理利用地热水资源积极构建节约型社会——浅议河北省地热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胡景鹏;李东海;王策;封晨辉;

内蒙古宁城县旅游度假区地热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杨筱静;由世俊;张欢;

新疆塔什库尔干地热资源特征初步研究    庞忠和;杨峰田;袁利娟;李义曼;陆成新;常志勇;

我国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战略研究    王贵玲;

简介地热资源供热    王宏伟;

我国地热资源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许军强;白朝军;王跃峰;

市校合作开发地热资源    记者 赵恒

林场利用地热水资源建立“链式”水产养殖体系    唐玉光

重庆,温泉之都咋打造    本报记者 谢必如 特约记者 白文起

东非各国将大力开发利用地热资源    王淡宜

北京 利用地热资源种植温室花卉    刘浦泉 郭金玉

山东发现丰富地热资源    记者何勇

我国地热资源潜力巨大    本报记者 周丽燕

地温地热水资源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监督    毕铭

让地热水资源永续利用    阿蒙

我国应加快发展地热资源    毛海峰

松辽盆地构造热演化及地热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杜蒙地区为例    施龙

松辽盆地北部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研究    朱焕来

地热资源开发产业投资基金研究    郭丽华

分布式地热系统双循环发电效率分析与梯级供热试验研究    崔俊奎

山东省地热资源综合信息远景预测    方宝明

京北地热田特征及其开发对地震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    吕金波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热信息系统研究    管彦武

北京地区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示范研究    徐光辉

地热换热器的传热问题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刁乃仁

地热田电磁法勘查与应用技术研究    刘瑞德

深层地热水资源在暖通空调领域中的应用探讨    窦成良

曲靖三宝地热水形成机制分析与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马振华

郑州市区深部地热资源水利用优化配置    黄丹

低温地热水用于供暖方案研究    陈少玲

西安地热田地热水回灌试验研究    陈玉林

开封市超深层地热水人工回灌补源研究    朱红丽

油田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刘联波

新疆阿拉珊温泉勘探方法及开发利用研究    王亮

内蒙古自治区后河套盆地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初评价    杜海宾

基于GIS、RS的地热水资源开发引起的地表温度效应分析及环境综合评价    王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