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小麦播种期调整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7:49
热度:

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小麦播种期调整研究【摘要】:本研究于2007~2009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试验园区和夏邑县农技中心进行,供试材料为半冬性品种周麦18号、郑麦004和弱春性品种郑麦

【摘要】: 本研究于2007~2009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试验园区和夏邑县农技中心进行,供试材料为半冬性品种周麦18号、郑麦004和弱春性品种郑麦9023、豫农949,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播种期条件下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的变化。本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结果: (1)明确了豫中东平原近30年来主要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2001~2009年小麦生长季节气候因子较1971~1980年变化明显,豫中东平原小麦播种季节10月的候平均气温升1.3℃,小麦播种季节(10月)郑州市10月份旬降水量降低4.94 mm,夏邑县降低了1.4 mm。郑州市的旬平均日照时数较1971~1980年间的旬平均照时数降低了14.51 h,夏邑县降低了12.82 h。 (2)研究了豫中东平原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品质对播种期的响应豫中东平原小麦,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进入拔节期、挑旗期的时间推迟,小麦的生育期也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缩短,各品种的成熟期受播期处理的影响较小。适期播种小麦单株总茎数较高、单株次生根数较多、根干重较大。豫中平原半冬性品种周麦18号、郑麦004以10月12~17日播种产量构成三要素较为协调,有利于高产。弱春性品种郑麦9023、豫农949以10月17~10月22日播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而在豫东平原地区,随着播种期的推迟产量水平逐渐降低。夏邑县半冬性小麦周麦18号、郑麦004以10月10日~10月14日播种产量较高,弱春性品种郑麦9023、豫农949于10月14~10月18日播种可获得丰产。豫中东平原地区周麦18号、郑麦004以10月12~17日播种籽粒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较好。郑麦9023、豫农949以10月17~10月22日播种品质较好。 (3)确定了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豫中东平原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根据豫中东平原的气候条件变化以及当前主栽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豫中平原半冬性小麦的适宜种期应由10月5日~10月10日调整到10月12日~10月16日播种。弱春性小麦的适宜播种期由10月10日~10月15日调整至10月17~10月21日。豫东平原地区半冬性小麦的适宜播种期调整到10月10日~10月14日播种,弱春性小麦播种期调整到10月16日~10月20日播种。播种期的合理调整,有利于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豫中东平原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产。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 豫中东平原 冬小麦 播种期 调整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512.1
【目录】:
  • 致谢4-8
  • 摘要8-9
  • 1 文献综述9-14
  • 1.1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9-10
  • 1.1.1 全球气候变暖的基本情况9
  • 1.1.2 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的影响9-10
  • 1.1.2.1 气候变暖对农作物地理分布和种植制度的影响9-10
  • 1.1.2.2 气候变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10
  • 1.1.2.3 气候变暖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10
  • 1.2 小麦适宜播种期的确定10-11
  • 1.3 播种期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1-13
  • 1.3.1 播种期早晚对根、茎、叶的影响11-12
  • 1.3.2 播种期对小麦分蘖消长动态的影响12
  • 1.3.3 播种期对干物质积累和灌浆特性的影响12-13
  • 1.4 播种期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13
  • 1.5 播种期早晚对籽粒品质的影响13-14
  • 2 引言14-15
  • 3 材料与方法15-18
  • 3.1 试验地点15
  • 3.2 试验材料15
  • 3.3 试验设计15-16
  • 3.3.1 大田试验设计15
  • 3.3.2 盆栽试验设计15-16
  • 3.4 测定项目及方法16-17
  • 3.4.1 调查分析时期与测定项目16
  • 3.4.2 主要测定项目的测定方法16-17
  • 3.4.2.1 根样获取方法—人工冲洗法16-17
  • 3.4.2.2 根系指标测定方法17
  • 3.4.2.3 籽粒灌浆参数的测定17
  • 3.4.2.4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测定17
  • 3.4.2.5 籽粒淀粉含量的测定17
  • 3.4.2.6 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测定17
  • 3.5 统计分析方法17-18
  • 4 结果与分析18-42
  • 4.1 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豫中东平原部分气象因子的变化18-24
  • 4.1.1 1971~1980 年与2001~2009 年、2007~2009 年候平均温度对比18-19
  • 4.1.2 1971~1980 年与2001~2009 年9 月~11 月候平均温度对比19-21
  • 4.1.3 1971~1980 年与2001~2009 年逐旬平均降水量对比21-22
  • 4.1.4 1971~1980 年与2001~2009 年逐旬平均日照时数对比22-24
  • 4.2 小麦生长发育对播种期的响应24-27
  • 4.2.1 小麦生育期和主要生育时期对播种期的响应24-25
  • 4.2.2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及生理生化性状对播种期的响应25-27
  • 4.2.2.1 单株总茎数的变化25
  • 4.2.2.2 单株次生根数的变化25-26
  • 4.2.2.3 根系干重的变化26-27
  • 4.2.2.4 根系活力的变化27
  • 4.3 小麦籽粒灌浆与产量对播种期的响应27-34
  • 4.3.1 小麦籽粒灌浆对播种期的响应27-30
  • 4.3.1.1 不同播种期条件下籽粒灌浆曲线的变化27-28
  • 4.3.1.2 不同播种期条件下籽粒灌浆参数的变化28-30
  • 4.3.2 小麦产量性状对播种期的响应30-34
  • 4.3.2.1 郑州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30-32
  • 4.3.2.2 夏邑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32-34
  • 4.4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对播种期的响应34-41
  • 4.4.1 试点、品种、播种期及互作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效应分析34-35
  • 4.4.2 不同播种期条件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35-37
  • 4.4.2.1 郑州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35-36
  • 4.4.2.2 夏邑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36-37
  • 4.4.3 不同播种期条件下小麦籽粒淀粉含量的变化37-41
  • 4.4.3.1 郑州小麦籽粒淀粉含量的变化37-39
  • 4.4.3.2 夏邑小麦籽粒淀粉含量的变化39-41
  • 4.5 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豫中东平原冬小麦适宜播种期的确定41-42
  • 4.5.1 20 世纪70 年代豫中东小麦的适宜播种期41
  • 4.5.2 当前气候条件下豫中东平原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41-42
  • 5 结论与讨论42-45
  • 5.1 结论42-43
  • 5.2 讨论43-45
  • 6 参考文献45-50
  • 7 英文摘要50-5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群体调控对济南17号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徐恒永,赵振东,刘建军,张存良,刘爱锋,张怀友,毕德锋,杭新杰

