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渤海西南岸全新世大暖期最大海侵线重建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5:07
热度:

渤海西南岸全新世大暖期最大海侵线重建【摘要】:全新世大暖期的最大海侵淹没了渤海西南岸沿海低洼地带的广阔平原,也留下了大量关于古地貌、古沉积方面的证据。本文以渤海西南岸为研究区,基于

【摘要】:全新世大暖期的最大海侵淹没了渤海西南岸沿海低洼地带的广阔平原,也留下了大量关于古地貌、古沉积方面的证据。本文以渤海西南岸为研究区,基于对最大海侵边界的不确定性和争议性,通过探地雷达结合钻孔地层数据追踪古海相层尖灭点确定海侵线位置,并且利用现代DEM提取全新世最大海侵时期海岸线边界。 通过整理和分析已有钻孔测年资料、地质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沉积类型等资料,布设追踪古海岸线的高分辨率探地雷达剖面若干条,获取具有连续地层层序的雷达反射图像剖面。试验表明,利用MALA RAMAC100MHz天线采集的数据,可以很好的识别全新世大暖期浅地层内海陆相沉积物分界面。在位于莱州湾东岸代表最大海侵位置的古海蚀崖附近,利用探地雷达追踪全新世海侵时期古地层,得到海相层在古海蚀崖附近尖灭,证实了探地雷达通过追踪海陆相交界面,在海相层尖灭处得到全新世最大海侵位置是可行性的。在渤海西南岸构造情况不同的的莱州湾南岸区域、西南黄河三角洲平原区和黄骅平原区,分别进行探地雷达最大海侵位置探测,确定了三个最大海侵位置。 利用GIS整合和分析多源数据的能力,将现代数字高程模型结合利用钻孔测年数据分析的近岸沉积厚度数据、基于探地雷达技术得到的海平面变化数据、已有的构造运动数据,构建了全新世最大海侵时期的数字高程模型,提取渤海西南岸最大海侵线。利用探地雷达确定的最大海侵位置进行精度验证,满足大范围古海岸线重建的要求,并且部分古岸段和全新世古河道三角洲地貌吻合。 【关键词】:渤海西南岸 全新世最大海侵线 探地雷达 DEM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6.2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2 研究现状11-14
  • 1.2.1 古海岸线测定的研究现状11-12
  • 1.2.2 古海岸线重建的研究现状12-14
  • 1.3 本文研究内容14-16
  • 2 数据方法16-23
  • 2.1 研究区域概况16-19
  • 2.1.1 区域地理概况16-17
  • 2.1.2 地质构造背景17-18
  • 2.1.3 研究区全新世以来海平面演变18-19
  • 2.2 研究方法19-20
  • 2.3 野外数据采集方法20-23
  • 2.3.1 探地雷达数据采集20-22
  • 2.3.2 GPS 数据采集22-23
  • 3 GPR 测定最大海侵边界位置可行性研究23-41
  • 3.1 探地雷达基本原理23-25
  • 3.1.1 探地雷达工作原理23-24
  • 3.1.2 探地雷达在沉积物中产生反射界面原因24-25
  • 3.2 天线中心频率的选择25-28
  • 3.3 莱州湾东岸探地雷达可行性实验28-40
  • 3.3.1 GPR 剖面布设28-30
  • 3.3.2 GPR 数据处理30-34
  • 3.3.3 图像解译34-40
  • 3.4 小结40-41
  • 4 GPR 应用于渤海西南岸海侵边界位置测定41-52
  • 4.1 莱州湾南岸古海岸线追踪41-45
  • 4.2 黄河三角洲平原古海岸线追踪45-48
  • 4.3 黄骅平原区古海岸线追踪48-50
  • 4.4 小结50-52
  • 5 DEM 海侵边界线提取52-67
  • 5.1 数字高程模型52-53
  • 5.2 资料收集53-54
  • 5.3 数据处理54-64
  • 5.3.1 DEM0数据处理54-56
  • 5.3.2 相对海平面变化56-59
  • 5.3.3 沉积厚度59-62
  • 5.3.4 最大海侵线提取62-64
  • 5.4 可靠性分析64-65
  • 5.5 结果65-67
  • 6 结论与展望67-69
  • 6.1 结论67-68
  • 6.2 展望68-69
  • 参考文献69-76
  • 个人简历7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渤海西、南岸的海面变化及邻近地区的现代地壳垂直运动    黄立人;胡惠民;杨国华;

