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城市化对中国东部地面增暖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4:59
热度:

城市化对中国东部地面增暖的影响【摘要】:为了检测中国东部城市化的气候效应,评估城市群对地面气温增暖的影响,本文首先利用经过均一化调整的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和国家级气象站观测的常规气象要

【摘要】:为了检测中国东部城市化的气候效应,评估城市群对地面气温增暖的影响,本文首先利用经过均一化调整的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和国家级气象站观测的常规气象要素(包括降水、云量、日照时数、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风速)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中国近三十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与此同时,利用美国军事气象卫星计划/线性扫描业务系统(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 DMSP/OLS)观测的夜间灯光数据,对中国东部城市化的演变特征及空间形态进行定量描述。最后,结合均一化调整后的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和夜间灯光数据,运用空间滤波方法(即滑动空间距平方法),对冬夏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非均匀性进行检测,并分析了中国东部三大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对地面气温增暖的影响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卞要结论如下: (1)近三十年(1979~2008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在各个季节都呈现明显的增暖信号,季节平均的增温率由大到小依次为春季、秋季、冬季和夏季,其中春季和秋季的增温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均匀,而夏季和冬季的增温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匀特征 (2)在中国东部,高亮度的夜光主要集中在华北到华东地区,三个夜光高值中心分别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其规模由大到小依次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卞要发生在2000年之后,到2008年已形成城市群的空间形态。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从1992年开始发展,到2000年已形成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3)中国东部近三十年的地面气温存在着明显的增暖信号,年平均增温率为0.50C/10年,其中城乡增温趋势的差值为0.057℃/10年,占整个区域增暖的11.4%。此外,城市化增温效应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冬、春季较强,秋、夏季较弱。 (4)利用空间滤波方法对冬夏地面气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夏季的增暖中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东部和长三角地区,冬季的增暖中心主要位于京津冀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夏季的增温主要是由夏季最高气温的增加所导致,而京津冀地区冬季的增温主要是由冬季最低气温的增加所贡献。 (5)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主要影响冬季最低气温的增暖,增温率为0.102-0.2140C/10年,增温贡献率为12%-24%;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主要影响夏季最高气温的增暧,增温率为0.132~0.250℃/10年,增温贡献率为36%~68%;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主要影响冬季最高气温的增暖,增温率为0.076-0.125℃/10年,增温贡献率为20%-32%。 【关键词】:气候变化 城市化 地面非均匀增暖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中国东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46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12
  • 1.2 研究进展12-15
  • 1.3 本文研究内容15-16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16-23
  • 2.1 资料16-20
  • 2.2 方法20-23
  • 第三章 近三十年的气候变化特征23-39
  • 3.1 气温23-26
  • 3.1.1 平均气温23-24
  • 3.1.2 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24-26
  • 3.2 降水26-30
  • 3.2.1 降水量26-27
  • 3.2.2 降水日数27-30
  • 3.3 云量30-32
  • 3.3.1 低云量30-31
  • 3.3.2 总云量31-32
  • 3.4 日照时数32-33
  • 3.5 太阳辐射33-34
  • 3.6 相对湿度34-35
  • 3.7 风速35-37
  • 3.8 本章小结37-39
  • 第四章 城市化与地面非均匀增暖39-46
  • 4.1 温度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39-41
  • 4.2 不同尺度下温度变化趋势的空间非均匀性41-43
  • 4.3 城市增温率和增温贡献率43-44
  • 4.4 本章小结44-46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46-49
  • 5.1 全文总结46-47
  • 5.2 讨论和展望47-49
  • 参考文献49-55
  • 发表论文55-56
  • 致谢56-5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城市人为热排放分类研究及其对气温的影响    张弛;束炯;陈姗姗;

北京城区城市热岛的多时空尺度变化    张佳华;孟倩文;李欣;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环渤海地区城市化过程    何春阳,李景刚,陈晋,史培军,潘耀忠,李京,卓莉,一之瀬俊明

Detection,Causes and Projection of Climate Change over China:An Overview of Recent Progress    丁一汇;任国玉;赵宗慈;徐影;罗勇;李巧萍;张锦;

北京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研究    季崇萍;刘伟东;轩春怡;

超大城市热岛效应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年际差异    张艳;鲍文杰;余琦;马蔚纯;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格局与过程研究    徐梦洁;陈黎;刘焕金;王慧;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化效应及其在增暖中的贡献率    方锋;白虎志;赵红岩;杨苏华;

Recent Progress in Studies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任国玉;丁一汇;赵宗慈;郑景云;吴统文;唐国利;徐影;

秦皇岛探测环境变化对气象要素的影响    孙丽华;吕宝峰;张宝贵;

中国区域温度较差变化以及城市化增暖效应分析    华丽娟

气候变化对植物春季物候影响分析及模拟——以河南郑州为例    郑有飞;陈彬彬;赵国强;陈怀亮;吴荣军;

盘锦春季旱涝特征分析    曹士民;江和文;员影;杨文艳;迟春艳;钟莉;

2006~2007年泰安暖冬成因分析及其影响    康桂红;郝兰春;杨宗波;杨瑞峰;徐学义;

鞍山市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阎琦;吴艳青;朱宇;马秀红;崔莉敏;

湖南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与热岛效应和纬度的关系    王爱珍;陈江民;李艳;宋林军;

1961~2007年共和盆地气温和降水变化研究    安光辉;刘运华;郭连云;毛万珍;

