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气候变暖对不同营养水平湖泊营养物质动态迁移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5:39
热度:

气候变暖对不同营养水平湖泊营养物质动态迁移的影响【摘要】:近一世纪以来,地球气候发生了一系列以变暖为主要特点的显著变化,全球地表温度升高大约0.74℃,并且在未来的100年升温幅度

【摘要】:近一世纪以来,地球气候发生了一系列以变暖为主要特点的显著变化,全球地表温度升高大约0.74℃,并且在未来的100年升温幅度将达到3-5℃。已有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对淡水生态系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水体的物理化学特性、沉积物各营养物质的化学循环过程以及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群密度与种类组成的改变等。目前,我国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气候演化以及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而关于气候变暖对湖泊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略显欠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浅水湖泊比较集中的地区,且该地区亦是我国富营养化湖泊分布的主要地区,同时,有研究表明,在只考虑温室气体增加的条件下,未来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变暖的幅度会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武汉市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东部,市域范围内水体丰富,为研究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地理条件和基础。本研究首先分析武汉市近62年气温、降雨、风速及日照时数的气象观测数据,证明武汉市区域气候变暖的存在性,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武汉市受到的影响程度。其次,选取超富营养型浅水湖泊—武汉南湖表层沉积物和表层水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光照培养箱设置18℃和22.5℃两个温度处理组,模拟武汉地区预测的本世纪末春季变暖的情景,研究升温对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的影响。最后,选取不同营养水平湖泊(高度富营养化的南湖与中度营养水平的梁子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原位温控围隔模拟长江中下游流域百年后气候变暖情景,设置两个温度梯度(自然水温,自然水温+4.5℃),总计4个处理。逐月观测不同处理组沉积物系统功能变量(如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碱度、无机营养盐通量以及沉积物营养物质含量等)的变化特征,探讨气候变暖和不同营养水平对湖泊沉积物系统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武汉市1951-2012年间的降水量无显著趋势,年降水量较为稳定,但最大日降水量波动较大并可能存在一定的周期性特征;武汉市1951-2012年间风速与日照时数均有显著的下降趋势,风速的减小与该地区气温的升高与城市化进程加快有关,而日照时数的下降主要是受到了空气中人为排放的气溶胶浓度增加的影响:此外,武汉市1951-2012年间的气温要素中,除极端最高气温外,其他气温要素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以及年平均气温距平均表现出极显著的上升趋势,同时发现1993年以前,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较平稳,但之后气温逐渐升高并且其波动性也在增大,气温上升原因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的气温的变化证实了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武汉地区气温同样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 (2)室内控制实验中,以超富营养型浅水湖泊—武汉南湖表层沉积物和表层水为研究对象,设置18℃和22.5℃两个温度处理组,研究升温对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富营养型浅水湖泊中,温度的升高能够显著促进湖泊沉积物中磷元素的释放,使水体当中的磷浓度显著增加,从而加剧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好氧环境下,温度的升高对水体中的氨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室内模拟系统未观察到升温对沉积物中氮的动态迁移产生显著影响,推测是由于沉积物反硝化作用与底栖生物利用两个原因,但温度的升高对于超富营养型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氮元素营养盐动态迁移的影响依然有待进一步实验论证。 (3)通过室外原位温控围隔模拟系统探究了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物质迁移对变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升温可以显著促进湖泊生态系统沉积物-水界面离子的电离程度,使界面水体的pH值显著降低,电导率显著升高,同时,升温对界面的总氮释放通量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升温增强了系统中微生物活性,加快了有机氮的分解以及有机质的矿化速率;高营养水平的浅水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的无机氮、磷营养盐离子浓度相对较高,因此电导率较高,同时,较高的营养水平以及沉积物-水界面强烈的厌氧环境加速了氨氮与磷从沉积物向上覆水中的释放,进而影响到氮、磷元素的界面交换通量;而低营养水平的浅水湖泊由于水草繁茂,腐烂的植物碎屑沉降到湖泊沉积物表面使沉积物的有机碳、氮均比高营养水平的沉积物系统显著升高。 【关键词】:气候变暖 富营养化 沉积物-水界面 营养物质 交换通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524;X16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第一章 绪论12-25
