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张暖忻导演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6:07
热度:

张暖忻导演研究【摘要】:张暖忻导演的艺术生命极其短暂,如流行一般划过中国电影的天空,但因其理论和创作上的功绩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璀璨而耀眼的一瞬。因此一瞬,也可永恒。新时期开始与李

【摘要】:张暖忻导演的艺术生命极其短暂,如流行一般划过中国电影的天空,但因其理论和创作上的功绩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璀璨而耀眼的一瞬。因此一瞬,也可永恒。新时期开始与李陀合著的《谈电影语言现代化》一文在中国电影理论史上影响深远,及至今天,我们也可以从这篇文章中感到作者的思想魅力和鲜活生命。从探索电影语言革新的《沙鸥》一片伊始,她创作的每一部影片深刻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与中国的历史、人们的生活生态和思想状态相互印证。张暖忻导演是中国电影历史中一位伟大的导演。 本文以张暖忻导演的电影观念和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细致的作者研究。分析导演电影观念的形成原因、作品风格以及作者的深层意识,希冀在历史中重新发现导演的价值,并在这个浮华的时代重温旧日的经典,以求共勉。 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分析导演电影观念形成的原因;第二个部分是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导演的电影观念;第三个部分则是探究导演建构纪实美学观念的努力以及中国电影对纪实美学的承续。导演的电影观念的形成因素主要由时代与艺术转型因素、现代电影理论思潮影响、中国现实主义观念的承续及作者的人文知识分子意识四个因素所影响。在此影响之下,张暖忻导演的影片追求纪实和诗意,并在意识深层透露出对国家的想象。最后则是张暖忻极力建构的电影纪实美学观念,并通过中国几代导演们的共同努力,最终将中国电影的纪实美学建构成熟,与世界电影保持同步。 【关键词】:真实观念 诗化 国家想象 纪实美学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905;K825.7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绪论6-8
  • 第一章 张暖忻电影观念形成促因分析8-14
  • 第一节 时代与艺术的转型8-9
  • 第二节 现代电影艺术思潮的影响9-10
  • 第三节 中西交融: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的新发展10-12
  • 第四节 从人文电影传统到精英意识12-14
  • 第二章 张暖忻的电影观念14-32
  • 第一节 真实观念14-20
  • 1.内在真实14-17
  • 2.现象的真实17-20
  • 第二节 现实的诗意20-27
  • 1.温情处理的人物20-22
  • 2.画面造型分析22-25
  • 3.台本分析25-27
  • 第三节 国家想象27-32
  • 1.《沙鸥》:个人与国家的同质想象28
  • 2.《青春祭》:国家想象的疏离28-29
  • 3.《云南故事》:国家想象的隐退29-32
  • 第三章 纪实美学的建构与演进32-39
  • 第一节 培养电影新人32-33
  • 第二节 纪实美学的探索33-39
  • 1.纪实美学的建构34-35
  • 2.纪实美学的演进35-37
  • 3.纪实美学的新发展37-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3
  • 后记4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沙鸥》从剧本到电影    张暖忻

《青春祭》导演阐述    张暖忻

红了高粱    张暖忻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    张暖忻;

我们怎样拍《沙鸥》    张暖忻;

三级跳的最后一跳    张暖忻;

8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回顾与今日电影理论策略    

《北京,你早》导演阐述    张暖忻

傣乡人    张暖忻

用电影语言传情    张暖忻;

聊斋诗意例    王光福;赵瑜;

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    刘艳玲;

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    厚实;郭彤;

杂谷脑河下游羌族聚落选址探讨    李路;

“陌生化”原理的建筑应用    屈晓勤;张鲲;廖一联;

“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    沃利青;

注重形式美与提高鉴赏力——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    陈祥明;

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    洪增流,彭发胜

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    薛雯

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    曾文雄;

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    张文;

图像文化时代的电影诗学重设    黎风;沈仁平;

社会记忆与文革影像    时晨;

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    郑恩兵;

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    陈建农;

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    孟庆阳;

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    王东;

