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曼暖典村傣族织锦技艺生产性保护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7:26
热度:

曼暖典村傣族织锦技艺生产性保护研究【摘要】:织锦是傣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做工精细,民族特色十分鲜明,是傣族历史的见证和傣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

【摘要】:织锦是傣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做工精细,民族特色十分鲜明,是傣族历史的见证和傣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和研究价值。2008年,傣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傣锦种类很多,过去,傣族人的衣、食、住、行及宗教活动皆离不开傣锦,织锦技艺的使用和传播非常广泛。但同其他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和碰撞也越来越频繁,傣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傣族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傣族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傣锦使用范围日益缩小、市场需求大大减少,老艺人相继离世,年轻人不愿再学再织,织锦技艺的传承开始出现断裂。如何尽快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解决织锦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主要有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三种。笔者认为,傣族织锦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可以采取生产性保护的理念和方式加以保护。 曼暖典村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编织傣锦是曼暖典村傣族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历史上,曼暖典村曾是西双版纳傣族土司的“御用”织锦村,在西双版纳历史和傣族织锦文化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选取个案,调查研究傣族织锦技艺的传承和保护问题,非该村莫属。 2010和2011年,笔者曾先后两次深入曼暖典村,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在借鉴前人对傣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傣族织锦技艺等方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民族学、文化遗产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傣族织锦技艺的生产性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本文旨在通过个案研究,揭示以傣族织锦技艺为代表的民间手工技艺在传承与发展中而临的困境,探索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制定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缘起、调查的背景、相关研究现状、相关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等进行了梳理。 第一章,对曼暖典村傣族织锦的历史沿革、织锦的特点等做了介绍,并对调查点曼暖典村的特殊性和代表性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对傣族织锦技艺传承方式和传承现状进行了考察和介绍。包括织锦工具及原料种类、具体工艺流程,技艺的传承方式及代表州:传承人的情况,织锦技艺传承的濒危状况与发展而临的困境。 第三章,结合曼暖典村傣族织锦技艺的现状,结合生产性保护相关理论,对曼暖典村傣族织锦技艺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道路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曼暖典村傣族织锦技艺生产性保护的发展模式,即“官(政府)、产(公司)、民(民间组织)、艺(手工艺人)”四者相结合的具体运作模式。 第四章,探讨了生产性保护对傣族织锦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影响。包括非遗保护工作由外在向内在推进,传承保护由消极被动向积极主动转变,民族文化遗产重获新生等。 【关键词】:傣族 织锦技艺 生产性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12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7
  • 目录7-9
  • 图表目录9-11
  • 绪论11-18
  • 一、研究缘起及选题意义11-13
  • 二、相关研究回顾13-16
  • 三、主要研究方法16-18
  • 第一章 曼暖典村傣族织锦概况18-24
  • 第一节 曼暖典村傣族织锦的历史沿革18-20
  • 第二节 曼暖典村傣族织锦特点20-24
  • 第二章 曼暖典村傣族织锦技艺及传承方式24-38
  • 第一节 织锦技艺的基本内容24-31
  • 一、织锦工具及原料24
  • 二、工艺流程24-31
  • 第二节 织锦技艺的传承方式及代表性传承人31-35
  • 一、织锦技艺的传承方式31-34
  • 二、代表性传承人34-35
  • 第三节 织锦技艺传承和发展面临的困境35-38
  • 第三章 曼暖典村傣族织锦技艺的生产性保护38-54
  • 第一节 曼暖典村傣族织锦技艺生产性保护的理论分析39-42
  • 一、生产性保护的对象分析39-41
  • 二、生产性保护的优势分析41-42
  • 三、生产性保护的可行性分析42
  • 第二节 曼暖典村傣族织锦技艺生产性保护道路探讨42-47
  • 一、提升文化品味42-43
  • 二、确定市场定位43-44
  • 三、转变经营方式44-45
  • 四、整理技术技艺45-46
  • 五、扩展传播媒介46-47
  • 第三节 “官产民艺”四者结合的运作模式47-54
  • 一、政府支持和引导傣族织锦的宏观发展47-48
  • 二、成立公司,村民参与48-50
  • 三、成立民间组织50-51
  • 四、传承人的坚守51-54
  • 第四章 生产性保护对傣族织锦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影响54-59
  • 第一节 非遗保护工作由外在向内在推进54-55
  • 第二节 传承保护由消极被动向积极主动转变55-56
  • 第三节 民族文化遗产重获新生56-59
  • 参考文献59-61
  • 附录61-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3-64
  • 后记64-6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傣族手工织锦技艺    晓飞;

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青峥;