  • 1.1 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12-15
  • 1.1.1 全球地表温度的变化13-14
  • 1.1.2 全球海平面高度的变化14
  • 1.1.3 北半球积雪面积的变化14-15
  • 1.1.4 国内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15
  • 1.2 气候变暖对湖泊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15-19
  • 1.2.1 气候变暖对湖泊生态系统物理特性的影响15-17
  • 1.2.2 气候变暖对湖泊生态系统化学特性的影响17-18
  • 1.2.3 气候变暖对湖泊生态系统生物的影响18-19
  • 1.2.4 国内有关气候变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19
  • 1.3 沉积物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9-23
  • 1.3.1 沉积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物理特性的作用20-21
  • 1.3.2 沉积物对湖泊生态系统化学特性的作用21
  • 1.3.3 沉积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生物的作用21-23
  • 1.4 我国湖泊的富营养化现状23-24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24-25
  • 第二章 武汉市近62年主要气象观测数据浅析25-36
  • 2.1 前言25
  • 2.2 研究区域概况25-26
  • 2.3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26-27
  • 2.3.1 数据收集26
  • 2.3.2 分析方法26-27
  • 2.4 分析结果27-31
  • 2.4.1 气温因子的变化趋势27-29
  • 2.4.2 降水、风速、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29-31
  • 2.5 讨论31-34
  • 2.5.1 武汉气温要素的变化趋势31-33
  • 2.5.2 武汉降水、风速、日照时数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33-34
  • 2.6 结论34-36
  • 第三章 升温对超富营养型浅水湖泊沉积物营养盐动态迁移影响的初步研究36-47
  • 3.1 前言36-37
  • 3.2 研究区域概况37-38
  • 3.3 材料与方法38-39
  • 3.3.1 实验材料38
  • 3.3.2 实验设计与实验温度的确定38-39
  • 3.4 实验结果39-43
  • 3.4.1 水体NO_3~--N、NH_4~+-N和TN的变化39-40
  • 3.4.2 水体o-P和TP的变化40-41
  • 3.4.3 TNS和TPS的变化41-42
  • 3.4.4 沉积物Chl a的变化42-43
  • 3.4.5 沉积物LOI的变化43
  • 3.5 讨论43-46
  • 3.5.1 升温对系统沉积物磷动态迁移的影响43-44
  • 3.5.2 升温对系统沉积物氮动态迁移的影响44-46
  • 3.6 结论46-47
  • 第四章 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物质动态迁移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室外原位围隔模拟实验47-74
  • 4.1 前言47-48
  • 4.2 研究区域概况48
  • 4.3 材料与方法48-51
  • 4.3.1 室外控温围隔模拟系统的建立48-49
  • 4.3.2 实验方法49-50
  • 4.3.3 数据处理50-51
  • 4.4 实验结果51-69
  • 4.4.1 系统水温变化51-52
  • 4.4.2 以时间为协变量的双因素方差分析52-54
  • 4.4.3 pH、EC的变化及单因素方差分析54-55
  • 4.4.4 沉积物Chl a的变化及单因素方差分析55-56
  • 4.4.5 沉积物LOI的变化及单因素方差分析56-57
  • 4.4.6 沉积物碳氮含量的变化及单因素方差分析57-59
  • 4.4.7 TPs与APA的变化及单因素方差分析59-61
  • 4.4.8 DO通量的变化及单因素方差分析61-62
  • 4.4.9 TA通量的变化及单因素方差分析62-64
  • 4.4.10 氮营养盐通量的变化及单因素方差分析64-66
  • 4.4.11 磷营养盐通量的变化及单因素方差分析66-68
  • 4.4.12 SiO_3~(2-)通量的变化及单因素方差分析68-69
  • 4.5 讨论69-74
  • 4.5.1 升温对沉积物-水界面物质交换的影响69-71
  • 4.5.2 不同营养水平沉积物-水界面物质交换的比较71-74
  • 参考文献74-90
  • 致谢90-91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专利9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1961~2008年临沂降水变化特征的气候分析    吕学梅;高安春;王新;申培鲁;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田永杰;唐志坚;李世斌;