莱州湾南岸平原地面古河道研究    韩美,李道高,赵明华,姜爱霞

渤海莱州湾南岸潍河-弥河三角洲:沉积序列和沉积格架    薛春汀;丁东;

7000年来渤海西岸、南岸海岸线变迁    薛春汀;

博鳌地区沙坝-泻湖沉积及探地雷达的应用    殷勇,朱大奎,唐文武,葛晨东,I.Peter Martini

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海侵问题的初步探讨    王一曼

大地测量观测和相对海平面联合约束的冰川均衡调整模型    汪汉胜;WU Patrick;van der Wal Wouter;贾路路;胡波;王志勇;

渤海湾泥质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研究(Ⅱ):成果与讨论    王宏

环渤海海岸带~(14)C数据集(Ⅰ)    王宏,李凤林,范昌福,M.Frechen,M.van Strydonck,裴艳东,王云生

环渤海海岸带~(14)C数据集(Ⅱ)    王宏,范昌福

混凝土结构缺陷的雷达检测方法研究    刘金龙;陆伟东;路宏伟;杨放;曹华;

数字地价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王宁;付梅臣;郑新奇;

无棣贝沙堤植物多样性分析    赵艳云;田家怡;胡相明;孙景宽;夏江宝;

莱州湾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现状研究    李晶莹;韦政;

张家口地区水热因子的空间插值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朱运海;武红智;孙然好;张百平;韩芳;

基于GIS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张军;余江;陈文清;

基于GIS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推算模型研究——以海南岛为例    张莉莉;陶忠良;张京红;

天津降水数据的空间插值分析    陈晶晶;胡蓓蓓;王军;陈振楼;许世远;叶明武;

无资料地区水文预报研究的方法与出路    谈戈,夏军,李新

青藏高原东北部树轮海拔梯度研究的散点图分析应用    杨涛;勾晓华;李颖俊;彭剑峰;

塔里木盆地西部中上奥陶统萨尔干页岩与印干页岩的空间展布与沉积环境    高志勇;张水昌;李建军;张宝民;顾乔元;卢玉红;

负离子时空分布分析评价系统设计与研发    闫秀婧;

基于OpenGL的海底地貌三维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王耿峰;李水旺;谷志猛;赵忠东;郗笃刚;

探地雷达在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尹俊涛;张晓炜;陈东海;

土壤养分图数字制图技术研究    杨联安;王天泰;石小华;田全明;于世锋;段玉琪;

两种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研究    魏继德;

海南岛万泉河口地区的海岸侵蚀与灾害风险分析    张振克;陈云增;丁海燕;葛晨东;朱大奎;

空间插值法在湖泊污染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以长湖为例    帅方敏;卢进登;

基于GIS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微观评价及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朱小花;王荣辉;

数字化战场中雷达探测区域可视化技术研究    董凯;李伟明;姜本清;方伟;

GIS支持下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苏斌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和风暴潮灾害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刘桂卫

南黄海DLC70-3孔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记录与环境响应    梅西

分级真空预压法加固高粘性吹填土的模拟试验与三维颗粒流数值分析    宋晶

黄河水沙变化过程及其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变    彭俊

天津海域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及其全新世古环境指示意义    商志文

综合地球物理考古方法的应用可行性研究    林金鑫

江淮东部史前文化与社会研究    崔英杰

矿床三维地质混合建模与属性插值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荆永滨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金属矿床动态储量计算技术研究    王波

煤系地层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技术研究    王庆牛

基于GIS的流域水文数据的时空分析    陈林

河南省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趋势面分析    娄清涛

辽东半岛黄土沉积与黄渤海陆架沙漠化的关系    韩雪

辽南滨海黄土环境磁学特征研究    宋亚楠

基于作物模型和GIS的县域水稻产量动态预测技术研究    冯慧慧

黄河口及附近海域碳参数与营养盐调查研究    殷鹏

渤海湾全新世海侵前的古环境    胡广元

莱州湾西岸工程地质环境及桩基础的适宜性研究    刘文涛

基于电导率判定黄河三角洲悬浮泥沙浓度研究    戴茜

中国近海牡蛎系统分类研究的现状和对策    阙华勇,刘晓,王海艳,张素萍,张国范,张福绥

12.4万年以来山东半岛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构造抬升速率    王庆

苏北中部滨海平原贝壳砂堤    顾家裕,严钦尚,虞志英

滦河废弃三角洲和砂坝——泻湖沉积体系    李从先,陈刚,王利

关于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沉积环境与海面变化关系的讨论    薛春汀

世界所有大河都有埋藏古河道    吴忱 ,许清海 ,赵明轩

中国贝壳堤发育及其对海岸线变迁的反映    赵希涛;