江淮梅雨期气温日较差异常及其环流背景分析    李如琦;王谦谦;毛文书;

信宜市气候变化及其对荔枝单产的影响    潘柱;李书桂;于文杰;梁冰;黄建林;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热岛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李丽光;金巍;王宏博;马雁军;

重庆市夏季气温及热岛效应分析研究    赵伟;

Changes in hot days and heat waves in China during 1961-2007    

华北中部近45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张爱英;高霞;任国玉;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

安阳南阳近57年降水变化异同分析    刘燕;张春云;郭文远;

2011年6月7~8日南阳市高温天气过程分析    李海;李颂华;

空间结构函数在北京气象观测站网设计中的应用    赵瑞霞;李伟;王玉彬;

棉花生理抗旱与农艺节水技术耦合对产量的影响    杜健;冯浩;吴普特;张月丽;黄文敏;陈军;高朝;王炳荣;朱守勇;曹超;

第1章 黄土高原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变化概况    郭正堂;侯甬坚;

长白山地区近50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    王纪军;裴铁璠;王安志;关德新;金昌杰;

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润元

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    张科

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    王庆松

长沙市城区热岛成因及绿地系统缓解热岛效应研究    吴耀兴

西南季节性干旱区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数据库设计与应用    张臻

潮白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    郑江坤

雅鲁藏布江流域关键水文要素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张小侠

广东区域气象水文环境下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研究    范伶俐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冰川的变化    李巧媛

重庆市渝北区地表景观格局时空演化及生态环境响应    杨德生

杭州市主要绿化树种调节温度效应研究    张鹏

宁夏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李志军

重庆市高温伏旱气候特征及其预报方案研究    韩世刚

石家庄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    卞韬

自动气象站疑误数据快速处理反馈系统设计与实现    张玮

郑州市50年来的气候变化及城市化对其贡献率    王丽娟

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李晓曼

五十年来秦巴山地气候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研究    高翔

京津唐城市群热环境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孟倩文

长三角地区城市范围扩展的气候效应和太湖水体调节作用的数值模拟    沈沛丰

Homogenized Daily Mean/Maximum/Minimum Temperature Series for China from 1960-2008    

人类活动引起的我国西北地区21世纪温度和降水变化情景分析    徐影,丁一汇,赵宗慈

北京市植被绿度与城市热岛效应关系研究    武鹏飞;王茂军;张学霞;

我国气温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    张兰生;方修琦;

城市热岛的遥感研究    赵俊华

北京地区陆表温度空间分布特征    王今殊;李贵才;刘玉洁;曹广真;

武汉市城区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    张穗,何报寅,杜耘

合肥城市发展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刘玲;吴坤悌;黄光瑞;陈庭甫;张庆国;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    杜可喜,李善祥

城市群演化的空间过程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薛东前,王传胜

上海住宅空调能源的现状与发展    龙惟定;张蓓红;钟婷;

城市化发展对南京城市增温的影响分析    周彦丽;景元书;赵海江;

郑州50年来的气温变化及城市化对其贡献率    王丽娟;査良松;

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特征及城市化影响    崔林丽;史军;杨引明;李贵才;范文义;

湛江站近35年气温变化特征及原因    何润洁;韦馨丰;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    姚莉,吴庆梅

兰州最高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    林纾,吴红

山东省城市化对区域平均温度序列的影响    张爱英;任国玉;

河北省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区域地表平均气温序列的影响    刘学锋;于长文;任国玉;

近17年滕州市暖冬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张美玲;李兴;张会;

华南沿海近100年气温上升速率估算    陈特固;曾侠;钱光明;赵美霞;余克服;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我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石家庄气象站记录的城市热岛效应及其趋势变化    卞韬;任国玉;张翠华;

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特征及城市化影响    崔林丽;史军;杨引明;

北京不同区域表面气温的变化特征以及北京观象台的代表性    王佳丽;张人禾;王迎春;

山东省城市化对区域平均温度序列的影响    张爱英;任国玉;

城市热岛效应对甘肃省温度序列的影响    白虎志;任国玉;张爱英;

90年代我国气温的突变研究    钟建生;黄东;封国林;曹鸿兴;

德清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万奎;张克中;顾丽华;

北京百余年增暖的特征分析和未来展望    刘海涛;谢庄;崔继良;王桂田;

珠三角10年热了0.3℃    苏稻香 杨绮薇

气候———人类安康的资源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奥巴西

青岛气候特征:春迟 夏凉 秋爽 冬长    本报记者 张华

海洋,加热地球的新“温床”?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全球变暖 长江烦恼    李真本报记者 吴长亮

西藏是全球变暖最典型受害地区    颜园园

干旱短期气候预报,神了!    义子

破解“世界屋脊”气候密码    本报记者 高建进 胡其峰

青藏高原成为全球气候变暖敏感区    姜辰蓉

圣洁的冰川为何衰退     潘继鹏

张家口市永定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刘宏权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温度和建成区面积变化分析    史兰红

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主要干旱区的干旱化特征及机理分析    李强

城市化对中国东部地面增暖的影响    吴凯

石家庄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    卞韬

中国气候资料站网均匀化订正及应用研究    罗小莉

城市化及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气温变化的影响    裴兴云

我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气候效应的检测与对比    聂安祺

郑州市50年来的气候变化及城市化对其贡献率    王丽娟

河谷城市兰州热岛效应的观测与数值模拟    王腾蛟

南京城市化进程及其对温湿环境的影响    刘新