武汉市城区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    张穗,何报寅,杜耘

武汉市主要年气候要素及其极值变化趋势    李灿;陈正洪;

北京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和热岛效应    林学椿,于淑秋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水体pH和矿化度监测数据初步分析    张心昱;孙晓敏;袁国富;朱治林;温学发;康新斋;徐丽君;

梁子湖沉积物有机质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金芳;黄俊华;汤新燕;阮小燕;祁士华;

鹤庆钻孔沉积物总有机碳、氮含量测定的前处理方法及其环境意义    卢凤艳;安芷生;

pH与三峡库区底泥氮磷释放关系的试验    付春平,钟成华,邓春光

福建省山仔水库和杜塘水库沉积物叶绿素a比较研究    林慧;苏玉萍;庄一廷;钟厚璋;林佳;金华;

武汉市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的研究    杨明生

武汉南湖营养盐动态及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杨学芬

星星草的耐盐能力及其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张立宾;刘玉新;张明兴;

畜禽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效铜锌铁锰含量的影响    赵征宇;蔡葵;赵明;

不同钾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郑福丽;刘兆辉;张文君;江丽华;王梅;林海涛;

施用硫酸钾镁对苹果产量、品质和叶片矿质营养的影响    林海涛;江丽华;刘兆辉;宋效宗;郑福丽;王梅;张文君;

有机肥料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变化的影响及肥效研究    赵明;赵征宇;蔡葵;于秋华;王文娇;

畜禽粪肥不同用量对青花菜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李祥云;宋朝玉;王瑞英;王圣健;高峻岭;朱丕生;

长期定位施肥对非石灰性潮土磷素吸附与解吸的影响    张敬敏;李文香;桑茂鹏;刘树堂;

轮作和休茬对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    吴焕涛;魏珉;杨凤娟;王秀峰;

崂山绿茶水溶性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赵明;王文娇;蔡葵;赵征宇;于秋华;

水溶性螯合肥对章丘大葱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张英鹏;李彦;张玉凤;董亮;孙明;

肥料与石膏配施对滨海盐土玉米生理活性的影响    李孝良;李健姣;吕宝磊;陈效民;王晓洋;詹国飞;

包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对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李敏;叶舒娅;刘枫;袁嫚嫚;

不同控释氮肥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袁嫚嫚;叶舒娅;刘枫;李敏;吴学忠;

合肥地区大棚土壤7种重金属相关环境质量评价    蒋光月;郭熙盛;朱宏斌;何传龙;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河湖相连段水环境特征研究——以太滆运河入太湖段为例    景连东;敖鸿毅;郑杨忠;黄小龙;刘剑彤;

2010年度太湖水域藻密度和叶绿素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    虞锐鹏;何恩奇;钮伟民;徐志飞;顾中华;王利平;陶冠军;徐夏叶;

铅在我国3种自然土壤中的含量及化学形态分布特征研究    文方;姚娜;朱菲菲;周友亚;谷庆宝;李发生;侯红;

栾川县近50年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张俊洁;薛金辉;郭明搏;姬鸿丽;

中水灌溉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王齐

绿洲棉田磷素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和技术研究    陈波浪

两种典型盐生植物耐盐机理及应用耐盐植物改良盐渍土研究    李瑞利

TNT污染土壤的生物泥浆反应器修复机理研究    谯华

浅水湖泊沉积物磷素迁移转化特征与生物作用影响机制研究    钱轶超

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空间对应关系和定量模型研究    赵科理

肥料管理对土壤-作物系统养分和重金属平衡的影响    鲁洪娟

我国典型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转化与迁移特征研究    郑顺安

茶多酚对茶树铅生物有效性的调控作用机制    于明革

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流域河流输沙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的响应    曾和平

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    倪玲珊

猪粪农用对土壤—小麦系统中镉迁移的影响    翟静雅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水稻根际促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水稻作用效果的研究    胡雪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土壤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时空演变特征    闫鸿媛

不同棉花基因型钾吸收和利用效率差异的机理研究    夏颖

太湖沉积物再悬浮对浮游动物摄食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蒋伟伟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基于城市热岛减缓的湖泊湿地景观功能连通性研究    韩筱婕

内源性营养盐对藻类生长机制的影响与调控研究    黄传灵

水体底泥中磷的吸附-解吸研究进展    王宇;马宁;史春梅;王继红;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径流预报中的应用    徐中民,蓝永超,程国栋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沿线气溶胶可溶性成分的分析    孙俊英

人类活动引起的我国西北地区21世纪温度和降水变化情景分析    徐影,丁一汇,赵宗慈

南极半岛近百年气温的年代际振荡    卞林根,王金星,林学椿,陆龙骅

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冻土环境的影响    王一博,王根绪,常娟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沿线气溶胶成分分析    徐建中,孙俊英,任贾文,秦大河

北冰洋浮冰区近冰层湍流通量计算方法比较    李剑东,卞林根,高志球,陆龙骅,逯昌贵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上温室气体瓶采样结果分析    张东启;徐建中;汤洁;温民;