播期对优质强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东,于振文,贾效成

播期对优质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阴卫军,刘霞,倪大鹏,邱登林,王振林

不同类型超级小麦地上部及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    周均湖;李素真;王秋云;孙雷鸣;赵凯;

品种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李金才

京冬8号不同播期、密度对产量效应的研究    张华,朱维云,张福胜,薛民生

品种、栽培条件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蒋纪芸,阎世理,潘世禄,杨惠侠,翟允褆

宁夏灌区春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亢艳莉;张晓丽;韩颖娟;杜宏娟;

不同栽培条件对优质冬小麦“河农341”农艺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张彩英,段会军,常文锁

中国西北地区近43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刘德祥,董安祥,陆登荣

为双变数资料选配合适方程的程序设计    徐淑良

群体调控对济南17号小麦品质的影响    徐恒永,赵振东,刘爱峰,刘建军,张存良,毕德锋,晁岳华,耿金茹

小麦不同Wx蛋白缺失材料及其F_1代糊化特性分析    时岩玲,田纪春

收获时期对优质强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东,于振文,张永丽,张珍

施磷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旭东,于振文

播期对优质强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东,于振文,贾效成

国麦1号播期播量对群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马溶慧,朱云集,郭天财,闫耀礼,刘万代

播期对优质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阴卫军,刘霞,倪大鹏,邱登林,王振林

土壤和植物的硅素营养研究    田福平;陈子萱;苗小林;常根柱;张礼军;白斌;

信阳234的籽粒灌浆特性及蛋白质、淀粉积累动态研究    周国勤;张应香;李宇峰;李明慧;李刚;

糙米发芽过程中营养成分及抗营养因子变化的研究    郑艺梅;郑琳;华平;胡秋丽;黄霞;

壳聚糖对低温胁迫下辣椒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周书栋;杨博智;戴雄泽;张竹青;陈文超;李雪峰;马艳青;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切花月季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孔佩佩;杨树华;贾瑞冬;葛红;

农业废弃物作为百子莲组培苗移栽基质的研究    王磊;卓丽环;李瑞发;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适播期影响及对策    李东;王雪梅;曹苏娅;

纳米二氧化钛对汽车尾气中含碳化合物分解研究初探    李剑飞;刘黎萍;孙立军;

紫茎泽兰对四种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李国树;徐成东;范树国;邱璐;黄珊;

小麦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的原理及应用    吴金书;胡国强;陈正龙;谢金学;汪洁;陈渊彬;

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闫艳红;杨文钰;张静;万燕;罗庆明;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的品质效应    樊高琼;杨文钰;