电影研究的比较艺术学视界    周安华;

论中国画的“内美”    黄鸿仪;

论法定程序的“以言行事”    刘红婴;

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    王凯波

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    施佳胜

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    原雪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    王厚平

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    武克勤

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    刘宝春

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    高刘巍

文化交往论    杨玲

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    王庆斌

全景画美学研究    及云辉

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    许耕耘

柳与园林造景    唐珣

现代包装设计中仿生设计的应用研究    吴菲

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    王党荣

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    曹艺

徽派建筑中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王孙琳

高卉民先生写意画之写与意    高明宇

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    王颖

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    郑新新

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    李岩

《青春祭》导演阐述    张暖忻

巴赞是什么?——巴赞电影真实美学与文化人格精神读解    鸿钧;

什么是电影?──《找乐》和《民警故事》的电影形态    李奕明

皓首低徊有所思——谈谈我的《社会学文选》    费孝通;

真挚的生活 真诚地反映——我拍影片《青春万岁》    黄蜀芹;

关于建设电影批评学的若干思考    周斌;

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张暖忻;李陀;

电影美学随想    杨延晋;薛靖;

电影评论有愧于电影创作——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二次全国理事会上的发言    钟惦;

思考的一代 奋起的一代——谈谈《我们的田野》的导演创作    谢飞;

山西好人贾樟柯 用胶片抚摩灵魂    陈又;

秦怡 只是一个默片的说客    沈寅;吕文轩;

“开放的电影史观念”主导的路径标识    虞吉;

声电色影 蓦然回首:被遗忘的民国电影刊物    谢其章

卷首语    

需要一部感性的电影史 纪念中国电影一百年感言    郑洞天

中国电影方志研究——探寻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新视点    刘小磊;

走向新百年的《中国电影图史》    青溪;

走近电影 走近历史    郦苏元;

谈《云南故事》中张暖忻导演的人文关怀    彭德华;

“镜城”风景:中国电影中的北京映像    梁振华;陈少远;

一意孤行还是理性定位?——中国武侠大片如何真正走向世界    张振华;于晶;

家的重建:中国电影的一种叙事策略研究    石川;

中国当代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年    陈犀禾;万传法;

“五四”精神与八十年代中国电影    贾冀川;

“中国电影史”课程的本、硕教学实践及其理论思考    曹小晶;

国族电影与影像的跨地域消费    孙绍谊;

西部视阈中的新生代电影——新世纪十年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回顾与评析    任庭义;

新世纪十年:以文化主体创新为根本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黄式宪;

从奇迹到幻灭:中国电影在欧洲    莫里茨·德·哈尔德;

重整中国电影的百年记忆    苗春

用集体智慧打造《建国大业》    本报记者 孙琪 裴蕾

以影人之口塑影史    本报记者 李博

中国电影的合肥观澜    吴存荣

中国电影:忙于开疆 忘记守土    本报记者 李蕾

中国电影产业化的三对矛盾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 赵小青

如何书写中国电影史?    本报记者  陈香

收藏电影史料正当时    

谁是贺岁电影蓝筹股    祁建

“金扫帚”的质疑    本报记者 王洋

迷失在权力的漩涡    钟瑾

谁的话语空间?中国电影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刘君

内蒙古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朴成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    张书端

新时期文学思潮对电影的影响    赵慧娟

新中国革命题材电影中的寡母寓言(1949-1978)    张霁月

时代良知的影像表达    张利

论新世纪以来的第六代电影    张辛

少数民族电影与新中国的民族想象(1949-1966)    韩煜

新华影业公司研究(1934-1942)    郑健健

张暖忻导演研究    马晓东

繁花此日成春祭    詹克霞

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严峰

陪都《国民公报》电影副刊研究    梅琳

新中国六十年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整体梳理及其规律研究    姚尚凯

我国数字化电影的美学审视    曹智

中国体育电影的演进与发展    屈雯喆

解析新世纪间谍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    宋娟

21世纪十年来中国的中等成本电影研究    陈佳君

中国电影现实主义表演创作研究    王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