围垦滩涂潮沟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生态位分析    胡知渊;鲍毅新;葛宝明;李欢欢;

武汉市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和优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王银东

湖泊底栖动物食物组成与食物网研究    刘学勤

南湖周边排污口调查及排污口附近水域水质模型研究    卢璟莉

潮滩湿地沉积物中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沉积物特性间的关系初探    李万会

对虾、青蛤和江蓠不同混养系统氮磷收支的实验研究    常杰

城市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磷矿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于洋

杜塘水库浮游藻类群落特征及微囊藻的分离培养    陈碧华

山东近海水质营养状况分析与评价    吕振波;孙玉增;张焕君;刘义豪;魏振华;杨建敏;高成美;

繁殖母兔适宜营养水平的研究    窦如海,葛大伟,杨培林,张承延,李惠新,田翠,吕素军,李志彦,王伟

秋季如何提高果树贮藏营养水平    孙继河;

2000年湖北食物消费水平探讨    李兆华,方辉亚

实验动物新西兰兔适宜营养水平的研究    赖国旗,韦克,何明忠,潘永全,谭毅

大学生营养健康与科学饮食的研究    周丹;

营养快餐粉    吴巧玲;

董铺水库水质及营养水平生物学评价    丁淑荃;鲍传和;

攀枝花黑山羊不同营养水平舍饲育肥效果比较    杨鹰;韦雷飞;陈明华;杨应东;文建国;邹成均;

植物组合及水体营养梯度对三种功能性植物生物量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孙利芳;孙一香;周长芳;安树青;

新疆医学院142名大学生11月份维生素C营养水平调查    付德润;米徐;

性别和营养水平对福建河田鸡肌肉风味前体物质含量的影响    杨烨;冯玉兰;李忠荣;

不同营养水平对草原红牛及其肉用群体肉用性能的影响    李旭;胡成华;吴健;刘基伟;张鹏举;丁晓伟;张国梁;赵玉民;

营养水平对热应激PIC商品猪生产性能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宋代军;温昊;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改善国民营养水平    陈辉;

理想膳食模式(DDP)评价病人膳食营养水平的研究    薛长勇;李守濂;张效良;王伟琴;

不同营养水平对山葵(Wasabi japonica Matsum)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吴震;王广东;庄飞云;李式军;

太原市0—8岁健康儿童发钙营养水平分析    徐卫红;庄辛;王三桃;邓俊萍;

甘肃省妇幼人群维生素E营养水平的研究    冯新昌;

淮北市居民硒营养水平调查与评价    何家红;张铮;营文娟;

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的营养水平    刘德宝

如何提高果树冬贮营养水平    王忠民

提高果树贮存营养水平的措施    王忠民

落叶多的柑桔宜重施肥    黄家南

帝斯曼在华第三家饲料预混料厂开业    施丽娜

幼年狐的饲养管理事项    

孵化期胚胎死亡原因    

苹果树营养状况冬诊法    葛世康

枇杷采果后做到三“及时”    黄家南

肉猪的生长规律    老贵

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熊金林

噬藻体PP种群动力学和淡水浮游病毒生态学研究    程凯

营养因素对马铃薯块茎发育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郑顺林

河口潮滩湿地有机质来源、组成与食物链传递研究    余婕

不同氮素营养水平下春玉米碳氮代谢机理的研究    赵宏伟

营养水平对妊娠和非妊娠母猪生产成绩及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吴德

甜瓜穴盘苗成苗生理基础及其相关技术参数确定    潘静娴

草原红牛及其改良群体遗传与营养互作研究    赵玉民

不同湖泊沉积物营养特征与沉水植物菹草生长的应答关系研究    米玮洁

营养水平对后备母猪卵巢microRNA-378表达影响及microRNA-378作用机制研究    徐盛玉

营养水平对育肥牛氮磷排泄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    官继承

气候变暖对不同营养水平湖泊营养物质动态迁移的影响    李庚辰

营养水平对不同品种鹅生长发育及MyoG、Foxo1基因表达的影响    宋佳巍

妊娠期营养水平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营养代谢和乳成分的影响    杨鹛

妊娠期营养水平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    任花池

营养水平对肉牛生产性能及牛肉品质的影响    闫祥林

不同光照节律和营养水平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性征发育和福利的影响    唐诗

不同营养水平下哺乳期羔羊补饲效果研究    王琦

李不同品种坐果率与花器构造、营养水平间关系的研究    申玉龙

不同光照制度和营养水平对肉仔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李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