苹果多胺和脯氨酸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定    王庆莲

施氮和花后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姚凤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施氮对高产夏玉米源库代谢特征的调控    王俊忠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膜吸收和化学吸收分离CO_2特性的研究    晏水平

中国风电产业融资问题研究    张伯松

全球变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怀坤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石玉华

小麦茎秆特征与倒伏的关系及调控研究    陈晓光

黄瓜再生体系的建立及耐热材料的筛选    秦华伟

含噻二唑的芳酰基脲类化合物及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詹秀环

控释BB肥对苹果园土壤养分及苹果植株生长的影响    王新春

氮、钾、有机肥配施对越冬茬黄瓜生长发育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文俊玲

控释尿素施用方式对玉米氮素与水分利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苏琳

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穗粒发育和籽粒蛋白质品质对硫的响应    李府

普通小麦—西藏半野生小麦RIL群体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王新宁

不同小麦雄性不育类型AGPase活性及杂种光合特性的分析    吴世文

夏玉米—冬小麦“双晚”种植方式对周年光温资源利用研究    朱元刚

施钾时期对甘薯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    姚海兰

高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于振文;张学华;

氮肥对优质专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Ⅰ.氮肥对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徐恒永,赵振东,张存良,刘爱锋,刘建军,毕德锋,杭新杰,晁岳华,张怀友,耿金茹

播期对优质强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东,于振文,贾效成

超级小麦的概念、育种目标和任务    田纪春

播期对优质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阴卫军,刘霞,倪大鹏,邱登林,王振林

小麦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穗分化进程    王法宏,赵君实,荆淑民,刘和平

播期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刘国强,田木生

氮肥运筹方式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孔令聪,汪芝寿,曹承富

播期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范金萍,吕国锋,张伯桥,高德荣,吴立松,陆成彬,吴宏亚,张勇,程顺和

播期对优质强筋小麦郑9023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李永朝,郭宏伟,罗家传,侯伍全

豫东北沙区近50年风、沙气候变化的统计特征    贾金明;王运行;王树文;孙贵姣;徐巧真;

淄麦12不同播期对冬前旺长及冻害程度的影响初探    马超;来敬伟;陈加轩;李召义;相允栋;

气象条件对两个不同属性冬小麦品种灌浆速度影响的研究    武建华;刘常青;房稳静;陈彦旭;陈爱琴;梅建新;王淑琴;

两类强筋小麦品种播期播量优化组合试验研究    杨胜利;马玉霞;张大明;刘立杰;

    

    

    

    

    

    

    

气象条件对两个不同属性冬小麦品种灌浆速度影响的研究试验报告    武建华;刘常青;房稳静;陈彦旭;陈爱琴;王淑琴;

2009~2010年度河南省小麦新品种展示总结    王登琪;孙艳华;

春季冬小麦冻害的天气气候原因分析    仝文伟;张玉娟;张春红;

暖冬干旱年小麦条锈病及吸浆虫的防治技术    谢宝泉;

驻马店小麦倒伏成因及防止倒伏的对策    骆景霞;高宇冉;

河南省小麦育种的发展方向探讨    赵献林;

确保小麦高产优质途径的探讨    赵国喜;

驻马店市冬小麦主要气候特征及高产气象因素    武建华;陈松;陈英慧;房稳静;魏慧娟;王迎虎;

打好麦搏基础 力争再创高产    

小麦冬季冻害早预防    方圆

学农 爱农 为农    胡承霖

大旱之年,新乡小麦缘何创新高    本报记者 焦亮 通讯员 杨胜利

安阳市当前小麦总体长势良好    胡文峰

汗水浇出丰收麦    本报记者 夏树

新乡小麦大旱之年再创高产    杨胜利 本报记者 范学忠

推广“两晚”技术 应对阴雨连绵    本报记者 杨仕智

有喜有忧话三秋    本报记者 杨仕智

把握五大要素 集成创新应用    记者 杨仕智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温光特性研究    张咪咪

冬小麦不同播期农艺性状分析及其抗寒生理研究    李晓林

安徽省审定小麦品种抗病性鉴定及评价    徐丽媛

河北省优质小麦区域化布局研究    张静

利用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提高甘蓝型春油菜杂种优势的研究    柳海东

两类不同小麦品种花后群体生理特性和物质积累运转规律的研究    张甲元

温室、田间条件小麦若干生育指标及幼穗分化的比较研究    赵艳岭

小麦冬春性鉴定研究    张灿军

栽培技术措施对冬小麦茎秆抗倒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张一

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SSR分析及芸薹属核心SSR引物筛选    魏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