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灌木层种间关联探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6:22
热度: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灌木层种间关联探究【摘要】:种间关系的分析,目的在于揭示主要植物与其他植物的种间关联规律。种间关系是各个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机联系,对不同物种个体在空

【摘要】:种间关系的分析,目的在于揭示主要植物与其他植物的种间关联规律。种间关系是各个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机联系,对不同物种个体在空间联系程度的客观测定,对揭示两个种的相互关系、群落的生态种组及群落动态、以及群落与环境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指导林区退耕还林、森林再造和营林工作等林区管理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种间关联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生态学工作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早在二十世纪初,国外的生态学家就开始了种间关联性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往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种间关联水平上,然而这对于全面了解种间的关系还远远不够。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甘肃小陇山林区,黄河支流渭河流经小陇山林区74km,水系密度平均为0.585km/km2。甘肃小陇山是以次生栎林和松类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森林群落较为完整,种类丰富,结构复杂。其中富有苔藓、蕨类、裸子、被子植物224科945属2700多种。林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交汇处,属亚热带北缘暖温带山地半湿润气候区,盛行大陆性季风气候。调查区域选在小陇山榆树洛坝营林区、高桥小沙营林区、百花林场、党川林场和张家黑河营林区等。 对山杨、辽东栎、锐齿栎、栓皮栎四个群落的采样数据首先进行种群总体关联性,总体关联性分析使用多种间复合关联性测定使用方差比值法VR,成对物种的分析使用基于2×2联列表的χ2检验并用Yates的连续性校正公式;成对物种关联性测定使用PC、AC,种间关联测度使用Ochiai指数、Dice指数和Jaccard指数,同时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最后划分了山杨、辽东栎、锐齿栎、栓皮栎四个群落的生态种组。结果表明:(1)、山杨群落和辽东栎群落的灌木层种间关联以负相关为主,而锐齿栎群落和栓皮栎群落灌木层种间关联则以正相关为主,因此灌木层种间关联指示山杨群落和辽东栎群落属于不稳定构型,而锐齿栎群落和栓皮栎群落较为稳定;(2)、从群落总体关联性来看,锐齿栎群落关联性最强也最为稳定;栓皮栎群落次之群落整体较为稳定;辽东栎群落整体关联程度不强,群落还需向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山杨群落稳定性最差,群落仍处在群落演替的较为初级的阶段;(3)、根据χ2检验和OI测度指数的结果,结合物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将山杨、辽东栎、锐齿栎、栓皮栎四个群落各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后者也是灌木层内微环境特征的体现。以上不同群落种间关联的结果是各个群落内生境异质性以及各灌木层种群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表征。 【关键词】:种间关联 山杨群落 辽东栎群落 锐齿栎群落 栓皮栎群落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天水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Q9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8
  • 1.1 种间关联研究概况9-13
  • 1.1.1 种间关联的研究方法9-10
  • 1.1.2 种间关联的影响因素10-11
  • 1.1.3 国内研究动态11-13
  • 1.2 种间关联的研究理论和技术13-16
  • 1.2.1 种间关联的研究理论13-14
  • 1.2.2 种间关联的研究技术14-16
  • 1.3 研究种间关联的目的及意义16-18
  • 2.研究地区概况及研究方法18-20
  • 2.1 研究地区概况18-19
  • 2.1.1 植被18
  • 2.1.2 科研基础18-19
  • 2.2 研究方法19-20
  • 3.数据处理及分析20-47
  • 3.1 山杨20-24
  • 3.1.1 多种间复合关联性测定20-21
  • 3.1.2 成对物种的关联性检验21-22
  • 3.1.3 成对物种的关联测度22-23
  • 3.1.4 山杨群落生态种组的划分23-24
  • 3.2 辽东栎24-31
  • 3.2.1 多种间复合关联性测定25-26
  • 3.2.2 成对物种的关联性检验26
  • 3.2.3 成对物种的关联测度26-28
  • 3.2.4 Pearson 相关系数和Spearman 秩相关系数28-30
  • 3.2.5 辽东栎群落生态种组的划分30-31
  • 3.3 锐齿栎31-41
  • 3.3.1 多种间复合关联性测定32
  • 3.3.2 成对物种的关联性检验32-37
  • 3.3.3 成对物种的关联测度37-39
  • 3.3.4 Pearson 相关系数和Spearman 秩相关系数39-40
  • 3.3.5 锐齿栎群落生态种组的划分40-41
  • 3.4 栓皮栎41-47
  • 3.4.1 多种间复合关联性测定41-42
  • 3.4.2 成对物种的关联性检验42-43
  • 3.4.3 成对物种的关联测度43-44
  • 3.4.4 Pearson 相关系数和Spearman 秩相关系数44-46
  • 3.4.5 栓皮栎群落生态种组的划分46-47
  • 4.结论与展望47-49
  • 参考文献49-56
  • 致谢5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北京百花山草甸优势种的种间关联性分析    邢韶华;赵勃;崔国发;王九中;郑万建;

