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海洋层化和海冰漂移速度变化对北极冰下海洋Ekman漂流的影响及北极次表层暖水的热通量与维持机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6:02
热度:

海洋层化和海冰漂移速度变化对北极冰下海洋Ekman漂流的影响及北极次表层暖水的热通量与维持机制【摘要】:Ekman漂流是上层海洋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本文提出了用实测温盐数据计算

【摘要】:Ekman漂流是上层海洋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本文提出了用实测温盐数据计算冰下Ekman流速的方法,将计算得出的流速与2010年第四次北极考察期间同步获取的海流剖面数据进行比较,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基于这个结果,可以通过比较容易获得的温盐数据计算Ekman漂流垂直结构。 海水层化的存在导致在跃层处湍流粘性系数减小,强烈抑制了水平流动的向下传播,致使Ekman漂流在跃层处完全消失。结果表明,冬季上层海洋漂流会发生在较大的深度上,而夏季海冰拖曳引起的漂流只能达到20m至30m的深度。漂流层变浅意味着海冰拖曳做功产生的能量不能进入海洋深处,而是在很浅的表层水体内积聚,有利于加剧海冰的底部融化。 表面海冰流速的变化,会对Ekman流场造成影响。研究表明,表面海冰流速发生变化时,导致各层流速发生相应变化,使流场产生变化,但Ekman流的摩擦影响深度并不随表面冰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摩擦影响深度是由海水的密度结构所决定的,跃层的位置决定Ekman流的摩擦影响深度,与海冰漂流流速无关。 计算湍流粘性系数通常需要密度剖面和流速剖面的观测结果,在只有密度剖面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本文的方法计算Ekman漂流,获得上层海洋的湍流粘性系数剖面。 在夏季北冰洋海域经常可以观测到次表层暖水现象。次表层暖水即在水深20~50m的范围内出现海水的温度极大值。本文对次表层暖水湍流热通量方面开展了研究。文中采用PP方法,用2008年第三次北极考察实测密度剖面数据,并使用上文中Ekman漂流方法,利用Ekman剪切估算海水垂直湍流扩散系数的垂向分布,表明海洋上部湍流扩散系数较大,达到1.5×10~(-2)m~2/s,湍流热通量较大;而跃层及以下垂向湍流热扩散系数只有1×10~(-5)m~2/s到8×10~(-5)m~2/s,湍扩散散失的能量较少,次表层获得的太阳能得以储存,使次表层暖水得以维持,密度跃层的存在是次表层暖水形成的原因之一。 次表层暖水的能量扩散主要是通过湍扩散来实现的。观测数据表明,次表层暖水通过湍扩散输出的能量通量在5W/m~2以下。次表层暖水处热通量很小,是由于那里海水层化抑制了湍流扩散,湍扩散系数小于表层海水,使得能量得到积累,导致次表层暖水温度较高。这样小的扩散系数使得次表层暖水积累能量形成温度峰值。 本文提出,通过次表层暖水热通量可以估计进入海水的太阳辐射能FT。结果表明,各站平均太阳辐射能相差较大,在几W/m~2至百余W/m~2的范围内,认为是冰层的厚度不同造成的。当冬季到来太阳辐射减弱或消失后,次表层暖水不会迅速消失,其积累的热含量仍将使次表层暖水存在较长一段时间。本文的计算结果表明,次表层暖水可以存留1-4个月时间。次表层暖水处储存了较多的能量,由于海水层化等原因导致次表层暖水处湍流热通量较小,能量释放率较低,从而使次表层暖水长期缓慢地向外释放能量。 【关键词】:Ekman漂流 海洋层化 次表层暖水 温度结构 能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73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引言11-21
  • 1.1 背景知识简介11-13
  •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13-15
  • 1.3 研究意义15-16
  • 1.4 研究海域概况16-20
  • 1.5 创新点和主要内容20-21
  • 第二章 数据介绍21-25
  • 2.1 第三次北极考察数据介绍21-22
  • 2.2 第四次北极考察数据介绍22-25
  • 第三章 海洋层化和海冰漂移速度变化对北极冰下海洋 Ekman 漂流的影响25-37
  • 3.1 层化条件下冰下 Ekman 层流场的计算25-27
  • 3.2 实测 Ekman 漂流27-33
  • 3.2.1 从实测流速中分离出 Ekman 漂流剖面27-28
  • 3.2.2 冰下 Ekman 漂流剖面观测结果分析28-33
  • 3.3 层化和海冰运动对 Ekman 漂流的影响33-36
  • 3.3.1 海水层化条件下 Ekman 剖面结果的差异33-35
  • 3.3.2 海冰漂移速度的变化对 Ekman 流剖面的影响35-36
  • 3.4 结果与讨论36-37
  • 第四章 北冰洋次表层暖水的热通量与维持机制37-50
  • 4.1 次表层暖水湍流热扩散系数的计算方法37-45
  • 4.1.1 各站次表层暖水的温度结构37-40
  • 4.1.2 各站湍扩散系数的计算40-45
  • 4.2 次表层暖水热通量和热含量的计算45-49
  • 4.2.1 湍扩散能量通量的计算45-46
  • 4.2.2 对进入海水表面太阳能的估计46-47
  • 4.2.3 热含量及存留时间47-49
  • 4.3 结果与讨论49-50
  • 第五章 总结50-53
  • 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57
  • 个人简历57
  • 发表的学术论文5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北冰洋盐跃层研究进展    史久新,赵进平

