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2010年5月6-7日华南暖区暴雨中一次飑线过程的分析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5:15
热度:

2010年5月6-7日华南暖区暴雨中一次飑线过程的分析研究【摘要】:2010年5月6-7日,广东省北部、东部及珠三角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的强降水过程。本文运用N

【摘要】:2010年5月6-7日,广东省北部、东部及珠三角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的强降水过程。本文运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和雷达风场反演资料,分析研究了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背景,造成暴雨的一次飑线系统的触发、组织发展维持及三维结构特征,并运用WRF模拟的高分辨率资料,讨论低空急流与尾部入流在飑线系统组织过程中的作用,主要结论如下: (1)此次飑线过程发生于200hPa高空辐散区,500hPa高空槽后,对应地面准静止锋锋前暖区内。其850hPa北侧为切变线,东南侧存在低空急流。对流区上干下湿不稳定层结明显,垂直风切变为中等强度。 (2)该飑线系统为后部扩建型,对流单体由西风受广西大瑶山脉地形阻挡而触发。发展过程中两广交界处不断有新单体生成,东移发展并入原对流带,至盛期对流带东段出现弓形回波结构。 (3)飑线系统的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对流带与对流单体的锢囚及弓形回波的演变发展。单体发展及对流带的形成与地面中尺度风场特征关系密切,锢囚过程中地面辐合线及中层中气旋起组织作用。强降水拖曳、雨滴蒸发冷却增强了下沉气流及中层冷空气入流,共同造成地面后部辐散出流,促进弓形回波发展。该飑线系统成熟阶段地面存在冷池,后部无明显层状云。垂直结构上可见前部向后的上升气流与中层入流的干冷空气辐合后于飑线后方下沉。与经典飑线类似,但无涡旋对,雷暴高压也不明显。 (4)通过模拟分析发现,系统发展初期,对流区呈强烈的大气不稳定层结,西南低空急流为对流区提供充足的水汽,也有利于触发大气层结不稳定。系统发展阶段,低空急流使得飑线系统西南侧的水平涡度增强。水平涡度引发的垂直环流通过促进不稳定区能量释放,影响对流系统生消发展。弓形回波发展至成熟阶段,低空急流减弱,近地面负浮力、中层西北气流的偏北风分量及飑线后部的反气旋式涡旋共同造成尾部入流。尾部入流与前部环境风切变二者平衡,促进不稳定区风场辐合,激发对流新生及维持其发展。同时尾部卷入的干空气下沉,加速水滴的蒸发和凝结潜热的释放,形成负位温扰动冷池中心,维持飑线发展。 【关键词】:暖区暴雨 飑线 锢囚 冷池 弓形回波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458.12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第一章 引言9-17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
  • 1.2 飑线国内外研究进展9-15
  • 1.2.1 飑线的组织形式及生命史演变特征10-11
  • 1.2.2 飑线的中尺度结构特征11-12
  • 1.2.3 飑线的触发维持机制12-14
  • 1.2.4 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场反演应用及数值模拟14-15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15-17
  • 第二章 暴雨过程环流背景17-25
  • 2.1 资料说明17
  • 2.2 暴雨过程雨情17-18
  • 2.3 暴雨过程天气背景18-23
  • 2.3.1 高低空天气形势18-20
  • 2.3.2 大气层结状况及对流指数20-23
  • 2.4 本章小结23-25
  • 第三章 飑线系统的演变过程25-31
  • 3.1 形成阶段25-26
  • 3.2 发展阶段26-27
  • 3.3 成熟阶段27-28
  • 3.4 消散阶段28
  • 3.5 本章小结28-31
  • 第四章 飑线系统的结构特征31-41
  • 4.1 系统触发机制31-32
  • 4.2 系统发展阶段32-38
  • 4.2.1 对流带与单体锢囚33-36
  • 4.2.2 弓形回波的形成发展36-38
  • 4.3 系统成熟阶段38-39
  • 4.3.1 水平结构特征38
  • 4.3.2 垂直结构特征38-39
  • 4.4 本章小结39-41
  • 第五章 WRF 模拟41-59
  • 5.1 WRF 模式简介41
  • 5.2 模拟方案设计41-42
  • 5.3 模拟与实况对比42-45
  • 5.3.1 飑线系统的演变42-44
  • 5.3.2 飑线系统过程降水44-45
  • 5.4 低空急流分析45-49
  • 5.4.1 低空急流概况45-47
  • 5.4.2 低空急流引发的垂直环流47-49
  • 5.5 尾部入流分析49-56
  • 5.5.1 尾部入流的概况和形成机制49-53
  • 5.5.2 尾部入流的作用53-56
  • 5.6 系统形成机理56
  • 5.7 本章小结56-59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59-61
  • 6.1 主要研究结论59-60
  • 6.2 讨论60-61
  • 参考文献61-65
  • 致谢65-67
  • 个人简介6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A Study of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a Meso-beta-scale Convective Vortex and Associated Heavy Rainfall in the Dabie Mountain Area Part I: Diagnostic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徐文慧;倪允琪;汪小康;邱学兴;宝兴华;金文岩;