关帝山亚高山灌丛群落和草甸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系    李军玲,张金屯,袁建英

糙隐子草草原狼毒种群与其他主要植物的种间联结分析    邢福,宋日,祁宝林,郭继勋

长白山哈泥泥炭地两种生境苔藓与维管植物种间联结    陈旭;卜兆君;王升忠;李鸿凯;赵红艳;

川西北地区裂叶沙参与泡沙参所在群落种间联结性对照研究    张文辉,祖元刚,周福军

芦芽山植物群落种间关系的研究    张丽霞,张峰,上官铁梁

秦巴山地栓皮栎所在群落主要乔木树种种间联结性的研究    李登武,刘国彬,张文辉,卢志军

秦岭太白红杉群落种间关系的数量分析    王孝安,郭华,肖娅萍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狼牙刺群落恢复过程中的种间联结性研究    张文辉,徐学华,李登武,郭连金,刘国彬

天龙山木本群落种间关系的研究    孙勃,张金屯

娄烦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和格局分析    韩锦涛;李素清;

中国城市森林群落结构研究    童丽丽;汤庚国;许晓岗;

玉舍森林公园十齿花群落学特征研究    林长松;左经会;廖雯;

昆仑山西段天然草地优势种群的种间关系研究    蒋慧;于磊;鲁为华;蒋文生;曾全利;

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自然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卢双珍;喻庆国;曹顺伟;

植被数量分类的研究特点及发展趋势    李广水;宋丁全;

珍稀植物十齿花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林长松;左经会;朱万斌;程序;

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分形特征研究    李性苑;李旭光;李东平;周江菊;刘伦沛;

汾河源头管涔山森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郝晓鹏;上官铁梁;邱文;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药用种子植物资源多样性研究    孔冬梅;郭雨奇;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虫生真菌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王四宝;鲍丙芳;樊美珍;李增智;

东莞大岭山村边自然次生林群落种群时空格局及其动态特征    刘颂颂;叶永昌;朱剑云;曹洪麟;莫罗竖;陈裕喜;李年生;

补连塔煤矿风沙塌陷区植被分布与生长的研究    于泳;张平仓;胡春元;

辽东栎生长与繁殖对萌蘖调控的响应    孙凡;孟令彬;

王朗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林种间关联分析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预测    康文;

Natural vegetation of g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iods in Loess Plateau    

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古植被研究状况    吕厚远;刘东生;郭正堂;

第1章 黄土高原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变化概况    郭正堂;侯甬坚;

仙湖苏铁野生种群数量动态及生存分析    汪殿蓓;暨淑仪;陈飞鹏;彭少麟;

企业知识创意方式的环境动因研究 来自湖北的数据    张琳;

淮河流域峒柏大别山区植被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模式    刘刚

淮河流域桐柏大别山区植被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模式    刘刚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    张俊忠

亚高寒草甸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    李文金

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    张科

喀斯特森林植被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稳定性分析    张忠华

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侯钰荣

短期围栏封育下退化绢蒿荒漠草地更新特征研究    鲁为华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    田晔林

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方江平

武汉城市乡村聚落植物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研究    武欣

基于植物群落分析的武汉城市湖泊湿地植被恢复典型模式研究    曾毅

三种落叶阔叶幼树光合特性及其叶片养分动态特征的研究    范彩霞

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景源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苏成

东平湖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分析    宋洪宁

黄河三角洲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功能群研究    刘立杰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研究    党凤花

淮北地区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田玉龙

光皮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尤卫艳

浙西北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特征研究    李东

玉舍森林公园十齿花群落学特征研究    林长松;左经会;廖雯;

河南金岗台山区落叶阔叶林群落的分类和排序    蔡永立

油松林生态系统的研究(Ⅱ)——河北承德与山西太岳油松林生产力的比较    关玉秀 ,董世仁

中国油松生物量的研究    马钦彦

一种与材积相容的生物量模型    胥辉

抚育改造是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关键性措施    罗菊春;