加拿大海盆双扩散阶梯结构分布与热通量研究    赵倩;赵进平;

融冰季节北极破碎冰区热通量的初步研究    史久新,赵进平,矫玉田

夏季北冰洋无冰海域次表层暖水结构的形成机理    王翠,赵进平

夏季北冰洋海冰边缘区海水温盐结构及其形成机理    赵进平,史久新,矫玉田

辽东湾海冰漂移的动力要素分析    岳前进,张希,季顺迎

LADCP数据处理方法的探讨及其对应软件包的使用    郭心顺;杨庆轩;康建军;田纪伟;

极区冰下海洋自动剖面观测系统及其应用    矫玉田;史久新;赵进平;张雪明;侯家强;

1999年楚科奇海台及其周边海域中层与深层水增暖    赵进平,高郭平,矫玉田

北极环极边界流研究及其主要科学问题    赵进平,史久新

南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探讨    刘红梅;申唐;

江苏沿海主要海洋灾害分析与减灾对策    赵红艳;陈晔;

海流要素辅助航行决策的区划技术研究    许兆新;吴传利;王晓玢;

深海环境对信号采集的影响研究    周知进,刘爱军

卫星测高数据在渔情分析中的应用探索    仉天宇,邵全琴,周成虎

船用制冰装置的海水冷凝器及辅助部件    马捷,潘公瑾,何方正

海洋测绘与海战地理环境信息保障    梁开龙

海洋测绘与海洋经济的发展    梁开龙

基于近海定常环流高程模式的平均海面地形联合解算方法    章传银,牟秀珍

MERIS卫星数据定量反演长江河口的悬沙浓度    刘小丽;沈芳;朱伟健;刘曦;

2008年初中国南方地区雪灾成因分析    郑沛楠;宋翔洲;陈学恩;

海洋战场环境融合显示技术的研究    朱颖;陆毅;俞立军;李汉荣;牛红光;

卫星遥感与海洋战场环境空间框架的建设    马润赓;李喆;刘少峰;

海洋环境文化建设初探    孙敏;

海冰灾害风险分析    郑沛楠;闻斌;张勇;王彦磊;

青岛地铁地源热泵技术综合应用可行性分析    陈友媛;韩亚军;李文伟;邹元霖;李瑞霞;贾永刚;

海洋动力对黄河尾闾变迁的影响    王艳红;

南海潮波数值模拟    诸裕良;黄宗晓;张春丽;

福建近海波浪能状况分析与评价    张军;许金电;郭小钢;

探测海水特性的地震正演模型分析    马成英;刘怀山;

基于航海雷达的海浪遥测关键技术研究    唐艳红

海上搜救模拟器中近海溢油的实时仿真与可视化研究    余枫

多传感器卫星数据黑潮变异研究    陈春涛

大河控制性影响下的陆架海沉积有机质的“源—汇”作用    胡利民

水下非均匀光场的目标探测研究    徐洪梅

东海赤潮监测卫星遥感方法研究    王云飞

深海环境及深海沉积物拉曼光谱原位定量探测技术研究    张鑫

北极海冰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研究    魏立新

水交换模型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    宋军

黄海和东海微微型浮游生物分布研究    赵苑

海域承载力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霍军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用于海岸线检测    张乐