我国飑线发生条件的研究    丁一汇,李鸿洲,章名立,李吉顺,蔡则怡

华北飑线系统的结构与演变特征    蔡则怡,李鸿洲,李焕安

华北强飑线生成环境与地形作用的数值试验研究    李鸿洲,蔡则怡,徐元泰

华南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及湿位涡分析    蒙伟光,王安宇,李江南,冯瑞权,侯尔滨

一类华南锋前暖区暴雨β中尺度系统环境特征的分析研究    夏茹娣;赵思雄;孙建华;

2003年7月4~5日淮河流域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观测分析    孙建华;周海光;赵思雄;

基于TRMM卫星对一次华南飑线的闪电活动及其与降水结构的关系研究    袁铁;郄秀书;

2009年6月3~4日黄淮地区强飑线成熟阶段特征分析    孙虎林;罗亚丽;张人禾;刘黎平;王改利;

2009年6月一次飑线过程灾害性大风的形成机制    梁建宇;孙建华;

2008年6月汕头一次特大暴雨天气成因分析    梁宏升;黄益宏;陈静;

广东省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    董国业;伍淑瑜;李耀安;

广西冬季一次罕见大范围连续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覃丽;黄海洪;温水荣;

一次暴雨的湿位涡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分析    林确略;刘金裕;彭武坚;

一次典型暖区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分析    曹亚平;林中庆;祁秀香;王开燕;李海洋;

广东省一次强对流天气分析    陈恒明;庞古乾;朱平;李茵茵;庞子琴;

地形对冷流暴雪影响的可能机制研究    周雪松;杨成芳;张少林;

广东两次超强雷雨大风特征分析及服务探讨    陈恒明;陈静;杨武;李绚绚;

北部湾海风锋暴雨过程及合成分析    卢伟萍;梁维亮;李江南;林振敏;林墨;李菁;

广西0823台前飑线诊断分析    杨玉莲;陈思毅;梁俊聪;

2007年6月广西柳州一次特大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董海萍;邓辉;岳琨;

低纬高原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雨团数值模拟研究    董海萍;赵思雄;曾庆存;

香港特大暴雨β中尺度线状对流三维结构研究    刘淑媛;孙健;王洪庆;陶祖钰;

一次下击暴流引发低层风切变过程的分析    慕熙昱;徐琪;夏文梅;徐芬;

广州“5.7”高空槽后和“5.14”槽前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伍志方;曾沁;吴乃庚;叶爱芬;李怀宇;庞古乾;

双基地多普勒雷达三维变分风场反演及三维格点化研究    吴彬;陈卫锋;陈钟荣;

2007年6月广西柳州一次特大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董海萍;邓辉;岳琨;

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变分同化在暴雨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赵文斌;齐琳琳;

三明市汛期中尺度降水的若干特征分析    曹长根;吴家富;刘彩青;

玉林市前汛期暴雨短期定量预报方法初探    林宗桂;胡勇林;陈翠敏;

对一次大别山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水分循环过程和非绝热加热过程的分析研究    汪小康

多普勒雷达资料的退速度模糊、风场反演和临近预报的研究    李南

基于分子滤波器和Fe玻尔兹曼方法的高低空测风测温激光雷达系统    王章军

典型地区无机细粒子污染特征及成因研究    赵晴

渤海海效应暴雪的多尺度研究    杨成芳

风场扰动激发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动力机制研究    姜勇强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研究    谌芸