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工艺——傣族手工织锦    李蓓;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    陈华文;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述评    谢菲;

晋宁石寨山青铜器图象所见古代民族考    汪宁生;

从作坊师承到校园教授:当代中国传统艺术传承方式的变迁    梁广寒;

傣族织锦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陈婧;杨兆麟;

傣锦的设计与工艺    金守德

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飞龙

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张敏;

佛教与傣族的传统体育    朱智红;

浅议农业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李刚;

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定位    蔡光龙;

傣、泰民族族源研究    孔敏素;杨敏;

基于混沌置乱的土家织锦图像数字水印算法    李军;向长城;

基于BEMD的土家织锦数字水印加密算法    李军;向长城;陈世强;李劲;

从多语言环境中看以傣促英    陈伟;

云南新平花腰傣稻米文化内涵初探    李娟;

非遗生态场的整合与“一村一品”观念——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方式传承    李浥;

本土知识与文化创新——以云南民族工艺文化为研究个案    金少萍;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理论思考——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区别    魏丽英;

西林铜鼓墓与汉代句町国    蒋廷瑜;

傣药的命名要点及应用    赵应红;

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发展历史与现状    单晓红;

傣文报纸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研究    单晓红;

浅析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    方超;邓星;杨天美;

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    王龙飞

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    张国栋

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    徐红梅

北京传统首饰技艺传承研究    韩澄

广西融水苗族服饰的文化生态研究    尹红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    王飒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季诚迁

傣族水文化研究    艾菊红

云南回族农商文化传统与经济变迁    马克继

清朝经营傣族研究    程印学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杨依凡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刘兵

滇桂民族手工造纸技术多样性研究    贝维静

关于我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的思考    薛文婷

云南孟连娜允古城景观建筑及其特色研究    刘鸿琳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    郭颖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杭州民俗体育研究    张智烽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度产业化及其管理策略    臧萍

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民族地区初中生学习倦怠问题探析    谭亲毅

西双版纳多民族学校中不同民族学生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张婷

傣族手工织锦技艺    晓飞;

试论大众传播媒介对新疆现代文化的传承作用    肖燕怜;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四) 商业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异化”与“反异化”——以韩国“人类活的珍宝制度”设计为视角    李晓秋;齐爱民;

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青峥;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几点理解    谭宏;

澳大利亚遗产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李永乐;张雷;陈远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惑    戴廉

带徒传艺:保护民间艺术遗产的关键    乌丙安;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    陈晟;

遗产与旅游:传统与现代的并置与背离    彭兆荣;郑向春;

“生产性保护”拯救非遗?    李勍;刘伟;

保护与利用 水火能否交融——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侧记    李婧;

别让“技艺”成为“记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在京举办    风声;

生产性保护: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调查    陈秀梅;

港城“非遗”传承任重道远    徐洪绕;

以广东凉茶为例看“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叶春生;

合理利用是传承发展的前提    谌强;

简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    王文章;曹鹃;

给“非遗”一个生存的空间    陈如;

藏博资讯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太极拳在传承中所存在的问题    王燚;

北京奥运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步研究    白春香;

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健身“锅庄舞”在高校的传承与研发    古兰丹姆;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纳西族“东巴”的生境    林崔宏;

留存地方文化记忆——也谈图书馆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谢晓波;

从小榄地域特色菊文化保护和创新中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黄应帮;

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战略重点“闪光”    郭永金;信国洋;

浅析“海盐滚灯”民间艺术特性的保护与传承——兼论文化馆、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作用    张锦富;

论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唐思京;

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思考    张洪波;

生产性保护:让非遗重焕生机    本报记者 屈菡

精彩非遗 盛大开席    裴蕾 吴璟

莫让“非遗”生产性保护陷入商业化误区    润生

生产性方式保护大家谈(传承人篇)    汪欣 整理

关于“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思考    徐艺乙

苏州科学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    本报驻江苏记者 王炜

科学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    苏文

首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公示    记者 杨朝晖

生产性保护是“非遗”保护重要途径    

专家眼中的“非遗”生产性保护    本报记者 刘茜 实习生 金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    何华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    李墨丝

隐藏在记忆里的文化符号    麻三山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    韩小兵

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的重构    郭荣茂

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    张鸽娟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谭志国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季诚迁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    刘洋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    吴磊

曼暖典村傣族织锦技艺生产性保护研究    桂星星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陈婧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沈姮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及其法律规制    但娟

转型时期民族地区政府文化职能转变研究    姚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治理结构研究    刘坤

拉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巴桑吉巴

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    楼圆玲

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马丽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建筑环境的关系研究    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