海南岛沿海的全新世    张仲英;刘瑞华;

莱州湾南岸平原地面古河道研究    韩美,李道高,赵明华,姜爱霞

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形成与演变    韩美,张维英,李艳红,张丽娜

渤海湾西北岸大吴庄牡蛎礁中全新世古环境    范昌福

下扬子区三叠纪最大海侵事件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的关系    程日辉,王璞珺,刘万洙,唐华风,孔庆莹,宋维海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和建议    史威;张蕾;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鼎盛阶段的气候与环境    施雅风,孔昭宸,王苏民,唐领余,王富葆,姚檀栋,赵希涛,张丕远,施少华

关于中国第四纪海面变化及其特点研究的进展    刘泽纯

太湖平原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演变若干问题的讨论    韩有松,孟广兰,王少青

渤海南部S_3孔晚第四纪海相地层的划分及环境演变    庄振业,许卫东,刘东生,庄丽华,刘宝柱,曹有益,王强

华南中泥盆世吉维特期的大海侵与内板珊瑚之层位——兼论华南的Endophyllum与北疆的“Endophyllum”之比较    廖卫华;马学平;

广西钦州市犀牛脚全新世海相层初步分析    叶维强,黎广钊,庞衍军

闽东北沿海晚第四纪海侵与海面变动    曾从盛

天津塘沽地区海河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    郑彦鹏;王勇;陈宇坤;韩国忠;

广元长江沟地区海相层系油苗及沥青油源的探讨    吴亮亮;廖玉宏;方允鑫;耿安松;

神农架大九湖全新世泥炭类脂物分布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黄咸雨;焦丹;谢树成;黄俊华;

长江中下游四大沿江湖泊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及其对比分析    施汶妤;

对渤海地区第四纪若干问题的讨论    张业成;

内蒙古西桌子山新生代自然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秦树辉;韩秀珍;郝润梅;

北京平原发现早更新世的钙质超微化石    王乃文;何希贤;

中国第四系与荷兰第四系    周慕林;郭永志;

峡东地区奥陶纪腕足类群落与海平面升降变化    曾庆銮;

西藏定日的海相白垩、第三系    郝诒纯;万晓樵;

中国海相油气特点研究    张抗;

我国海相层系蕴涵巨大潜力    杨戬

加快实现海相油气勘探新突破    本报记者 李静蔡廷永

增强海相层系油气勘探信心    张学斌

“注水”抬高威尼斯    伊心

中国海相勘探大有可为    蔡廷永 李静

自主创新对海相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徐旭

江汉盆地海相层系具有油气勘探潜力    本报记者 江其勤

为高演化海相地层油气勘探提供新认识    江其勤

油气勘查四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记者 李伟锋

我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巨大潜力    本报记者 丁全利

冰后期以来长江水下三角洲地区沉积作用及沉积环境演化    王昕

渤海湾西岸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海相地层与沉积环境演化    陈永胜

全新世辽东半岛海岸冲积低地地形发育和相对海面变化的研究    方晶

渤海海域泥沙输运对季节性因素及地形变化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季有俊

川西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    陈昭国

天津海河隐伏断裂构造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区段划分    陈宇坤

黄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变研究    任韧希子

西藏西南萨嘎—仲巴白垩纪—古新世放射虫动物群及古海盆研究    梁银平

胶东半岛大汶口文化早期的聚落与生业    聂政

渤海西南岸全新世大暖期最大海侵线重建    祁雅莉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中国北方沙地古气候定量重建探索    俞凯峰

中全新世神农架高分辨率的石笋气候记录    张向华

西藏亚东堆纳地区始新世介形虫动物群研究    修迪

白令海峡南北两翼海盆晚第四纪沉积对比研究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陈毅

莱州湾南岸含卤地层年代学及卤水中铀的地球化学研究    许博超

小兴安岭汤洪岭雨养型泥炭记录的大气汞沉降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    许军苗

秦皇岛市第四系三维建模与构造分析    应静

南黄海前第三系地震层序及构造特征研究    王立艳

西藏亚东堆纳地区古近纪有孔虫地层学与最高海相层研究    张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