“05·6”华南暴雨形成机理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    何立富

多普勒雷达资料三维变分直接同化方法研究    顾建峰

Doppler雷达资料同化技术研究    杨毅

我国飑线大风个例研究    闫雪瑾

热带扰动引发的华南特大暴雨个例分析    徐珺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效应高分辨率模拟研究    吴风波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同化在一次强飑线过程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苏万康

LAPS系统对多种探测资料的融合及在GRAPES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刘春文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陈翔翔

梅雨锋上两类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许长义

云凝结核浓度对模拟强降水过程的影响: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对比研究    董昊

一次暖区暴雨形成机制的数值试验与诊断分析    刘蕾

长江中下游持续性降水及其与大气低频活动的关系    杨慧娟

山区地形对暴雨的影响    陈明,傅抱璞,于强

热带飑线结构和演变的数值模拟研究第一部分:云分辨模式(英文)    孙廷凯,谈哲敏

卫星观测到的全球闪电活动及其地域差异    郄秀书,周筠珺,袁铁

用不稳定能量理论分析和预报夏季强风暴的一种方法    雷雨顺,吴宝俊,吴正华

我国飑线发生条件的研究    丁一汇,李鸿洲,章名立,李吉顺,蔡则怡

风场在预报暴雨发生中的作用——1975年8月上旬特大暴雨的数值实验    赵思雄,周晓平

我国强对流发生前的能量贮存机制    蔡则怡

区域地面天气图上华北飑线的特征及其临近预报    李鸿洲

华北飑线系统的结构与演变特征    蔡则怡,李鸿洲,李焕安

陡峭地形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设计    宇如聪

四维变分和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多普勒雷达资料的方法及其反演暴雨中尺度结构的研究    许小永

2009年7月一次锋前暖区暴雨分析    苏贵睦;蒙炤臻;陈向东;陆洪波;梁毅进;

广西锋面、暖区及高压后部暴雨个例对比研究    林确略;寿绍文;

T_(213)预报产品在阿勒泰地区暖区大降雪过程中的解释检验分析    庄晓翠,赵俊荣,刘大锋

哈尔滨机场2007年6月27日暖区雷暴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    钟伟;赵凯;

桃仙机场暖区雷暴浅析    刘伟

贵州初夏两次暖区暴雨的对比分析    周明飞;杜小玲;熊伟;

江西暖区飑线的天气雷达回波气候特征分析    应冬梅,郭艳

广西前汛期锋前暖区暴雨过程的模拟与分析    罗建英;廖胜石;黄归兰;何冬燕;赵金彪;

2009年冬季阿勒泰地区两次罕见暖区大降水诊断分析    张林梅;胡磊;李海花;庄晓翠;

贵州西南部一次暖区暴雨不稳定性分析    吴哲红;王兴菊;陈贞宏;杨忠明;

暖区强雷暴和暖区非强雷暴的对比分析    时霞丽;田妮;

长江中下游地区暖区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陈玥;

新疆阿勒泰地区暖区大降雪的中分析    晋绿生;赵俊荣;杨景辉;

新疆阿勒泰地区暖区大降雪过程云图特征分析    赵俊荣;晋绿生;刘大锋;庄晓翠;

阳江市暖区暴雨的天气学分型    郭圳勉;黄先伦;麦宗天;

新疆阿勒泰地区暖区大降雪成因分析    王存亮;赵俊荣;晋绿生;刘大风;庄晓翠;

2014年前汛期暖区暴雨成因及数值产品特征分析    王艳兰;唐桥义;

2009年冬季阿勒泰地区两次罕见暖区大降水诊断分析    张林梅;胡磊;李海花;庄晓翠;

新疆阿勒泰暖区大降雪预报业务系统    晋绿生;赵俊荣;刘大锋;汲坤玲;杨景辉;庄晓翠;

新疆阿勒泰地区暖区大降雪专家预报系统    赵俊荣;晋绿生;刘大锋;庄晓翠;

不同类型华南暖区暴雨形成机制分析    王爽

2010年5月6-7日华南暖区暴雨中一次飑线过程的分析研究    郭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