三江源玛可河林区植物濒危程度和保护类别评价    邹大林;何友均;林秦文;崔国发;郑杰;董建生;李永波;赫万成;李长明;张世玺;

甘肃小陇山森林生物量研究    程堂仁;马钦彦;冯仲科;罗旭;

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核桃楸群落的优势种种间联结分析    林大影;鲜冬娅;邢韶华;崔国发;张文林;

珙桐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张家勋,李俊清,廉秀荣

天水小陇山锐齿栎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    索安宁

山西桑干河流域湿地植被数量生态学研究    刘丽艳

珍稀濒危植物中国红豆杉种群生态学研究    常成虎

甘肃小陇山珍稀濒危植物白皮松群落生态学研究    王勤花

三种类型草地植物种间关联的测定与比较    李育中

长白山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研究    郭忠玲,马元丹,郑金萍,刘万德,金哲峰

葛藤主要节肢动物类群种间关联的研究    李建丰,田明义,古德就,孙江华

宁夏啮齿动物分布的种间关联和聚类分析    施少捷,王寿昆

汾河着生硅藻种间关联和相关分析    王翠红,张金屯

四川省荣县桫椤自然保护区桫椤群落研究    敖光辉

甘肃小陇山华山松群落灌木层优势种种间关联性分析    巨天珍;康丽丹;王立峰;赵继超;李沛祺;张宋智;

太白山独叶草及其伴生种的种间关联研究    刘喆;岳明;

桂花次生林群落主要树种种间关联及其对混交度的响应    林勇明;洪滔;吴承祯;洪伟;胡喜生;范海兰;宋萍;

芦芽山珠芽蓼群落种间关联的研究    顾宁;张金屯;曹杨;

王朗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林种间关联分析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预测    康文;

王朗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林种间关联分析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预测    康文;

丽江文笔山植物多样性动态变化研究    殷瑶;谷勇;和世新;钱增锐;

丽江文笔山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研究    殷瑶;谷勇;吴昊;张志华;寸守权;

丽江文笔山植物多样性动态变化研究    殷瑶;谷勇;和世新;钱增锐;

大盘山自然保护区香果树群落结构与种群动态的研究    康华靖;陈子林;刘鹏;韦福民;

历山山地草甸优势种的种间关联和相关分析    王琳;张金屯;

河南宝天曼青檀群落的初步研究    程瑞梅;

南充城区小型兽类群落结构    廖文波;胡锦矗;刘涛;

香港裂叶马尾藻的生境角色及其附生生物的群落结构    伍家恩;陈清潮;伍泽赓;

近自然森林    达良俊

坡面绿化的植物配比与建植方式    赵方莹

广州为荒山绿化筛选优良植物    本报记者 郭泽莉

抱琴访友画中来    贾俊英

灌木树种在复层生态经济混交林中的应用    山西省沁县林业局 王雪峰

地力衰退问题应引起重视    杨文伟

城市森林维护与技术研究    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教授 张庆费

我国多数城市行道树布局不合理    本报记者 袁一雪 实习记者 王逍

我国人工林如何可持续发展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盛炜彤

树+树≠森林    潘希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自然恢复植被特征及恢复模式构建    杨宁

山东长岛列岛植物区系及群落结构研究    马成亮

巨尾桉工业原料林群落结构与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赵一鹤

陕北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生物学特性与天然化发育评价    王梅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研究    闫晓云

天津市道路绿地植物多样性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    孙志勇

闽西侵蚀退化红壤生态恢复研究    蓝良就

滇中地区云南松天然林群落结构及天然更新规律    杨文云

煤矸石山生态重建中的植被演替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互作用    张建彪

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方江平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灌木层种间关联探究    康丽丹

太白山雅美鹿蹄草与鹿蹄草群落植物种间关联及生态位研究    余贝贝

中国东北地区天然草地中豆科植物的分布规律研究    陶岩

人为活动对泰山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付裕

太原东山油松人工林数量特征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范伟伟

大、小兴安岭植被交错区群落生态学研究    张玲

山西果园杂草数量生态与管理策略研究    仝卉

管涔山植物群落生态关系的数量分析    孙勃

晋、陕、宁、蒙锦鸡儿群落生态特征研究    周伶

半干旱区露天矿生态复垦土壤养分与植物群落相关分析    赵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