黄河口及黄、渤海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李佩佩

波浪浮标传感器综合测试系统    王娟

基于分数阶傅立叶变换的水声信道多参数估计算法研究    杨光

中国东海、黄海和南海北部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与通量研究    杨斌

深海内波弱非线性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南海应用的研究    宋诗艳

基于海洋台站和浮标的近海海洋观测系统现状与发展研究    李立立

2008年黄海浒苔事件期间的物理要素特征    徐珊珊

格陵兰岛附近海域水团分析和比容海平面季节变化    王慧娟

Fundamental framework and Experiments of the ThirdGeneration of IAP/LASG World Ocean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金向泽,张学洪,周天军

北冰洋及其邻近海域极昼期间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试验研究    曲绍厚,胡非,李亚秋,苏林

南极地区温度和海冰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    卞林根,陆龙骅,贾朋群

北冰洋盐跃层研究进展    史久新,赵进平

融冰季节北极破碎冰区热通量的初步研究    史久新,赵进平,矫玉田

楚科奇海海冰周年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关联因素    赵进平,朱大勇,史久新

海冰的动力-热力过程的数学处理    吴辉碇

渤海海冰漂移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试验    王仁树,刘钦政,陈伟斌,金洪太,刘存厚

海冰的热力过程及其与动力过程的耦合模拟    王志联,吴辉碇

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表层水温的变异特性及其对南极冰面积变化的响应    陈锦年,秦曾灏

热带西太平洋表层暖水和次表层冷水的年际变异    郭忠信,符淙斌

埃默里冰架北缘海洋水文特征的变化    蒲书箴;葛人峰;董兆乾;于卫东;史久新;

南海表面浮力通量、水型变性及南海“暖水”的消长分析    严幼芳;甘子钧;齐义泉;

极区冰下海洋自动剖面观测系统及其应用    矫玉田;史久新;赵进平;张雪明;侯家强;

科其喀尔冰川冰面湖温度变化及其热机制    王欣;刘时银;韩海东;蒋宗立;莫宏伟;

海水温度的长期变动    长坂昂一;李振生;

基于Kriging方法Argo数据重构太平洋温度场研究    杨胜龙;马军杰;伍玉梅;周为峰;

1985—1986年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热状况的分布特征    林传兰,徐炳荣

“厄尔尼诺”现象与我国的气候    

晚中新世西太平洋暖池的浮游有孔虫和氧同位素证据    李前裕;李保华;钟广法;周祖翼;成鑫荣;王吉良;汪品先;

黑潮温度倾向异常特征及其海表动力过程    谭言科;关志佳;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的建立及模拟SST误差成因的分析    林惠娟;钱永甫;张耀存;

海冰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    吴辉碇;

卫星海冰遥感及其应用    吴辉碇;吴龙涛;张蕴斐;白珊;刘钦政;

微表情研究与应用    傅小兰;

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面孔识别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杨程青;陆峥;王继军;

惊恐障碍患者的面部情绪认知    蔡利强;王新玲;魏丽丽;章迎春;陈炜;陈婉珍;王伟;

拉尼娜归来?    本报记者 杨梅菊

捕捉转瞬即逝的微表情    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脑与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冰洋次表层暖水结构和北极涛动空间变化的研究    曹勇

渤海辽东湾冰区工程点雷达海冰监测和预报技术研究    赵宝刚

东中国海热通量及热收支变化研究    刘娜

海冰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波浪与海冰相互作用    王瑞学

海冰和冰架对南极普里兹湾海洋过程的影响研究    郑少军

冰单轴压缩强度与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张丽敏

Stokes-drift对上层海洋的影响研究    王智峰

海洋层化和海冰漂移速度变化对北极冰下海洋Ekman漂流的影响及北极次表层暖水的热通量与维持机制    刘国昕

海上失控船舶漂移模型研究    欧阳

基于强度判断的面部情绪维度型分类    黄静怡

北太平洋经向热盐输送研究    厉萍

辽东湾冬季流冰漂移预报的研究    王建锋

加拿大海盆区辐射观测及其生物光学特性研究    王维波

海冰数值模拟预报及工程应用    曲俊生

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夏季净热通量极小值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田永青

北极夏季风对海冰运动贡献的统计分析    程一轩

热带、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平面低频变化机制的研究    顾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